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1511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2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112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12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

《1112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2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12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

1112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

河南省濮阳一高11-12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题。

所谓“西藏独立”是怎样出笼的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七百多年来,中国中央政府一直对西藏地方行使着行政管辖,西藏地方从未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在二十世纪初的藏语词汇中还没有“独立”这个词。

1888年、1903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两次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企图把西藏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

西藏军民奋起抵抗但遭失败。

1904年,英军一度攻占了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被迫出走,侵略者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官员签订了《拉萨条约》。

但由于清朝政府外务部认为《拉萨条约》有损主权,清朝驻藏大臣不予签字,条约无效。

帝国主义靠直接军事侵略没有达到完全控制西藏的目的之后,就变换手法,开始策划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活动。

1907年8月31日,英、俄帝国签订了《英俄同盟条约》,其中把中国在西藏的主权改称为“宗主权”。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爆发,次年,英国利用清朝灭亡,民国初建,中国国内政局混乱之机,向中国外交部提出了否定中国对西藏主权的“五条”。

在遭中国政府拒绝后,英国封闭了由印度进入西藏的一切道路。

1913年,英政府又煽动西藏当局宣布独立,提出“西藏完全独立后,一切军械由英国接济”;“西藏执行开放主义,准英人自由行动”(摘自朱绣著《西藏六十年大事记》)。

但英国的图谋未能得逞。

1913年,英国政府利用篡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迫切要求得到各国外交承认和得到国际借款的心理,迫使北京政府参加英国政府提出的中、英、藏三方会议,即“西姆拉会议”,并提出把中国藏族居住的所有地区划分为“内藏”、“外藏”,遭到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1914年7月3日,中国政府代表陈贻范奉国内训示,拒绝在所谓“西姆拉条约”上签字,并且发表声明:

“凡英国和西藏本日或他日所签订的条约或类似的文件,中国政府一概不能承认。

1942年夏,西藏地方政府在英国代表的支持下突然宣布成立“外交局”,公开进行“西藏独立”活动。

因全国人民的同声谴责和国民政府的严正警告,而改变原议。

1947年3月在新德里举行“泛亚洲会议”,英帝国主义幕后策划邀请西藏派代表参加,在会场上悬挂的亚洲地图和万国旗中,把西藏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对待。

经中国代表团提出严正抗议后,会议组织者不得不加以改正。

1950年上半年,一批美国枪支弹药经由加尔各答运入西藏,用以对抗中国解放军进藏,同年11月1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公开诬蔑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本国领土西藏的行动是“侵略”。

同月,美国指使他国在联合国提出干涉中国西藏的提案。

由于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和一些国家的反对,这个阴谋没有得逞。

(记者马振华)

1、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是()

A、袁世凯要求得到各国外交承认和得到国际借款。

B、袁世凯迫使北京政府参加“西姆拉会议”。

C、英国政府提出中国藏族居住的所有地区划分为“内藏”、“外藏”。

D、英国政府提出划分“内藏”、“外藏”,遭到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下面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1904年英军攻占了拉萨,迫使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拉萨条约》。

但因为清朝驻藏大臣不予签字,条约无效。

B、帝国主义靠直接军事侵略达不到完全控制西藏的目的,就开始变换手法策划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活动。

C、1911年,英国政府利用中国国内政局混乱之机,向中国外交部提出了否定中国对西藏主权的“五条”。

D、1942年夏,英国代表宣布西藏地方政府成立“外交局”,公开进行“西藏独立”活动。

3、依据原文,下面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西方一些国家和政府从历史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利用各种手段对西藏进行分裂的活动。

B、《拉萨条约》、“五条”、“西姆拉条约”等都是英国政府分裂西藏的丑行,分裂西藏的阴谋从来并将永远不能得逞。

C、中国政府在1914年7月3日发表声明:

凡英国和西藏签订的文件,中国政府将一概不能承认。

D、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多次插手中国西藏,暗中或公开支持西藏独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一7题。

每题3分,共9分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

建武初,除细阳令。

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

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

延谏曰:

“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

以约失之者鲜矣。

”宗不悦,延即辞退。

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

“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

”迁洛阳令。

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

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

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

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

“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

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

”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

帝知延不私,谓成曰:

“汝犯王法,身自取之!

”呵使速去。

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

迁南阳太守。

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

“朕之仪貌,岂若此人!

”特赐舆马衣服。

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

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

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

“‘知人则哲,惟帝难之’。

信哉斯言!

