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3639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docx

《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docx

品德课程标准培训材料

走进新课程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综合科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段开设的主要综合课程之一。

小学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等。

这些综合课程与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等)不一样,他们都是融合了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是高度综合的课程。

其中《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内容。

过去我们国家以分科课程为主,现在强调以综合课程为主,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要求的。

有研究表明: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越来越明显地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和人才的综合化,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是为本国培养未来的人才而进行的,因而各个国家在综合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

同时我们国家为了改变“智育实德育软”的现状,更好地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克服形式主义倾向,解决现有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这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尤其是强调解决德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相脱节的现象。

《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它特别注意让课程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在具体的情景中和活动中去感悟、体验,反对空洞的说教,把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寓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之中。

因此设置《品德与生活》这门综合课程就成为这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品德与生活》这门新课程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之一。

一、《品德与生活》课程产生的背景

1、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生产、生活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以及生活道德的内涵和外延等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热爱生活,善于营造健康、愉快的自我生活,能够与他人共同生活,积极地、安全地、负责任地、有创造性地参与社会生活,已经成为社会对每一个成员的基本要求,而且这些内容对于个体生存方式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优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帮助儿童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迅猛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素质:

强烈的探究欲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积极合作的态度,丰富的创造性及其实践能力等等。

学校课程如何积极的应对,成为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

2、设置《品德与生活》这样高度综合的课程是世界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大趋势

综观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变化,无不表现出与时俱进、迎接挑战的改革态势,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看,我们即可发现:

学校课程越来越明显地强调综合性,也越来越强调课程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要重视儿童的情感和品德的形成,要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直接参与体验等。

即学校教育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更要重视学生良好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养成。

3、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是小学阶段教育任务的客观要求

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一、二年级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它对儿童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我们知道,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良好的素质和良好的品德及其行为习惯应该从小进行培养。

小学低年级的教育要有效促进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促进儿童的道德的发展,就必须使课程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要注意与学前教育阶段的衔接,也必须强调与早期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由接受学前教育向正规学校教育过渡的阶段,这种过渡主要是指儿童学习内容的衔接和学习方式的阶段性延续。

其中,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种活动,儿童的身体不仅能得到良好的发育,更重要的是儿童在活动中将获得充分的心智发展。

活动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不能因其学习环境的改变而中断,活动应贯穿在儿童学习的整个阶段,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

因而,在小学低年级开发、设置和实施源自于儿童生活的活动课程将有助于儿童由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胜利过渡。

4、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达成的目标也要求我们必须对德育课程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在内容上陷入成人化、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灌输、说教。

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儿童道德观念养成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儿童在此方面产生了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事实上,生活是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源泉,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不仅能为儿童的学习注人入极大的乐趣,而且将使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的真切体验中逐渐形成。

回归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注重良好个性的养成,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德育课程改革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我国推行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进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等确定为改革的重要目标。

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儿童由学前教育向正规学校教育的胜利过渡,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在原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国家有必要设计、开发一门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生活教育于一体的新的课程。

可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适应于新时期德育要求和小学低年级教育任务的产物,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理念与精神,是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教育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明确规定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

并于2001年8月成立了《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组,正式开始了这门课程的建设工作。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研制小组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

有关部门的专家、教职员和原小学生活和社会课题实验组的成员。

在课程标准研制组成立大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负责同志到会并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

研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要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克服形式主义倾向,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有利于解决现有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复的现象;三要有利于加强品德教育,要坚持“积极进取,小心论证,精心设计”的工作方针。

课标研制组工作伊始,就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当今时代小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现行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学习、借鉴了国外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相关资料。

研制组工作时间历时5个月,于2002年2月初完成了课程标准的初稿。

在征求有关部门和基层学校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教育部的批准,于2002年5月28日正式颁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这门综合课程,其主要意义是:

通过综合相关课程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使学生在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

我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

道德不是独立于人的生活之外和游离于人的生活之外的东西,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道德。

学生与生活与道德的关系就好比鱼与水的关系,鱼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动物,它与水有着不解的因缘,鱼一旦离开了水就不能生存,就会死亡,所以说脱离生活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学生也不能脱离了生活而习得道德。

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应遵循一种纯学科的逻辑。

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就意味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活的内在的联系。

生活本身是综合的,没有纯粹的语文生活、数学生活、艺术生活,也没有纯粹的品德生活。

综合课程的设置就是要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社会生活)的道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主要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等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感受完整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中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设计中努力使儿童能置身于他们在生

