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2379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3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

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初步树立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

心理过程、影响心理个体发展的因素

 

难点:

心理实质

 

教学步骤:

 

导入: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和算命是一回事吗?

(讨论法)

 

新授:

 

第一节人的心理实质

 

一、什么是心理学?

 

(一)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

(谈话法、讲授法)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

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1、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称之为感知觉。

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

 

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

 

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

(归纳)

 

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

 

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

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

 

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归纳:

 

心理学把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合称为心理过程,把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个别性合称为个性心理,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合称为心理现象。

练习:

举例说明,我们平时有哪些心理现象?

 

(二)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讲授法)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

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

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

 

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实质是什么?

(讲授法)

 

(一)什么是心理实质?

 

(二)心理实质的内容是什么?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说明:

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三、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

 

(二)有利于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

 

(三)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幼教工作开展幼教研究打好基础

 

第二节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二、脑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三、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基础

 

四、社会生活条件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五、教育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

 

教学目标:

 

1、了解注意的概念、功用、种类、外部表现

 

2、领会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

 

3、掌握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策略

 

重点:

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

 

难点:

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每天都经过公路上的交通灯,谁能告诉我交通灯红、黄、绿的排列顺序?

(讨论)其实,除了红黄绿的排列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可能:

一个灯可以亮三种颜色。

这涉及心理学的概念——注意。

 

新授:

 

第一节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举例:

警察和司机的笑话(略)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选择有意义的、符合要求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有关对象,避开和排除那些无关的对象。

 

举例:

司机不关注刮雨器而注意前方的路况

 

2、保持的功能---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保持,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举例:

幼儿集中注意的时间5----10----15分钟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方向或目标进行。

 

举例:

打瞌睡时想到“我要努力”,立刻打起精神

 

幼儿园里,老师请表现最好的小朋友先玩游戏,幼儿会调节注意力

 

讨论:

注意在生活中的应用?

 

(警灯、警笛、军事伪装、银行“一米线”、电梯黄线、玻璃门提示等等)

 

三、注意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性的和意志努力的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努力的注意(对环境的应答性反应)引起无意注意的外部因素是刺激物的特点:

 

举例:

(1)强烈刺激。

强光、巨响、奇香、艳色。

 

(2)新异的刺激。

新奇的事物。

 

(3)活动变化的刺激。

活动的物体,声音的抑扬顿挫变化。

 

(4)对比的刺激。

强度、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对比特别显著。

 

引起无意注意的内部因素是主体本身状态。

 

举例:

(1)需要和兴趣。

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易引起的注意

 

(2)情绪状态(3)知识经验(4)期待的事物

 

2、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努力的注意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有意注意,必须排除与学习任务无关的干扰,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注意分散作斗争。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的目的

(2)间接的兴趣

 

(3)坚强的意志和干扰作斗争(4)合理的组织活动

 

(二)根据注意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或个体内部,可以把注意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强调内部注意和自我意识有关)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停止3、呼吸运动变化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由学生分组讨论)

 

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小中大班分别归纳)

 

三、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时间的长短,与对象本身特点及教学方式有关。

 

3、注意的分配——指把自己的注意在同一时间内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4、注意的转移——指人们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四、注意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一)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1、无关刺激过多

 

2、疲劳

 

3、目的要求不明确

 

4、注意不善于转移

 

(二)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3、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4、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5、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

 

6、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7、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幼儿园见习讨论:

教师如何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如何防止幼儿的注意分散现象?

 

(三)审慎处理幼儿多动现象

 

讨论:

多动现象——多动症是不是一回事?

 

小结:

 

1、我们如何防止自己的注意分散的现象?

