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图表专题复习景观图和示意图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824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图表专题复习景观图和示意图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二轮图表专题复习景观图和示意图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二轮图表专题复习景观图和示意图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二轮图表专题复习景观图和示意图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二轮图表专题复习景观图和示意图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图表专题复习景观图和示意图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图表专题复习景观图和示意图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图表专题复习景观图和示意图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图表专题复习景观图和示意图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图表专题复习景观图和示意图习题训练含答案

 2022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景观图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左图为澳大利亚某著名花岗岩景观图(岩石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脱落),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回答1~2题。

1.左图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

A.甲          B.乙

C.丙D.丁

2.右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1题,左图中的岩石呈球状风化,球状风化是花岗岩的特征。

图中岩浆火山喷发形成的丁是喷出岩,D错。

乙没有喷出地表,是侵入岩,即花岗岩,B对。

甲是沉积物堆积形成的,是沉积岩,A错。

丙是变质岩,C错。

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的岩石类型,形成丙岩石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数字②,B对。

①是外力作用,③是固结成岩作用,④是冷却凝固作用,A、C、D错。

答案 1.B 2.B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4.图中所示大气现象

A.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

B.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

C.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的消散

D.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烟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而是转为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这是典型的逆温现象。

四幅图中只有C图能够正确表示逆温。

第4题,逆温阻碍了大气的垂直扩散,使污染物在近地面集聚,从而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

答案 3.C 4.A

近年来,伴随天津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各类海洋及防灾、减灾工程的逐年建设,天津及附近海岸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此回答5~6题。

5.过度开发海岸带会造成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海陆水分交换失衡 ③河流含沙量增加 ④海洋灾害频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6.为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A.定期休渔B.停止围填造陆

C.增殖放流D.防治水体污染

解析 第5题,海岸带过度开发,会破坏沿海滩涂湿地资源,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带也是海洋与陆地的缓冲带,过度开发会加重海洋灾害损失程度,促使海陆水分交换失衡。

河流含沙量多少与河流流域的自然背景有关,与海岸带无关。

第6题,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的根本措施是减少对海岸带的过度开发,保护其自然生态功能。

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主要表现为围填造陆,所以应停止围填造陆,故B正确。

答案 5.D 6.B

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有数以万亩的垛田(如下图),被誉为“蔬菜之乡”“千岛之乡”“油菜花海”。

垛田是在河网密集的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地势高于水面,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

但垛田间有小河间隔,不便行走,须用小船接送,同时田面较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垛田一般都很高,但七十年代后期人们通过“放岸”,使垛田变矮、变大了,即将高垛挖低,挖的土将小沟填平,相邻的两三个垛子就连成一片。

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垛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变率大,旱灾频繁

B.土地集中连片,土壤深厚肥沃

C.水系发达,水产丰富

D.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

8.七十年代后期人们对垛田进行“放岸”,其主要目的是

A.方便灌溉和施肥

B.人口增加,增加城市用地

C.方便泄洪和航运

D.降低高度,减轻水土流失

解析 第7题,“河网密集”,说明该地水系发达。

河网密集,发生旱灾的可能性小;平原被密集的河网分割得支离破碎;“低湿地”说明水流平缓,含沙量小。

第8题,降低高度方便灌溉和施肥;“放岸”后田地增加,但还是农业用地;水面缩小不利于泄洪和航运;该地地势低平、排水良好,水土流失不严重。

答案 7.C 8.A

“下沉式窑洞”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向下挖深6~7米、长宽12~15米的土坑做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窑洞。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被人们遗弃,受原生绿色建筑思想的影响,现又被人们重视和保护。

读我国黄土高原“某下沉式窑洞景观图”(下图),完成9~10题。

9.与工业文明所建造的钢筋混凝土式房屋相比,“下沉式窑洞”逐渐被遗弃。

最可能是因为

A.成本高B.通风差

C.面积小D.通信好

10.为延长“地坑式窑洞”的使用寿命,下列保护措施最可行的是

A.窑顶多种树B.石磙碾窑顶

C.院内多建门D.洞内贴窗花

解析 第9题,“下沉式窑洞”位于地表以下而通风条件差于地上房屋,在追求居住条件的现代社会,下沉式窑洞逐渐被遗弃。

第10题,“地坑式窑洞”的使用寿命,受窑洞顶部渗水与否影响很大,一般为延长其使用时间,会采取措施使窑洞顶部土层更紧实,以减少雨水下渗与表土侵蚀。

答案 9.B 10.B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为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在太行山的陡坡上修建了坡度很小、蜿蜒曲折的跨流城调水工程——红旗渠(如下图)。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11.将红旗渠干渠的坡度设计得很小,是为了

