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第五版思考题答案及补充案例.docx
《公共关系第五版思考题答案及补充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关系第五版思考题答案及补充案例.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关系第五版思考题答案及补充案例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
一、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在不同学者对公共关系的不同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哪些趋同之处?
这些趋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一个组织在与公众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形成的;无论对组织来说,还是对于组织的公众来说,这种关系都具有确定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和活动。
作为一种思想,它渗透在一个组织的全部活动之中;作为一种活动,它又具有区别于组织的其他活动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
第三,公共关系是现代组织管理的独立职能。
公共关系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组织与公众的相互关系,使组织适应公众的要求,使公众有利于组织的成长与发展。
第四,信息沟通与传播是公共关系的特殊手段。
公共关系用以协调组织与公众的主要手段,就是信息沟通与传播,信息沟通与传播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物质工具的。
2.说明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的特点。
社会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群体性。
社会组织是多数人的集合体,是一个团体、群体,而不是哪一个人。
(2)导向性。
社会组织这个多数人的集合体是靠共同目标来维系的,所有的组织成员、组织的所有活动都必须指向这一共同目标,其行为有较强的目标导向。
(3)系统性。
社会组织成员不是杂乱无章的“乌合之众”,必须是以系统的方式组织和构建起来,以一定的规章制度、责任分工相互约束的整体.
(4)协作性。
社会组织都有与实现其特定目标相适应的结构形式,通过这种结构纽带,把分散的、没有联系的人、财、物、时间、信息与环境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联系起来。
它要求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约。
(5)变动性。
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无论组织的形式还是目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6)稳定性。
尽管社会组织的成员及其领导者都是可变的,在数量和规模上有不断扩展的趋势,但作为一种活动结构,即将组织成员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框架总是稳定的,不会轻易发生变化。
3.介绍几种常见的公众分类方法,并说明各类公众的含义。
几种常见的方法:
(1)根据公众与组织的所属关系分类。
按照公众与组织有无归属关系,可以将公众分为两大类:
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
1)内部公众。
内部公众主要指组织的员工,还包括组织的股东和员工家属。
2)外部公众。
外部公众是指除内部公众之外的一切与组织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公众。
(2)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序特征分类。
公众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间顺序特征分类,其意义就是把公众理解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
可以把公众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
1)非公众。
指的是在组织的影响范围中,但不受组织各项方针政策和行为左右的人;同时,他们的行为和要求也不影响组织的方针政策和行为。
2)潜在公众。
是已经同组织发生了某种直接关系,由此引起了某种问题,但尚未意识到这一问题存在的公众。
3)知晓公众。
它是由潜在公众发展而来的。
潜在公众已经面临着行为引起的共同问题,但尚未意识到;知晓公众则不仅面临共同问题,而且本身也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还未采取行动。
4)行动公众。
它是由知晓公众发展而来的。
行动公众不仅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而且准备或者已经采取解决问题的某种行动。
(3)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程度分类。
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程度,即依据公众对组织影响作用的大小,可以把公众划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
1)首要公众。
是指组成组织的内部公众及决定组织生存发展的公众,他们对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成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次要公众。
是指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的公众,其重要性小于首要公众。
3)边缘公众。
是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其重要性最小。
(4)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
根据公众对组织是否具有合作态度,将其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
1)顺意公众。
又称为支持公众,是指对组织持赞赏、支持、合作和信任态度的公众。
他们是推动组织发展变化的基本公众与主要力量。
2)逆意公众。
又称为敌对公众,是指对组织持反对意见、不合作态度,甚至采取敌对立场的公众。
他们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对象。
3)独立公众。
又称为中立公众或不确定公众,是指那些持中立态度或态度不明朗、或未表态的公众。
顺意公众是组织的基本依靠对象,逆意公众是组织急需转化的对象,独立公众是组织值得争取的对象。
4.传播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
说明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传播的要素是由以下各要素有机地组成的动态过程。
(1)信源。
信源也称传播者、传者或信息发送者,即信息的制造者。
(2)信宿。
信宿也称传播对象、受者或信息接受者,指的是传播者作用对象,即传播内容的接受者和反应者,这里一般是指公众。
(3)信息符号。
在传播活动中,任何信息内容都是以一定的符号形式传播出去的。
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是现代社会运用最广泛的一类传播媒介。
(4)信息通道。
信息通道指的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传播途径。
传播者和被传播者之间,通过信息符号进行的交流和沟通,还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形成的具体信息通道。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是根据传播过程的反馈模式的原理设计的,并包含了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的基本要素。
