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0453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5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9届江苏省苏北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解析版)

1.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DNA和ATP分子的元素种类相同

B.淀粉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

C.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时,其特定功能不发生改变

D.胆固醇是构成动、植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酸、ATP、磷脂组成元素均为C、H、O、N、P,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详解】DNA和ATP的组成元素均为C、H、O、N、P,A正确;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B错误;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的结构改变,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C错误;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植物细胞膜中没有,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的B.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C.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DNA是“转化因子”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提出了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详解】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A正确;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需要光,且产物中有淀粉,B正确;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了活的S型菌使R型菌发生转化,提出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DNA就是“转化因子”,C错误;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C。

3.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②

B.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与①有关

C.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D.②是静止的,①是运动的,所以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该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中①为蛋白质分子、②为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详解】由图可知,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A正确;细胞膜的功能多样性主要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膜上的①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B正确;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构成细胞膜的①磷脂分子和大多数②蛋白质都是运动的,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4.关于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苹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液体由蓝色变成砖红色

B.脂肪鉴定的操作步骤依次是切片→制片→染色→洗去浮色→观察

C.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和苏丹Ⅲ染液可用棕色瓶长期保存备用

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用碘液染色后,镜检时可观察到蓝色颗粒

【答案】D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苹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需水浴加热后,液体才由蓝色变成砖红色沉淀,A错误;脂肪鉴定实验的步骤为:

切取子叶薄片→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B错误;斐林试剂应该现配现用,不能长期保存备用,C错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含淀粉,用碘液染色后,镜检时可观察到蓝色颗粒,D正确。

故选D。

5.分析下表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序号

操作

现象

1

质量分数20%H2O2+常温

氧气泡少

2

质量分数20%H2O2+FeCl3溶液

氧气泡较多

3

质量分数20%H2O2+鲜肝提取液

氧气泡最多

4

质量分数20%H2O2+煮沸后冷却的鲜肝提取液

氧气泡少

 

A.该实验中pH为无关变量

B.2号和3号对照,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

C.3号和4号对照,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D.该实验能说明H2O2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酶的生理作用是催化,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等特性;酶的活性受环境中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是2号和3号实验;1号和3号对照能说明酶有催化作用;3号和4号体现酶的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和温度,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该实验中pH为无关变量,A正确;2号为无机催化剂催化,3号为过氧化氢酶催化,2号和3号对照,可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B正确;3号和4号的反应温度不同,高温可使酶变性失活,故3号和4号对照,可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C正确;探究酶的专一性时,需设置底物相同酶的种类不同(或酶相同底物不同的)的组进行实验,而该实验不能说明H2O2酶具有专一性,D错误。

故选D。

6.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凋亡不会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B.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核酸发生改变

C.红细胞衰老时,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D.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实质: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多细胞生物体的个体发育中始终存在细胞凋亡,故细胞凋亡会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A错误;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细胞内RNA出现差异,故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核酸会发生改变,B正确;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因此其衰老过程中不会出现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C错误;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故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也表达,D错误。

故选B。

7.下图分别表示甲、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可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

B.图2可表示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物质乙

C.所有物质进出细胞都离不开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D.去除膜上的蛋白质对甲、乙的运输均有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可知,甲物质由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运输方式可代表协助扩散。

图2中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物质乙由膜外低浓度向膜内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运输方式可代表主动运输。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图1可表示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A正确;根据分析可知,图2可表示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物质乙,B正确;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吐、胞吐,其中自由扩散和胞吐、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的运输,C错误;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运输均需要依靠载体蛋白,故去除膜上的蛋白质对甲、乙的运输均有影响,D正确。

故选C。

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只要没有致病基因,就一定不会患遗传病

C.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D.产前诊断一定程度上能预防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出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

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

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结婚。

【详解】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征,B错误;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家族性疾病也不一定是遗传病,有可能是传染病,C错误;产前诊断能及时发现胎儿是否患遗传病,从而终止妊娠,在—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出生,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对于人类遗传病的概念、类型、特点和致病原因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9.油菜中基因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而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

研究人员拟利用高芥酸油菜品种(gg)和水稻抗病基因R培育低芥酸抗病油菜新品种(GGRR),育种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诱发基因突变,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

B.过程②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克服物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C.过程②与过程③操作顺序互换,对育种进程和结果没有影响

D.若要缩短育种年限,在过程②后可进行单倍体育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

过程①是诱发基因突变,提髙基因突变的频率。

A正确。

过程②导入油菜通过基因工程原本不存在的基因R,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优点是克服物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B正确。

过程②与过程③操作顺序互换的话,无法得到低芥酸抗病油菜新品种(GGRR),对育种结果有影响,C错误。

利用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本题结合低芥酸油菜新品种培育过程图,综合考查生物变异、育种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过程和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

