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人际关系学图表说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549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人际关系学图表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考人际关系学图表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考人际关系学图表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考人际关系学图表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考人际关系学图表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人际关系学图表说明.docx

《自考人际关系学图表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人际关系学图表说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人际关系学图表说明.docx

自考人际关系学图表说明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

一、人际关系

1、概念

2、实质-----利益

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驱使;

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

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3、基本维度

4、特点

1)社会性(本质属性)

2)历史性(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3)客观性

4)情感性

5)复杂性

6)变动性

7)网际关系新特点

5、人际关系确立的3个必备条件

人际关系主体---人

人际需要

人际接触或互动

6、人的情感划分

结合性情感

积极

接近、吸引、接纳、沟通、理解

分离性情感

消极

疏远、脱离、回避、紧张、不协调

二、人际关系学

1、概念---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2、性质

社会科学

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应用型学科

3、研究对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主要理论

2)形成与发展

3)结构与功能

4)类型

5)主要因素

6)协调原则

7)心理障碍及调适技法

8)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协调人际关系技法

9)研究方法、评估方法

三、研究人际关系学

1、目的

理论方面

1)建立一门独立、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

2)为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4)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的界线

实践方面

1)协调、优化人际关系

2)预防、清除人际障碍

3)建立、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4)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原则

系统性

客观性

发展性

统一性

3、具体方法

1)文献法

2)观察法

3)实验法

4)社会调查法

5)社会测量法

6)统计法

7)人际关系评估法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理论

理论

时间

国家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合理面

局限面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

马克思

是社会交往、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1)宏观考察

2)普通性

人群关系理论(人际关系学说)

1933《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

美国

梅奥(创始人)

罗特斯伯格

生产率受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影响

1)科学性

2)合理因素

1)夸大性

2)对立性

3)决定性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7层次需要: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认识与理解、追求完美

符合共同的心理过程

1)机械分割

2)相互交叉

3)子项相容

人际需要理论

20世纪50年代

舒兹

沟通的需要

支配的需要

相爱的需要

1)揭示了人际需要同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内在联系

2)承认家庭环境对个体行为模式的影响

1)明显的精神分析倾向,忽视了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制约性

2)夸大了儿童时期的人际经验对个体人际行为的影响

角色理论

20世纪20、30年代

美国

乔治、

赫伯特、

米德

角色扮演

角色期望

角色冲突

角色实现

戏剧交往理论(印象管理理论)

美国

欧文.戈夫曼

剧班

前台和后台

不协调角色

角色外沟通

1)分析角度独特

2)深入细致的描述

3)入木三分

1)微观层次

2)未进行社会历史环境及宏观层次的分析

3)部分牵强附会

人际交换理论

美国

乔治.C.霍曼斯

成功原则

刺激原则

价值原则

剥夺--满足原则

攻击--赞同原则

理性原则

1)提供有益借鉴

2)合理性

3)现实性

完全以商品交换的经济利益原则来解释人际关系,较片面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1964《人们玩弄的游戏》

加拿大

伯恩内

1)科学性

2)较强的操作性

过分夸大了儿童心态在个体人格结构中的影响

认识平衡理论

弗里茨.海德、

西奥多.纽科姆

人们都倾向于选择一致性

积极意义

1)简单化

2)片面化

第三章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1)机体的进化格器官的完善

2)心理的发展和意识的形成

3)关系的人化和人类的出现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血缘关系

奴隶社会

依附关系

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

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封建社会

宗法关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以等级差别为准则

以土地占有为标准

资本主义社会

金钱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

平等关系

经济上的平等

政治上的平等

生活上的平等

三、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先决条件

人的生产

产生了人际关系主体

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为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物质生产

推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导致人际关系的变化

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

前代人的物质生产制约后代人的人际关系

精神生产

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知识层次~

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

具体条件

相互接触

相互近似

态度、信仰、政治思想观念

相互补充

包容型、控制型、感情型

相互悦纳

具体条件:

优美、回报、得失

时间条件

注意阶段

吸引阶段

相似、互补、诱发

适应阶段

融合阶段

依附阶段

四、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漠视阶段冷淡阶段疏远阶段分离阶段

五、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联系

1)人的生产形成和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

2)物质生产决定了人们必然结成某种关系,也决定了人的生产和精神生产发展的水平;

3)精神生产决定了人们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建立人际关系;

4)三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构成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或动力系统。

六、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

自主性增强,信赖性减弱

自主性的表现

自主建立

主动处理

独立意识增强

依赖性的表现

(特点:

被动、等待、依靠)