A.减轻渠水对渠堤的侵蚀

B.增加输水渠的输水流量

C.减少输水渠中的泥沙沉积

D.降低输水工程的建设成本

解析 红旗渠干渠的坡度设计得很小,干渠水流量因此会变缓,输水流量变少。

这样的设计操作,会减弱流水下蚀作用,减轻干渠下的区堤受到渠水冲刷,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区堤,A对;坡度设计得很小,会造成干渠水流量较缓,减少输水渠的输水流量,B错;流速较缓的输水渠会增加泥沙沉积,C错;输水工程的建设成本并无直接联系,D错。

故本题选择A。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横断山区高山峡谷中的程海,位于云南省永胜县(如下图所示),为滇西第二大淡水湖。

程海曾经是一个外流湖,平均水深72m,湖水通过程河向南流入金沙江。

1690年前后程海水位开始下降,逐渐成为封闭型湖泊。

程海湖面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3.6mm,蒸发量为2169mm。

目前,程海水面面积多年稳定在75.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25.7m。

(1)程海曾经是一个外流湖,推测其成因。

(6分)

(2)分析程海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的自然原因。

(6分)

(3)程海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倍,但面积和水深保持多年稳定。

试解释原因。

(6分)

(4)根据现今气候条件,预测程海未来自然演化的趋势。

(6分)

解析 

(1)根据横断山区气候特征及湖泊特征进行分析即可。

(2)由材料中“水位开始下降”,以及湖面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可判断其成因。

(3)可从水平衡角度分析。

(4)注意材料中体现的该湖泊变化过程,由外流湖变为内流湖,水深由72米变为25.7米;再结合图示区域自然特征,可判断最终消失的命运,要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发展过程。

答案 

(1)程海地区受断裂(层)作用下陷成谷地;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积水成湖。

(2)程海地区气候从湿润向干旱转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增;湖泊水位大幅下降,程海从外流转变为内流。

(3)目前,程海属于内流区域,面积和水深保持稳定,其水量收入与支出大体相对平衡;程海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程海水源补给除降水外,还有大量的其他水源补给;程海流域地处亚热带干热、封闭山谷,水源补给应为地下水。

(4)程海位于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区,不利于东南和西南季风的进入,属于雨影区;受背风坡气流下沉影响,焚风效应明显,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干旱气候。

因而,程海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将经历从淡水湖转变为咸水湖,盐湖到盐沼、盐沼到完全干涸的发展历程。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青海裸鲤,又称“湟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摄食藻类、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小鱼。

13万年前裸鲤是有鳞片(保护鱼身,减少疾病,防止淡水流失)的,后因地壳运动使得青海湖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鳞片逐渐退化,直至现在通体无鳞。

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青海湖裸鲤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每十年大约增重0.5kg。

湟鱼为洄游繁殖性鱼类,在繁殖季节内对水温、水质等要求严格,自然状态下繁殖成活率较低。

数据显示,青海裸鲤数量1961年曾达到19.9万吨,到2002年却只有2592吨。

2015年以来,青海省共耗资3672万元在湟鱼洄游必经的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等地废除拦河坝,修(改)建7座阶梯式洄游通道,两阶梯高差为15-20cm,阶梯间建有凹槽。

至2016年底,青海裸鲤数量达到7.08万吨,比保护初期2002年的2592吨增长近27倍。

下面图1为青海湖水系图,图2为湟鱼洄游通道设计图。

(1)分析青海湖裸鲤由有鳞至鳞片逐渐退化的原因。

(6分)

(2)简述1961年至2002年青海湖湟鱼资源数量锐减的原因。

(6分)

(3)说明湟鱼洄游通道设计的合理性。

(6分)

(4)除修建洄游通道外,请再提出两条保护湟鱼的可行性措施。

(4分)

解析 

(1)注意“鳞片(保护鱼身,减少疾病,防止淡水流失)”的含义,结合青海湖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湖水盐度增大进行分析。