10.下列关于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B.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通过氢键相连接

C.具有m个胸腺嘧啶的DNA片段,第n次复制时需要m·2n-1个胸腺嘧啶

D.把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连续复制2代,子代DNA中含15N的占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

 

(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 n-1)×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详解】DN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A错误;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两条链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B错误;根据分析可知,具有m个胸腺嘧啶的DNA片段,第n次复制时需要m·2n-1个胸腺嘧啶,C正确;由于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故把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连续复制2代,子代DNA均含15N,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掌握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其中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辐射对人体危害很大,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可能为可遗传变异B.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

C.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定向改变D.有害突变不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其中外因是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内因是DNA复制方式差错或碱基发生改变等。

细胞癌变的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而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若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则属于可遗传变异,A正确;基因突变会改变基因的种类,但不改变基因的数量,B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相对的,不同条件下有害突变可以转变为有利突变,故有害突变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故选A。

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

B.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不会阻碍其基因交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的形成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故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因为地理隔离而导致其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故选C。

13.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规模较大的二倍体动物种群中,AA、Aa的基因型频率均为40%,含a基因的雄配子有50%不育,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个体所占比例是(  )

A.1/16B.9/20C.2/5D.3/10

【答案】B

【解析】

【分析】

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自由交配过程中可利用基因频率求子代基因型频率。

但要注意由于含a基因的雄配子有50%不育,故雄配子的基因频率和雌配子的基因频率要分别统计。

【详解】由题意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推知A的基因频率=60%,a的基因频率=40%,随机交配,且有50%含a基因的雄配子致死,故雌配子A的基因频率=60%,a的基因频率=40%,雄配子A的基因频率=75%,a的基因频率=25%。

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60%×25%+75%×40%=9/20。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理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是答题关键。

14.甲、乙、丙、丁表示细胞中不同的变异类型,图甲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的生物变异都是染色体变异

B.若图乙为精原细胞,则不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C.图丙、图丁所示的变异类型都能产生新的基因

D.图中所示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

 

1、甲图中出现了两个c,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2、乙图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形成三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丙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4、丁图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丙图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变异,A错误;由于三条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随机分向两极,故次级细胞中该对同源染色体有的分一条,有的分两条,分一条的次级细胞将来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是正常的,B错误;图丙为基因重组,不产生新基因,图丁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一般也不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图中所示变异类型包括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D正确。

故选D。

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血浆蛋白

C.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与它含有HCO3-、NO3-等离子有关

D.神经递质、消化酶、水分、血红蛋白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A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B错误;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可调节血浆pH值使之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内,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消化道和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16.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双链DNA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1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非洲猪瘟病毒侵入猪体后,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侵入猪细胞内的猪瘟病毒通过逆转录等过程进行自我复制

C.参与疫情现场处置的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以防止感染人

D.一旦发现患非洲猪瘟病的病猪必须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

非洲猪瘟病毒遗传物质是DNA,通过在宿主细胞中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进行增殖,由于病毒寄生在细胞内,故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对其发挥作用。

【详解】淋巴因子可加强有关免疫细胞的功能,但不能与病毒直接结合,A错误;该病毒遗传物质是DNA,不会进行逆转录过程,B错误;病毒是专性寄生,根据“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双链DNA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病”,可知该病毒在猪群体中传播,不会感染人体,C错误;一旦发现患非洲猪瘟病的病猪必须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毒在群体中的扩散,D正确。

故选D。

17.下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B.②属于神经元的胞体膜

C.③处含有的神经递质越多,④处产生的动作电位就越大

D.⑤与神经递质结合后,④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首先在突触前膜内形成递质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放出来到突触间隙中,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离子通道开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①为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②属于突触前膜,为轴突末梢突触小体的膜,B错误;动作电位达到一定值之后,突触间隙③处含有的神经递质再增多,突触后膜④处产生的动作电位不再随之增大,C错误;神经递质分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与⑤结合后,④处膜电位可变为外负内正,但如果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⑤结合,④处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D错误。

故选A。

1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禁止开发和利用荒山,因地制宜进行封山育林

B.不能以牺牲生态价值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C.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山区、林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

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荒山等资源,而应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A错误;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所以不能以牺牲生态价值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B正确;生态效益属于间接价值,C错误;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到新地区,可能会因为其缺少天敌,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构成危害,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也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故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不一定能增加山区、林区生物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1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某鸟类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造成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B.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C.若第二营养级生物长时间大幅度减少,第一营养级物种丰富度可能会降低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抵抗力稳定性弱而恢复力稳定性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

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

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

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水平结构:

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原因:

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则越差。

【详解】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