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组织,组织通过传播渠道,借助传播媒介,将公共关系信息传播给公众,公众在接受了组织传来的信息后,对组织所作的反馈便是公共关系传播所取得的结果,这就是信息的循环传播过程。
当组织首先将信息传播给公众时,组织是信源、是传者;公众是信宿,是受者。
所不同的是,公共关系传播的受者并不是社会大众,而是特定的目标公众。
当公众将接受信息后的结果反馈给组织时,公众就成了信源,是传者,而组织则成了信宿,是受者。
整个公共关系的传播过程,也是一个双方不断适应、彼此影响、相互了解与理解的过程。
5.艾维·李、伯纳斯和卡特李普分别提出过哪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1)艾维·李的公关思想是“说真话”,他认为一个组织(企业)要获得良好的声誉,不是依靠向公众封锁信息或者以欺骗来愚弄公众,而是必须把真实情况披露于世,把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所有情况都告诉公众,以此来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信任。
一旦披露真情确实对组织不利,那就应该调整组织的行为,而不是去极力掩盖真实情况。
因此,组织要想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创造最佳的生存发展环境,其最根本的办法就是:
说真话!
他的信条是:
“公众必须被告知。
”
(2)伯纳斯公共关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他所主张的“投公众所好”。
他认为,企业不仅要为社会及公众所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获得公众的谅解与合作;企业只有获得公众的谅解与合作,方能得到稳定而持续的发展。
为此,他主张,一个企业或组织有什么要求或期望,在确定公众价值观念和态度的基础上,再进行社会组织的宣传工作,以投公众所好。
由于伯纳斯的公共关系思想认为,公关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公众的态度,然后围绕公众的态度进行有的放矢的工作,这就第一次指出了调查研究是公关工作的起点。
(3)卡特李普的“双向对称”模式的含义即以相互理解为手段,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其效果大致是均衡的。
一次公共关系活动之后,组织和公众行为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组织和公众同时获利。
这是现代公共关系的理论基石和行为准则。
6.试述公共关系产生的历史条件。
公共关系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整个生产活动都是社会化的,人们生产的产品主要用来交换以实现其价值。
市场交换实现后,人们生产的产品和劳动才能得到社会承认。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形式经历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逐步转变。
在这种以买方市场为主导的情况下,作为卖方的企业或商家必须主动与买方联络感情、建立关系,才能有效地维持生存和发展。
因此,搞好公共关系,增进组织与公众的相互理解,提高组织声誉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2)社会基础——民主政治制度的产生
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及民主政治制度的产生是公共关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政治条件。
在专制独裁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依靠高压政策、愚民政策实施封建专制和独裁统治,民众既不需要关心政治,也无法干预政治,公众舆论不可能对社会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在政治生活以“民怕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里,公共关系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在民主政治的社会中,其政治生活的特征表现为“官怕民”。
政府机关、社会公共组织与其公众之间主要体现为服从关系,此外还有民主协商、民主对话、民主监督的关系。
这使得当权者不得不重视与社会各界公众搞好关系。
(3)技术基础——传播手段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传播手段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公共关系兴起的物质基础。
传播手段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使得地球的半径在逐渐缩小,人们确实有了“天涯若比邻”的感受。
运用这种技术的组织机构能够更准确、更迅速地与各类公众建立关系,沟通信息,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网络,使公共关系得到更为迅猛的发展。
(4)文化基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末,由主持“霍桑实验”的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的人群关系理论和40年代末崛起的行为科学理论,最早为公共关系的产生及成长提供了理论根据。
人群关系学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共同精神是:
组织的管理活动应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的对强制性纪律的研究发展到自觉性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动机管理;由原来的独裁式管理发展到民主领导的管理。
这些观念的形成,从理论上对于开展组织内部的公共关系提供了依据。
另外,20世纪以来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现代学科的发展,也为公共关系提供了理论武器。
特别是社会系统理论的建立,从理论上验证了为组织建立良好的外部公共关系的必要性。
7.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试举例说明其中的某一原则。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
(1)从我做起,就是从组织自身做起,从内部做起,从近处做起。
从我做起要长期坚持,作长远之谋,而不应作为一时之计。
(2)双向沟通。
即在把组织的信息向公众输出的同时又要广泛搜集来自公众的意见,把社会公众的信息向组织反馈。
双向沟通正是公共关系与宣传的根本区别。
(3)透明公开。
对政府机构而言,公开其决策程序是获取公众信任的前提条件,是各项政策得以实施的基础。
如果有缺点或弊端,不讳疾忌医,而加以公开,示人以坦诚,示人以改正的决心,自然会赢得公众的好感。
(4)诚实无欺。
公关人员争取公众信任的手段是开诚布公,即提供真实的材料,使公众了解组织的诚意,以及组织为共同利益所做的努力;同时,引导公众说出对组织的真实看法,以便改进组织行为。
(5)互惠互利。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各类公众都生活在各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都有着各自特定的利益要求。
一个组织只有把本组织的利益与社会利益、公众利益结合起来,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6)不断创新。
任何事情,人们初次接触,总感到新奇有趣,但时间一长,便索然无味了,因此,组织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对更多公众的吸引力。
请自己结合实际说明其中的某一原则(略)。
8.你是如何理解信息管理和咨询建议这一公共关系职能的?