”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后汉书•虞延传》8.4、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约失之者鲜矣约:

约束。

B.谮延多所冤枉谮:

诬陷。

C.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干:

触犯。

D.信哉斯言信:

确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赖其全者甚众吾其还也

B.宗果以侈从被诛以其无礼于晋

C.信阳侯阴就乃诉帝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D.衍惭而退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延年轻时为官执法严明,在社会动乱时勇敢有为,因而有名声。

B.太守富宗生活奢侈放纵,不听虞延劝谏,临刑时他为此十分悔恨。

C.虞延惩处阴氏作恶的门客,阴就告诉了皇帝,但虞延在皇帝面前仍坚持严正执法。

D.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赏识,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才使皇帝醒悟。

7、翻译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3分)

(2)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

“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

(3分)

③特赐舆马衣服。

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3分)

(二)古诗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其后两道题。

霜天晓角仪真①江上夜泊

黄机②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

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段还续。

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

①仪真:

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

②黄机:

南宋爱国词人。

8、描述并简析诗的上阕的意境。

(4分)

9、结合诗句分析,下阕首句提到的“诗情”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谁主沉浮?

(2)但我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3)子曰:

“君子坦荡荡,。

(4),,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 选考题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三、四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

不能全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需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

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

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

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

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

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

“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

”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

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

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

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

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

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

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飘向远方:

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

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

“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100只桨,扬起5个或6个或7个布帆来。

我绝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

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7个大海和13条河道。

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

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

”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

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

又抒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二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

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2)文中“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6分)

(3)作者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

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6分)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年轻人去漂泊已具备的基本条件,而我们即将长大,为了“漂泊”,是否还需要别的准备?

请具体说明。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

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毛挺的秀竹,宁折不弯。

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厚憨,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

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

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

“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

”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

傅雷和夫人临走前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

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

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

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

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

正像傅雷所言:

“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

”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

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

“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

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

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

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

”“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

“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

”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惟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

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

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

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

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

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有才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

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

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

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B.傅雷死前没有忘记为保姆周菊娣将来的生活作安排,说明他的细致周到,说明他是个心里善良,重情义、关心下层劳动者的人。

C.傅雷认为自己的罪责主要有三宗:

家里搜出两件反党的物证;培养出一个叛徒儿子傅聪;自己是来自旧社会的渣滓。

D.傅雷家中搜出他小姨子寄存的两件小物品,这两件物品被当成了反党的罪证,夫妇二人有口难辩,申诉无门,只得愤而自杀。

E.文章反复写到傅雷夫妇死前的从容和镇定,说明傅雷夫妇之死实属被逼无奈,这种清醒的死更增强了事件的悲剧色彩。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傅雷“干干净净”?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3)文章第二段写傅雷夫妇的外表气质和夫妻恩爱有什么作用?

(6分)

 (4)对于傅雷面对政治迫害选择离开人世的做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探究。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是我真诚的朋友,经常耳提面命地对我提出忠告,使我不断进步。

B.看透了官场的污浊不堪,也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更因为崇尚自由的天性,李白毅然离开长安,开始纵情山水的漫游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

D.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神州”七号飞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A.最近,针对金融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香港表示,是否降息要根据CPI的快速下降来确定,直到明年年中都有降息的可能。

B.世博会必将对中国,特别是对上海的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C.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D.苏老师对自己的教学严格要求,对年轻教师细心指导,所以我们选他做学科带头人是当之无愧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春天到野外踏青,除了可以外,还可以。

那娇艳欲滴的朵朵桃花,,。

山间清风轻轻吹过,带走了缭绕的雾气,,一下子变得清晰明媚起来,,不由使人想到“东风吹开花千树,占断春光惟此花”的诗句。

①看到自然秀美的景色②感觉桃花簇拥的美妙快感③在迷蒙的烟雾中亭亭玉立

④像是一个害羞的少女⑤点染胭脂的春桃⑥桃花的笑脸

A①②④③⑤⑥B.②①③④⑥⑤C.①②④③⑥⑤D.②①④③⑤⑥

16、下面是一则拟好的征招启事,有五处用词不当,请给一一找出来。

(5分)

说起陆游,想必对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他一生留下大约9000多首诗歌。

本小组拟将陆游诗歌作为研究重点,以达到学习诗歌写作,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由衷诚邀热爱诗歌并对陆游有所了解的同学加盟参与。

有意者请于本月15日前,将自荐信投入图书馆大厅里的“陆游研究”信箱。

陆游研究小组

改错:

(1)

(2)

(3)

(4)

(5)

17、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来说明网络积极的作用。

要求所写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

(6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一把裹挟风沙的尖刀,会刮蚀我们美丽的心田;又是一道污浊的水流,会浸黑我们思想的堤岸。

同时,它                                   ,                     ;                     ,                     。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了根。

