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0412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docx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docx

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

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

扬州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

徐凝《忆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扬州慢》   姜夔

首先请问大家,你从词的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

慢:

慢词,缓慢。

也就是舒缓的意思。

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

学习诗词先从诵读开始,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

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读这首词,吐字宜慢,句后停顿也要长一些,要读得从容不迫。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解,这首词前有一段精练的序文,大家自由读读序文,来推断一下。

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具体一点,是哪一个字?

明确:

“悲”字。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3,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读诗讲诗能很好地抓住序言和注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希望大家今后多加注意。

了解作者

下面让我们随着名家声情并茂的朗诵,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屡遭金兵浩劫的扬州吧!

3、个别范读。

请同学分别朗读,比较评价。

谁最擅长朗诵抒情的作品呢?

(生读)师生点评:

⑴、把握节奏,慢词应该慢读的。

⑵、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像“厌”、“寒”、“难赋”和“冷”等等。

⑶、把握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

三、精读赏析

通过朗读,我们已经对这首词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那么,这首词上下两片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上阕写景,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阕联想抒情,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好,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基本上正确的。

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那么也就是作者进入扬州城后见闻观感。

[板书“见闻观感”]

作者通过对扬州城的萧索之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从而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片侧重于写情,作者主要是将唐代诗人杜牧对扬州的咏叹之词与扬州的全貌作一番对比,从而抒发了自己的“黍离之悲”。

[板书“黍离之悲”]

师:

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请看大屏幕上的问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1、“你认为词中那个词或字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

“都在空城”的“空”。

2空城“空”体现在那些方面?

那些景物能体现出“空”的特点?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都能体现出城“空”。

这些景物表现了扬州城的凄清、荒凉。

3扬州城为什么会变为“空”城?

是战争的洗劫将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

4扬州城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大家用词中的词语回答。

明确: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等。

5.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

这份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明确:

昔盛今衰\感时伤世胡马窥江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相济(见板书设计)

五、自由鉴赏。

以上是我们对于这首词的一个整体感知。

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谈谈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

它又好在哪里呢?

(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这三句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

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宁静。

“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

“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板书:

情景交融)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喧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

“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因而发出这样的感叹,进一步表达了他感时伤乱的情怀。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它们都体现出一种“寂寞开无主”的味道。

花开灿烂,但却无人欣赏,这是怎样的一种凄凉的景况!

小结:

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

总结:

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

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

意境型诗歌鉴赏题在高考比较常见,一题6分,这个比重是很大的,考生多半会在这道题上拉开距离。

但如何做好这道题呢?

通过下面讲解训练学生掌握诗歌意境鉴赏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和答题的一般格式。

链接高考

(05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下面请大家动笔做做05年全国卷Ⅰ的这道诗歌鉴赏题,补充一个要求:

要点一的表述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把诗中所写之景展现出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分别描写了宜阳城外春草茂盛、山间小溪静静流淌、路边芳树花自飘零、林间鸟鸣声声啼四幅画面,表面上看,描绘的是一派宜人的景色。

(要点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花自落”和“鸟空啼”却让人感受到荒芜冷清的意境。

(要点二)抒发了作者伤春、哀春的凄凉之情。

(要点三)

译文:

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也曾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下,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流逝了。

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烂漫的山花,花只好任其自开自落,虽鸟语婉转,但也是自鸣自听,一切是那么的寂静荒凉。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

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这首诗写的是静景,然而静景偏于动处写:

水流、花落、鸟啼,无一不是变动的景象。

  李华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

而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当时宜阳位置很重要,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坐落在这里。

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

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

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却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

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经过此地,心情可想而知。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

  “涧水东流复向西。

”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此时,这里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

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

  “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

“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

“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

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

”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知道了意境型鉴赏题答题的一般思路。

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诗歌复习中能够不断加强学习。

 

[附]板书设计:

扬 州 慢

(繁盛)  今昔对比   (凄清)

名都          空城 情景交融

(虚写)  虚实相济   (实写)

1、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词一开头便用虚写:

“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是写词人想像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

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由此再转入直抒胸臆,以“胡马窥江”表示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最后用听觉细节“清角吹寒”渲染凄清的氛围,点明扬州已成一座“空城”,初步写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而从词的章法看,“空城”二字实为全词关眼,词人在写过“荠麦”“废池”“清角”之后,用它来结住上片,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下片仍以“空城”为主线继续展开,可分两层:

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返照出今日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哀痛;后一层是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荟萃之地,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形容那里的欢乐图景,然而今日却是满目凄凉,使人不忍目睹,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然后词人又将目光凝聚在桥边的红药上,并直抒胸臆道:

“年年知为谁生!

综观全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2、用典和对比的作用。

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词中“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

而这些诗篇都是对扬州城繁华生活的歌咏。

姜夔所化用的诗文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一对比,就有了反差,反差一大,也就行而生悲。

生的是什么悲?

正是黍离之悲。

就要到扬州了!

我对淮左名都扬州的景仰,已经很久了。

我的景仰,一半是因为扬州的繁华,一半是因为杜牧的才气。

杜牧当年逗留扬州,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诗篇。

我喜爱他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那连名字都充满诗意的竹西路,那歌舞升平的扬州,在杜牧笔下竟是如此写意。

我喜爱他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春风十里,珠帘遍地,当年扬州的十里长街,竟可以繁华得令人向往,令人走在街上也如沐春风。

我喜欢他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座名桥,桥桥明月,桥桥箫声,那些吹箫的女子,一定都如“豆蔻梢头二月初”所形容,像二月伊始的豆蔻梢头一样的水灵,一样的柔嫩,否则,怎么会让杜牧在扬州的青楼流连十年,从而“赢得青楼薄幸名”呢?

当年,扬州碰上了杜牧,杜牧进入了扬州,这一场相逢,真是幸事啊!

杜牧的才气因扬州而更加飞扬,扬州的繁华因杜牧而终成永恒。

现在,我的旅程可以在扬州告一段落,我可以与扬州的杜牧有一次更深入的心灵对白,我也可以与杜牧的扬州有一场美丽的相逢吧?

扬州到了。

可是,走过杜牧流连的十里长街,放眼望去,我却惊呆了。

没有了满地的珠帘,消逝了帘后的佳人,满眼的满眼,却尽是那野生的荠麦。

荠麦青青,自由而奔放地生长,弥漫成满城的春色。

这春色,竟却是杜甫所说的“城春草木深”。

这样的春色越深,我心底的扬州就离得越远,眼前的扬州就显得越荒凉,越凄楚。

一路上,不时的还可以看见破落的城墙,可以看见被焚烧过后又逢春而长的乔木。

那些城墙,那些乔木,都在诉说着金兵对扬州的焚掠,控诉着战争的罪恶。

黄昏渐至,守城的士兵吹起了号角。

清越的号角声搅起初春的峻峭寒意,在这空空荡荡的古城里,竟酝酿成无尽的悲凉。

杜牧啊,你若重回扬州,你会如何?

你的风流才气,只适合当时的扬州,却不适合我眼前的扬州。

你能替我说说我的悲痛吗?

你不能,因为你只见证了扬州的繁华,你哪里能想象得到扬州如今的萧条?

见证过扬州今昔的,是那明月,是那二十四桥。

唐时的明月,唐时的名桥,如今犹在,只是啊,当我把探询的目光投向他们的时候,桥下的清波荡漾,波心茫茫;桥上的的残月清冷,静默无声。

月也无语,桥也无语。

只有那桥边的芍药,却还兀自怒放。

最无情的,就是这芍药吧。

无人欣赏,你为谁而开?

扬州日败,你却年年怒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