(2)青海湟鱼数量减少与生长慢、过度捕捞有关;同时湟鱼对“水质等要求严格”,可从人为因素对栖息地、水质的影响角度分析。

(3)明确设计内容“修(改)建7座阶梯式洄游通道,两阶梯高差为15~20cm,阶梯间建有凹槽”,再分析阶梯及其高差、凹槽的作用即可。

(4)湟鱼对水质敏感,则要保护水质;自然繁殖成活率低,则可加强人工繁殖。

答案 

(1)青海湖成为内流湖后,湖水盐度升高,裸鲤为使体内盐分快速排出,鳞片退化;由于湖水盐度升高,水体中微生物减少,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的功能性需求下降;湖水盐度升高,湖中其他天敌减少。

(2)青海湖海拔高,湖水长期低温缺氧,浮游生物匮乏,湟鱼生长发育慢;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最加大,湖水水位下降,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小;上游地区过度开垦,引水灌溉、破坏地表植被等人类活动,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生存环境恶化;人类过度捕捞,排放污水等行为,直接造成湟鱼资源数量锐减。

(3)阶梯高度不高,绝大部分湟鱼能够跳跃经过,符合优胜劣汰的生物学原理;阶梯间建有凹槽,能为湟鱼提供休息场所;设计成阶梯状,可减缓水流速度,利于湟鱼向上游洄游。

(4)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保护水质;实行人工增殖养殖放流。

 

 2022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示意图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树干液流是植物体内由于叶片失水,从而引起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它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流路径中一个关键的链接,承接了庞大的地下根系所吸收、汇集的土壤水,决定了整个树冠的蒸腾量,可反映植物体内的水分传输状况。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云杉林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植物体内的树干液流形成的主要促动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D.蒸腾

2.树干液流密度呈周期性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云层厚度B.土壤黏性

C.温度高低D.太阳辐射

解析 第1题,叶片失水引起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因此树干流液形成的关键是“叶片失水”,叶片失水主要促动环节就是木质物蒸腾。

故植物体内的树干液流主要是通过植物蒸腾作用来推动的。

第2题,图示液流密度在北京时间9:

00~22:

00较大,其他时间段很小;而北京时间22:

00~次日6:

00基本为夜晚、9:

00~20:

00基本为白天;同时液流密度晴天大于阴雨天,则可判断影响因素是光照,即D正确。

答案 1.D 2.D

2018年7月22日12时30分前后,某天气系统的中心在上海市崇明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0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82百帕(下图)。

沿图中线路行进,于25日8时30分前后在内蒙古、辽宁、吉林三省区交界处附近消散。

据此完成3~4题。

3.登陆时,该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冷锋B.热带气旋

C.锋面气旋D.暖锋

4.该天气系统能够持续北上,主要原因有

①登陆后,大都靠近海岸线行进补充水汽 ②行进路线中,地形阻碍小 ③亚洲高压势力强,推动力大 ④登陆时,在该类天气系统中势力最强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 第3题,“中心最低气压为982百帕”,说明为低压系统: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0级”,则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不到12级,没有达到台风的强度,只能是热带气旋。

第4题,图示登陆后大都靠近海岸线行进,则可补充水汽,而水汽上升过程中液化,能不断释放热量来保持强度;且行进路线沿线均为平原,地形阻碍小,使该天气系统能够持续北上。

答案 3.B 4.A

每到夏收、秋收时节,农田里就会出现“狼烟四起”的现象,不少地方的村民在田间、地头随意焚烧农作物秸秆。

秸秆作为循环经济的一种宝贵资源,加强其综合利用,既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又有直接的生态效益。

下图为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村民在田间、地头随意焚烧秸杆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有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6.在图示四种秸秆利用方式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最佳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5题,焚烧秸秆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带走土壤养分、水分,降低土壤肥力,破坏耕地墒情,致使耕地贫瘠,且造成资源浪费。

第6题,图示④方式产业链最长,充分发挥了秸秆作为肥料、原料等的利用价值,且没有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效益最好。

答案 5.A 6.D

非洲被称为高原大陆和热带大陆,下图示意非洲北部降水类型分布。

据此完成7~8题。

7.Ⅰ与Ⅲ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A.洋流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D.大气环流

8.图示Ⅳ沿岸地区多雾的形成条件是

A.海洋水汽来源充足B.加那利寒流流经沿岸

C.气温昼夜变化较大D.寒冷冬季风势力强大

解析 第7题,Ⅰ是北部冬雨型,是因为I地区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控制,降水多;Ⅲ是夏季多雨型,是由于Ⅲ地区受北移的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降水多。

