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1345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docx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docx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

 

一填充题(30分)

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

2,(唐)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3,东晋时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

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

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

1.《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

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

3.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

4.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

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

5.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

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

7.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8.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

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

二.填空题

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  历史学   和   地理学   之间的边缘学科。

2   灵渠(兴安运河)  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  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  方国   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

⒎耧车最早出现于 西汉  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 杜诗   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   卫温  和     诸葛直 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  纺织业  。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  苏州  和  松江  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 唐   代设置的。

⒕    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班固  。

⒖    华阳国志是东晋时  常璩  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三.选择题

1,法显是(D)的高僧,慧能是(B)的高僧

a汉代b唐代c北魏d东晋

2,水经注的作者是(D),水经注疏的主要作者是C

a班固b裴秀c杨守敬d郦道元e全祖望

3,明代长城西起(D),东至(C)

a雁门关b娘子关c山海关d嘉峪关e鸭绿江

4,(C)年中俄两国缔结了《尼布楚条约》,(D)年中俄又订立了《恰克图条约》

a1586b1736c1689d1728e1812

5,汉武帝时,设置的河西四郡是(b)(c)(e)(g)

a安定b武威c酒泉d西海e张掖f五原g敦煌h北地

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平等划定边界的条约是:

A瑗珲条约;B中美望厦条约;C尼布楚条约;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C)

2,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域是:

A县级政区;B省级政区,C州级政区;D乡或镇。

(A)

3,行政区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的增加;B农业区的扩大;C分封制的终止;D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D)

4,中国历史上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大致在:

A阴山;B贺兰山;C终南山;D太行山。

(B)

5,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

A九朝古都的今昔;B五百年来北京的气候变迁;C泉州沿革;D重访千年古城。

(D)

6中国最早的历史地理著作是:

A《汉书.地理志》;B《山海经》;C《水经注》;D《史记.大宛列传》(B)

7,西藏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开始于: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B)

8,哪一种政区主要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

A都护府;B节度使;C双头郡;D厅。

(A)

9,黄河下游容易决口和改道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平缓;B水量变化太大;C堤防不巩固;D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D)

10商朝在今黄河以北有野象分布,说明:

A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B当时人口密度很低;C当时的植物比现在丰富;D当时人重视生态保护。

(A)

11,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

A年代悠久;B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素;C古今对照;D,附有历史资料。

(B)

12,“湖广”是指:

A湖南与广东;B湖北与广东;C湖北与湖南;D湖北、湖南与广东、广西。

(C)

13,在河西走廊高立行政区域开始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

()

14,省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开始于:

A宋朝;B金朝;C元朝;D明朝。

(C)

15,“四川”一名的来历是:

A境内有四条主要的河流;B宋朝设置过川陕四路;C当地有四个带“川”字的政区;D是四川行省的简称。

(B)

16,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都是由北而南,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比较发达;B南方远离政治中心;C南方具有对移民的拉力;D异族由北方侵入。

(C)

17,苏北的洪泽湖形成于:

A清代;B宋代;C明代;D元代。

(B)

18,中国人口突破4亿形成于:

A清代;B宋代;C明代;D元代。

(A)

19,西汉的朔方大致在今天的:

A河西走廊;B山西;C蒙古高原;D内蒙古南部。

(D)

20,努尔哈赤称帝、建立(后)金的地点是:

A赫图阿拉;B萨尔浒;C建州女真;D盛京。

(A)

3、县和郡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哪个时期?

   A 

A、春秋时期B、战国C、秦朝D、汉代

4、羁縻府州是  B  代设置的一种特定的地方行政区划体系。

A、隋代B、唐朝C、宋朝D、明朝

5、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D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西藏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

6、迄今为止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址发现于 C   

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C、河姆渡文化D、龙山文化

7、在我国农业历史上,是从哪个朝代开始使用绿肥?

  B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8、元朝时,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繁华城市的下列哪个?

B    

A、广州B、泉州C、杭州D、苏州

9、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坊”与“市”的界线被打破是在哪个朝代?

