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河南省安阳一中等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测试三 地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0426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南省安阳一中等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测试三 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解析河南省安阳一中等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测试三 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解析河南省安阳一中等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测试三 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解析河南省安阳一中等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测试三 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解析河南省安阳一中等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测试三 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河南省安阳一中等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测试三 地理.docx

《解析河南省安阳一中等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测试三 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河南省安阳一中等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测试三 地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河南省安阳一中等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测试三 地理.docx

解析河南省安阳一中等天一大联考届高三阶段测试三地理

【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联考考试试卷,其中1——25题选择题,26、27、28题为必做综合题,29、30、31题为选做题。

考查了高中地理的全部内容。

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考纲要求的基本能力,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本试题重点考查点为太阳辐射分布及影响因素、天气系统、河流水文特征、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人口数量变化、城市功能分区、工业区位、工业集聚、城市形态、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荒漠化、城市化、调水工程分析、地理位置描述、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气候、洋流、区域农业发展、区域生态建设、水文特征、区域水能资源开发、区域生态问题、河流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及评价、藏霜冻日数的分布特点描述及预防措施分析、空气空气质量状况描述分析其形成原因分析等,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相对均衡,图文资料丰富,设问较好,题量和难度适中,整体试题质量较好。

河南省安阳一中等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测试(三)

地理

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

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

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文】B1读山东省年太阳总辐射分布图,完成1~3题。

l.山东省年太阳总辐射的分布特点是

A.西多东少B.东多西少C.南多北少D.北多南少

2.造成甲、乙两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拔C.天气状况D.地表植被

3.山东省太阳辐射最强的月份可能是

A.l月B.5月C.7月D.10月

【知识点】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分布及影响因素。

【答案解析】1.D2.C3.B

解析:

1题,根据图中太阳辐射数值分布信息可知,山东省年太阳总辐射的分布特点北多南少,D正确。

2题,甲地位于泰山以北地区,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晴天较多,太阳辐射量大;乙地位于东南风迎风坡,降水较多,阴天多,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C正确。

3题,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大小)、天气状况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东省5月太阳高度角较大,而且此时未进入汛期,晴天较多,所以太阳辐射量较大,B正确。

【思路点拨】熟悉影响太阳辐射因素和山东省气候特点及准确解读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题文】C3下面两图为某月2日8时到4日8时48小时某区域天气系统演变过程图,图中实线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

hPa);虚线为5500米高度等温线(单位:

cc),甲地海拔约为1000米。

据此完成4~5题。

4.对图示区域季节以及甲地2-4日风向和风速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夏季东南风变大B.夏季西南风变大

C.冬季东北风变小D.冬季西北风变小

5.若甲地气象部门该月1日发布天气预报,则未来两到三天甲地的天气状况应是

A.多云转晴,气温回升B.晴朗天气,气温下降

C.阴雨天气,气温下降D.晴转多云,气温回升

【知识点】本题考查天气系统。

【答案解析】4.B5.C

【思路点拨】图片不清晰,无法提供详细解析。

【题文】D1读某河流及其流域植被覆盖率与年平均径流循环量变化图,完成6~7题。

6.该河流及其水系的主要补给方式是

A.雨水补给B.冰雪融水补给

C.湖沼水补给D.地下水补给

7.近年来,该河流径流循环量不断增大,汛期不断变长,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引水工程的实施B.全球气候变暖

C.节水措施的普及D.生态环境改善

【知识点】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

【答案解析】6.A7.D

解析:

6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东非高原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所以该区域河流及其水系的主要补给方式是雨水补给,A正确。

7题,根据图例信息可知,该地有不少沼泽和湖泊,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增加,湖泊和沼泽调蓄功能增强,使得该河流径流循环量不断增大,汛期不断变长,D正确。

【思路点拨】正确判断该区域气候类型及准确解读图例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题文】F2生态位是指有机体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所利用的资源和在那里的时间。

下图为岷江上游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一聚落生态住民族类型图谱及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个数与海拔的关系图。

据此完成8~9题。

8.岷江上游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A.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9.影响岷江上游聚落民族类型垂直带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和国家民族政策B.地形和民族农业生产方式

C.河流和民族建筑风格D.矿产和民族工业生产方式

【知识点】本题考查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解析】8.D9.B

解析:

8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岷江上游地区山脉基带为常绿阔叶林,据此可知,岷江上游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D正确。

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汉族主要居住在山脉的最下面,此处多为农耕区;而山脉的中部和上部,多为少数民族居住区,此处多为森林和草地。

所以据此推断影响岷江上游聚落民族类型垂直带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民族农业生产方式,B正确。

