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619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质教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质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质教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第三单元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

选择的课文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三篇课文了解观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古诗三首》选取了三首七言绝句。

《暮江吟》这首诗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轻松闲适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题西林壁》描述了庐山不同角度的形态变化,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雪梅》这首诗通过对雪、梅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借梅和雪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往上爬的,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爱护眼睛,保护视力”,旨在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爱护眼睛的知识,培养保护视力的意识。

“习作”的主题是“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学会写观察日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园地”的内容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

“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单元课文的训练重点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交流,了解、积累观察事物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设置了两个小题,旨在让学生学习词语搭配,体会句子准确生动的表达。

“日积月累”提供了几则关于天气的谚语,旨在让学生积累谚语,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要留心观察。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积累本单元重点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致、有序地观察事物的兴趣,同时增强爱自然、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

学写观察日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养成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够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1.突出重点,简化程序。

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重视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联系实际生活,拓宽学习渠道。

3.教学中应各有侧重。

《古诗三首》应创设古诗教学的氛围,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体会古诗创设的意境,体悟古诗蕴含的哲理。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应侧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学会在课后运用这些方法观察事物。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应侧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2课时

《爬山虎的脚》2课时

《蟋蟀的住宅》2课时

口语交际: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1课时

习作:

写观察日记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9《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

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

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2.学习者分析

(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3.学习目标确定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读准“降”的读音,会写“暮、吟”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题西林壁》。

3.能结合注释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4.在朗读与交流中体会三首古诗蕴含的道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重点难点

1.结合注释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体会其中的道理。

2.感知三首古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1

1.组织学生交流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总结学生的背诵情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古诗的热情。

3.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并结合预习明确是哪三首古诗。

学生活动1

(1.自由选择学过的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以更加饱满的态度投入到本课的学习活动之中。

3.齐读古诗题目: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环节二:

二、自主学习,读通古诗

教师活动2

1.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再读古诗,圈画生字,并识记生字。

(3)组织学生小组内相互检测生字的认读情况。

(4)引导学生熟读古诗。

2.组织学生开展汇报交流。

(1)利用生字卡片检测学生识字情况。

(2)针对识记不准的生字商讨识记方法。

(3)组织学生重点识记多音字“降”。

3.组织学生齐声诵读三首古诗。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学习。

(1)借助拼音和识字表,读准全诗。

(2)圈出三首古诗中的生字,商议识记这些生字的方法。

(3)组长利用字卡逐一检测三首古诗中生字的认读情况。

(4)小组任选方式,反复练读古诗,努力做到读得准确、流畅。

2.汇报交流:

(1)利用字卡,准确认读:

暮、吟、题、侧、峰、庐、缘、阁、费、须、逊、输、瑟、骚。

(2)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利用工具书查找“降”的不同读音,并根据读音做扩词训练。

3.准确而流畅地诵读三首古诗。

活动意图说明

1.学生在自主学诗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相互交流,达到学习成果分享,相互带动的效果。

2.小组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瑟”“骚”“逊”,“逊”不要读成“孙”。

3.为了巩固多音字,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呈现由不同读音的“降”组成的词语,组织学生认读、运用。

环节三:

三、小组合作,了解诗意

教的活动3

1.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学习活动,借助注释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努力说出三首古诗的大致内容。

2.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说出整首诗的大致意思,相互进行补充,指导学生根据集体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发言内容。

学生活动3

1.组长组织小组自学活动,先选择一首诗,再圈出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到注释中查找答案,最后将整首诗的大意说清楚。

2.小组代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并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

活动意图说明

1.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大胆交流,并认真倾听同伴的想法,学会合作学习。

2.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要学生能根据注释说出古诗的大致意思即可,不要过于提高要求。

环节四: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教的活动4

1.组织学生自主观察课后写字表,找出容易写错的部分,并进行细致观察。

2.根据学生的发言,确定最难写的字,并板书范写。

3.组织学生自由书写生字,并进行巡视指导。

4.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并集体进行评议交流。

学生活动4

1.自主观察课后写字表,仔细看一看哪些笔画或部首容易写错,圈出来,再书空。

2.认真观察老师的范写,既要看清楚笔画,又要听清楚老师的讲解。

3.自由练写,根据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4.观察书写作品,说一说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活动意图说明

教师要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汉字的书写难点。

7.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月亮景色美丽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日暮(mǔmù)吟诵(yínrén)瑟瑟(sèbì)

二、辨字组词。

幕()吟()似()

暮()拎()拟()

三、理解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

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第2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9《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5.学习目标确定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6.学习重点难点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一、诵读引入,巩固生字

教师活动1

1.组织学生诵读本课的三首古诗,针对诵读情况进行订正。

2.利用生字卡片,检测学生生字认读情况,并通过组词检测学生对字义的理解情况。

 3.讲清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走进古诗,了解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学生活动1

1.正确、流利地齐读本课的三首古诗。

2.准确认读:

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输、瑟、骚、逊。

并口头组词。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在组词语的过程中,尽量引导他们多扩词,提高词语的积累量,同时可以结合喜欢的词语练习造句,提高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环节二:

二、朗读诗文,理解感悟

教师活动2

1.组织学生学习《暮江吟》。

(1)播放《暮江吟》音频文件,引导学生倾听,想象其中的意境。

(2)组织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3)利用课件呈现《暮江吟》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画面。

