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故事3.docx
《穴位的故事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穴位的故事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穴位的故事3
穴位的故事3
上回书说到了天鼎穴,它是治疗急性失音之要穴。
今天我们继续沿大肠经的路线循行,解读其第18穴--扶突穴,它对治疗甲状腺肿大有比较好的效果,咱们还是先来说文解字。
一、借力上行 扶,帮助、扶持也。
突,冲也。
扶突,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外热的扶助下上行天部。
本穴物质为天鼎穴蒸发上行的水湿之气,性滞重,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热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扶突。
实际上,扶突穴所在的位置,应该接近大肠经的“地部”而非天部了,所以原文中的天部,疑为笔误。
而后边的解释是对的“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
所谓的“是在心的外散之热”,指的就是此处的颈动脉,扶突穴就在颈动脉附近。
所以,“扶”字的帮助、扶持,指就是借了颈动脉的扶助之力,而“突”就是指颈动脉本身。
我们搜索别有病网针灸穴位库发现,除扶突以外,带“扶”字的穴位,只有一个:
膀胱经:
承扶
而带“突”字的穴位,也只有两个:
胃经穴:
水突
任脉穴:
天突
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带“突”字的穴位分布在大肠、胃、任脉三条经脉上,但它们却全部都集中在脖颈处,并且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这三穴几乎是在一条直线上,之所以三穴都被称之为“突”,应该有取自颈动脉“突突”搏动之意。
二、扶突穴治疗甲状腺肿大的要穴
甲状腺肿大原因很多,过去主要是因为缺碘造成的。
后来国家实行了加碘盐政策后,因缺碘造成的甲状腺肿大就少多了,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情况则比较多。
甲亢都有哪些症状?
临床以甲状腺肿大、食欲亢进、体重减轻、心动过速、情绪易于激动、怕热多汗、手抖、突眼等症状为主。
以女性多见,其发病率甚高,近年似有增长趋势,其确切病因不明。
甲亢是西医的叫法,而在中医则称之为瘿气。
瘿气:
中医病症之一。
是以颈部长包块,不与皮肤粘连,触之光滑或有结节为主要证候的一种疾病。
各种年龄均可患此病,尤其多见于青、壮年女性。
瘿气多由情志抑郁,气结不化,津液凝聚成痰,气滞血瘀,气、痰、瘀三者互结于颈部而成,或由外感六淫之邪,山岗沙水病气侵犯,或水土不宜,均可导致气血郁滞,经络阻塞而成本病。
民间多用灸法治疗。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的脖子会像上面这样的坛子脖,如果你再发现此人的眼睛比较突,再加上是女性,多半患有甲亢,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瘿气。
这种人特爱生气,并且经常的生闷气,有气无处发,脖子就给气成这个样子了。
眼睛为突呢?
肝开窍于目嘛!
爱生气的人,肝气不能下泄,都集中在头面部,导致眼压增高,因而眼球就会往外突,多愁善感、脾气暴躁、多疑偏执的女性更易患病,也被称为青光眼性格。
为什么此病容易发生在女人身上呢?
2014年5月我写过一篇文章:
“男人女人孩子大多是因为什么得病?
”(
甲亢引起的脖子粗,主要还是气滞血瘀造成的。
由于扶突穴的位置刚好处于颈动脉附近,因此按摩此穴,有助于加速气血流动,提高脖颈部气血的代谢水平,因而它对治疗甲状腺肿大还是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功效和主治 【功效】
清咽消肿,理气降逆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四、总结 1、借力上行 2、治疗甲状腺肿大
这正是:
脖子肿大状如坛,疑似气滞血瘀然,颈项侧边扶突穴,按摩艾灸复平潭!
