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MF模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755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六章MF模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十六章MF模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十六章MF模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十六章MF模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十六章MF模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六章MF模型.docx

《第十六章MF模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六章MF模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六章MF模型.docx

第十六章MF模型

第十六章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本章结构: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汇率制度与政策效应→金融隔离经济中的MF模型→两国MF模型

学习目的:

1,了解MF模型、金融隔离经济、IS曲线、LM曲线、BP曲线、溢出效应等概念。

2,理解汇率制度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关系。

3,掌握MF模型的图形分析方法。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引导案例:

泰国货币危机的导火线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这一措施立即成为货币危机的导火线。

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人们纷纷抛售泰铢,使其对美元的汇率很快下跌了50%。

在总结教训时,人们发现蒙代尔早就发现了问题,即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

在货币危机之前,泰国三者并存;这是它发生货币危机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MF模型是如何证明这个问题的

MF模型概述

MF模型是蒙代尔和弗莱明提出的以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一般均衡为基本分析框架的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模型。

MF模型有两个重要的理论支柱。

其一是希克斯和汉森提出的IS-LM模型,它把货币机制特别是利率纳入封闭经济一般均衡讨论。

其二是米德的国际收支理论,它提出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目标不仅要实现内部均衡,而且要实现外部均衡,并把汇率机制纳入一般均衡分析。

MF模型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异。

在两国模型分析中,它说明一国经济政策对别国产生的影响。

这种分析是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活动的理论基础。

它论证了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这可帮助我们了解泰国货币危机和欧元产生。

16.1-2基本的MF模型的假设条件

基本的MF模型分析一个开放的小国,具体的假设条件是:

1.价格水平不变。

该假设可使分析简化;它也符合上世纪60年代的现实情况。

这意味着它考察的对象与凯恩斯主义相同,即处于萧条状态下的经济,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这也意味着产出由总需求决定。

在扩展的MF模型中,人们可以取消这个假设。

()

P为本国价格水平;P*为外国价格水平;横杠表示相应变量为常数。

2.假设考察对象是开放的小国,而且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

),从而本国利率取决于外国利率。

开放在理论上代表取消贸易壁垒,资本自由流动。

()

i为本国利率;i*为外国利率。

如果本国利率较高,大量资本流入会使利率下降;如果本国利率较低,大量资本流出会使利率上升。

由于本国是小国,本国利率与外国利率相等,才能使资本停止流动,使国民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3.货币供给M存量是国内信贷资产D与外汇储备资产R的总和。

()

该假设使货币政策在不同汇率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浮动汇率制下,由于汇率具有自发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长期分析中可认为国际收支平衡,或

,从而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可能失衡,由此引起的外汇储备变化又影响着货币供给,从而后者具有内生性。

这里隐含假设货币乘数为1。

4.经济中存在3个市场,即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

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

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是商品市场均衡线,表示能够使商品市场实现均衡的收入与利率组合点的轨迹。

图资本完全流动下的MF模型

在开放条件下,IS曲线的均衡方程式可以写成:

()

IS曲线反映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其方程体现的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的左方是去掉消费的总需求;右方是去掉消费的总供给。

总供给还应包括税收;为分析简化,这里采用常见作法,即假设税收为0。

I(i)表示投资I是利率i的函数;Ii为对利率的边际投资倾向,即dI/di,它小于0,表明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X(e)表示出口X是汇率e的函数;Xe表示对汇率的边际出口倾向,即dX/de,它大于0,表明出口是汇率的增函数。

S(Y)表示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Sy为边际储蓄倾向,即dS/dY,它大于0,表明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

V(Y,e)表示进口V是收入和汇率的函数;Vy为边际进口倾向,即dV/dY,它大于0表明进口是收入的增函数;Ve为对汇率的边际进口倾向,即dV/de,它小于0,表明进口是汇率的减函数。

由于在固定价格背景下进行分析,所以方程中不考虑价格的作用。

根据这个式子可得出IS曲线的斜率。

()