   B 

A、唐代B、北宋C、南宋D、元朝

10、我国城市中的“前市后坊”布局结构形成于哪个时期?

    

A、秦朝B、汉唐时期C、唐宋时期D、宋元时期

11、我国古代第一部水利专著是 D(明潘季驯)   

A、《史记河渠书》B、《吴中水利书》

C、《行水金鉴》D、《河防一览》

12、陶瓷业在宋代很发达,其中以“瓷都”闻名于世的地方是   B 

A、浙江龙泉B、江西景德镇C、江苏宜兴D、广东石湾

 

三,问答题(40分)

1,试述我国古代都城选择的主要标准,以及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建都地点和过程

详见笔记中国城市的城址选择~选址原则

西汉:

长安东汉:

洛阳西晋:

洛阳东晋:

南京隋唐:

(两都制)长安洛阳(东都)元:

大都(北京)明:

北京清:

北京

2,分析唐代以后西安失去全国政治中心的原因

关中丧失全国政治中心,是生态气候、政治军事防御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互相影响的结果。

一、生态环境与气候的变化

  生态环境与气候是古代都城选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安之所以长期作为古代都城,正是由于长安及关中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河流众多,森林茂密,气候较为怡人。

然而,长安及关中地区历经数千年的开发,人口大量增加,历史上掀起过一次次土地开发的热潮。

关中地区的开发,使之成为“天府”,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历代建都时,往往大兴土木,各项建筑用材和生活、生产燃料的需求大量增加,而这些木材都取之于附近的山林,使森林受到巨大的损失。

唐政府曾在东西两京附近盛产木材的地区设置了六监,掌管采伐工作,供应建设所需。

曾有“八水绕长安”美誉的西安水系,在唐代以后也随着环境的恶化遭到灭顶之灾。

河流的水量大为减少乃至干涸,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这与秦岭森林的破坏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这种情况导致了长安的环境优势已不存在,从而影响长安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其地位逐渐下降。

在气候方面,唐中期以来,西安及关中地区的气候变化较大。

唐贞观元年以后,长安地区的气候以寒冬为主,不时有霜雪害稼的现象。

北宋时,关中地区气候继续偏凉,旱灾情况,次数甚多。

北宋地区的这一凉干气候所引起的灾害致使饥荒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代长安地区的经济的发展。

金代前期关中地区气候略有回升,年平均温度略高于现代,是温干型气候。

但后期气候又转寒。

这种不稳定的气候波动势必对长安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而且金代关中地区旱灾较为严重。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及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气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其已经丧失原有的环境优势,这势必会影响到后世建都于此。

二、政治及军事上防御的考虑

  关中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的必经之地,又是西北地区到达中原的门户,能否牢固有效地控制关中,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很明显,建都关中可以加强政府在西北的防御能力,因为只有把政府机关置于前线,以都城守卫边疆,才能加强边境的防御实力,才不会在战争中掉以轻心。

汉代在都城长安的西北的咸阳原上修建陵墓、设置陵县、迁徙关东富豪,唐代也在关中平原的北部,北山脚下依山建陵,究其原因,除了讲求“风水”之外,封锁匈奴、突厥进入关中的交通要道、加强在西北的防御能力是其最重要的原因。

明朝皇陵的地址选择在北京西北的昌平地区,距离边墙非常之近,就与汉、唐皇室选择陵墓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意识使得人们不能容忍祖陵受到丝毫侵犯,保护祖陵也不能有任何懈怠,而把都城和祖陵置于前线,显然可以有效地加强边境的防御能力。

这就说明,在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政治军事实力较强的时期,西北边境多事,各统一王朝为了能够与这些边境政治势力相抗衡,都会建都关中以绾毂西北的门户,就近处理各项征战事务,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出击。

而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如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我国北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皇太极时将女真族更名为满族)等政治军事势力的崛起,边境政治斗争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北方和东北,如果再建都关中则舍近求远,边疆的防御力量会大打折扣。

