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690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docx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文档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绪论第一章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德育学科性质: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p3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

考点提示:

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p3

(一)研究任务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德育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2.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第二节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理想国》《论语》、:

三纲领、八条目《大学》独立科学阶段2.《大教学论》1632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3.真正科学阶段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一)马卡连柯——《教育诗》、思想: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1.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2.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最高目标:

道德信念方法:

自我教育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杜德海姆《道德教育论》道德内化:

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道德过程:

他律到自律

(二)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3.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研究:

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文档

主要方法:

实验法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四)柯尔伯格1.认知发展阶段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2.学校德育目的:

道德判断能力培养方法:

道德两难法第三节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二、原则——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三、具体研究方法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比较法第二章德育的概念知识体系德育定义品德定义品德的结构和要素本章出题趋势题型:

选择、简答分值分布:

3-7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的定义一、语源和词义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德——合乎道的思想和行为二、德育定义结构——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简要定义:

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p22

(一)实质是育德1.品德小德(道德品质)、大德(政治品质)狭义(道德品质)和广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2.本质——培养人的品德3.德育的主要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是施教传道与受教修德的统一德育永远是施教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者修德的统一活动、矛盾运动。

道——德——行(三)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1.共性——培养人的品德2.个性——*社会差异(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内容*对象方法*形式(四)学校德育的定义p26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2.过程的组织性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4.方法的合理科学三、德智体美的关系

文档

1.区别——本质不同2.联系——统一于人的培养中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第二节品德的定义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自然、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哲学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宗教二、品德的定义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变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1.个体现象、社会意识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2.品德表现——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统一3.品德发展顺序——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联系:

意识、规范是个人品德前提和基础区别:

意识规范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第三节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一)品德的“三维结构”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品德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修养能力

(二)层次结构品德内部动机、品德外部行为(内外式层次结构)第三章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知识框架德育发展历史现代德育我国德育特点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批判和继承本章出题趋势题型:

选择、简答分值分布:

1-7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一、德育产生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德育的特点——原始融合性、简单化、没有阶级性二、学校德育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古代学校德育包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1.学校化组织2.阶级性和等级性3.内容丰富,基本目标是“名人伦”三、现代德育资本主义德育、社会主义德育

文档

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机器化的工业大生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原始形态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德育第二节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发展性德育二、功能的全面性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第三节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一、性质:

社会主义初级性二、特点社会主义方向科学民主性变革性开放性统一多样和层次性全面发展和兼容性第四节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一、出发点和原则1.出发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2.批判继承的标准和原则——科学性和民主性二、批判继承主要内容德育思想和传统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为贵、责任思想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全民性、利民性思想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与创新方法:

继承、变革、借鉴、创新意义:

保持优良传统、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德育第四章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知识提要品德发展的涵义和基本条件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阶段特征规律本章出题趋势题型:

选择、简答分值分布:

3-7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品德发展的含义和基本条件一、品德发展的含义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遵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本质:

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旧质到新质广义:

出生到衰老狭义:

出生到成熟品德发展是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的统一。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影响因素和条件: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因素

(一)生物因素最重要最关键因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1.生物因素是生物前提2.生理成熟制过程和阶段3.差异性——气质、智力和性别4.生物因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二)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

文档

1.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社会生活条件:

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生物因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影响方向、水平、速度和差异2.生产方式——根本性影响(制约)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精神文化——重要直接作用水平和内容/评价原则/速度/传媒作用4.社区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邻里社区)5.学校起到主导作用如何理解学校在品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专门的社会组织机构,特殊的生活条件和形式。

第二,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第三,有专门培训的教师第四,现代学校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

环境、活动、教育者、地位大环境:

社会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精神文化小环境:

家庭、邻里、社区、学校三、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社会实践是直接现实的基础人的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品德发展第二节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一、品德发展的内因内因或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人在积极活动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现实品德水平的矛盾二、德育与内部矛盾的关系内因是根据和动力,环境教育是条件。

人的品德发展是由适合人的品德发展的教育条件和德育条件决定的。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辩证关系:

p69德育主导品德发展德育要遵循品德发展规律三、德育和品德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

(一)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

(二)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p70第三节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一、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一)顺序和阶段性:

品德内容、理想、道德品质、评价标准(他律到自律)

(二)稳定和可变性(突变和渐变)(三)不均衡和差异性关键期/内容的差异/个体间差异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第四节德育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阶段一、儿童年龄特征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六个时期:

乳、婴、幼、童、少、青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1.乳儿期——适应性2.婴儿期——两义性(品德开始发生)3.幼儿期——从他和情景性4.童年期——协调性(好孩子)5.少年期——动荡性(两极分化)6.青年初期—成熟性(自律)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4个关键期第五章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本章出题趋势

文档

题型:

简答、选择分值分布:

2-7分重要程度:

★★知识提要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第一节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第二节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制约德育目标制约德育内容——更新和扩展德育形式规模和结构(经费、物质条件、人口、时间)德育方法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

(一)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三、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影响作用(五)环境和人类安全(六)生产出新的思想道德第二节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制约德育的阶级性质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利(政策、经济、文化)制约德育的目标制约德育的内容(内容的选择性)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一)培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

(二)培养社会政治领导人才(三)传播社会制度观念和制造社会舆论第三节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

(一)哲学——制约根本观点和方法

(二)政治思想——制约目标和实施内容(三)社会意识——制约德育内容(最直接)(四)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

(一)传递社会意识(首要作用)

(二)优化和升华社会意识(三)创造和发展社会意识第四节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了解第六章德育的目标和德育内容本章出题趋势题型:

简答、选择分值分布:

3-8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一、德育目标概述

(一)概念——受教育者品德发展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

预期结果的标准作用——指导、选择、协调、激励

(二)形式主观性、内容客观性、实践性(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一)依据社会需要社会生活和实践——一般要求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特定内容和阶级性质经济、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具体目标精神文化——重要影响

文档

(二)依据对象的需要和可能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水平和需要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具体依据(三)依据教育目的及理论三、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一)目标演变1952年

(二)新时期中小学一般目标及其组成部分1.道德法纪和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2.为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打基础。

3.为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奠基。

4.初步品德认识、实践和修养能力。

5.健康品德心理品质。

(三)新时期目标的具体规定性两个大纲和时间1993、1995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定义形成品德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一)根本制约因素社会生活条件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对象品德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道德教育从德育的内容结构去理解和认识第三节基本内容的安排一、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原则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道德教育为主、各项内容全面安排系统连贯性二、序列化安排

(一)必要性

(二)可能性(三)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模式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直线式螺旋循环说——我国的主要模式三、阶段德育的重点第七章德育过程本章出题趋势题型:

简答、论述、选择分值分布:

4-12分重要程度:

★★★知识提要第一节德育过程概述第二节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第三节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文档

德育过程概述第一节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受教者个体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品德的过程。

二、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学校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施教传道和学生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第二节一、德育过程的结构四个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对象、主体德育内容、方法——手段和中介物德育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19相互统一的矛盾统一体?

二、德育过程的矛盾主要关系:

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关系施教传道——传道、调控、解惑受教修德——受道、调控、修养主要矛盾:

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实质:

社会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矛盾的次要方面:

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p123

德育过程的特殊本质:

思想道德个体化、个性化和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社会化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第三节一、品德形成的阶段—知、情、意、行品德认识——确定人对事物态度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品德情感——高级情感(情操)品德意志——采取决定和执行行动两个阶段特征:

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控制力品德行为——,它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自动化的品德行为就是品德行为习惯品德行为特征:

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品德形式四要素的关系一般顺序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内部联系2.激发品德发展动机是德育过程的真正开始和起点二、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基础遗传论、环境论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活动交往中表现并受到检验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交往活动三、学生品德是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动力第八章德育原则本章出题趋势题型:

材料案例、论述、简答、选择分5-18分值分布:

★★★★重要程度:

★德育原则概述第一节一、德育原则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德育原则和规律、科学规律的联系区别规律——科学规律——原则科学规律决定原则,原则间接反映规律德育基本原则第二节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含义

文档

(二)提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要求(三)贯彻要求——实践指导意义1.坚持正确指导思想2.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结合3.学习与理想联系起来二、知行统一原则

(一)含义

(二)依据提出理论是指导、实践是基础(三)贯彻要求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中心环节是搞好显性的德育课程性质的教学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3.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德育的根本目标(三)贯彻要求1.正面说理、说通引导、启发自觉。

2.树立典型3.表扬为主、批评为辅4.建立必要规章制度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贯彻要求1.一分为二看学生2.引导学生发扬有点、克服缺点3.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五、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尊重热要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三)贯彻要求1.尊重信任学生2.对学生行为进行监督3.对学生严格要求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集体是德育的主体个体有差异,因材施教(三)贯彻要求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2.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七、因材施教原则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个别差异(三)贯彻要求1.针对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2.从学生思想特点出发3.学生个性特点4.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八、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影响人发展因素及其不同作用(三)贯彻要求1.学校内部德育影响要一致2.学校和家庭要一致3.学校和社会要一致4.计划性和连贯性5.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

