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0458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1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docx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docx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是一种()。

A.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B.主体和客体的统一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人、材、物的结合

2.组织中的人是()。

A.管理的主体和客体B.管理的手段和条件C.管理的媒介和依据D.管理的方式和手段

3.提出管理者三项责任的是()。

A.法约尔B.德鲁克C.利克持D.麦斯劳

4.组织内部的信息要素是指()。

A.管理的方式B.管理的主体和客体C.管理的客体、媒介和依据D.管理的手段

5.组织内部要素是()。

A.可以控制的B.不可以控制的C.部分可以控制的D.部分不能控制的

6.组织外部要素是部分可控制的,如()。

A.产品市场B国家政策C.经济形势D.政治状况

7.管理的任务是()。

A.提高经济效益B.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C.努力完成任务D.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

8.管理艺术是指达到某种预测效果的()。

A.诀窍B.方法C.手段D.方式

9.管理两重性中决定社会属性的是()。

A.生产方式B.生产力C.生产关系D上层建筑

10,管理两重性中决定自然属性的是()。

A.生产方式B.生产力C.生产关系D.上层建筑

11.管理的两重性反映出管理的()。

A.生产性和效益性B.必要性和目的性C.相对性和可变性D.效率性和效益性

12.管理学属于()。

A.社会科学B.自然科学C.综合科学D.边缘科学

13.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来检验。

A.实践B.经济效益C.完成任务D.人员素质

14.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B.管理理论和实践C.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D.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

15.管理的第一次转折是()。

A.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B.行为科学的出现C.组织理论的出现D.现代管理手段的出现

16.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已把着眼点从技术差距转移到()。

A.人才差距B.信息差距C.管理差距D.素质差距

17.作为“第三生产力”在让会中发挥作用的是()A.人才B.科技C.管理D.能源

18.判断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是()。

A.人际关系的好坏B.管理人员的管理成果C.生产力是否提高D.劳动者收益是否增加

19.管理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使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去实现既定目标的()。

A.氛围B.环境C.制度D.体制

20.管理的主体是()。

A.企业家B.全体员工C.管理者D.高层管理者

21.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适用于各种各样的企业,这反映了管理学具有()。

A多样性B.一般性C.历史性D.实践性

22.管理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目标的()。

A.过程B.体系C.活动D.方法

23.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总的方法论是()。

A.比较分析法B.系统方法C.唯物辩证法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4.管理的核心是()。

A.决策B.激励C.领导D.处理好人际关系

25.管理的载体是()。

A.管理者B.资源C.组织D.资金

26.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的()。

A.科学性B.艺术性C.社会属性D.自然属性

27.管理的性质是指管理的()。

A科学性B.艺术性C.实践性D.两重性

28.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指的是()。

A.管理的科学性B.管理的必要性C.管理的目的性D.管理的民主性

29.管理是一门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

A.精确性B.实践性C.有效性D.复杂性

二、填空题

1.管理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和()。

2.管理的载体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出现是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4.组织内部含有的要素有()、()()、()、()5.组织外部要素是()和()的。

6.管理者要承担()、()、()、()、()等五项基本职能。

7.管理的核心是处理()。

8.管理的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是有效地组织劳动所必须的。

9.管理的目的性,就是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同()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目的。

10.管理体现着()与()的辩证统一关系。

11.系统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一个是()。

12.系统的方法是指用()的观点来研究和分析()的全过程。

13.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和()。

14.在管理学研究中,要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及()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15.从管理者的()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问题。

16.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的和()的观点。

17.管理的主体是()。

18.德鲁克认为,管理的第一个责任是()。

19.德鲁克认为,管理的第二个责任是()。

20.德鲁克认为,管理的第三个责任是()。

21.管理既是一门(),又是一种()。

22.管理学的特点有:

()、()、()、()。

23.管理的第一次转折是()的出现。

24.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

25.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

三、多项选择题

1.从不同角度和背景,对管理的不同理解是()。

A.“管辖”和“处理”B.管理就是决策C.管理就是和别人打交道,把事情办好D.管理就是组织、协调E、管理就是指挥他人

2.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必须具备()。

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B一致认可的目标C.协调的关系D.良好的信息交流E.明确的目的

3.管理的基本特征有()。

A.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B.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C.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D.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E.管理是一个行为过程