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之中,引导学生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生活中各种自然、社会因素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综合,也同样是儿童与这种因素的内在联结。

让原本具有丰富、多样关联的儿童,原本综合在一起的生活,不为自成体系的课程所分裂,努力尝试去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课程形态是本课程设计的最大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以三条轴线来进行设计的,它包括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和儿童与自然。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以儿童生活的四个维度来进行设计的,它包括健康安全的生活、积极愉快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和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这也是儿童生活的全部内容。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经验,也就是说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

我们特别应该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没有今天就不会有明天,要为儿童“把握今天的生活、放眼明天的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主体性在各国的课程改革中都受到了尊重,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课程的开发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因为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必须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才能成为学生的课程,在理解的过程中才会产生课程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理解新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关照了学生的经验,因此该课程能进入学生的视界,能为学生所理解,这样本课程产生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

   我们对儿童生活的关注,其意义主要在于:

一方面,学校教育无可否认地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程更要重视、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

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让儿童学会营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有爱心、有创意、肯于动脑的生活。

   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本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力求从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让儿童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本课程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是富于童心和童趣的,也是儿童所喜欢和需要的。

本课程所倡导的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以此实现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我们在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同时,并不排除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这一观点。

课程虽然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但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

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课程所设置的内容是来自儿童的生活并对儿童生活进行过精心挑选和锤炼的内容。

同时,重视现实生活经验也并不意味着排除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学习,人要生活就不能排除间接经验的获得。

人的认知包括儿童都是遵循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的规律,只不过儿童学习的间接经验是经过系统设计并以课程的形态呈现的,成人并非如此。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的是要尊重儿童,引导儿童的发展。

儿童是处在成长过程中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儿童的生活世界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世界,儿童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等与成人的生活是等价的,因此教育就必须尊重儿童,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尊重其个体的独特性。

   每个儿童无论其性格、能力、文化或家庭背景如何,都享有自己的学习权、参与权、发展权。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就应享受到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这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而保障、尊重并实现这些权利是教育的重要职能。

   品德与生活过程中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体现了课程设计中对儿童的尊重。

本课程中对儿童的尊重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对儿童的尊重不是听之任之,更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允许”。

第二,对儿童的尊重关键在于引导,儿童只有在教育引导下才能不断地发展和提高,他们自身的价值才能不断地得到提升。

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等诸多关系,都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而达到对自我、自然和社会等的把握、认识和理解,同时儿童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等也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引导。

   品德与生活课程努力在积极引导与尊重儿童的内在结合上走出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品德与教育之路,它既扬弃传统的教育不尊重儿童的、不从儿童的实际出发的强行灌输和机械行为约束与训练的做法,也绝不是在重复西文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那种否定价值的引导,而是要求教育者在价值教育中持价值中立的价值相对主义之路。

4、寻求内在的统一

   在以往的品德教育中或是片面强调道德认知,或是片面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割裂了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内在联系,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讲的故事学生认为是在讲别人的事而与已无关,所以不惑动、不受教育,德育课程流于形式,学生的知行不能一致,也不能统一。

因此说没有体验性的活动和过程,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就很难达到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找到了比较好的切入点,即不肢解人的完整的生命表现和心理结构,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呈现,让儿童感到这是真实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使学习过程成为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和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这一方面是非常突出的。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儿童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同样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将会获得精神体验。

学习的结果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获得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就本门课程的性质而言,尤其要关注儿童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在做人的过程中学习做事。

5、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设计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课程中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需要儿童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并自己得出结论。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应当是一种能够与学习进行“对话的文本”,也就是要把儿童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三、《品德与生活》课程设计理念诠释

1、生活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径

   思想品德在本质上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教条,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联的生动素材。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他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生活中的许多情境和事件都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含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含着团结、友爱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含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

因此,道德不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空洞的说教,而是蕴含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感悟和规则。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事件会使儿童开启思考之门,儿童通过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与事思考将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生活是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形成有效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自觉开展道德行为的一种最好途径。

因此,以生活为途径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不仅没有淡化或消弱德育的功能,反而极大地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2、品德与生活是儿童的课程

   人本主义者强调课程不是与儿童相对立的、引起儿童反感或恐惧的课程,而应是能够引发儿童兴趣并能引导儿童自觉成长的课程,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首先都需要使儿童形成强烈的对规则或规范的情感认同,在此前提下儿童才能真正地将各种规则内化为素养并转化为自觉行为,任何的规则与规范不经儿童的情感认同都不可能真正地转化为儿童内存的素养。