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冰心给巴金像题赠言: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此际当以同怀视之。

”感情就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亲情、爱情、乡情……相信你会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的经历,会对某个情感问题的个案有自己的看法,会对某些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情感问题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

请以“情感体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是英国政府,不是袁世凯迫使。

2.B(A原文西藏地方政府官员,不是西藏地方政府。

C不是1911年,是其次年。

D是西藏地方政府宣布。

3.C(一概不能承认的有前提限制。

4.A(“约”,应解为节约、节俭)

5.A

A①代词,他;②表商量语气,还是。

B①介词。

因;

C两句中的“乃”均为副词,于是D①连词,表顺接;

6.D(“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使皇帝醒悟”与文意不符,原文是由于“衍在职不服父丧”,皇帝才有所醒悟。

7.

(1)虞延因为此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

(2)富宗果然因为奢侈放纵被杀,临处死刑时,他擦着眼泪叹息说:

“我遗憾没有听功曹虞延的劝谏!

(3)皇帝特意赐给他车马衣服。

虞延认为邓衍虽然有容貌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以高于一般的礼节对他。

【参考译文】

虞延年轻时做亭长,此时王莽的贵人(女官名)魏氏的门客放纵,虞延带领官吏冲入他的家逮捕了他,虞延因此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虞延常常披铠甲戴头盔,护卫亲族,抵御掠夺的强盗,依赖他保全生命财产的人很多。

东汉建武初年,他被任命为细阳县令。

后离职回乡,太守富宗听到虞延的名声,征召安排他任功曹(官名)。

富宗性情奢靡,车子及其装饰器物,很多不符合法度。

虞延劝谏说:

“过去晏婴辅佐齐国,穿粗陋的皮衣还不完整;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

因为节俭而失误的人很少啊。

”富宗不高兴,虞延就辞官离开了。

过了不久,富宗果然因为奢侈放纵被杀,临处死刑时,他擦着眼泪叹息说:

“我遗憾没有听功曹虞延的劝谏!

”(虞延)升迁为洛阳县令,此时明家(阴皇后家族)有个叫马成的门客,常常抢劫偷盗,虞延收捕审问他。

阴家屡次请求免他的罪,虞延得到一封说情的信就增打二百板子。

信阳侯阴就(阴皇后之弟)于是告诉了皇帝,诬陷虞延冤枉过很多人。

皇帝于是到皇帝巡行道路的馆舍,亲自检查囚犯罪状。

虞延让那些案情有可论辩的囚犯站在东边,无理可讲的站在西边。

马成于是回身想到东面,虞延上前捉住他,对他说:

“你是人中的大蠹虫,长久地依托城社(城社喻权势),不怕熏烧。

现在审查核实没完,应当完全依法制裁!

”马成大喊说自己冤屈,皇帝的近卫军官用戟刺着虞延,喝叱虞延放开马成。

皇帝知道虞延公正无私,对马成说,“你犯了王法,是你自己造成的灾祸!

”呵斥让他快走回去。

几天后马成被处死刑。

从此外戚收敛行为,没有人敢犯法。

虞延后升任南阳太守。

永平初年,有个新野功曹邓衍,凭外戚小侯(承袭侯爵的子弟)的身份每次参加朝会。

而容貌姿态行走的样子超出一般人。

显宗皇帝看见他,回头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仪表相貌怎么像这个人!

”特地踢给他车马衣服。

虞延认为邓衍虽有容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的礼节。

皇帝已经认为邓衍与众不同,于是下令让他自称南阳功曹到皇宫。

他到了以后,被任命为郎中,升为玄武门司马。

邓衍在官职上不为父亲服丧,皇帝听到此事,于是叹息道:

“‘了解人就是明智,只有皇帝难做到。

’这话确实啊!

”邓衍很惭愧,辞去了官职。

因此(时人)认为虞延有知人之明.

8、答案:

一个狂风大作的寒夜,作者住在江边,狂风卷起房子一样高的浪头,江涛长鸣不止,水下的鱼龙都被惊动了。

这既是写景,也是在写作者翻腾不已的忧愤心情。

(3分)(参考江苏古籍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

第二方案:

夜泊江湾,江景凄寒,诗人思潮翻滚,对江长啸。

以至惊动了水底鱼龙,掀起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涌翻腾。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景物间寄托了强烈的忧愤之情。

(参考《宋词鉴赏辞典(下)》

9、答案:

下片的“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交待了作者的感情。

朝廷偏安,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心中痛苦万分。

所以该句所说的难以尽吐的感情,应是心系国事、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

(3分)

10、默写。

(答案略)

11、①C、D(对一个3分,二个5分)(C项,“这段流露了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