IS曲线斜率为负值,它向右下方倾斜。

这是因为收入增加会导致进口和储蓄等漏出的增加;维持商品市场均衡就要求增加投资这种注入,从而利率必须下降。

IS曲线左边的点反映注入大于漏出,其右边的点反映漏出大于注入。

开放经济中的LM曲线

开放经济中的LM曲线是货币市场均衡线,表示能够使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的收入Y与利率i组合点的轨迹。

在开放条件下其均衡方程可以写成:

()

()的左方是货币供给,右方是货币需求。

L(Y,i)表示货币需求L是收入Y和利率i的函数;LY表示对收入的边际货币需求倾向,即dL/dY,它大于0表明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Li表示对利率的边际货币需求倾向,即dL/di,它小于0,表明货币需求是利率减函数。

根据式()可得出LM曲线的斜率:

()

LM曲线有正斜率,或者说该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这是因为当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将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时,它需要其他因素刺激货币需求相应减少,从而利率必须上升。

LM曲线左上方的点反映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LM曲线右下方的点反映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的BP曲线

BP曲线是能够使国际收支平衡的收入与利率组合点的轨迹。

其行为方程是:

Ki〉0()

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B=0表示国际收支平衡。

K为资本净流入。

K(i)表示资本净流入K是利率的函数。

Ki为资本流动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dK/di。

由该式可以得到BP曲线的斜率。

,则:

()

BP线是由外国利率i*决定其高度的水平线。

该线上方的点反映国际收支顺差;只要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就会有无穷多的资本流入;从而收入变动通过进口对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该线下方的点表示存在国际收支逆差。

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

当开放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上述3条曲线必然相交于同一点(由图的E点所示);该经济同时实现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如果经济处于其他位置,它就会在市场力量作用下向均衡点运动。

假设期初该国处于A点,它会受到3种压力。

其一,A点在BP线下方,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从而发生资本外流。

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逆差使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减少,从而利率上升;这种力量由A点向上箭头所示。

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逆差使外币汇率上升,这有助于增加出口和国民收入;这种力量由A点向右箭头表示。

其二,A点在IS曲线左边,这意味着注入大于漏出,该经济得到向右方移动的力量。

其三,A点在LM曲线右方,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该经济得到向上方移动的力量。

这些力量的合力将推动A点向E点移动(可能出现螺旋型运动轨迹)。

汇率制度与政策效应

背景知识:

蒙代尔悖论

蒙代尔悖论指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也称三元悖论。

它被克鲁格曼用于分析工业国的货币危机,发现三者并存是货币危机的原因之一。

蒙代尔是如何论证三元悖论的它与货币危机有什么关系

下面我们分析的对象是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力。

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效力

我们判断政策效力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调节国民收入。

在基本的MF模型中,假设物价不变,所以分析中不考虑通货膨胀问题。

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例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通过增加贷款刺激收入增长时,伴随着利率下降;后者会引起资本外流、本币对外贬值、出口增加和投资增加,进一步推动收入增长。

我们可用图形分析这种比较直观的形式说明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汇率的作用。

在图中,假设期初该国处于A点。

现在政府推行一次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量,使LM0曲线右移到LM1的位置。

其右移的原因是在货币供给增加时,货币市场均衡要求货币需求增加;在利率既定时,收入增加才能使货币需求增加。

这使该经济暂时性由A点移动到B点,表明本国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它们又引起资本外流和进口增加,使该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外币汇率上升;后者又使该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净出口得以增加。

同时,利率下降也会使投资增加。

净出口和投资增加共同推动IS0曲线右移到IS1的位置,该经济又由B点移动到新的均衡点E。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浮动汇率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收入增加,外币汇率上升,但是利率不变。

图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

其次,我们用方程式解出浮动汇率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力的大小。

对()、()、()所表示的3条曲线的方程进行全微分,得到:

()

()

()

在这个线形方程组中,系数行列式为:

()

用克莱姆法则可得到一般的(资本不完全流动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乘数:

()

()

()

本节假设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将

代入上面的式子,得到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浮动汇率制的货币政策乘数为:

()

()