所以政治中心在封建社会后期东移北迁成为必然的趋势。

三、西安地区经济的衰落及漕运的中断

  唐长安毁灭与关中京畿地位丧失的更深层原因,主要在于经济方面。

在生产力低下,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统一王朝的都城(政治中心)一般要与经济重心(富庶地区)相重合。

是故以唐末五代为转折,都城开始东移南迁。

换言之,即自秦汉以来关中的区位优势,历经千年沧桑,已经改观,而其区位劣势——“寓内西偏,天下劳于转输”,日渐明显,不可逆转。

审视唐末朝廷之情形,最窘迫者,莫达于缺乏劲旅和匮乏钱粮二端。

降至唐代,江淮流域的经济富庶已呈赶超黄河中下游之势。

在唐以前,关中地区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但是在唐代,关中地区的粮食已不能满足长安城的需求,但与此同时,渭河漕运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唐中叶,漕渠一度阻塞,漕粮只得仍由渭水运输,有时不得不边挖沙边行船,其艰难程度非同一般。

而到唐以后,再未发现有关运输船只行驶于渭水、漕渠的记载,仅有小舟摆渡,恐怕是水流细小,难以行船了。

长安城供给线的中断,使得长安无法立即承载过多的人口,换言之,这一状况,使得定都长安的成本大大提高,首先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疏浚渭河或重挖运河。

 四、长安城被毁

  这座凝聚着建筑工匠天才智思和无数钱财民力的繁华帝都,却在唐未短暂的20余年间,先后遭受多次的兵火之劫,毁为一片废墟。

综上所述,关中地区丧失掉国都的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集团势力的区域分布和对比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关中地区在封建社会后期丧失了全国性政治中心的地位,而环境气候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状况则加剧了这一历史进程。

3..,按成书先后次序写出24史名称..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宋南齐梁陈北齐魏周隋北史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辽金元明

 

4.论述学习历史地理学的意义

   案例一:

 历史地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现象,并揭示这些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其目的就是为人类进一步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依据,其主要作用表现在:

      1.为经济建设服务

      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主要是依据当前的条件来决定的。

但是要完成这些任务,却需要历史地理学给予帮助。

可持续发展理论,西部大开发的提出都有赖于历史地理学,因为只有对以前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才能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特别是现在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必须吸取历史上西部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切勿以破坏环境换来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与对环境的破坏有关系的,还有黄河的变迁泛滥也与环境的破坏有关,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对人们带来的灾难也是沉重的。

      “以粮为纲”口号的提出造成了开荒种地,围湖造田,水土流失,河流泛滥,沙漠化严重,沙尘暴激烈。

人口多、干劲大、热气高的狂热导致造成中国人口无限制增长,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些教训都是深刻的,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历史的教训是要吸取的,若再重蹈复辄就难以令人原谅。

      2.为文化建设服务

      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但由于各民族、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文化发展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来。

从区域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来探讨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文化地区的演变和特点,探求其间的共性和个性,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有好处的。

      总而言之,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有用于世的学科。

特别是在当前情况下,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案例二:

一、研究历史地理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需要。

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根本论点,就是人类生活环境的诸因素是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

今天的一切地理现象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是从以往不同时代的地理中发展演变而来,植根于过去的地理之中,凭空而生或静止不变的地理现象从来就不存在。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地理现象,只有了解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现在,那就首先要把过去时代的地理进行“复原”,并把已经复原了的地理现象,按着历史发展的顺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寻找其发展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从而阐明当前地理现象的形成和特点,这正是地理学的研究必须要借助于历史地理学的地方。

历史地理学各个部门地理发展情况及规律的探讨,对于当前地理科学相关部门的发展和研究,都很有关系。

例如在现代经济地理领域中,对于任何经济区域的研究,必须了解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正确地估计自然条件在经济区域的形成和个别经济部门的分布中的作用,这就必须利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历史的材料,去探索这些经济现象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一般规律或特殊规律,使地理学获得充分的历史根据,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地理学的内容。

恩格斯曾经指出:

“如果地球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那么它现在的地质的、地理的、气候的状况,它的植物和动物,也一定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

它一定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近的历史,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