为什么说协调关系贯穿于公共关系工作的全过程?
公共关系的咨询建议与信息沟通是密切相连的。
获取信息是咨询建议的前提,没有足够的信息沟通,一切咨询建议都只是空谈。
信息沟通只有通过向组织提供咨询和建议,才能发挥其参谋职能,实现其价值。
公共关系协调的涵盖面最宽、包容性最强。
要协调就涉及协调的主体(社会组织)和客体(公众)。
协调中包含了合作的方法和手段,使社会组织和相关公众相互了解和理解,在舆论、态度上相互影响。
协调中还包括了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即塑造组织形象的问题,只有先把自身建设好,才能有实力赢得公众的信赖和合作。
公共关系协调是公共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深层动力和机制,尤其是对社会组织与公众相关利益的协调,是公共关系理论中最核心的问题。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一、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论述组织公共关系部的设置原则。
任何一个组织在设置公共关系部时,至少要考虑以下几项原则:
(1)规模适应性。
所谓规模适应性,是指公共关系部规模的大小应当与组织的规模及其发展相适应。
当然,公共关系部的规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组织的发展而发展。
组织规模、事业等方面的发展会对公共关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共关系部的规模也要与之相适应。
(2)整体协调性。
所谓整体协调性,就是在设置公共关系部机构时,应与组织内部各部门相协调,如果有冲突,应做适当调整,以免制造矛盾。
同时,机构内部人员的设置也应考虑整体效应,使公共关系部协调一致地工作。
(3)工作针对性。
所谓工作针对性,是指公共关系部的机构设置,要根据不同组织的工作性质和自身所面向的社会公众的特殊性来确定。
由于公共关系工作很复杂,涉及面十分广泛,有时还会出现临时性的问题,形成临时公众。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公共关系部也可设置一些临时的部门,充分考虑自己所面向的社会公众的特殊性,做到有的放矢。
(4)机构权威性。
公共关系部是代表一个组织进行工作的,它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系到组织的形象和整个事业的顺利发展。
这就要求把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使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总之,公共关系部必须有责有权,才能有效地发挥其职能,获得最佳功效。
以上原则,在设置公共关系部及有关机构时,必须加以综合考虑,而不能只考虑其中一项或某几项。
2.从工作方式的角度,说明公共关系部的三种组织机构的类型及其各自的优点。
从工作方式来观察,公共关系部的组织类型可以分为公共关系对象型、公共关系手段型和公共关系复合型等三种类型。
(1)公共关系对象型也称分类公共关系型,即公共关系部下属机构的名称分别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的名称。
公共关系对象型结构的优点是:
有利于熟悉自己的工作对象,了解其需要和反应,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2)公共关系手段型也叫做公共关系技术型,即公共关系部所属机构的名称分别是一种公共关系技术手段的名称。
公共关系手段型结构的优点是:
各部门的工作内容按照工作人员的技术专业划分,工作人员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着重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方面下工夫,便于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自的公共关系手段,开展多方面的公共关系活动。
(3)公共关系复合型。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
把手段型和对象型结构合二为一,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下属机构,不拘泥于固定模式。
在机构内具体部门其机构名称既反映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又反映公共关系的对象。
3.试比较公共关系部与公共关系公司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公共关系部与公共关系公司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1)公共关系部的利和弊
(1)优势。
1)熟悉组织情况;2)能提供及时的公共关系服务;3)有利于保持公共关系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有利于节约经费。
(2)不足之处。
1)职责不明,负担过重;2)看问题有时不够客观,即所谓“当局者迷”;3)总费用可能比聘请公共关系公司多;4)有可能成为组织的一种负担。
