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548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导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1导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1导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1导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1导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导论.docx

《1导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导论.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导论.docx

1导论

1导 论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健康运转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关系到社会的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建筑质量的优劣是百年大事,直接影响到人们生存的质量,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质量责任意识,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建筑工程质量,特别是住宅工程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建筑业也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在现代建筑业及房地产市场中,如何才能生产出合乎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存活与发展,使每一家企业都要面对的严峻课题。

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许多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

尤其对于建筑业而言,由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建筑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和热点。

当前,在我国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质量为生存之本”这一意识已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由于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忽视工程质量,执法监督不严,导致楼倒、路陷、桥坍等恶性工程质量事故连续发生,而任何一期工程质量事故中,施工企业都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

痛定思痛,我们必须冷静面对,深刻剖析事故成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不注重施工质量管理,不着力打造企业品牌、就不可能赢得市场,企业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1.1选题背景

  作为建设工程产品的工程项目,投资和消耗的人工、材料和能源都相当大,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一方面关系到工程适用性,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所以把质量管理放在头等地位是当务之急。

我国建筑业工程质量今年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

一是有的单位和个人为了地方和个人的私利而不贯彻执行建筑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出现了一些“豆腐渣工程”,发生建筑物倒塌、矿山爆炸和灌水,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每年这些事故造成的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二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优良品率为1/3,而合格并不优良的工程产品却占到工程总量的50%左右,另有20%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合格标准,买下了巨大的隐患。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单就抓质量,则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要从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政府监督等多方面综合治理,采取措施,按照《建筑法》的要求,严格市场管理,严格执法,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强化质量意识,实行质量预控,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全面提高。

20多年来,在参与市场竞争中,质量管理小组以它特有的组织形式,依靠小组成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在本岗位上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为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管理、增加效益作出了显著贡献。

  综上所述,因此学习与研究QC小组的管理方法在建筑行业中的运用,如何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建筑业目前现状

  长期以来许多施工企业没有真正明确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没有完全树立起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观念。

随着业务的扩展和工程项目的增多,建筑施工企业在质量管理上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

〔1)质量意识薄弱。

没有牢固树立为用户服务、质量诚信、用户满意的观点,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的经营思想不端正,缺乏职业道德,只看本企业的经济收入,不注重全社会的效益。

〔2)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跟不上,管理人员少且素质低。

施工队伍不按图施工,不照操作规程作业,不按质量标准检查验收等现象比较突出。

〔3)不重视业务培训,干部职工技术素质低。

〔4)承包方式不合理。

有的施工企业采用层层分包,形成层层克扣,真正到施工人员手中的工资寥寥无几,导致现场施工人员偷工减料,造成工程质量低劣。

〔5)建材质量差,把关不严。

不合格产品在市场上出售,造成的质量事故为数不少。

上述诸多问题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破坏了组织士气;更为严重的是,它阻碍了项目的正常进行,损害了建筑企业的形象。

笔者发现,建筑公司工程项目质量水平不能提高的关键不在于项目具体运作中存在着问题,而在于建筑公司的管理存在问题,包括质量意识、组织机构、人才素质等不到位。

(1)缺乏经营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套质量管理技术、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思想、观念和理论。

它的初衷是控制产品实物质量,而后发展到通过不段改进来提高质量,再进一步从控制、改进过程和整个质量体系来确保、提高全面质量。

但全面质量管理毕竟是一中管理思想和方法,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而不是外向的经营,但是,经营决定总方针,比管理层次更高、更重要,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竞争加剧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往往忽视全面质量管理是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支柱,未提到经营决策的重要位置。

(2)缺乏变革魄力

  从本质上讲,全面质量管理属于渐进式的“改良”而不是彻底从头做起的“革命”。

在加速变化的世界和加剧变化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要使顾客满意,单靠按部就班渐进式地改进其产品和服务是无济于事的。

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全面质量管理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它需要重新设计、建立新的过程,甚至对现有的组织机构重新评估,精简整顿,撤销合并,裁减人员等等建立新的体系,正如我国当前的改制、改组、改造一样进行彻底变革。

(3)缺乏战略统筹

  全面质量管理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它是企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围绕全局最优这一整体展开工作。

也就是说它要服从、服务于企业的质量总方针、总目标。

遗憾的是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缺少了重要的一环——战略策划。

许多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之所以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由于全面质量管理没有完全结合到企业的整个方针、策略和目标中去,以及全面质量管理未能结合到整个经营活动中去。

说得通俗点,全面质量管理往往与其他企业管理是各自为政,并未很好地融合。

  这种现象最明显、最通常的表现是在战略目标(往往是利润)和质量目标的不一致上。

因为从经营层到操作层,最关心的通常是收益(企业的利润、员工的报酬),最容易考核的也是与经济性有关的诸如成本、利税等指标。

因此,在经济财务目标和质量目标之间,在满足顾客需要和完成利税任务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何抉择,往往造成顾此失彼。