 

2、及时动手,指出并消除教师内的无关刺激!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教学目标:

 

1、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功用

 

2、领会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3、能利用感知觉规律进行幼儿园的教学

 

重点: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

 

难点:

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教学步骤:

 

导入:

 

新授: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带有主观性。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三、感觉的种类: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知觉的种类:

 

(1)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2)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人际关系知觉)

 

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定义

 

2、感受性变化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弱刺激能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2)适应:

连续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表现为感受性钝化和锐化。

 

(3)对比:

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的现象。

 

(4)感受性与训练(敏感化):

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的成为对象,其他成为背景;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

在幼儿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在提高

 

(2)辨色能力:

初期能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中期能辨认间色,晚期能调色。

 

(二)、听觉

 

(1)纯音听觉:

在幼儿期间,纯音听觉的感受性不断发展,这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游戏促进其发展。

 

(2)言语听觉:

通过言语交际和语言教育,到了幼儿晚期基本能辨明本族言语的各种语音。

“重听”现象是言语听觉的缺陷。

 

(三)触觉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

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

方位:

三岁能辨别上下,四岁能辨别前后,五岁能能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七、八岁能辨别相对左右。

距离:

对熟悉的物体可以分出远近,幼儿的透视原理掌握不好。

形状:

小班: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中班:

半圆形、梯形;大班:

菱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

 

(二)时间知觉:

幼儿初期已有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但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还不了解。

幼儿晚期,可以辨别“大前天”、“大后天”,但还不能准确运用一些时间词语。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持续性

 

3、观察的细致性

 

4、观察的概括性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观察的兴趣

 

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忆概念、种类、表象

 

2、掌握记忆过程的分析

 

3、掌握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重点:

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转化;记忆过程的分析

 

难点:

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教学步骤:

 

导入:

复习第一章的内容、心理实质

 

新授: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1、在举例的基础上讲解记忆的概念、总结出定义、用课件展示概念:

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

 

2、记忆的作用:

 

在学生列举实例的基础上总结,记忆的作用出示课件记忆在人的知识掌握、经验的积累、智慧的发展、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记”和“忆”的关系:

 

“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不会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也就是“记”得不好。

 

二、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

 

(课件展示特点:

先出示种类,然后是讲到那种记忆时出示那种记忆的概念,这样避免分散同学们的注意力。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成三种: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在0.25—2秒钟以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

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即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一分、识记后立即再现、再现后就不再加以保持。

贮存信息的数量是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

指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模式图

 

输入的信息注意长时记忆

 

遗忘

 

课堂练习:

 

呈现词单:

 

狗——桌子——狼——楼房——椅子——茅舍——房子——猫

 

被试如何回忆?

 

狗——狼——猫

 

桌子——椅子

 

房子——楼房——茅舍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记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一)识记——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

它是记忆的第一环节。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也称不随意识记。

这类记忆是最大量的。

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

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又称随意识记。

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这种识记的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容易遗忘,但准确性高、使用面广,仍是识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种类。

 

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

这种识记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又往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了识记的效率和巩固性。

 

(二)保持——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它是记忆的第二环节,是实现回忆的必要前提。

 

1、遗忘及其规律

 

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对头。

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回忆起来,就是保持住了,如果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了,就是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

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

 

2、遗忘的种类

 

(1)暂时性遗忘——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恢复

 

(2)永久性遗忘——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就已消失。

 

(三)回记——回记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

这也是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

 

1、再认

 

再认是当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

人们往往以为不能重现识记过的事物就是遗忘,其实,能识别再度出现的事物,也是回忆。

 

2、再现

 

再现是当识记过的事物不在时能够在头脑中重现。

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回记,如学生在做闭卷问答题时,回记学过的内容。

 

四、记忆的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

 

(二)记忆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正确性

 

(四)记忆的准备性

 

五、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表象

 

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记忆

 

一、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与发展(略)

 

二、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容易记容易忘

 

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3、以形象记忆为主

 

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

 

5、记忆不精确

 

三、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有意性差,影响记忆的效果

 

2、不会运用适当的记忆方法

 

3、偶发记忆

 

4、正确对待幼儿“说谎”问题

 

四、在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1、注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记忆的效果

 

2、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培养幼儿的形象记忆、情绪记忆3、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意义识记水平