(2)公共关系公司的利与弊
(1)优势。
1)职业水准比较高;2)看问题比较客观;3)社会关系广泛;4)信息比较灵通;5)机动性强;6)建议容易为人们所重视;7)节约经费。
(2)不足之处。
1)不太熟悉客户情况;2)工作缺乏连续性、持久性;3)远离客户。
4.论述公共关系人员应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
公共关系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能力。
所谓组织能力是指人们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事某项活动,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实际操作能力。
(2)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文字表达;2)口头表达;3)形体表达。
表达能力的这三种形式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
公共关系人员应综合运用,互相配合,以求最佳表达效果。
(3)宣传推广能力。
宣传推广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周密策划,精心设计组织形象,并使组织形象进入一个崭新而又陌生的领域,深入到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去,能为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
(4)社交能力。
主要包括自我推销的能力,介绍他人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倾听、赞美、理解他人的能力,吸引、影响、改变、支配别人行为的能力等。
(5)创新能力。
要求公共关系人员应该具有突出的创新才能,要敢于想别人所没想的,做别人所没做的事;要不断地突破常规,勤于思索,多动脑筋,大胆设想,刻意求新。
(6)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应付情况突然变化的能力。
例如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尴尬的事件和场合,甚至可能发生意外。
如何使自己在不利的形势下扭转局势,如何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处乱不惊,以自己的语言或行动挽救可能出现甚至已经出现的失误。
(7)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
自我调节的控制即自控,是指一个人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
公共关系人员经常要同社会公众打交道,倘若缺乏自我调节的控制,不能做到豁达大度、忍耐容人,心平气和地认真听取公众的指责、意见和建议,就无法取得公众的谅解,更谈不上妥善地处理各种纠纷了。
5.通才式的公共关系人员与专才式的公共关系人员有什么区别?
通才式的公共关系人才,要求知识面广,头脑灵活,思路开阔,考虑问题周全,并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完整的性格结构,在工作中能够独当一面,担任公共关系工作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他们善于组织和指挥具有专业技能的人。
他们需要经过系统的公共关系理论的教育和实践的训练,并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与公共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专才式的公共关系人才,要精通某一方面的公共关系技术,如新闻写作、广告、美工制作、摄影、书法、绘画、市场分析、资料编辑等。
这样的人,在组织中宜有不宜无,宜多不宜少,他们是一个健全的公共关系组织不可缺少的人才。
第三章几种常见的对象型公共关系
一、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员工是企业的财富?
你在处理雇员关系时,会从哪些方面去考虑?
世界上人是第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
员工是组织的主体,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细胞,他们的思想和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组织机制的运行,组织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目标,组织向社会提供的优质产品和服务,都要通过他们身体力行去实现。
员工是组织形象的设计师和创造者,是组织与外部公众接触的触角。
他们每天工作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他们的衣着、风貌、举止、言行,都是组织形象的体现和象征。
他们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周到的服务,正直诚实的美德,将给组织带来无穷的效益。
2.CS活动的经营意识是什么?