所以,课程设计应从儿童的情感需要和认知特点出发,使设计出的课程能够真正引发儿童的兴趣,并与儿童自身的生活保持零距离。

   长期以来,课程设计往往从成人对儿童的需要出发,以成人化的方式设计课程,设计出的课程与儿童的兴趣和认知特点相去甚远,没有儿童生活的实际,远离儿童的生活,这种课程对于儿童来说是没有生气、僵硬、呆板的课程,它不仅会消褪儿童的认知兴趣,更会打击儿童的学习情感,尤其会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相反的作用。

基于此,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设计上坚持了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尊重儿童权利,使课程对于儿童自身具有意义等原则,构建了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课程。

四、《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分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重建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其中不同形态的课程整合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这一“亮点”有两层含义:

一是过去单一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及原有中小学教育多数课程内容采取分科课程的局面将得到改变;二是设置综合课程不是要替代分科课程,而是把综合合分科课程作为两种并列的课程形态,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使他们在各个不同教育阶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发挥其各自独特的作用。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这门课程的性质是这样定位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谓课程综合化是指开发并设置综合课程和实现分科课程自身体系的统整。

其中,开发并设置综合课程是实现课程综合化的主要途径。

在新的国家课程体系中,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包括:

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科学、艺术等。

在这些综合课程中,品德与生活有着其独特的内涵。

1、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课程类型。

分科课程是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原本一体的知识内容进行分割,使这些内容条理化、结构化,便于专门研究和学习。

但是,分科课程却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它将有机统一的知识和观念人为地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变得片面、狭隘、不完整。

为了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同时也为了使学生的素质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均衡,人们提出了实现学校课程综合化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综合课程。

那么,什么是综合课程呢?

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

这种课程通过对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的整合,能够使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形成对世界全面的理解,并能够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

综合课程的逻辑起点是经验,它在考虑知识内容完整性的同时,不得不关注知识的适用性,这就决定了它的结构不能像分科课程那样系统和严密。

它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它有如下主要功能:

一是减少了课程设置中分科的数目,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密切联系生活经验,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把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结起来,突破了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完整图景。

这样的知识易于被激活、被调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社会和活动等学科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因而这种课程具有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

综合课程有不同的类别,如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等等。

相关课程结构比较松散,侧重于揭示两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比较和联系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看问题的视野;融合课程则比相关课程更进了一步,它不仅加强相邻学科的联系,而且旨在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把这些相邻学科的内容揉和在一起,以保证知识专业化与综合化的辨证统一;广域课程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数门相邻学科内容组织在一起。

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相比,它更注重与宏观的社会问题的结合,它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突出了学生走向社会将要解决的大部分具体问题的复杂性、整体性和相互关联的性质,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世界、生命和科学的统一性;核心课程与活动课程在综合的方式上真正突破了传统分科课程的学科结构,它们以共同的兴趣、问题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不仅强调知识的综合,而且更强调通过知识的综合达到经验的综合、价值观念的综合,发展健全的人格和综合素质。

2、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有诸多具体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其中,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的课程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课程属于这种课程的开发形式。

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泛指人类的一切行为。

尽管学校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被界定为教育活动,但活动课程却有着特定而具体的涵义:

第一,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种类型或开发模式。

根据活动要素并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出的课程被称为活动课程;相对于旨在使学生掌握已成事实或定论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主要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鲜活的直接经验和真切的体验。

第二,在课程实施上,活动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并参与的教与学的行为。

那种单纯由教师组织并缺少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机械、灌输式的教育教学行为,那种纯粹由学生自行组织并缺少教师参与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学生的个别行为,而非教学行为。

上述两种行为都不符合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

第三,活动课程所设计并组织开展的活动是学校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对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或机械式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活动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作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组织与实施都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现场调查、资料调查、实践性活动、参观访问、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等形式。

在活动开展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但切忌将这种指导变作包办代替或控制。

3、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综合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

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基于社会问题的课程设计和基于学生经验的课程设计。

其中,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的维度开发的,即本课程的主旨在于使学生通过组织和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活动获得关于自然、自我和社会的直接经验,特别是形成初步的品德素养和规范的行为习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获得知识或掌握间接经验并非该课程的主旨。

小学低年级(1—2年级)儿童学习的内容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这一时期儿童的心智发展并未进入到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活动大都围绕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

为此,小学低年级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脱离儿童自身的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是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的现实生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

第一,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

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

第二,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

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