子女依赖父母

女人依赖男人

本人依赖他人

下级依赖上级

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

平等性的表现

由纵向控制到横向联系

由单向交往到双向交往

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

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

复杂性增强,单一性减弱

新型的网际关系

多维性

虚拟性

不确定性

非中心化

七、人际关系的物质基础------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第四章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

一、人际关系的结构

显性要素

(外在的)

交往主体

发动者和直接受益者

两者角色互换、相对性

交往对象

指向者或接受者

交往手段

语言手段(最主要的)

有声----交谈、独白

书面----书信、书文

体态----动态、静态

辅助

物质手段

交往环境

交往条件

空间、时间、频率、距离

交往情境

交往目的

交往过程

单线式、多线式

交往内容

信息交流、影响作用

隐性要素

(内在的)

利益

情感

尊严

二、人际关系的功能

1、概念:

指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对个人和社会所显示出来的作用。

人际关系的功能

相互学习,促进个体社会化

交流情感,有益身心健康

消除孤独,交流情感

减轻痛苦,增加快乐

减少疾病,延年益寿

相互影响,利于自我完善

形成健康个性

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

净化心灵,优化社会环境

取长补短,增强整体效应

形成互补----知识、性格

产生合力

激发潜能

 

第五章人际关系的类型

一、法律关系与道德关系的区别

区别的方面

法律

道德

规定方式

文字、条款

部分明文规定、口头流传、约定俗成

产生时间

阶级的产生

人类的产生(早)

作用

注重惩罚

注重说服教育

执行机构

国家机构、执法部门

社会舆论、信念、传统、习俗

强制程度

硬性、强制性

软性、非强制性

二、分类

按内容

经济关系(最常见)

生产(最基本)、分配、交接、消费

政治关系

阶级、党派、民族、国际

道德关系

(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法律关系

宗教关系

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按纽带

血缘关系

血缘、夫妻、代际

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

趣缘关系

按性质

对抗关系

非对抗关系

按特征

平等型

政治地位、法律、义务、人格

不平等型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治权利、经济生活、文化水平

对立型

当事人双方、上下关系、平行关系

按倾向

四类型

合作型

竞争型

应酬型

混合型

雷维奇的八类型

主从型

合作型

竞争型

主从--竞争型

主从--合作型

竞争--合作型

主从--合作--竞争型

无规则型

按程度

按时间长短

长期型、短期型

按好坏程度

亲密型、团结型、维持型、冲突型、疏离型、决裂型

三、血缘关系的特点

先赋的、与生俱来、无法选择

交往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

血缘和情感是基础

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大

四、夫妻关系有确立原则

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

保护合法权益

计划生育

互忠、互遵互助、尊老爱幼

五、业缘关系的特征

获取性

直接性

调节的两重性

角色行为的差异性

第六章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

生理

年龄、性别、仪表风度

心理(决定性)

心理动力

(最高层次)

需要

动机(源于需要,决定性)

兴趣

理想(以信念为基础)

信念

价值观

世界观(个性倾向的最高表现形式,属最高层次)

心理特征

能力(最基本直接的影响人际交往效率)

性格

气质

自我概念

反映评价

社会比较

自我感觉

心理效应

心理障碍

社会

社会地位

上行、平行、下行

主动、被动

援助、求助

职业类型

知识层次

二、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

自然环境

空间距离

亲密、个人、社交、公共(爱德华.T.霍尔--《无声的语言》)

习俗礼仪

道德规范

价值观念

理性、美的、政治性、社会性、经济性、宗教性

法律法规

社会制度

社会群体

三、需要、动机与交往行为的关系

四、自我概念的特征

1)基础是所处环境的文化和团体价值观;

2)较强的主观性;

3)自行增强的能力;

4)缓慢变化。

第七章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一、人际关系原则

概念:

是人们依据人际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出来的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

二、意义:

解除困惑

有据可依

增强自信

缓解抑郁

改善关系

三、原则

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平等(基础和前提)

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人格上

平视法、对等法、尊重他人的价值、满足对方需要

诚信(世界性)

以诚相待、信守诺言、老少无欺

礼貌(核心是尊重他人)

礼貌仪表、礼貌举止、礼貌用语

互利

人道

择善

择善而交、择善而从

适度

语言表达、举止、态度、表情、行为适度

相容

积极

理解

了解情况、换位思考、互相谅解

自律

第八章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

一、常见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

羞怯心理

自卑性

敏感性

挫折性

习惯性

自卑心理

嫉妒心理

自傲心理

自认为才智超群

自认高人一等

自以为是

自私心理

猜疑心理

孤僻心理

报复心理

二、嫉妒心理的特点

普遍性

指向性

对等性

潜隐性

变异性

社会危害性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