(4)把达到技术标准看成是最高和最终的质量目标

  许多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的实质含义的理解往往一开始就错了。

他们常常说我们制定了技术、工艺、质量标准,我们的产品和质量标准相符合,因此质量可以了。

这种质量概念纯粹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质量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要求企业树立“用户第一、顾客满意”的质量经营观,因此,企业制定质量标准要从消费者出发,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根本标准,不能达到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为满足。

为了保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企业制定的标准,不是随意的,而应当是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和让不同消费者认可的。

用户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技术标准是从彼此不同、各有特点的各个具体工程中抽象出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如果我们没有估计用户的感受,将技术标准强加于他们,就可能伤害用户的感情,从而使我们失去最重要的资源——用户的支持。

(5)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的片面观点

  这是有关质量认识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认识。

事实上对质量形成机制和施工工艺的新研究表明高质量并不意味着高成本。

重要的是要懂得“在现代生产中,质量是注入产品的”。

质量首先是以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为目标,通过市场定位,以设计形式确定下来的。

加强研究,使产品一开始就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显著地提高质量。

同时推行价值工程,改善制造工艺,从而大幅度降低质量成本。

  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先生认为,改善质量是免费的。

他将质量成本区分为两个范畴:

为不合要求所付出的代价和一切符合要求所付出的代价。

他认为,真正的费钱是不和质量要求的事情,即没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海外流行1:

10:

1000的成本法规,其大意是:

如果在生产前将发现的缺陷改正需要花费1元钱的话,那么,在作业时加以改正则需花10元钱,如果产品流通到市场上被消费者发现缺陷而要改正的话,就需要花1000元的代价。

在这一点上,大多数公司都有着深刻的教训和付出了高额的学费。

  当我们以高质量赢得用户,也就赢得了市场,有了市场才有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又成为质量管理的物质保证。

反之,就会陷入低质量—低效益—低质量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企业的生存危机。

(6)认为一线作业人员对质量问题负全责的片面认识

  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公司常常过分强调工人文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对质量的影响,认为其产品的低质量是由于缺乏质量意识的工人们抱有不良的工作态度所致。

对这一问题深入研究后的结果表明,如果管理者能做到以下几点,工人们是可以有责任感的:

1)对员工进行全面培训。

2)将如何去做的详细指令告诉员工。

3)建立一套证实和评价员工行动结果的方法(质量信息反馈)

4)当出现结果不令人满意时,调整设备和工序

  但是,对许多公司的考察表明,大多数场合,管理者没有对工人提供这方面的训练。

我国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工人文化程度并不高,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企业对工人培训缺乏热情。

  即使是公司管理人员的培训也存在误区。

当发生质量问题时,许多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经常把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员送出去接受有关质量方面的培训,他们替公司低层组织的人员安排训练课程,对他们发表听起来公正无比的讲话,但他们从业不肯正视问题的根源,总是矢口否认管理阶层对质量的责任,而把质量问题归咎于基层第一线的作业人员。

这种逃避责任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实际上,阻碍公司进步的最大障碍物,往往是管理阶层的顽固不化,他们是造成质量不良的最大原因。

通常由于管理阶层不能肯定质量管理的价值,没有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或没有为公司设定质量目标,也没有组织专门的管理部门大刀阔斧地推行质量经营管理计划,忽略了质量管理方面有成就的人员,结果导致公司的质量常常昙花一现,冷热掺半,反复无常。

(7)对生产不可能追求“十全十美”的消极态度

  许多公司不是千方百计地帮助员工改善工作,而是默许助长他们不符合要求的生产。

例如有的公司根据质量等级评定的标准,在原订计划内容中允许一定数目的不合格率,目的是为了留有余地,以便希望出现某些“允许”的质量问题而不影响进度。

当工人发觉生产未能符合进度或者未能掌握成本预算而要丢奖金时,他们自然会萌发“进度优先,成本次之,质量第三”的观念。

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

一道工序的错误往往对后续工序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错误”的这种暧昧态度往往导致错误最终超出允许的范围。

  公司的这种思维方式是怎样形成的呢?

为什么会主动纵容员工生产有缺陷的产品呢?

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如是说:

“人们在生活上,自小接受的观念便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当他们踏入企业生活时,这样的观念已根深蒂固。

于是人们流行的说法是“凡人必为人类,凡人类必会犯错误,所以凡有人参与之事就永远不可能完善”,依次类推。

  人类的确是会犯错误的,尤其是有些人根本就每天都希望自己犯错,而且犯了错也满不在乎。

可以说,这些人已经认为,自己不犯点错误,就难以保证自己是人类。

这便印发了一个问题:

“人们是不是有先天犯错误的比率呢?

