湖南省株洲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904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株洲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南省株洲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南省株洲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南省株洲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南省株洲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株洲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湖南省株洲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株洲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株洲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湖南省株洲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湖南省株洲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时量:

90分钟;考试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这材料折射出当时

A.商品交易受政府严格管理,有时间限制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

3.宋代政府经济管理经历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坊市制度的瓦解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C.经济中心的南移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4.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5.有学者这样描述晋商大院:

他们修建了一座又一座庞大无比的庄园,将自己的惶恐与自卑以一种更宏大的形式掩盖与张扬。

这些大院,遵循礼制,顺应风水,面南为尊,突出中心,等级森严,内外有别,其要点细节都能在意识形态中找到对应。

该学者意在:

A.强调晋商富可敌国的原因B.暗示晋商和朝廷关系密切

C.表现晋商尊礼崇佛的信仰D.揭示晋商衰落的深层原因

6.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表中摘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绸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①商品经济比较发达②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市镇经济繁荣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7.“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

A.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

B.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

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

D.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

8.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

《国语•鲁语上》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

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

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左传•高祖本纪》

A.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B.分封制利于强化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C.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D.分封制促进了东方各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9.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

10.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

这反映出秦始皇

A.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

B.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

C.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11.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可信度相对较高的资料是()

A.《史记》记载B.秦简记载C.研究论文D.民间传说

12.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

这反映出当时(  )

A.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

13.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

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

这表明宋代(  )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14.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察”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察”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B.摆脱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15.明朝嘉靖皇帝曾20多年不上朝,但明人说他“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斋居数十年,图迴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

这是由于

A.明朝社会秩序稳定B.君权与相权矛盾缓和

C.选用得力大臣相助D.内阁阁臣为皇帝服务

16.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17.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概念

解释

重农抑商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

行省制

行省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政事务

明朝内阁

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

A.①B.②C.③D.④

18.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

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

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D.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19.《墨子•尚贤》云: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非攻B.公正至上

C.以民为本D.以德治国

20.董仲舒说:

“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

”董仲舒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解释其对儒学的新发展D.教化民众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21.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这说明程朱理学(  )

A.致力于社会稳定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融儒释道为一体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22.王守仁认为土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

故曰:

四民异业而同道。

”他的观点()

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23.“玉蜀黍(注:

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米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调中开胃。

根叶主治小便淋沥沙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

”这则史料应出自(  )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

24.卢梭在《民约论》中说:

“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

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

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

”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关系B.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C.无授予则无权利D.防止集权是制度设计的根本

25.横向打通模块、制作年代尺有助于历史学习。

据下列年代尺归纳的史实,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国际地位提高为实施“863计划”提供了条件

B.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我国外交的发展

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发端于唐宋之际的海洋发展路向,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开始出现了由“头枕三河、面向草原”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历史性转折,到宋代出现了“诸蕃惟市舶仅通”的局面,海上对外贸易极其繁盛。

东起日本、朝鲜,西到地中海和非洲东部沿线,欧洲、非洲、亚洲50多个国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宋代中国是亚洲一支最活跃的力量,以中国为中心,与欧洲和非洲连接在一起的亚洲多边贸易网络初具规模,指南针在地中海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地中海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引自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材料二据《明实录》载,明太祖朱元璋对中书省说:

“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而薄来可也。

”又说:

“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

”明成祖说:

“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

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

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

”自成化十二年(1476年)正月起至次年三月止,赏赐贡使等项苎丝37558匹,而全国司库每年额造仅25741匹。

据《皇明世法录》载,明政府下令,“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仗一百,物货船车入官。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后又下令,“片板不许下海,禁革双桅大船。

”——引自丁长清《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史》

材料三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

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中国兴趣甚浓。

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际我国外贸路径变化的主要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朝海外贸易的主要因素。

(4分)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评述明朝的外贸政策。

(8分)

27.(12分)阅读材枓,完成下列要求。

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

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

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

正在发生着变化。

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

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淸楚。

28.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

……宋儒诸子融会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

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消磨于场屋之中;而……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

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6分)

(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当时禁锢人才的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这场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

(4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D

C

D

C

B

B

D

B

B

D

C

C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C

B

B

A

D

C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6题18分;27题12分;28题20分共50分。

26.

(1)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为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前提;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指南针的运用,为发展远洋贸易提供了保障;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传统的陆上贸易渐趋衰落等。

(6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如回答宋代统治者对发展海上贸易的重视、海上贸易成本较低也可)

(2)因素:

明朝政府不计成本以政治目的为主的官方朝贡贸易,成为明朝政府巨大的经济包袱;出于维护统治目的,明朝政府实行海禁;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导致对海外贸易需求有限。

(4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

(3)评述:

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世界市场初现端倪;殖民争夺明火执仗。

(4分)明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交往;扼杀了内部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从而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停滞与落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4分,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7.评分要求:

观点明确、合理;史实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结论与论证相符。

示例1:

观点:

古代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

论证:

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

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示例2:

观点:

古代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

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

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

文化上,八股取士相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

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礼会发展落后。

示例3:

观点:

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

论证:

明朝中后期,中国仍同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推行“海禁”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制约了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衰弱。

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冲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西方列强国力日益强大。

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终究抵挡不住新兴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

示例4:

古代中国的空前稳定一方面促进社会繁盛,另一方面又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提示:

综合示例1、示例2史实,进行论证。

28

(1)背景:

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4分)

使命:

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2分)

(2)原因:

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

(答其中一点,2分)

历史影响:

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4分)

(3)因素:

以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

(2分)

思想:

经世致用,学以致用。

(2分)

(4)必要性:

“文革”结束后,“左”倾思想、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

(2分)

影响: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奠定了思想基础。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