【思路点拨】熟悉“山脉基带植被带与山脉所在纬度植被带一致”规律及准确解读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题文】H1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完成10-11题。

10.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5-64岁男性劳动年龄人口比女性

劳动年龄人口

①增长速度慢②增长速度快③增长总量多④增长总量少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11.导致该市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环境人口容量提高B.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C.城市人口政策变化D.内地经济发展速度明显

【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

【答案解析】10.B11.D

解析:

10题,本题为计算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5-64岁男性劳动年龄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数X第六次人口普查15-64岁人口比重X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5-64岁男性性别比。

同样可以计算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5-64岁女性劳动年龄人口,然后比较可知,B正确。

11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东南沿海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减少,可能原因是由于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内地对劳动力吸引了增加,使得内地向东南沿海迁移的劳动力减少,同时由于该城市产业转移影响,对劳动力需求量可能会下降,导致整体该城市劳动力比重下降,D正确。

【思路点拨】提高对图表信息解读能力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中等。

【题文】I12013年6月3日福州市政府公布《2012年福州市四城区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更新结果》,住宅用地分为6个级别,其中I类区域住宅用地地价最高,其地面地价10440元/平方米,楼面地价5220元/平方米。

下图为福州市城区住宅用地不同级别分布图。

据此完成12~13题。

12.影响该市城区住宅用地基准地价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通达度B.环境质量C.距离市中心远近D.历史因素

1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A.甲B.乙C.丙D.丁

【知识点】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

【答案解析】12.C13.C

解析:

12题,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地价也越高,所以影响该市城区住宅用地基准地价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市中心远近,C正确。

13题,丙地交通便利,远离市区,而且位于西北风和东南风垂直的郊外,受污染较小,整体环境优美,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C正确。

【思路点拨】熟悉城市功能分区、城市规划规律及准确解读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题文】J3J4有着“中国手套之乡…世界手套之都”美誉的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交通便利,毗邻冀东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商品棉基地,产业优势明显。

该县以县城为中心,以附近重点乡镇为依托,形成了集聚在县城附近的手套产业地带。

下图为嘉祥县李氏手套产业协作关系图。

据此完成14-15题。

14.早期嘉祥县李氏手套企业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便利的交通条件B.先进的科学技术

C.廉价的人力资源D.丰富的原料资源

15.嘉祥县手套企业集聚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原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B.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交流协作

C.增强集聚效应,实现产业升级D.发挥区位优势,优化投资环境

【知识点】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工业集聚。

【答案解析】14.D15.B

解析:

14题,根据题目信息“毗邻冀东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商品棉基地”可知,嘉祥县李氏手套企业靠近棉花产区,丰富的原料资源是早期嘉祥县李氏手套企业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D正确。

15题,嘉祥县手套企业形成时间较长,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大量的手套企业在嘉祥县集聚可以共用基础设施,较强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形成产业优势,B正确。

【思路点拨】熟悉工业区位分析方法和工业集聚的优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题文】I2高铁客运站不仅是城市对外的交通枢纽,更是城市地域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城市产业活动有较强的集聚性。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高铁站示意图。

据此完成16~17题。

16.该城市空间形态扩展的方向是

A.东部B.西部C.南部D.北部

17.图中高铁站核心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A.工业生产B.商业活动C.物流外运D.园艺种植

【知识点】本题考查城市形态。

【答案解析】16.D17.B

解析:

16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北部有高铁,结合题目信息“高铁客运站不仅是城市对外的交通枢纽,更是城市地域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城市产业活动有较强的集聚性”可知,高铁的对城市产业活动有较强的集聚性,是城市地域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所以据此可以推断该城市空间形态扩展的方向是北部,D正确。

17题,高铁站核心区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最适宜布局商业活动,B正确。

【思路点拨】准确解读图中高铁分布位置、题目文字信息及熟悉城市布局规律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题文】G1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传统民居景观图。

据此完成18~19题。

18.图示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A.青藏高原B.黄海沿岸C.西南地区D.东北平原

19.图示传统民居所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A.高寒缺氧B.潮湿、多虫蛇C.多地质灾害D.多洪涝灾害

【知识点】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答案解析】18.C19.B

解析:

18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房屋下面镂空,主要是为了防潮、防蛇,而且空气流动性好,比较凉爽,据此可以推断该地区潮湿、多虫蛇,最可能为我国西南地区,C正确。

19题,根据18题分析可知,图示传统民居所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是潮湿、多虫蛇,B正确。

【思路点拨】熟悉我国地理概况及准确解读图中房屋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题文】G3读2010年我国主要省区荒漠化动态变化图,完成20-21题。