()

dY/dM为货币政策乘数,即货币增量所带来的收入增量的倍数。

di/dM为货币政策利率乘数,即货币增量所带来的利率增量的倍数。

de/dM为货币政策汇率乘数,即货币增量所带来的汇率增量的倍数。

这三个方程分别说明货币供给增加会使收入增加;货币供给增加不会改变利率;货币供给增加会使汇率上升。

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效力

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是缺乏效力的。

例如,政府支出增加,会使收入暂时增加。

但是,它会导致利率上升,资本流入和本币对外升值。

后者会使该国出口减少,抵消了政府支出增加对总需求的刺激作用。

在图中,假设期初该经济处于A点。

现政府推行一次性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0曲线右移到IS1的位置。

该曲线之所以右移,是因为政府支出增加,要求储蓄增加以维持商品市场均衡;针对任何既定的利率而言,只有收入增加才能使储蓄增加。

图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效力

IS曲线右移使该经济暂时由A点移动到B点,利率上升,收入增加。

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前提下,利率上升引起资本大量流入;即使收入增加引起进口增加,该国仍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

在浮动汇率制下,后者必然引起外汇汇率下降。

这意味着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净出口减少,这种力量迫使IS1曲线向左移动,直至它回到原来IS0曲线的位置。

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在浮动汇率制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外币汇率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它对收入和利率不起作用。

在进行定量分析时,我们先用克莱姆法则,解出一般的(

)的财政政策乘数:

()

di/dG=(-LY)/(LSY-LYKi+IiLY)>0()

()

然后,将

的特定假设代入,得到:

()

()

()

dY/dG为政府支出乘数或财政政策乘数;即政府支出增量带来的收入增量的倍数。

di/dG为政府支出的利率乘数;即政府支出增量带来的利率增量的倍数。

de/dG为政府支出的汇率乘数;即政府支出增量带来的汇率增量的倍数。

它们分别表明浮动汇率制下,政府支出增加不改变国民收入;政府支出增加不改变利率;但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外币贬值。

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

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是缺乏效力的。

中央银行扩张信贷,可暂时增加总需求并使收入增加。

但是,中央银行扩张信贷会使利率下降,资本外流,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从而外汇储备减少,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到原来的水平。

图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

设期初经济处于A点。

现在,政府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0曲线右移到LM1的位置。

当该经济暂时由A点移到B点时,利率下降,收入增加。

利率下降会导致资本外流和国际收支逆差。

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必须动用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

外汇储备减少又引起货币供给减少,使LM1曲线向左移动,直至其移回到LM0曲线的初始位置。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无力推行扩张性或独立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看,它不能够改变货币供给总量,只能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即本国信贷资产的增加伴随着外汇储备资产的减少。

上述分析说明了三元悖论存在的原因。

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是模型的假设,它证明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无法改变货币供给量,这也是不能实行独立货币政策的确切含义。

货币政策对任何国家都是重要的政策工具。

因此,它的政策建议是对资本流动进行管制。

当然,理论上政府还有另一种选择,即放弃固定汇率制。

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采取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它们不具备采用浮动汇率制的条件。

如果发展中国家让三者并存,那么独立货币政策一旦造成通货膨胀,该国就会出现贸易逆差;这又会导致外汇储备流失,直到固定汇率无法维持。

资本自由流动在此时火上加油,资本外逃经常成为货币危机的导火线。

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效率

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能够有效调节国民收入。

政府支出增加导致收入增加。

同时,利率上升导致资本流入。

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政府不得不干预外汇市场,并使外汇储备增加。

后者又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引起国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图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效力

在图中,假设期初该经济处于A点。

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IS0曲线将右移到IS1的位置。

该经济相应地由A点移动到B点,利率暂时上升,收入也有增加。

利率上升又使外资流入,该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

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政府不得不干预外汇市场,并使外汇储备增加。

后者又引起货币供给增加,LM0曲线也右移到LM1的位置。

该经济也由B点移动到C点。

国民收入由期初的Y0增加到Y1,说明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对于调节收入是有效的。

金融隔离经济中的MF模型

背景知识:

金融隔离经济中MF模型的现实意义

三元悖论使人们把解决问题办法寄托于限制资本流动。

如果发展中国家采取这样的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金融隔离经济中MF模型的政策建议是,在金融隔离经济中政府只能选择浮动汇率制。

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为了实行独立货币政策,不仅要放弃固定汇率制,而且要放弃资本自由流动。