 

4、正确评价识记结果,合理组织复习

 

第五章学前儿童的想象

 

教学目标:

 

1、了解想象概念、种类

 

2、掌握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重点:

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难点:

想象的种类

 

教学步骤:

 

导入:

 

什么是想象?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不仅能感知当前作用于感官的事物,能回忆当时不在眼

 

前而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构建自己从未经历过事物的新形象,或者根据别人口头言语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

例如,没有见过庐山瀑布的人,只要读了李白的“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庐山瀑布那种气势雄伟、景色壮观的形象,就会在头脑中油然而生。

 

新授:

 

第一节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特殊形式。

想象是幼儿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儿行动的动力之一。

 

二、想象的生理机制(略)

 

三、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

例如,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变幻莫测的浮云时,脑中就产生起伏的山峦、柔软的棉花、活动的羊群、嘶鸣的奔马等形象;当我们看到北方冬季玻璃上的冰花时,就会觉得它像梅花、像树叶等,都是无意想象的表现形式。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人在睡眠时,为什么会做梦?

巴甫洛夫认为,人在睡眠时,整个大脑皮层处于一种弥散性的抑制状态,但仍有少部分神经细胞兴奋活跃,由于意识控制力减弱,这些记载着往日经验的细胞便随意地、不规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离奇古怪、荒诞绝伦的梦境。

发生梦境是有原因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外界刺激,如声音、气味等。

这些刺激在我们睡眠时仍在不断地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当它传入大脑后就会引起变态反映成为梦境。

例如门窗被风吹后的撞击声会引起打雷或放炮的梦境;冬夜被子掉落浑身冰凉会造成掉进冰窖的梦境;闻见食品的香味会梦见进餐或在家中宴客等。

 

二是睡眠时人体的内部刺激或人体生理异常。

例如膀胱充盈会引起找厕所的梦境。

人体的某些部位有隐疾,在梦中也常会反映出来。

据载有人梦见狂犬咬足,几日后在梦中被犬所咬的地方果然发炎。

这可能是因为人在体内发生病变之初有微小刺激进入大脑,不过在人意识清醒状态下,由于进入大脑的刺激较多往往使人感受不到。

但在睡眠时,外部刺激相对少了,这种原来潜伏的病变刺激就会使大脑相应部位的神经细胞活动起来,结果就会形成反映有关病变的预兆梦。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

 

有意想象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要想象形式。

按其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如我们看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头脑中出现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物形象;机械制造工人根据图纸想象出机器的主要结构等,都属于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产生的新形象是相对的,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的,而实际上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形象。

但是,再造想象仍然有一定的创造性。

由于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的不同,再造想象的内容和创造水平必然有一定的差异。

 

再造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狭小的生活圈子,生动形象地认识自己没有感知过的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扩大认识范围,充实主观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或图表、模型的演示,可以使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与概念相应的形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有赖于两个条件:

一是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

不懂外语的人,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外语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场景的形象。

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

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缺乏相应的表象储备,就难以进行想象。

先天性盲人,不管你如何向他描述朝霞的美丽,他是绝对想象不出来的。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飞机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成一架新型飞机的形象,作家在头脑中构成新的典型人物形象等都属于创造想象。

这些形象不是根据别人的描述,而是想象者根据生活提供的素材,在头脑中通过创造性的综合,从而构成了前所没有的新形象。

这种形象越新颖,它的创造性水平也就越高。

 

创造想象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成分。

无论是科学创造、技术发明,还是文艺创作,都必须首先在头脑中形成活动的最终或中间半成品的模型,即进行创造想象,可见,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环节。

没有创造想象,创造性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

 

创造想象是一种比再造想象更复杂的智力活动,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

首先,它们都以感知为基础,都是在原有表象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的新形象。

其次,依据描述进行再造想象时,对想象者来说或多或少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想象成分,而创造想象中也有再造想象的因素,如参照已有资料。

所以在理解上绝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三)幻想、理想和空想

 

1、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