20.内蒙古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C.冻融作用D.内力作用

21.内蒙古荒漠化面积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B.开矿、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破坏地表环境

C.防护林以及其他生物工程的实施

D.全球变暖,该地区降水增加

【知识点】本题考查荒漠化。

【答案解析】20.B21.C

解析;20题,内蒙古地区,风力较大,而且出现大风时间较长,风力对土壤侵蚀作用强烈,所以导致内蒙古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风力作用,B正确。

21题,由于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和其它其他生物工程的实施,因此内蒙古地区荒漠化防治效果明显,使得内蒙古荒漠化面积变化最大,C正确。

【思路点拨】熟悉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题文】I2原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原有的居住地,而农村用地逐步向城镇用地转化的过程。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县人口职业构成变化。

据此完成22~23题。

22.图中甲、乙、丙所代表的产业分别是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23.该县城镇化方式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

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B.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

C.促进农村士地资源的整合D.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知识点】本题考查城市化。

【答案解析】22.A23.C

解析:

22题,最初城市化发展初期,第一产业人口比重最大,随着城市化发展,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会越来越小,后期比重最小;城市化发展初期,第三产业人口比重最小,随着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会越来越大,后期比重最大。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丙所代表的产业分别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A正确。

23题,原地城市化可以促进农村士地资源的整合,可以让人们离土不离乡,C正确。

【思路点拨】熟悉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及准确解读图中信息和原地城市化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题文】L3滇中引水工程是云南省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该工程以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垒沙江奔子栏河段为取水水源,受水区主要包括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6个州市的30个县区。

下图为滇中引水工程路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24—25题。

24.云南省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的地理背景是

A.滇中降水多且时空分布均匀,水土资源匹配好

B.金沙江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幅度较小

C.滇中区域是人口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D.沿线地势较高,工程难度大,需要逐级提水

25.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后,对滇中地区的主要影响是

①可以缓解滇中地区缺水现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滇中地区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③滇中引水工程造成长江中下游径流量减少,导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发电量减少④利于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增强民族团结,缩小东西部差距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知识点】本题考查调水工程分析。

【答案解析】24.C25.C

解析:

24题,云南省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主要原因是云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匹配不好,同时滇中区域是人口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水资源需求量和水资源丰富区分布不一致,C正确。

25题,由于滇中经济发展水平高,对水资源需求量大,所以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后可以缓解滇中地区缺水现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西南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后,利于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增强民族团结,缩小东西部差距,结合选择项可知,C正确。

【思路点拨】准确解读图中信息和熟悉云南省地理概况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题文】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6-28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9~3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题文】C4B3D2M126.(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7日至2014年4月l5日,我国进行了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

在此次考察活动中,中国在南极建立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并执行首次环南极航行等科学考察任务。

下因为我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航线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1)描述泰山站与昆仑站的相对位置及此次科学考察期间泰山站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4分)

(2)说明南极大陆最丰富的自然资源类型和该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分布特征。

(3分)

(3)比较甲、乙两地荒漠带成因的差异。

(4分)

(4)此次“雪龙”号环南极航行的航线基本呈顺时针方向,简析其主要原因。

(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地理位置描述、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气候、洋流。

【答案解析】

(1)相对位置:

泰山站位于昆仑站的西北方向。

(1分)

昼夜长短变化:

2013年11月7日至2014年3月21日期间昼长夜短,2014年3月21日昼夜等长,2014年3月21日至4月15日昼短夜长。

(3分)

解析:

根据图中泰山站与昆仑站经纬度信息可知,泰山站位于昆仑站的西北方向。

根据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2013年11月7日至2014年3月21日期间昼长夜短,2014年3月21日昼夜等长,2014年3月21日至4月15日昼短夜长。

(2)自然资源类型:

淡水资源(或大陆冰川)。

(1分)分布特征:

分布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2分)

解析:

南极大陆冰川分布最多,所以淡水资源最丰富。

大陆冰川主要分布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3)甲:

地处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温带西风带的背风坡,空气湿度小,降水稀少,形成温带荒漠带。

(2分)乙:

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形成热带荒漠带。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

甲地处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温带西风带的背风坡,空气湿度小,降水稀少,形成温带荒漠带;乙地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形成热带荒漠带。

(4)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便于充分利用时间开展工作;(1分)利用西风和西风漂流航行,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1分)便于食物资源补给,保障科学考察的安全等。

(1分)

解析:

地球自转方向、西风和西风漂流的方向都是自东向西,所以“雪龙”号环南极航行的航线基本呈顺时针方向(即自东向西)可以便于充分利用时间开展工作和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同时“雪龙”号环南极航行的航线基本呈顺时针方向,便于食物资源补给,保障科学考察的安全。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熟悉骨干地理知识并且能够准确解读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中等。