论述处理顾客关系的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让顾客满意”(customersatisfaction,CS)活动,成为20世纪90年代公共关系的视点。
现代企业家清醒地认识到:
“顾客满意”就是经营,让顾客回到经营的起点上来。
“顾客至上”的经营意识,其核心是使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集中表现在顾客重复购买的程度,这种“重复购买”,不仅仅体现在由顾客满意而产生的个体直线效应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由一名顾客的满意而产生的“2002名顾客”的群体网状效应上。
顾客就是上帝,顾客就是效益,谁拥有顾客,谁就拥有发展的机会。
处理顾客关系的艺术:
(1)塑造为顾客服务的形象。
当今世界上经营卓著的组织,不论它们从事的是机械制造业,还是高技术工业,或者是生产汉堡包的食品业和迪斯尼乐园那样的游乐场所,都以“服务业”自居,努力塑造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形象,以争取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
(2)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
在现代人的消费心理中,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固然重要,但产品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和附加价值将是左右其购买行为的最后抉择。
顾客购买产品,实质上是在购买他从产品中期望得到的一系列利益和满足。
(3)对消费者实行科学管理。
对消费者实行科学的管理,即把广大而又松散的消费者组织起来,使他们改变盲目被动的消费习惯,形成积极、自觉、科学的消费意识,使他们成为企业产品的主要消费者。
这种方法也被称作消费者系列化。
(4)与消费者保持通畅的信息渠道。
企业要建立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就必须与消费者保持通畅的信息交流,以了解和掌握顾客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搞好市场预测。
(5)及时妥善处理顾客投诉。
在社会中,消费者同组织发生冲突、纠纷和隔阂是常见的事情。
在处理消费者同企业的纠纷时,首先要做到善于听取消费者的意见。
情绪激愤的投诉者往往会采用偏激的态度、尖锐的措辞,公关人员应平心静气地听取顾客投诉,尽量让他们倾吐不满、宣泄郁闷,这样会起到“降温”和“灭火”的作用。
3.为什么说新闻媒介对于组织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组织为什么要加强与新闻界的合作与联系?
公关人员如何配合新闻界的工作?
新闻媒介对于组织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新闻媒介是塑造组织形象的“把关人”。
其次,新闻媒介是组织与外界沟通的中介。
特别是现代化大众媒介形式的多样化,已使公共关系活动的宗旨能通过不同方式传递给公众,加之新闻传播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主要信息渠道,人们通过它们来理解、支持社会组织时会更自然、更便捷。
公共关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使用必须通过新闻界人士的协助才能办到。
最后,新闻媒介对于组织具有反馈信息的功能。
新闻媒介可以帮助和监督企业的经营,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销售人员以及广大员工都起着鼓舞士气和教育警诫的作用。
组织加强与新闻界的合作与联系:
良好的新闻界关系,应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公关人员和新闻记者总是互为中介的。
一方面,公关人员需要通过记者把组织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另一方面,新闻记者也需要通过公关人员来了解有关组织的信息,发掘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品种。
为了更好地配合新闻界的工作,组织的公关人员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1)熟悉和了解各种媒介的特点和新闻体裁的形式。
(2)主动、及时地向新闻媒介提供组织的信息。
(3)建立与新闻界的友谊关系。
4.组织为什么要搞好社区关系?
如何处理好社区关系?
社区关系,是指组织与周围同处这一区域的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关系,所以,也称区域关系或地方关系。
首先,在现代社会中,组织不是单纯的技术、经济实体,而是整个社会肌体中的一分子。
搞好社区睦邻关系,不仅可以增加职工的安全感,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而且为组织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
其次,组织作为社区的公民,就要遵守地方的法律规章,组织的每一项新政策也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协助与支持才能顺利施行,这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区关系。
没有这样一个宽松的外部经营环境,政策上、业务上、经济上、生活上种种矛盾和纠纷都会纷至沓来,给组织增添无尽的困扰。
再次,组织的新职工主要来自周围的居民区,这种就地取“材”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约由外地招工所带来的大量的吃、住、行投资,而且可以帮助消化本地区的待业人员,提高就业率,减少犯罪因素,促进社区安定,加深同社区居民的感情联系。
最后,组织作为社区的一个细胞,必然会对社区的肌体产生影响。
社区繁荣了,就能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为组织的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危害了社区的利益,组织就将陷入无法生存的境地。
组织应从以下方面处理好与社区关系:
(1)创办和扶持社区公益事业;
(2)为社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为社区增添荣誉;
(4)维护社区的安全;(5)对社区开放参观;(6)加强社区的情感交流。
5.为实现企业与股东之间更好的信息沟通,公关人员通常采用哪些沟通方式?
为了实现企业与股东之间更好的信息沟通,公关人员通常采用以下沟通方式:
(1)年度报告。
促进企业与股东的信息沟通,年度报告是最主要的手段。
(2)股东会议。
通过这种会议可以与股东直接接触,信息传播迅速、准确。
(3)信函。
有些公司和企业从股东购买第一张股票开始,就发出欢迎信与他们建立通信联系。
(4)定期发放调查表。
为了及时搜集股东的意见和建议,可采用发放调查表的方式来了解股东的想法,以便使企业决策人心中有数。
除上述几种沟通手段外,企业还可以利用各种自制媒介向股东传输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