或者说,发展中国家只要实行固定汇率制,就要放弃独立货币政策。

该模型如何证明这样的结论

金融隔离经济(TheFinanciallyInsularEconomy)指资本完全缺乏流动性的经济;在资本流动方面,该经济是封闭的;在贸易方面,它是开放的。

麦金农将金融隔离假设引入MF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特点。

金融隔离经济中的BP曲线

金融隔离意味着资本缺乏国际流动性,Ki等于零。

该假设使该国的国际收支与资本流动和利率无关。

除了金融隔离之外,本模型的其他假设与上一节相同。

BP曲线的方程可写成:

()

由于资本流动为0,国际收支差额等同于贸易差额。

由于分析中假设国际收支与利率无关,从而BP曲线表现为针对既定收入的一条垂线。

由于进口受收入影响,在经济中存在某种国民收入能够使贸易收支平衡。

对该方程微分,得到:

()

该式表明外币汇率变动会导致BP曲线的移动。

外币汇率上升,意味着商品国际竞争力提高,该国出现贸易顺差;为了保证国际收支平衡,该国需要增加进口;收入增加会使进口增加,BP曲线右移反映收入增加。

反之,外币汇率下降,则BP曲线左移。

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前面证明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现在我们考察资本完全不流动情况下,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是否有效。

图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在图中,假设期初该经济处于E点,收入为Y0,利率为i0。

现在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0曲线右移到LM1的位置,该经济将由E点移到F点。

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利率由i0下降到i1。

虽然在金融隔离经济中利率下降对国际收支无影响,但是收入增加会引起进口增加和相应的国际收支逆差。

在浮动汇率制下,这将导致外币汇率上升。

由(),这又使BP0曲线右移到BP1的位置。

F点是期末均衡点,收入由为Y0增加到Y1。

这里的分析与前面的分析结果相似,都是货币政策能够调节国民收入。

但是,它与前面的相应分析有两点重要区别:

其一,在前面的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影响资本流动以调节国际收支的;而在本节金融隔离经济中,货币政策通过影响汇率改变净出口来调节国际收支。

其二,金融隔离经济中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利率长期下降;而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从长期分析的角度利率是不变的。

将本节的特殊假设

代入(),得到:

()

它大于0,表明在金融隔离经济中,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在收入调节方面具有效力。

代入(),得到:

()

该式用数学形式进一步证明了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的结论。

代入(),得到:

()

该式表明在金融隔离经济中,浮动汇率制下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导致外币汇率上升。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图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设期初该经济处于E点,未能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现假设政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IS0曲线右移到IS1的位置。

该经济由E点移到F点,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收入增加使进口增加,该经济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在浮动汇率制下,后者又引起外币汇率上升。

外币汇率上升一支推动BP0曲线右移到BP1的位置,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在金融隔离经济中,即使是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也能有效地调节国民收入。

同时,我们还能看到,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依靠的是进口(通过收入的作用)和出口(通过汇率的作用)的同时增加,财政政策也未对其他国家产生溢出效应。

代入(),得到:

()

该式进一步说明在金融隔离经济中,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对于国民收入具有效力。

代入(),得到:

()

该式证明了在本模型中,政府支出会导致利率上升。

代入():

()

该式说明在金融隔离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导致外汇汇率上升。

这与前面有值得注意的区别。

金融隔离经济中财政政策影响汇率的机制是:

政府支出增加→收入增加→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逆差→外币汇率上升。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财政政策影响汇率的机制是:

政府支出增加→利率上升→资本流入→国际收支顺差→外币汇率下降。

劳尔森和梅茨勒等学者认为,上述分析为汇率制度选择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在金融隔离条件下,选择浮动汇率制可以使国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独立性,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将是有效的。

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在图的期初,该经济处于E点。

政府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使LM0曲线右移到LM1的位置。

该经济由E点暂时过渡到F点,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虽然在金融隔离经济中利率下降不会引起资本外流,但是收入增加导致的进口增加仍会给该国带来国际收支逆差。

为了维持固定汇率,政府现在需要动用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

于是,货币供给相应减少,LM1曲线又回移到期初LM0的位置。

由此得出结论:

在金融隔离经济中,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也是无效的。

图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尽管与前面的相应分析结论相似,但是二者的机制不同。

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引起资本跨国流动,改变外汇储备并从而使货币供给长期不变。

在本段资本完全缺乏流动性的环境中,货币政策是通过收入引起贸易收支差额,进而改变外汇储备和导致长期货币供给不变。

16.3-5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图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在图中,假设期初该经济处于E点。

当政府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后,IS0曲线右移到IS1的位置,该经济暂时由E点过渡到F点。

利率相对上升,收入也会暂时增加。

收入增加导致进口增加,而利率上升在金融隔离经济中并未带来资本流入,于是,该国在F点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政府要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

外汇储备减少使货币供给减少,后者使LM0曲线左移到LM1的位置。

该经济会由F点移至G点。

利率由i0上升到i1。

但是,这里出现100%的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的收入增加完全被利率上升导致的投资减少和相应的收入减少所抵消,最终结果是收入不变。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在金融隔离经济中,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也是无效的。

两国MF模型

我们在MF模型的框架内讨论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s),即一国经济或经济政策的变化对其他国家经济运行的影响。

为分析简化,假设世界由本国和外国两个对称的国家组成。

两国MF模型的基本框架

价格水平的国际差异是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的重要途径。

两国MF模型假设价格是可变的。

从而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写成:

-1a

M/P为实际货币供给,L为实际货币需求,i为利率,Y为收入,*表示外国。

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可表示为:

Y=AD=A(i,Y)+NX(E,Y,Y*)+G()

Y*=AD*=A*(i*,Y*)+NX*(1/E,Y*,Y)+G*-2a

式中,AD为总需求,A为私人支出(即消费加投资),NX为净出口,G为政府支出,E为实际汇率。

*表示外国。

该式表明,在资本完全流动和人们预期汇率不变的前提下,两国的均衡利率相等。

这也意味着BP曲线将是一条水平线。

根据瓦尔拉斯定律,在三个市场组成的宏观系统中,若两个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则第三个市场也将处于均衡状态。

因此,本节讨论将忽略外汇市场。

在后边的讨论中,有关的偏导数都沿用基本的MF模型中的相应假定。

16.4-2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在浮动汇率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典型的损人利己政策。

这是因为它使本国利率下降,外国利率上升。

本国资本流向外国,引起外币升值,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增强。

图中的(a)(b)两部分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MF模型。

图中未显示BP曲线,因为在资本完全流动前提下,它们是对应于利率的水平线。

图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a)(b)

设期初本国和外国分别处于A点和D点所示均衡状态。

本国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0曲线右移到LM1的位置。

本国经济暂时由A点移到B点,反映本国利率下降和收入增加。

随着本国收入增加,本国进口增加,即外国出口增加。

这又使外国的IS0*曲线右移到IS1*的位置。

外国经济暂时由D点移到E点,外国收入暂时增加,外国利率也暂时上升。

本国和外国利率的反向变动导致本国资本流出,使本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在浮动汇率制下,这会引起外币汇率上升。

汇率的变动使本国净出口增加,导致IS0曲线向右移到IS1的位置。

本国经济又由B点移到C点,利率回升到i1水平,收入则增加到Y1。

汇率变动使外国净出口减少,导致IS1*曲线左移到IS2*的位置。

外国经济由E点移到F点,外国利率下降到i1*,外国收入减少到Y1*。

只有当i1=i1*时,资本才停止国际流动,汇率才不再变动,两国经济才能在C点和F点处于均衡状态。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浮动汇率制下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典型的损人利己的政策,本国的收入增加是以外国的收入减少为代价的。

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

在浮动汇率制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产出的作用是由两国分享的。

它会使本国利率提高,导致资本流入和外币汇率下降;后者意味着外国商品国际竞争力提高,这对外国经济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图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

在图中,设期初本国和外国分别处于A点和D点。

本国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0曲线右移到IS1的位置。

本国由A点移到B点,收入暂时增加,利率暂时上升。

本国收入增加引起本国进口增加,即外国出口增加。

这使外国的IS0*曲线右移到IS1*的位置。

由于本国的边际进口倾向小于1,所以本国IS曲线右移的距离大于外国IS*线右移距离。

这又使得B点高于E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