【题文】J1L4L727。

(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油桐,又名麻风树、柴油树,喜光、喜温、忌严寒,是一种无毒、纯天然、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的生物燃料来源,可作为柴油的替代燃料;可在贫瘠的荒山上生长,甚至可在石头缝里生长,不占农田;属多年生灌木,不用年年播种,种植成本低。

2008年,越南与广东龙首达公司达成协议,正式引进小油桐树种,种植于越南谅山省(位置见下图中的甲地),并在该省兴建精油加工厂,服务于越南能源生产和生物燃料工业。

下图为我国小油桐树分布引种方向示意图。

(2)说明越南引种我国小油桐的有利条件。

(3分)

(3)分析越南引种小油桐后当地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4分)

(4)简述越南引进和综合开发利用小油桐对其地区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方面所做的贡献。

(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区域农业发展、区域生态建设。

【答案解析】

(1)特点:

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山地、丘陵地区。

(2分)限制因素:

冬季低温冻害。

(1分)

解析:

原试卷缺少第一问,无法提供详细解析。

(2)越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荒山面积广,土地资源丰富;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组合好;靠近我国广东省,技术有保障;国家政策大力支持;越南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等。

(任答其中3点,每点1分,共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分析,主要从地形、气候、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来分析。

(3)植被变化:

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天然次生林和灌丛恢复;(1分)水生植物繁茂。

(1分)

原因:

小油桐树适应性强,生长快,涵养水源的功能恢复,地表水量增多,地下水位上升,利于当地原有植被恢复。

(2分)

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可在贫瘠的荒山上生长,甚至可在石头缝里生长,不占农田;属多年生灌木“可知,小油桐树适应性强,生长快,涵养水源的功能恢复,地表水量增多,地下水位上升,利于当地原有植被恢复,所以会使得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天然次生林和灌丛恢复,水生植物繁茂。

(4)经济发展:

优化山地农业结构,促进生物能源多元化发展;发展精油加工业,扩大农村就业,促进农民经济增收;缓解能源压力,保障能源安全。

(任答其中2点,每点1分,共2分)

生态环境:

荒山绿化,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促进生态良性循环;降低石化燃料利用比例,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等。

(任答其中1点,共1分)

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是一种无毒、纯天然、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的生物燃料来源,可作为柴油的替代燃料”和“兴建精油加工厂,服务于越南能源生产和生物燃料工业”可知,越南引进和综合开发利用小油桐对其地区的经济效益:

优化山地农业结构,促进生物能源多元化发展;发展精油加工业,扩大农村就业,促进农民经济增收;缓解能源压力,保障能源安全。

环境效益:

荒山绿化,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促进生态良性循环;降低石化燃料利用比例,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等。

【思路点拨】农业区位、区域生态建设是常考的热点内容,平时要注意总结其分析的一般方法,能够结合题目信息灵活分析应用,本题整体难度不大。

【题文】D1L4L5L628.(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涪江是嘉陵江的支流,长江的二级支流,流域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油以上延伸至若尔盖高原东南边缘山地,其下始A盆地。

涪江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与平武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在重庆市合川区汇入嘉陵江,全长700千米,流域面积364万平方千米。

涪江下游土地开垦率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严重。

下图为涪江流域及地形示意图。

(1)简述涪江的水文特征。

(3分)

(2)简述涪江流域大规模水电开发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分)

(3)制约涪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分)

(4)涪江流域在综合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水文特征、区域水能资源开发、区域生态问题、河流综合开发。

【答案解析】

(1)河流补给以降水为主,其次是地下水;(1分)径流量年际变化上游较小,下游较大;(1分)含沙量较大等。

(1分)

解析:

涪江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河流补给类型、流量、流速、含沙量等方面开分析。

(2)水土流失加剧;(1分)地质灾害频发;(1分)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分)

解析:

根据“涪江下游土地开垦率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严重”可知,涪江流域大规模水电开发可能会加剧水土流失加剧;西南地区地质灾害较多,而大规模水电开发可能会加剧地质灾害频发;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3)地形崎岖,交通不便;(1分)地处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资金短缺;(1分)人口众多,人口文化素质低。

(1分)

解析:

制约涪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来分析。

自然因素:

地形崎岖,地势起伏较大。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不便;(地处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资金短缺;人口众多,人口文化素质低。

(4)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2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分)

解析:

涪江流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所以涪江流域在综合开发过程中应注意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思路点拨】熟悉我国西南地区地理概况、河流综合开发方向及评价,准确解读图中及题目文字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中等。

【题文】请考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