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4469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docx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docx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

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考试题目为4个简答题,每题10分;2个论述题,每题30分,共10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

心史观。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

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

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

唯物主义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

的秘密。

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探索了劳动、分工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

义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不合理性,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把它奠定在唯

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法国复辟时期的

历史理论对阶级斗争进行了历史考察,初步揭示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4.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过程中,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的指导

地位,同时要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来说要做到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

对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等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

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

其代表是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突出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主张运用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否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二者都关注了社会科学的特性,但是各自仅仅关注了一个方面,是不

全面的,即有形而上学的错误。

完整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遵循辩证法,将二者结合,并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鉴运用两者的合理之处。

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结果,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

象。

其代表是方法论个体主义。

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个体主义、整

体主义二者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但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现象既包括社会个体也

包括社会整体,若社会科学方法论只是坚持其中之一,则不免有形而上学的偏颇。

完整科学

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遵循辩证法,将二者结合,以整体主义为主,也重视个体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

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和机制。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和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另外,行为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二者注意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但是忽视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因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运用二者时要做到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

2•什么是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

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

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

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

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

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

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

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3.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

方法论。

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过程中,还要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

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

与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自身。

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方法论的科学本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其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

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

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第二,当代社会实践和现实为开放性提供了现实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最关键的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

原则。

第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精神状态。

理论工作者要勇于和善于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批判、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

我超越。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因此,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研究社会,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解释人类历史的方法,是唯一科

学的方法。

第二,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人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自身。

第三,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

人的实践活动解决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达

到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5.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离开了问题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社会

科学研究的这一特点,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

始终饱含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问题是时代矛盾的集中反映,问题中饱含了时代的呼唤,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

现在人类所面对的问题之中。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要善于提出问题。

如果问题没有意义,或者是

一个伪问题,而后的研究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奥秘在于以问题为中心。

围绕问题而发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社会科学理论产生于问题,它的发展是因

为解决了问题。

它的生命力就是提出和解决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

直面“中国问题”是社会研究的根本要求。

6.什么是解放思想?

试述如何在检验和发展理论中做到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指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使思想观念冲破旧习惯势力的禁锢和束缚,把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克服

那些不符合实际的“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的改造客观世界。

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有科学内涵和明确要求的,即“以实践

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

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

来”。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

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石破天惊的论断,冲破了把市场和资本主义划等号的传统思维定式,为确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模式扫清了思想障碍。

这是以

思想解放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生动例证。

解放思想的标准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依为命,解放思想

是达到实事求是的途径和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标准和根据。

大跃进时期丢掉实事求是去搞“思想解放”,曾闹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笑话。

现实中一些盲闯蛮干包括突击性开发、为招商引资而搞的“政策优惠大战”、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以及各种短期行为等等,是对实事求是的背离、对解放思想的歪曲,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劳民伤财。

解放思想的目的是落实党的宗旨,促进发展、造福人民。

新阶段呼唤新的解放思想,是

为了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如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

人民共享。

据报道,有的城市发展中出现一种“强拆论”,认为“没有强拆就没有中国的城

市化”,“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在这个奇谈怪论支配下,个别官员把行政法规当作发

展的羁绊,甚至鼓吹为拆迁而“良性违法”,有的酿成命案。

其实,在城市发展中,人民生

活的提高,幸福、尊严和各种权益的实现,远比工程进度和城市面貌改变更重要,前者不仅

是发展的目的,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动力。

“强拆论”实质是把发展同人民利益对立

起来,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亵渎,因而绝不是什么思想解放,而是思想的倒退和混乱。

7.构成社会复杂的大系统的主要要素有哪些?

其关系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

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的力量。

生产力的要素或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相互联系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

体功能,构成了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系统决定生产关系系统,对生产关系系统具有直接影响。

第二,生产力

系统以人口系统为基础。

第三,生产力系统及其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和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系统,是上层建筑系统的基础,同时上层建筑系统反作用于生产力系统。

第四,生产力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作用。

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

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

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关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系统决定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关系系统影响生产力系统。

第二,占统治

地位的生产关系之和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系统,上层建筑系统反作用于生产关系系

统。

第三,人口系统中的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承载者和调解者。

第四,生产关系系统对自

然环境系统也产生影响。

三、上层建筑系统

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一个社会的经济基

础,而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四、人口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一个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系统是社会大系统存在的第一前提。

人口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

的关系:

第一,人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首要要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

只有在一定数量的人口基础上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进行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

二,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承载者和调解者。

第三,人是上层建筑系统的构成主体。

五、自然环境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等。

自然环境系统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

自然环境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第一,自然环境系统对人口系统具有直接影响。

第二,自然环境系统与生产力系统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系统可以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相同

的情况下,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所需要付出的劳动量较少;

反之,所需要付出的劳动量较大。

自然环境还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第三,自然环境系统对上层建筑系统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也具有一定影响。

例如,中

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与中国的自然环境有关。

在世界历史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些濒临海洋的国家往往思想文化比较开放,而内陆国家则相对较为封闭。

8.研究社会系统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分析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很多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包括:

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系统的整体性表明,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这就是所谓的

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

持整体性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到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能损公利己,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东部崛起、老工业基地复兴等计划,坚持共同富裕为目标等等,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二、结构性原则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的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重

视结构性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原则,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三、层次性原则

系统的层次性,揭示的是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

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

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

对系统的层次性研究表明,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也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

持层次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各个层次问题和各个问题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实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开放性原则

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

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国家社会各个方面不再封闭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取世

界资源为我国发展所用,促进本国发展。

9.人口系统是社会大系统存在的第一前提,那么它与社会大系统的其他组成系

统的有哪些关联?

