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3952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

《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

管理学复习提纲

管理学复习提纲

1.衡量管理的标准是:

效率、效益。

两者相比,效益更加重要。

2.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

协调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社会属性: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3.管理职能:

计划(首要职能)、组织、领导、控制。

4.管理者与操作者的区分:

有无直接下属。

5.管理者十角色(明茨伯格提出):

代表人挂名首脑:

象征性的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的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

迎接来访者,签署法律文件。

领导者:

负责激励和动员下属,负责人员配备,培训和交往的职责。

实际上从事所有的有下级参与的活动。

联络者:

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接触和联系网络,向人们提供恩惠和信息。

发感谢信,从事外部活动从事其他外部活动。

监督者:

寻求和获取各种特定的即时信息,以便透彻地了解组织与环境,作为组织内部和外部信息的神经中枢。

阅读期刊和报告,保持私人接触。

传播者:

将从外部和下级得到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有些是关于事实的信息,有些是解释和综合组织的有影响的人物的各种价值观点。

举行信息交流会,用打电话方式传达信息。

发言人:

向外界发布有关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信息,作为组织所在产业方面的专家。

举行董事会议,向媒体发布信息。

企业家:

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监督某些方案的策划。

制定战略,检查会议执行情况,开发新项目。

冲突管理者、混乱驾驭者:

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动乱时,负责采取补救行动。

制定战略,检查陷入混乱和危机的时期。

资源分配者:

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事实上是批准所有重要的组织决策。

调度、询问、授权,从事涉及预算的各种活动和安排下级的工作。

谈判者:

在主要的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

参与工会进行合同谈判。

6.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知识、品德、能力、身心条件。

7.管理者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要求概念技能较强;对于基层管理者则要求技术技能相对较强。

由于管理者的工作对象是人,因此人际技能对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来说都很重要,也就是说无论哪个层次的管理者,对其管理素质的核心要求都是一样的,即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8.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提出: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效率;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工时研究和标准化原理;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与执行职能相分离;实行“例外原则”;强调科学管理的核心是一场彻底的“心理革命”。

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提出:

区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提出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提出了管理的14项原则。

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提出:

权力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9.霍桑实验(在霍桑工厂进行):

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小组实验、大规模访问实验、接线板工作室的研究。

霍桑实验发现:

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福利都不会影响工人的劳动效率,而工人的心理状态和“非正式组织”对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

10.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工人的工作态度与士气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并影响着工人的工作效率。

梅奥认为,人是社会人,在企业的共同工作中,人们必然相互发生关系,因此就形成了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有着自己的规范、感情和倾向,并左右组织内每个成员的行为。

11.管理理论“丛林”:

社会系统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

12.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

潜在竞争者、供应商、替代品、现有竞争者、购买者。

13.学习型组织理论,必须具备五项修炼内容:

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基础);改善心智模式(核心);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

14.决策:

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决策的前提:

要有明确的目标;

决策的条件:

要有若干个可行方案可供选择;

决策的重点:

比较分析备选方案;

决策的结果:

选择一个满意方案,应遵循“满意原则”;

决策的实质:

主观判断过程。

15.决策的分类:

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分类:

战略决策(宏观:

干什么);战术决策(如何干);业务决策(日常业务问题)。

按决策的条件分类:

确定型决策(自然状态确定并且唯一);风险型决策(自然状态可估计、可测量);不确定型决策(自然状态不可估计、不可测量)。

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分类:

程序性决策(例行问题);非程序性决策(例外问题)。

16.决策的基本过程(注意顺序!

):

识别决策问题→明确决策目标→拟定可行方案→分析比较方案→选择实施方案→评估决策效果。

17.定性决策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

它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中在一起,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

这种方法适合于解决那些比较单一、严格确定的问题。

名义小组法:

小组成员互不通气,也不在一起讨论、协商,小组只是名义上的,这样可以避免争吵或附和,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

a.选择和邀请有相关经验的专家;b.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提供给专家,请他们各自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c.管理者在收集并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d.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18.目标制定的原则:

SMART:

明确、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时限。

19.制定目标的步骤:

明确制定组织目标的目的;进行组织环境分析;制定总体目标方案;评价选择目标方案;总体目标的具体化(剥洋葱法);组织目标优化。

20.目标管理的性质和特点:

以目标为中心;

管理者和操作者共同制定合适的目标;

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不可过高或过低;

目标要明确、具体到组织当中的每个人,并做到责权对等;

根据目标制定正式的、明确的、书面化的规章制度,并依此进行考核;

注重激励而非惩罚;

鼓励员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21.计划的内容常用“5W1H”来表示:

What——做什么?

指目标与内容;

Why——为什么去做?

指原因;

Who——谁去做?

指人员;

Where——何地做?

指地点;

When——何时做?

指时间;

How——怎样做?