4.组织内部包含的基本要素有()。

A.人B.物C.机构D.信息E.目的

5.组织外部环境包含的要素有()。

A.行业和原材料供应B.财政资源C.产品市场和技术D.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E.国家法律、规章、条例和社会文化

6.组织中的信息要素是()。

A.管理的客体B.管理的媒介C.管理的依据D.管理的手段E.管理的方式

7.德鲁克认为管理的责任有()。

A.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B.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C.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工人D.第四个责任是管理资金E.第五个责任是管理设备

8.管理的基本职能有()。

A.计划B.组织C.人员配备D.指导与领导E.控制

9.组织通常分成的三个层次是()。

A.上层管理B.中层管理C.基层管理D.综合层管理E.单一层管理

10.管理的两重性是()。

A.自然属性B.生产关系C.社会属性D.经济基础E.生产力

11.管理学的特点有()。

A.一般性和多样性B.历史性和实践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稳定性和变动性E.效率性和效益性

12.管理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有()。

A.习惯势力,因循守旧思想B.管理活动隐含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C.人们的素质太低D.生产力低下

E.物质比较短缺

13.在现代文明发展中,三足鼎立指的是(A.管理B.人才C.科学D.技术E.资源

14.在现代文明发展中,“两个轮子”是指()。

A.科技技术B.管理C.资源D.人才E.信息

15.管理系统的特征有()。

A.整体性B.目的性C.开放性D.交换性E.相互依存性和控制性

16.管理系统研究中应具备如下观点:

()。

A.整体观点和“开放性与封闭性”观点B.封闭则消亡的观点C.模糊分界的观点和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D.信息反馈观点和分级观点E.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17.学习管理学的一般方法有()。

A.系统的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D.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E.尊重客观与主观努力相结合的方法

18.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A.资源B.组织结构C.管理者D.一致认可的目标E.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19.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的因素有()。

A.行业B.原材料供应C.社会文化D.政治状况E.产品市场

四、判断正误

1.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

()

2.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复杂性。

()

3.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是一个静态的协作过程。

()

4.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做出决策,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

5.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

()

6.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基础。

()

7.管理的各种功能既体现管理的基本任务,又反映了管理的全过程,而且管理的原理、原则都要通过管理的功能发挥作用。

()

8.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目标、结构和关系。

()

9.决策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

10.奖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

11.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其手段都是控制与协调。

()

12.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所以管理者的出生背景、人际关系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

13.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

14.经济环境对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直接关系,是组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

15.组织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二是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

五、名词解释

1.管理

1、管理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对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协调活动。

2.管理

2、所谓管理者是泛指执行管理职能,并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负有责任的人。

3.概念技能

3、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综观全局、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具有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并认清主要矛盾、抓住问题实质、形成正确概念,从而形成正确决策的能力,也就是洞察组织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的能力。

4.技术技能

4、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5.人际技能

5、人际技能是指与各类人员打交道、处理各方面人际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6.管理学

6、管理学是指人类长期从事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是以企业组织为重点,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通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六、简答题

1.简述管理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答:

管理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对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协调活动。

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基本观点:

(1)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预期的目标。

(2)管理必须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

(3)管理的任务是实现组织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4)管理的中心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管理是一个过程。

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简述管理包含哪些职能?

它们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答:

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项职能。

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

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3.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哪些角色?

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

按明茨伯格的划分,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主要扮演10种不同的但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

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层次的多少、组织规模的大小、管理者个人因素及其他随机因素都是影响管理者角色扮演的因素。

4.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管理技能的需要有何差异性?

答: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在行使管理职能和扮演三种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三种主要技能:

概念技能、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

需要指出的是,管理者的技能是管理者行之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

通常来说,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上述三种技能都应具备,但是根据工作和角色分工,二类管理人员在技能要求上还是略有区别的,那些处于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主要需要的是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处于中间层次的管理人中,几乎同等地需要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处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则尤其需要具备概念技能。

5、管理者如何分类?