(4)组织学生讨论江水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的原因。

(5)利用课件呈现“夜晚月光下的江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感受。

(6)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组织学生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朗读《题西林壁》。

(2)利用课件出示从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前两句诗,结合刚才的图片和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的道理。

(5)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后两句,深层思考: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

(6)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3.组织学生学习《雪梅》。

(1)组织学生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一想:

诗人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

(2)组织学生针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质疑。

(3)组织学生汇报前两句描写的画面。

(4)组织学生汇报后两句的意思。

(5)组织学生讨论:

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6)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梅花和白雪相互不服输的语气和诗人为难的语气。

(7)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体会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

学生活动2

1.学习《暮江吟》。

(1)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一边听一边想象,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2)自由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相互补充 

(3)细致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4)讨论并交流: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看图,交流:

夜晚,在柔和的月光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多么可爱!

(6)在音乐中,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用朗读表现出这种画面。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题西林壁》。

(1)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并绘画:

横:

连绵起伏、重峦叠嶂。

侧:

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

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

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

云雾缭绕。

低:

高耸入云。

(3)交流:

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4)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来交流。

(5)讨论后归纳:

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朗读全诗。

2.学习《雪梅》。

(1)自由朗读《雪梅》,遇到不理解之处看一看注释,然后说一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2)质疑并交流:

“降”:

服输。

“阁”:

同“搁”,放下。

“逊”:

不及,比不上。

(3)自由交流:

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

(4)交流:

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5)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6)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全诗。

(7)欣赏画面,体会画面中梅花和白雪相互映衬的美丽,明白只有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完美的道理。

活动意图说明

1.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

2.学生观察画面、表达画面的过程就是理解古诗内容、感知古诗意境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想象,并充分地表达与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既要注重古诗本来的节奏,更要注重古诗传递的情感。

4.学生的绘画不在于生动形象,不在于细致刻画,而在于抓住各个角度观察的不同结果。

环节三: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教的活动3

1.课件出示卢钺《雪梅》第二首,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利用课件播放这首古诗的诗意解读,指导学生欣赏并理解。

3.引导学生联系第一首诗,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4.拓展作业:

查找另外四首《题西林壁》,诵读并了解大意。

学的活动3

1.自由阅读这首古诗: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2.在课件的帮助下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3.自由交流:

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才会完美。

4.完成作业。

活动意图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意:

梅花开放时,如果没有雪,则显示不出梅的神采韵致。

雪虽有了,若没有诗,更会使人平庸世俗。

梅花开在傍晚的积雪中,咏梅的诗恰正作成,梅和雪,共同构成了最完整的美。

8.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苏轼

横岭

变幻莫测

侧峰

             远近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高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语。

锋()阁()章()

峰()阔()障()

二、读诗句,理解词语。

可怜——真珠——缘——

三、我会理解。

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学反思与改进

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10《爬山虎的脚》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7.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首先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其次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重点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

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8.学习目标确定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9.学习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一、谜语揭题,交流资料

教师活动1

1.多媒体课件出示谜语:

是虎不是虎,有脚只会爬,紧贴墙上绿,离墙便枯死。

引导学生思考,猜出谜底。

2.板书课文题目。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3.课件出示叶圣陶的图片,教师提问:

是哪位作家这样善于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

学生活动1

1.仔细读谜语,猜谜底是爬山虎。

2.齐读课文题目。

学生结合图片,交流爬山虎的资料,简单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习性和用途。

3.交流作者叶圣陶的资料,简单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代表作。

活动意图说明

爬山虎这种植物比较常见,建议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爬山虎的特点,没有条件观察的可以上网查找资料。

环节二: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教师活动2

1.课件出示读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字词。

2.教师重点强调“茎、均匀、重叠”的读音。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虎、叠、茎”。

学生活动2

1.明确学习任务。

自由读课文,再同桌互读,纠错,达到语句通顺。

同时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汇报交流:

(1)读课文,正音。

(2)开火车读词语卡片,熟记字形。

(3)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3.仔细观察字形,认真书写:

“叠”字要注意它的结构比较特殊,而且笔画较多,“虎”字注意书写笔顺。

活动意图说明

1.初读课文要让学生带着初读要求自由读,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在书写环节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习得书写的方法,用心观察,发现规律,发现要点。

环节三:

三、熟读课文,理清顺序

教的活动3

1.教师指导学生读熟课文。

2.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出要求:

(1)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

(2)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

(一)。

(3)组织学生汇报,解决组内没解决的问题。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的活动3

1.以轮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

2.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2)小组内交流,完成学生活动卡设计

(一),明确作者是从“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等方面来写爬山虎的。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其他组同学帮助解决,最后理出课文的表达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长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活动意图说明

1.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如何分工与合作,使学生能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课文,对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要注意文体的差别。

就本文而言,引导学生语调自然平实即可。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蜗牛(wōwò)均匀(jùnjūn)枯萎(wéiwěi)

二、看拼音写汉字。

cāochǎnɡshūfuláoɡùnènyè

()()()()

三、按要求写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1.(近义词)弯曲——牢固——

2.(反义词)均匀——引人注意——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我从中感受到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4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10爬山虎的脚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0.学习目标确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一、回顾导入,设疑启思

教师活动1

1.启发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题目质疑。

学生活动1

1.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引起下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