指方式。

22.常用的计划方法:

滚动计划法;作业表计划法;甘特图;网络计划法。

23.网络计划技术的使用!

分辨关键路线!

例:

24.时间管理的误区是指导致时间浪费的各种因素:

工作缺乏计划;组织工作不当:

权责不清、事必躬亲、沟通不良;时间控制不够;整理整顿不足;进取意识不强。

25.时间管理矩阵:

 

象限Ⅰ——既紧迫又重要。

迅速加以解决。

象限Ⅱ——重要但不紧迫。

管理者对此象限的工作要有加强的主动性,应该尽力将自己的目标定在此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并尽力缩小第一象限的范围。

象限Ⅲ——既不紧迫也不重要。

容易消耗管理者时间和精力,因此管理者可以适当参与,或者授予下属代表完成。

象限Ⅳ——紧迫但不重要。

26.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

组织结构图、职位说明书、组织手册。

27.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任务目标原则(目标统一);分工与协作原则(合作的重要性);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统一指挥原则;权责利对等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精简与效率原则;专业化原则;执行与监督相分离原则。

28.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确定目标,策划活动;划分部门,分组活动;配备人员,授予职权;部门整合,工作协调。

29.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直线制;

职能制(一般不采用,但首次提出了职能部门的概念);

直线-职能制。

职能部门的工作:

提建议、作分析,参谋,不能做命令、做决策;

事业部制(斯隆模型):

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各事业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事业部可按产品、地区等划分和设立;

矩阵制。

如,广告公司。

30.配备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和程序:

编制人力资源计划;

招聘与甄选(内外部招聘渠道的优缺点);

培训与考核。

培训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目标,有计划地对全体员工进行辅导和训练,使员工认同组织的理念、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需求的确定可通过:

业务分析、组织分析、调查分析、工作分析、绩效考核等方法。

31.领导的作用:

指挥作用(首要作用);激励作用(重要作用);协调作用。

32.领导影响力的来源/领导权力的来源:

职位权力:

法定权力、奖赏权力、强制权力(负强化、惩罚);

非职位权力/领导者的个人因素、自身因素:

专长权力、个人魅力。

33.领导与管理的关系(领导是管理的职能之一):

权力基础不同;着眼点不同;结果不同;对象不同。

34.麦格雷戈的X-Y理论:

X强调性恶,认为人是好逸恶劳的,会逃避工作、没有积极性和进取心,因此需要被管理;Y强调性善,认为人是热爱工作的,有积极性和进取心,能够主动承担责任,能够自我确定目标、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35.领导理论:

(1)三分法理论:

独裁型、民主型、放任型。

(2)管理方格理论(任务-关系):

(1,1)型方式,“贫乏型的管理”;

(9,1)型方式,“重任务型管理”;

(1,9)型方式,“乡村俱乐部型的管理”;

(9,9)型方式,“战斗集体型管理”;

(5,5)型方式,“中庸之道型管理”。

(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首次提出了“下属成熟度”的概念,并认为可通过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来衡量下属的成熟度,对不同成熟阶段的下属要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

不成熟阶段:

高任务,低关系(指导型)

初步成熟阶段:

高任务,高关系(推销型)

比较成熟阶段:

低任务,高关系(参与型)

成熟阶段:

低任务,低关系(授权型)

36.沟通过程:

确定信息;编码;传递;接收;解码;理解;反馈。

37.沟通方式:

按所借助的中介划分:

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电子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按是否进行反馈划分:

单向沟通、双向沟通;按沟通的功能划分:

工具式沟通、情感式沟通。

38.有效沟通的基本步骤:

事前准备:

设立目标、制定计划、预测异议和争议、进行SWOT分析;

确认需求:

积极聆听、有效提问、及时确认;

阐述观点:

FAB法;

处理争议;

达成协议;

共同实施。

39.激励的实质是通过影响人的需求或动机达到引导人的行为的目的,它实际上是对人的行为强化过程。

4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41.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

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因素,如成就感、责任感、创造性荣誉感等;

保健因素:

与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相关的因素,如职位职务、监督控制、环境福利等。

42.控制,是指按照计划标准衡量所取得的结果,纠正所发生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的的实现,即“纠偏”。

43.收集有效信息:

现场观察;统计报告;口头汇报;书面报告;抽样检查。

44.控制的分类:

按照控制点不同:

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按照控制的性质:

预防性控制、纠正性控制;

根据信息来源的时间先后:

前馈控制、反馈控制;

根据控制时所采取的方式:

集中控制、分层控制、分散控制。

45.造成人际沟通中的障碍因素:

造成人际沟通中的障碍因素:

地位障碍、组织结构障碍、语言障碍、心理障碍、文化习俗差异障碍;

人际沟通障碍的来源:

信息发送者的障碍、信息接收者的障碍、信息沟通渠道的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