答:

按照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类: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按其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窄及专业性质不同可划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两类。

6、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答: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管理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寻找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总结管理的知识体系以指导管理实践。

根据管理的性质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相管理理论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以便更好地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管理科学。

(3)着重从管理者的工作或职能出发来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的原理、规律和方法问题。

七、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管理学。

答: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通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管理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渭;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

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

管理本身是一种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对社会发生作用。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实践是培养管理者的重要一环,学习和研究管理学也是培养管理者的重要一环。

理论是前人经验的结晶,只有掌握扎实的理论,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超重要,社会需要更多、更好的管理人才。

(联系实际说明。

2.联系实际说明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答:

管理是一门科学。

20世纪以来,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成为一门科学。

尽管与自然科学相比,它还很不精确,但已得到广泛传授并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管理是一门艺术。

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管理工作在运用系统的知识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因地制宜,才能达到顶期的效果。

管理工作中要防止割裂一者关系.避免以下两种错误的做法:

一是靠背诵管理原则、原理进行管理的教条主义;二是不相信管理的科学性,凭直觉,靠运气。

(要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3.联系实际阐述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

答:

管理二重性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方面管理

是由许多个人进行协作而产生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所以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也必然体现生产资料占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所以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掌握管理二重性对于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认真总结我国半个世纪以来在管理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把握管理属性的两个方面,指导人们学习、借鉴和应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

(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正确评价西方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科学地吸收、利用和发展。

(3)注意揭露资本主义管理的剥削本质。

根据管理的二重性,分清与特定制度和社会相关联的内容、区别对待。

(4)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学习和运用。

根据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条件。

结合具体情况,学习和运用各种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

(结合实际阐述以上四点。

4.成功的管理者是不是有效的管理者吗?

为什么?

答:

在组织中,有效的管理者是指那些成绩最佳的管理者(用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下级对其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作为标志)。

而成功的管理者则是指那些提升得最快的管理者(用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作为标志)。

一般人都认为,成绩最佳的管理者当然提升最快,即有效的管理者就是成功的管理者。

从理论上理应如此,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美国学者弗雷德•卢桑斯(FredLuthans)等曾从另外一个角度对管理者的活动进行过研究。

在研究中,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组织中升得最快的管理者,与在组织中成绩最佳的管理者从事的活动相同吗?

按照一般的观点,人们都会认为在组织中成绩最佳的管理者理所当然会晋升得最快,然而,卢桑斯的研究却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

卢桑斯和他的助手共研究了450位管理者,他们发现,这些管理者都从事以下四种不同类型的活动:

第一类是传统管理,包括决策、计划和控制;第二类是内部沟通,包括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第三类是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激励、惩戒、调节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第四类是网络联系,包括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

卢桑斯研究发现,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以及平均的管理者在以上四项活动上所花时间值不相同,见表1.4所示。

由此可见,有效的管理者并不一定是成功的管理者,这对传统上认为晋升是以管理者的绩效为标准的假设提出了挑战。

研究表明,平均意义上,管理者花费32%的时间从事传统管理活动;29%的时间从事沟通活动;20%的时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19%的时间从事网络活动。

但是,不同的管理者花在这四项活动上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同。

八、案例分析

百龙矿泉壶“壶主”的思考

当年曾在国内叱咤风云的百龙矿泉壶“壶主”孙寅贵,在一次对下属的批评当中指出:

“真正的管理者,他的职责应该是研究政策、建立制度。

然而你们却把大量的精力用在谈客户和酒席桌上,你们应该降职。

这不是说你们偷懒、是因为你们享受着高层的待遇,却干着基层的工作,而没有抓住管理者应该做的事。

我现在之所以有时间写书,是因为我已经把很多制度研究制定得自己觉得差不多了,同时我能够以一个清醒的头脑、很宽松的时间来审视你们,好告诉你们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

设想一下如果我也整天谈客户、累得四脚朝天,我又如何才能监督、评价你们的工作呢?

一个劳动模范式的管理者决不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其实,“事必躬亲”和“以身作则”是两回事,“管理者”并不应成为“拼命三郎”,典型的案例在《三国演义》中就有。

诸葛亮绝顶聪明,却为什么六出祁山一无所获反命丧五丈原,而屡战屡败的司马懿却笑到了最后?