人口系统是构成一个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系统是社会大系统存在的第一前提。

人口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

的关系:

第一,人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首要要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

只有在一定数量的人口基础上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进行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承载者和调解者。

第三,人是上层建筑系统的构成主体。

10.简述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是矛盾。

矛盾与和谐是事物内部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运动,共同贯穿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始终。

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是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矛盾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

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是不存在的,社会矛盾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和谐则是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稳定的社会,一个利益协调的社会,一个拥有化解矛盾冲

突机制的社会,但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拥有这套化解

矛盾的机制,由此可以保证我们的社会在矛盾与冲突中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最终

构建成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如果不能正视社会矛盾,并运用科学的

方法化解矛盾,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和谐社会;只有善于发现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正

确处理好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要在不断协调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来实现社会

的和谐与稳定。

首先,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来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

谐的因素,使得矛盾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的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和谐。

其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来看,必须处理和解决好社会发展系统中的各种矛盾。

再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机来看,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

系,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11.简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

中介理论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中介理论,在当前具有以下世界观方

法论意义:

第一,掌握中介理论,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

首先,“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

中介?

其次采取辩证的思维方式,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除了?

非此即彼?

,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

r

亦此亦彼?

”。

再其次,我们就要学会具体分析和研究事物之间、矛盾的对立面之间联系和转

化的条件,或是利用这些条件协调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是促进事物的转化和发展,达到改造世

界的目的。

第二,中介理论对指导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这突出表现在自然科学之间、社会科学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第三,中介理论对于指导我们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问题,也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必须处理好

一系列重大关系,诸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济发展中

稳定协调和速度的关系,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科学向直接生产力转化的关系,等等。

这些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

由于中介对于维系和协调统一体的存在,促进事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有

重大作用,因此,在处理以上关系时,除了要注意解决矛盾双方自身的问题外,还要采取中介方

法,努力找出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中介,发挥中介的作用。

总之,采取中介方法,注意抓中间环节,是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面临的

很多重大关系问题的一个值得重视的方法。

12.联系自己的科学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

值的理论问题?

问题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入口,已成为共识,关键在于真正有意义的“问题”

从哪来?

我认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来自于社会矛盾。

问题是对矛盾的理性把握,问题意味

着矛盾,但问题不同于矛盾,矛盾的存在于主体意识到矛盾是两回事。

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框

架、知识结构、利益取向、价值追求和立场等不同,因此面对同样的矛盾时可能会提出完全

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问题。

矛盾虽是客观存在的,但问题并不是。

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矛盾

都可以提升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要想把主体之外的矛盾转化为主体意识中的问题,就

必须依靠理性的力量。

社会科学研究要想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学

术价值的“真问题”,仅有“问题意识”还不够,还必须要有问题的“质量意识”。

“问题”

越有质量,“理论”才会越有分量因此,就必须要善于透过矛盾,提出问题,懂得科学合理地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转化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时社会中的矛盾,而社会中的矛盾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

问题也在不断更新,这种发展变化推动着理论一一“问题的理性解答”的创新与发展。

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要想真正做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就必须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深入了解社会矛盾,从而分析存在的真正问题。

作为新世纪的学子的我们,更应该在复杂的

社会矛盾中,坚定自己的立场,始终做到以变化发展的矛盾为中心,切实提出有针对性的问

题,从而对症下药,促进问题的解决。

善于从社会矛盾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科学回答时代的重大问

题是社会科学创新的根本途径;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是衡量社会科学合理性与价值的根本标准。

结合实际

13.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方法有哪些?

(一)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探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

人的主体选择的关系,目的在于确立社会研究的社会历史方法。

在这些方法中,历史主义的方法、科学预测的方法以及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是特别重要的几个方法。

(二)具体来说,这些方法的基本内涵是:

1.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

(1)运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我们要注意历史过程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2)运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要达到“历史的真实”。

研究历史,要做到历史事件和历史资料的真实,这是研究历史的基本功;要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历史本质与规律的真实,这是研究历史的目的;

(3)对于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的评判,要有是非善恶的标准。

没有是非、善恶标准的

历史研究是没有灵魂和底蕴的;(4)我们应当用今人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但不能用进人的标准来剪裁历史;

(5)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既要反对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又要反对肯定一切的复古主

义。

对于历史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

1.科学预见的方法

(1)准确预见社会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计划,驾驭事态发展,影响历史走向,获得有利结果,避免不利结局,是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理想追求;

(2)科学预见之所以可能,在于社会历史具有规律性。

也在于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社会存在物,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3)科学预见未来,是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