他们无论做任何事,都会有相同百分比的错误吗?

”其实,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个人生活和公司工作中,有绝对不会出错的地方。

一个人在公司里做事有了5%的差错率,但他每个月决不会有几次进错了家门。

在公司里,掌管工资的部门不会错。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们不容许它犯错,如果发给那位员工的工资有错的话,员工会十分关心地找上门去,因为员工对他的工资额记得最清楚也数得最仔细。

这说明人们在做事时有双重标准,在某些事情上人们视缺陷为理所当然,而在为自己做事时,人们都要求完美无缺。

  正如克劳斯比所说:

“酿成错误的因素有两种:

缺乏知识和漫不经心。

知识是能估量的,也能由经验和学习而充实改进,但是漫不经心是一个态度问题,唯有经过个人彻底反省觉悟,才有可能改进。

”正如IBM管理学院的名言:

质量是90%态度,知识是10%。

现代管理界还有句名言:

人的智力比知识重要,人的素质比智力重要,人的觉悟比人的素质更重要。

  认为追求“零缺陷”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不可能的想法,及允许在工作中有“允许错误”的做法,对企业产品所造成的损失也许算不了什么,但重要的是它逐渐消蚀了人们对做对事情的决心,增长了视工作出纰漏习以为常的惰性,不立于企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质量精神、积极的质量文化。

1.3选题意义

  以质量开拓市场,以质量站稳市场,成为现代企业打造品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竞争能力的行为准则。

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企业没有产品质量上的优势就没有竞争的地位,甚至无法进入市场。

产品质量已成为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支柱。

质量战略已成为21世纪摆在世界各国和我国企业面前的发展战略上的跨世纪选择。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显得迫在眉睫。

1.3.1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是企业生存的需要

  提高工程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提高企业信誉、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根本途径。

如何提高工程质量,是摆在所有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永恒的话题。

  建筑施工企业与那些“落地生根,固守田园”的工业企业相比,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单件性、地域性及其用途和规模的多样性以及建筑产品体积庞大、形式多样、结构复杂等特点,决定了在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和环节较多。

施工企业只有提高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才能在复杂的施工过程中真正对影响工程质量的每一个因素和环节实施控制,才能对工程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人员等因素进行全面控制,同时对企业原来的质量管理进行审视、检查和补充,从中发现质量管理活动中的薄弱环节,从而理顺部门之间、过程之间、工序之间、各项质量活动之间的接口问题,使企业的质量体系更加科学和规范。

1.3.2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是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项目的性能:

功能、成本、进度三项指标实现的基础,不论哪个方面不能满足质量要求,都能对项目及其相关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

质量达不到要求,意味着工程项目性能的降低,甚至失效和报废;对质量问题的处理,需要投入资减,相应会加大成本;出现质量问题而造成返工,必然延缓工程进度。

运用项目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严格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各方的行为、责任以及权利,把质量标准落实到每一道工序,可保证各种目标顺利实现,进而取得项目的成功,并能为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项目质量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前景很好。

我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就必须发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并改善人民居住环境。

而我国的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城镇化必然带动住宅建设的新一轮投资高潮,这对建筑业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2)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建设部2001年7月1日开始实施《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新的标准是建筑施工队伍急剧膨胀、建筑市场亟须整顿、应对管理科学、技术精良的国外建筑承包商竞争的背景下出台的。

新标准的实施是我国建筑业的一次“洗牌”,按照新的资质标准,我国建筑业必将淘汰一批实力差、业绩小的“散兵游勇”,也将迫使一些多层次、多资质、大而不强的大型施工企业调整结构进行重组。

(3)抓住机遇,营造企业竞争优势。

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抓住机遇,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契机,营造企业竞争优势,要保持高于平均水平的经济效益,根本在于要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当代建筑市场经济规律左右能够要求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必须具有竞争优势,建筑业主对建筑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国际国内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工程质量日益显露出它的重要性。

1.3.3QC小组有效的活动是提升施工企业施工质量的捷径

  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指指导和控制项目组织的与工程项目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它应遵循以顾客为中心、全员参与、系统管理和持续改进等迹象原则,以达到工程项目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的目标。

以个工程项目由于收到人员、机械、材料、工艺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和质量波动,容易产生判断错误,甚至会产生一些隐患,影响到工程项目的使用功能的正常实现。

在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适用和完善的质量工作体系,对每道施工工序加以管理,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质量工作系统,从而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可以有效的促进质量目标的实现。

QC小组活动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正是一种解决一线实际问题,增进工作现场活力,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活动。

  QC小组是员工资源组织起来,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为目的,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按计划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

它是充分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民主管理组织形式,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员工素质、改进工作质量最终达成各项目标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1)QC小组有效的活动是施工企业质量活动的有效形式