如果立即沿着这个方向坚决地继续研究下去,那末自然科学现在就会进步得多”。

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在研究对象上互有渗透,在研究时间上也互有交错。

历史地理学虽从其相关的学科脱胎而出,独立发展的时间还不长,还要借助于相关学科的辅助,但反过来,它还能促进或帮助相关学科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历史地理学在历史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历史时期的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所谓“空间”,也就是指特定的地理环境。

它是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依存基础。

每一个不同的时代,都各有其不同的地理环境,因为时间与空间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离开了那个时代的地理环境,就不可能真正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

历史地理学的任务,就在研究不同时代社会发展所处的具体地理条件,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它阐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所处的地理场所赋予历史过程以具体的空间位置,以明确这些历史事件底某些地理特征。

因为只有从历史发展过程的许多地域的特性中,才能做到对历史多方面观念的具体化和深刻化。

我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学,长期以来一直隶属于史学的范围,成为史学的重要辅助学科。

对于许多重要历史事实的研究,如古今都邑的兴废,人口的迁徙,交通路线的变迁,工农业生产的分布等,都要借助于历史地理学,但象沿革地理那样,单纯停留在对今昔情况差异的陈述上是不够的。

还必须从特定的空间进行地理学的分析,这就属于历史经济地理的任务,正如同今天的经济地理学包括城市、人口,交通、物产各部门一样。

历史时期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不论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或是大自然本身的内力、外力循着固有的客观规律所起的作用而发生的变化,它对人类社会发展都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早就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说明史学研究必须探讨人和自然(也就是自然环境)的关系,以掌握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因而,历史科学必须依赖历史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

历史地理学也就成为历史科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样的,历史地理学也要在与其相关学科历史学的相互渗透中,发挥其互相帮助与促进的作用。

三、研究历史地理也是改造自然和生产斗争的需要

历史地理对当前地理条件的历史基础的调查研究,也直接有助于生产斗争的顺利进行。

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任务。

要改造、利用自然,就要认识自然本身分布、变迁和发生、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利用过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成就。

这两方面都包括很多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它可以作为分析、评价和规划的参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根据。

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对于古代河道、灌渠、井泉及湖泊分布的复原工作,有助于寻找地下水源,对现在河流、湖泊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某些大城市给水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对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研究,可为堤防、海塘及海港建设工程提供必要的依据,历史上水文资料的研究,可以解决某些堤坝设计工程中的最高洪峰问题;研究历史时期水、旱灾发生的周期规律和历史上治水的丰富经验,有助于大规模水利工程的规划;对历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及区域气候变迁的研究,对于基本建设和经济开发也有着直接的联系;有关古代沙漠的分布、变迁和劳动人民与风沙斗争的经验,同样可为改造沙漠的宏伟计划做出有益的贡献。

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有关历史上各地区农作物的分布,边区屯垦的兴废变迁,森林的破坏更新,山区的开发和农牧界线推移的研究,对于发展当前农业及林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区域开发的研究,对于一个地区的开发经过,开发程度和过去经济发展中的特点,给予必要的了解,对区域规划工作也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古代交通网分布的复原,可为现代交通上的选线提供一定的依据;城市历史地理资料,可为城市改建、扩建或重建作规划时提供各种条件的分析与评价;至于历史地理查矿法,实践证明在为矿源勘探提供线索方面也有其一定的应用价值。

5.两都制度

东周,迁洛邑,原西岐

东汉,迁洛阳,陪都长安

隋,定都长安,隋炀帝设立东都洛阳

唐,定都长安,武则天设立东都洛阳,洛阳虽居东都之显,却有西安阴影

元,忽必烈定都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

1272年定都燕京,称大都(今北京)。

明,建都南京,后朱棣到北京,一直到明朝灭亡。

此间,南京是“陪都”,而朱元璋老家凤阳也是明朝的都城,称中都。

清,努尔哈赤建国都城是赫图阿拉(辽阳),皇太极把都城迁盛京(沈阳),顺治皇帝福临迁北京

中华民国,南京,后来南京沦陷迁重庆为陪都,一直到194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