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三 专题10 中国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中外科技文化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777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三 专题10 中国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中外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三 专题10 中国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中外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三 专题10 中国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中外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三 专题10 中国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中外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三 专题10 中国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中外科技文化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三 专题10 中国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中外科技文化学案.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三 专题10 中国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中外科技文化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三 专题10 中国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中外科技文化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三 专题10 中国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中外科技文化学案.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板块三专题10中国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中外科技文化学案

专题10中国现代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中外科技文化

考点一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1.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发展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2.邓小平理论

(1)酝酿: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

在邓小平支持下,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提出:

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发展: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完善: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当代中国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1.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

“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表明毛泽东(  )

A.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D.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思想的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精准把握,故D项正确。

2.“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源。

”以上言论出自毛泽东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此时的中国(  )

A.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B.革命根据地成燎原之势

C.工农红军正在战略转移

D.抗日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答案 D

解析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在1939年写的一篇对国情认识的文献,当时全国的抗战正在进行,故A项错误;革命根据地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建立,故B项错误;红军的战略转移主要集中在1934年至1936年间,故C项错误;1939年正处于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民族抗战的时期,故D项正确。

3.1992年,邓小平南下视察,途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刻阐发。

这一系列阐发(  )

A.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

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

D.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答案 A

解析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问题,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故A项正确;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中共十四大,故B项错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是中共十五大,故C项错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邓小平南方谈话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二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期

政策

成就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领导权,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学校将德育放在首位;全日制教育、半工半读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

受“左”倾思想影响,出现了教育的“大跃进”

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文化大革命”时期

“四人帮”迫害教育工作者,高考制度被废止

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

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提出“三个面向”,优先发展教育

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4.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

这是我国当时(  )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时间不对,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间不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留苏学生选择专业的情况,不涉及国内的文化教育改革,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由于“一五”计划的开展,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留苏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占绝大多数,故D项正确。

5.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读书热”,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

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可知,此现象的背景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故C项正确。

6.《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此后,中国政府(  )

A.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答案 C

解析 “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表明中国政府制定的教育发展措施是在1992年之后,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是在1956年,故A项错误;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B项错误;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是在1995年,故C项正确;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是在1983年,故D项错误。

考点三 现代西方与中国的科学技术

(一)现代西方科技

1.相对论和量子论

(1)相对论:

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2)量子论:

普朗克提出。

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的层次和领域。

2.现代信息技术

(1)产生发展: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1969年,国际互联网问世。

(2)意义:

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推动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3)消极影响:

垃圾信息、网络犯罪、虚拟社会等新问题。

(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20世纪80年代以前(侧重发展军事科技)

(1)“两弹一星”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杂交水稻

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3)生物技术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2.20世纪80年代后(侧重为经济建设服务)

(1)计算机

①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高性能计算机“银河-Ⅰ号”。

②1997年,“银河-Ⅲ号”巨型计算机使中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载人航天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助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4)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6)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7.爱因斯坦曾言:

“在我之前,人们都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从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我却证明,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

”爱因斯坦的理论(  )

A.建立的信息网络大大缩小时空距离

B.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C.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D.主要论证时间和空间可以单独变化

答案 C

解析 爱因斯坦的理论是相对论,没有建立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信息网络,故A项错误;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研究的是普朗克的量子论,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理论改变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也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故C项正确;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和空间无法单独变化,故D项错误。

8.下表列出了19、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上有重大意义的实验发现

年代

人物

贡献

年代

人物

贡献

1895

伦琴

发现X

射线

1900

维拉德

GA.MMA.射线

1897

汤姆

发现电子

1901

考夫曼

电子的质量

随速度增加

1898

居里夫妇

钋和镭

1902

勒那德

光电效应

基本规律

这些发现(  )

A.弥补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B.宣告了量子论这一现代物理理论的诞生

C.从根本上动摇了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D.促使人们冲破原有物理学理论的框架

答案 D

解析 相对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方面的不足,但材料与相对论无关,故A项错误;量子论诞生的标志是普朗克量子假说的提出,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动摇了牛顿的经典力学,故C项错误;材料使人们冲破了原有的物理学理论的框架,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世界,故D项正确。

9.在1958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都希望他们加速实现该项目,在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1965年最终合成)。

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

B.科学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

C.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

D.大跃进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

答案 A

解析 根据“1958年”“加速实现”“提前并确定”等可知此时处于大跃进时期,冒进风气延伸到了科学研究领域,但“1965年最终合成”,说明这种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故A项正确。

考点四 现代西方与中国的文学艺术

(一)现代西方文艺

1.现代荒诞派戏剧

(1)出现的背景:

西方人在精神上失望、迷惘和苦闷,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的社会精神危机。

(2)基本特点:

强调个人主观感受,用夸张怪诞的手法警醒世人,渲染苦闷、迷惘、虚无情绪和变态心理等精神创伤。

(3)开山之作:

《等待戈多》

①爱尔兰作家贝克特创作。

②地位:

荒诞派的经典之作,世界戏剧史上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

2.现代艺术的兴起

(1)美术:

20世纪以来,欧洲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

其特点是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2)音乐:

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盛行新古典主义音乐,20世纪中期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

3.影视艺术的发展

(1)电影——默片时代

①由来:

1927年之前的电影全是无声电影。

②成就:

美国人格里菲斯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最杰出的电影明星卓别林。

③全面繁荣:

随着影像与声音结合的技术日趋成熟,有声电影崛起。

(2)电视

①发明:

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②特点:

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

(二)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表现:

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作为基础和长期性的方针。

(2)影响:

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文艺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2.文艺发展受阻

(1)表现:

将一些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认为代表不同的阶级;许多知识分子被划归为“右派”“反动学术权威”。

(2)影响:

知识分子受到人身和精神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3.重新强调“双百”方针

(1)表现:

“文化大革命”后,清除文艺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邓小平指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央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影响:

出现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文学作品以及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的影视作品。

4.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1)表现: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影响: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双百”方针的主要特点

(1)“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的方针。

中国宪法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

“双百”方针充分体现了宪法的这一精神。

(2)“双百”方针是促进团结的方针。

文艺具有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文艺队伍自身也需要团结。

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工作者自由选择适合个人风格、适合内容需要的表现手法,才能做到真正的团结。

(3)“双百”方针是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

文艺创作是作家、艺术家对社会生活感受、体验的升华,渗透着创作者的人格力量。

有了自由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创作潜能充分发挥。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10.“运用不断翻新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从各个角度和各个侧面,表现出一种更高意义的真实,从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

”具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是(  )

A.浪漫主义文学B.古典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关键信息“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可知,这一创作风格属于现代主义流派,故D项正确。

11.某西方画家偶然间看到非洲木雕面具,深受启发,“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而是从内涵去认识和解析事物”。

发生这一转变的画家是(  )

A.注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德拉克洛瓦

B.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毕加索

C.突出表现社会现实的俄国画家列宾

D.强调捕捉光色微妙变化的法国画家莫奈

答案 B

解析 西班牙毕加索属于现代主义画家,其作品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故B项正确。

12.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

这一变化表明(  )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答案 B

解析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据材料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上:

斯大林体制中“以党代政、个人崇拜、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计”等问题使中国领导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主观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

经济结构与体制上,仿效苏联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农业领域,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了私有制,走农业合作化或集体化的道路;工业领域,开展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等等。

3.文化教育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内,教育的形式、内容全部采用苏联模式,使中国的文化教育打上了深深的苏联烙印。

4.外交上: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执行所谓“革命外交”,意识形态挂帅,对外封闭,恶化了我国的外交关系。

5.社会生活上: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即所谓的“苏联热”。

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读书杂志》3卷7期设“统制经济特辑”,《申报》于1932年1月25日开始在“专论”一栏连载数篇《苏联论》。

恪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训条的《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

30年代初,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

——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 在编制“一五”计划初期,中财委根据测算结果,提出工业的发展速度以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为宜。

周恩来赴苏谈判前,李富春同志把它改为百分之二十点四。

这一发展速度和指标的设定是为了出访苏联、听取苏联意见和争取苏联援助做的准备。

同时期,在全国范围内也兴起了一股“俄语热”。

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学习了俄语就可以直接接触苏联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到1952年底,中国建立起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

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改摘自孙璐的《苏联对中国

“一五”计划经济速度设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知识界兴起“苏联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热”的变化,并加以评析。

答案 

(1)原因:

苏联“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希望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国民政府致力于围剿中共,对外战争准备不充分;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进一步暴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2)变化(特点):

主体从知识界引领到政府主导;手段从理论宣传到实践行动;领域从经济到科技、文艺等。

评析:

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冷战背景下新中国推行“一边倒”政策,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借鉴苏联经验并争取苏联援助。

评价:

推动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俄语人才;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滋长经济建设的冒进情绪;导致俄语人才过剩。

解析 

(1)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思考,国际上从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西方经济大危机等方面分析,国内从工业基础、民族危机、国共矛盾等角度分析。

(2)第一小问变化,从主体、手段、领域几个角度归纳;第二小问评析要注意先分析原因,再进行结果评价。

原因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入手,评价要注意一分为二。

考向一 主干知识迁移

命题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南方谈话

学者郑永年说:

“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紧要和迫切。

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

”鉴于此,邓小平(  )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 C

解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相符,故C项正确。

命题点2 建国初期的科技

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

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

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

这反映了当时(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

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中国科学院已成为科研的领导机构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体现建国初对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支持,且西方国家并未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故A项错误;建国初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当时中国迫切发展科技的愿望,反映出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学院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考向二 历史价值观引领

命题点3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籼型杂交水稻等一系列科技成就,其主要原因是(  )

A.政局长期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政府高度重视和科学家的爱国热情

C.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D.科研工作者坚决抵制“文革”错误

答案 B

解析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政局并不稳定,故A项错误;我国之所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主要是因为政府的重视并且有一大批爱国的科学家,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并未获得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科研工作者并未坚决抵制“文革”错误,故D项错误。

考向三 学术成果创新

命题点4 邓小平理论

有学者认为:

“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

”邓小平的“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

A.引进外资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

B.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答案 A

解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借鉴了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故A项正确。

考向四 隐性社会热点

命题点5 现代信息技术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有人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

例如:

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互联网发展颠覆了传统行业

C.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可以看出互联网已经部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