因此造成Ⅰ和Ⅲ两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第8题,Ⅳ沿岸地区多雾的主要原因是加那利寒流流经沿岸。

由于冷洋面的降温作用,其上空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

答案 7.D 8.B

下图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

据此完成9~11题。

9.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

A.东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D.西部

10.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

A.数量减少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C.迁移规模变小D.净流入的地区减少

11.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A.经济B.交通

C.文化D.教育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第9题,据图可以判断,三个最粗的箭头,即迁移人口数量最大的箭头,从三个不同地区指向了南部地区,说明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南部,故B正确,ACD错误。

第10题,据图可以看出,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各区之间的人口迁移数量明显变小,故C正确。

图中只是显示了国内人口迁移情况,因为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受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个因素的影响,而材料中既没有提到自然增长,也没有提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所以单从材料中,是无法判断美国本土的人口数量变化的,故A错误。

通过计算,可知1995年中西部地区以迁出为主,2010年依然是迁出为主,故B错误。

1995年只有南部为净迁入,2010年南部和西部都是净迁入,所以净流入的地区增多,故D错误。

第11题,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哪个地方发展速度较快,提供的就业机会就会较多,就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南部新兴企业的发展曾经吸引大量人口迁入,随着人员的逐渐饱和,以及西部的发展,南部地区净迁入变小,西部也由净迁出,变为净迁入,所以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经济,故A正确。

交通、文化、教育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但是材料中没有明显的提示内容,故BCD错误。

答案 9.B 10.C 11.A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最近的一个极端寒冷期。

在末次冰盛期内,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自然带位置与现今差异较大,同一个古人类遗址内石器制品数量减少。

下图示意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

(1)与现今相比,指出末次冰盛期中国东部季风区大陆自然带位置特点。

(4分)

(2)分析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大陆以东海岸线变化的原因。

(6分)

(3)研究表明,造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成为温带草原带的重要原因是夏季风弱。

请从下垫面性质和海陆位置的角度,分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夏季风弱的原因。

(8分)

(4)自然带的变化影响食物的获取,进而影响文明的演进。

大地湾石器遗址在末次冰盛期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试分析其地理原因。

(6分)

解析 

(1)依题意,冰盛期是一个极端寒冷期,则大陆气温更低而冬季风势力强、夏季风势力弱,会使大陆自然带位置向东、向南移动。

(2)首先明确末次冰盛期以来,气温总体是升高的,则海岸线变化表现为向陆地后退;据此分析原因即可。

(3)夏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即大陆夏季温度高而为低压区。

从“下垫面性质和海陆位置”角度分析夏季风弱,可从陆地增温慢,或夏季风难以到达两方面分析。

(4)石器制品数量减少说明当时人口减少。

由“自然带的变化影响食物的获取,进而影响文明的演进”,可确定分析思路为“人口数量-食物-自然带变化”。

答案 

(1)位置偏东、偏南。

(2)气温升高,大量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海岸线后退。

(3)末次冰盛期亚欧大陆雪线降低,冰川和冻土覆盖面积增大;夏季,冰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强,冰川冻土融化吸收能量多,夏季陆地增温慢,亚洲低压势力减弱等原因,吸引夏季风的能力降低;黄河中下游地区离海距离增大,夏季风减弱。

(4)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自然带由温带森林草原带变为温带草原带:

渔业资源减少,植物生物量减少,动物南迁,食物数量减少,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大地湾石器遗址中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

(或单位面积资源量不足,采集和渔猎需要更大面积、更长距离,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

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

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

下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

(1)说明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

(8分)

(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

(6分)

(3)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

(8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中河流湖泊。

(1)题,在审题时注意关键词为“说明”“湖泊贯通”“自然条件”。

思考顺序应为降水导致湖水增加乃至外泄,地形导致水由高处流向低处,最终贯通各湖泊。

结合具体内容,答案表述如下:

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

地形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

(2)题,本题关键词为“指出”“对下游河湖”“影响”。

“指出”即不用分析解释,只需要指出。

影响既包括有利影响,又包括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为:

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不利影响为:

加剧地表冲刷;最终:

还能形成新的河道。

第(3)题,“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盐湖与清水河贯通的话,就与楚玛尔河相连通了,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

变成外流河后,湖水流出,会导致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答案 

(1)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

地形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的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

(2)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加剧地表冲刷,形成新的河道。

(3)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

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