  好的形式决定好的方法,好的方法意味着方便快捷。

对施工企业而言,如何把好工程质量关,取决于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程序和水品和,这些正是QC小组活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QC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因此,QC小组有效的活动不仅可以解决一些质量问题,还可以对“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技术进行攻关,同时,还可以将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方法、技术等系统化、规范化,形成企业的操作工艺,进而提升为企业标准。

另外QC小组遵循自愿参加,上下结合,实事求是,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QC小组有效的活动,能够激发个人潜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统一,为企业质量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QC小组以职工自愿参加为基础,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从而充分发挥了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同意,职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工作,会心情舒畅,有助于产生同心力与归属感,进而做到“以企业为家”,激发士气,提高质量与效率,形成良好的氛围,优化企业的形象。

(3)QC小组活动科学的工作程序,清晰的思维方法,为企业提升质量提供了便捷之路。

  由于管理技术的共性,为QC小组的活动程序提供了制定的前提。

那么QC小组的活动解决课题所设计的管理技术有哪些呢?

遵循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PDCA循环,循环前进,阶梯上升,使得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了清晰的思路,无论是问题解决型还是创新型的课题都有一套科学的程序,指导我们环环相扣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正是QC小组活动注重科学的分析,使得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才能有依可寻,层层深入,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合理利用统计方法。

由于统计方法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我们学会正确、恰当地应用,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七种(调查表、分层法、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和新七种(系统图、关联图、矩阵图、矩阵数据分析、亲和图、PDPC法、矢线图)以及一些简易图表(柱状图、饼分图、折线图、雷达图)及价值工程、正交实验设计法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统计方法,为数据的采集、分析提供了科学易行的方法,从而保证了问题的及时解决。

  QC小组活动对于我国企业创新思维、开发智力、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等各各方面都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树立质量意识,开展QC小组活动,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是我们创新的基础,更是企业发展的秘密武器。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企业的生产管理者能够了解如何正确组织和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进而能够科学地分析和解决各种管理问题、技术问题和其他现场问题;掌握创新型QC小组的活动方法,开阔新思路、迎接新挑战,再创新佳绩。

1.4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1中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发展历史

(1)中国QC小组活动回顾

  自1978年开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指引下,我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TQC),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以下简称QCC)活动,已有24年了这20多年来,我国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我国借鉴TQC科学原理成功地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新经验20多年来,我国的QCC活动经过了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蓬勃发展的历程从行业领域看,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商业服务,扩展到邮电通讯、医疗卫生、航空航天、旅游服务、教育等各个领域;从企业内部看,已经由生产车间、设计开发、技术设备部门逐渐延伸到经营、销售、物资采购、生活后勤、人事管理等部门QCC活动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自主性,更主要的是它还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严密的科学性实践证明,广泛、深入、持久地推进QCC活动,是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广大职工掌握科学管理技术,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一种良好的组织形式;是企业提高整体素质,实现以质量取胜,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的QCC活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试点(1978——1979)、推广(1980——1985)和发展(1986——至今)等三个阶段从全国范围看,我国QCC活动走过了如下的光辉历程:

(见表1)

表1

阶段

时间

大事记

(一)试点阶段

1978.9

1979.8.24

  —8.31

我国第一个QCC在原北京内燃机总厂诞生。

全国第一次QCC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

8月31日,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宣布成立,中质协专设QCC工作部,专职从事我国QCC活动的组织推进工作。

(二)推广阶段

1980.3.20

 

1980.8.25

1981.9.18

  —9.24

1982.9.21

  —9.26

 

1983.9.9

  —9.15

1983.12.2

1984.8.25

  —8.30

1985.9.6

  —9.10

1980—1985

原国家经委颁发《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QCC活动提出基本办要求,使我国QCC活动从无序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全国第二次QCC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通过《质量管理小组登记办法》,并命名了70个全国优秀小组。

全国第三次QCC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华罗庚等我国25名著名科学家会见了全体代表,并高度评价QCC是劳动、智慧和科学的结晶。

会上命名206个全国优秀QC小组。

全国第四次QCC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茅以升等13位著名科学家会见与会代表;以杉木辰夫为团长的日本质量管理代表团一行10人出席会议。

大会命名了226个全国优秀QC小组。

全国第五次QCC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田纪云、薄一波、张劲夫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全体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

大会命名了233个全国优秀QC小组。

原国家经委颁发了《质量管理小组暂行条例》,明确了QC小组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第六次QCC代表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会上命名了251个全国优秀QC小组、154名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

全国第七次QCC代表会议在天津召开,命名269个全国优秀QC小组。

中国质协等单位连续举办了多次TQC、QCC等内容的电视讲座、广播讲座;上海等各省市质协也都先后举办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