文档

九.品德教育自我品德教育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德育和品德形成的关系(三)贯彻要求1.教育者主导2.学生主体3.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结合第九章德育方法本章出题趋势、简答、材料案例题型:

选择、论述分分值分布:

4-12★重要程度:

★★德育方法概述第一节一、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过程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性)制约因素——外在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哲学世界观和德育原则——直接制约因素1.德育目标和内容2.学生实际——年龄和个性3.原理原则相关的知识:

决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决定德育内容的依据二、德育方法的分类p153

常用方法:

说理法、感染法、训练法、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第二节一、语言说理法含义——说理法,提高认识为主讲解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

(一)讲解报告法含义体现——课程教学、报告和讲座优点内容系统科学和针对性运用要求:

1.内容深度和广度要合适2.感染性3.

(二)谈话法含义——师生交谈、学生明白道理体现—启发式、批评式、总结式等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施方便灵活运用要求:

教师充分准备1.营造良好气氛2.强调启发性和情感交流3.(三)讨论法含义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品德能力运用要求:

1.教师做好组织2.主题要有针对性做好引导和总结3.(四)阅读指导法含义优点——自我阅读、自我品德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拓展认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1.运用要求:

2.精选课外阅读材料

文档

3.做好检查总结二、形象感染法——感染法含义:

获得认知和情感特点:

形象、具体、直接、真实主要方式:

参观(调查、访问)法示范法、陶冶法

(一)参观(调查、访问)法含义特点:

直观性强、感染力说服力大操作要求:

1.做好准备计划2.做好参观过程的组织指导3.组织总结反思

(二)示范法——榜样示范法特点:

形象、直观;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榜样示范的类型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2.树立和宣传榜样实事求是3.要开展必要的活动(三)陶冶法特点:

系统典型、情景交融、易于共鸣操作要求:

选择和加工环境因素,创设教育环境陶冶的方式:

1.教师人格和爱的感化2.环境熏陶3.文艺熏陶三、实际训练法主要方式:

常规训练法、活动训练法

(一)常规训练法条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优点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规范2.难度要适当3.引导监督

(二)活动锻炼法优点:

知行结合、言行一致提高活动能力和自我品德教育能力活动形式及其意义操作要求:

明确目的、加强组织、任务适中四、品德评价法—评价法品德评价是德育过程、一种辅助方法具体形式:

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操行评定法

(一)奖励法对群体和个体赞许、表扬和奖赏优点:

愉快体验,强化发展动机要求:

实事求是、公正合理、适度

(二)惩罚法批评和处分优点:

不愉快体验、促进反思、改变行为要求:

1.教育性,尊重学生人格,要和说理教育紧密结合2.公正合理,符合实际3.得到舆论支持4.运用教育机智

文档

(三)评比法优点:

营造竞争气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要求:

学生端正态度、坚持民主过程注重比较、及时表彰(四)操行评定对学生的品德的全面评定要求: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第三节中小学常德育方法的选择理解:

德育有法、但无定法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

1.德育目标德育内容2.3.学生年龄和个性差异4.教师个人因素第十章德育组织形式本章出题趋势题型:

选择、简答分分值分布:

2-8★★重要程度:

各科教学第一节一、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什么是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提供科学文化基础和能力基础1.2.教学具有教育性(德育渗透)教学是基本手段(地位)3.二、各科教学的德育作用德育课程:

专门性、特殊作用人文社会课程自然科学课程——思想教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师的榜样作用团队、学生会活动第二节一、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一)共青团活动的内容品德教育活动1.2.学风建设3.文体活动团组织活动4.

(二)共青团活动的作用寓教于乐二、少先队组织活动

(一)少先队活动的内容1.品德教育2.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3.文体活动4.假日活动

(二)活动形式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三、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第三节一、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的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二、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内容:

1.科技活动2.文艺活动体育活动3.

(二)课外校外活动的形式1.群众性活动——最普遍2.小组活动——最基本3.个人活动

文档

三、课外校外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2.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4.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寓教与乐)5.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第四节社会实践活动一、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作用:

技能、精神、经验:

原则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三下乡)第五节校会、周会和晨会一、校会——集体教育二、周会和晨会第六节班主任工作集体教育、主题班会、个别教育第十一章德育与学生集体的关系本章出题趋势题型:

简答、选择、论述3-12分值分布:

分★★★重要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