就在于司马懿抓住了管理的真谛:

管理者最需要的并不是自己去搏杀,而是建立起井然有序、行之有效的制度,让它自己顺畅地运转。

而连军士的灶坑如何去挖,都要过问的诸葛亮则在“事必躬亲”中拖垮了自己、耽误了事业。

他死之后,流尽了泪水的蜀军上下忽然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工作都不会,因为自己以前从没机会去做、丞相全包了。

没有制度,光靠聪明与激情,是害己更害人的。

所以,孙寅贵认为:

“越是上层,弄明白自己到底该干什么就越是重要。

我觉得如果一个热爱自己企业的老板能使自己轻松起来,乃至有些无事可做,那这个企业倒会很有希望。

矿泉壶项目失败后,孙寅贵现在掌管着十几个下级企业,并且在青岛投资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塑钢企业,在国内塑钢产业居领先的地位。

他现在又是如何管理这么多企业的?

“管理企业,第一靠领导人,第二靠领导人,第三还是靠领导人。

这个领导应该有理想、有道德。

在我认真地检讨自己如何做人后,我觉得总经理除了要具备懂专业、有经验、会管理等条件外,还得加上很重要的一条:

人品好。

选好后,如果经过考核他胜任这个位子,接着就要实行鸳鸯政策。

你不能让他不‘吃鱼’,‘不吃’他不‘抓’了;也不能让他‘吃饱’,‘吃饱’他也不‘抓’了。

你要从他创造的利润中给他适当的提成,但过高的待遇会导致短期行为。

百龙的待遇不算很高,但目前并未发生人才流失的现象,就在于人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自我实现和社会地位。

熟悉而又得心应手的工作环境同样会吸引住人才。

在你与他之间还要形成一种制度。

我在组建‘青岛百龙’时,赋予了它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的体制:

不从百龙现企业调派一兵一卒、以目标式管理体系体现双方关系,由董事会制定年度任务,以量化形式明确总经理的职责目标,尤其是持续发展阶段目标。

实际就是:

‘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我对青岛百龙的总经理说:

‘我只管你一个人。

’而总经理只管副总和要害部门的正职干部,同样以责任目标和量化招标作为考评标准。

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策的企业有的是,可我们不少“浴血奋战”惯了的主管并不能真正做到。

大权旁落带来的失落和对下属出错的愤怒使得他们在“放了收,收了又放”的怪圈中转个不停、筋疲力尽。

对此,孙寅贵自有说法:

“人要对得住寂寞才算得上成熟,因为只有在寂寞中才能冷静,在寂寞中才能清醒地看明周围的一切。

特别是管理大企业,如果不能跨越这一步,就很难再提高。

问题:

1.什么是管理?

管理者该干什么?

请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管理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对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协调活动。

所谓管理者是泛指执行管理职能,并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负有责任的人。

管理者最需要的并不是自己去搏杀,而是建立起井然有序、行之有效的制度,让它自己顺畅地运转。

真正的管理者,他的职责应该是研究政策、建立制度,除了要具备懂专业、有经验、会管理等条件外,还得加上很重要的一条:

人品好。

2.根据本案例说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职能的作用

管理者通过计划职能,可以帮助组织成员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组织活动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组织职能通常包括计划组织结构、进行人员配备、进行组织变革与发展等,为保证组织目标及行动计划的实现,需要对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进行统筹规划。

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职权和自身权力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引导、指挥、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变化非常迅速,只有依靠控制,才能发现和纠正偏差,把计划落到实处。

管理必须创新。

一个组织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它能适应环境,能利用环境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能与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互动,还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改变环境。

第三章管理与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环境包括()。

A.供应商B.替代品威胁C.组织管理状况D.政治环境

2.组织内部环境包括()。

A.供应商B.替代品威胁C.组织管理状况D.政治环境

3.特殊环境包括()。

A.政治环境B.经济环境C.组织管理状况D.供应商

4.对于外部有众多机会,内部有强大优势的组织,易采用()。

A.发展型战略B.采取措施扭转内部劣势C.采用多角化战略寻找新的机会D.设法避开威胁,消除内部劣势

5.对于外部有威胁,但内部有优势的组织,应采用()。

A.发展型战略B.采取措施扭转内部劣势

C.采用多角化战略寻找新的机会D.设法避开威胁,消除内部劣势

6.对于外部有机会,但内部条件不佳的组织,应采用()。

A.发展型战略B.采取措施扭转内部劣势

C.采用多角化战略寻找新的机会D.设法避开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