上回书说到了巨骨穴,它对治疗肩背痛有较好的效果。
今天我们继续沿大肠经的路线循行,解读其第17穴--天鼎穴,它是治疗失音之要穴,还是先来说文解字。
一、天之炉
天,头面、皮部也 鼎,炉鼎也。
天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并上行于天。
本穴物质为巨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传之热水液蒸发并上行于天,如鼎内之水被加热一般,故名天鼎。
(从地球坐标系来看,天鼎穴在上,何以经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穴气血运行之解。
) 大肠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来看,起于天部的商阳,而终于地部的迎香,循行到了天鼎穴的位置,差不多就快到地部之底了。
但因为天鼎穴靠近颈动脉,如果用手按,你可以感受到轻微脉搏的跳动(当然不是最明显的位置,最明显应该是在人迎穴,位于颈动脉窦处,这就是为什么有“受心部外传之热水液”之说了。
),就像供热管道,到了末端温度降低了,此时突然遇到一股外力(心部)的加热作用,就会将这低温之水蒸腾,这个外力点,就是天鼎穴,这鼎字,指的就是这动脉搏动的炉子。
非常有意思的是,凡是带“天”字的穴位都有一个特点,基本都处于人体的上焦和头面部,只有一个穴例外,它就是胃经上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穴位,就是天枢穴,它位于人体的躯干中间,就是肚脐旁开2寸的位置,它的重要性在于“枢”字上。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枢纽,是沟通上下焦的重要枢纽。
我们都知道,胃是主降的,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先暂存在胃里这个大仓库里消化,如果总是消化不了,就会产生胃胀,从而影响了人体的消化吸收,此时,点按天枢穴,其重要作用,就是帮助消化,提高胃气主降的功能。
除了胃经的天枢穴在中焦以外,还有一个穴位在这里不得不提,就是膀胱经上通天穴。
不知各们看官注意到没有,在这16个带“天”的穴位中,15个都是“天”字在前面,而只有通天穴的”天“是在后面的,按汉字的组词规则,这种属于偏正结构,偏在天上。
事实上,通天穴也确实在人体当中的位置最高,在头顶之上,大家查一下别有病穴位库的位置就明白了。
我们搜索别有病网经络穴位库,在十四正经中共讲361个穴位中,带“天”之字的穴位共计16个,它们分别是:
肺经:
天府
大肠经:
天鼎
胃经:
天枢
脾经:
天溪
小肠经:
天宗、天窗、天容
膀胱经:
通天、天柱
心包经:
天池、天泉
三焦经:
天井、天髎、天牖(yǒu音“有”)
胆经:
天冲
任脉:
天突二、治疗失音之要穴
天鼎穴所处的位置因为靠近颈动脉,因此,就给其提供了充沛的能量来源。
通常而言,失音是因为气血无法上达滋养声带所致。
很多职业的人都容易失音,比如老师、演员、广播员等需要经常用嗓者。
失音,又称声音嘶哑,甚至完全不能发出声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又称作“瘖(yīn)”。
有新、久之别,新病(暴瘖)多因外感风寒燥热之邪,或痰热内蕴而发病;久病(久瘖)则多属肺肾阴虚。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喉炎、声带病变、癔病性失音、喉头结核等疾病。
早在《灵枢》就指出: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宋代《仁斋直指》指出: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金实则无声,金破碎亦无声”,形象地说明了失音有虚实之别。
失音有暴瘖(新病)和久瘖(久病)之别。
暴瘖多属外感,猝然起病。
由于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气不能宣散;或感受燥热之邪,熏灼津液;或嗜食肥甘厚味、饮酒吸烟,而致痰热内生,肺失清肃,皆可使声音不出; 久瘖多属内伤,缓慢起病,多由久病体虚,肺燥津伤,或肺肾阴虚,精气内夺,声道燥涩而致。
而天鼎穴治疗的应该是新症、急症,也就是“暴瘖”,对于“久瘖”的疗效则不明显。
三、功效和主治
【功效】 理气化痰、清咽利膈、消肿止痛、祛瘀散结之功,并可降逆泻火、清燥存阴,可用于治疗颈部及咽喉诸疾。
【主治】 中医病症:
咽喉肿痛,不得息,暴喑,气哽,喉中痰鸣,食饮不下,瘿气,瘰疬等。
凡咽下困难者,均可取用。
西医病症:
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扁桃体炎,喉炎,舌骨肌麻痹症。
四、总结 1、天之炉 2、治疗失音之要穴这正是:
天之炉鼎腾细浪,滋咽利喉声音亮,理气化痰散瘀结,治疗失音就是棒!
上回书说到了肩髃穴,它对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的效果。
今天我们继续沿大肠经的路线循行,解读其第16穴--巨骨穴,它对治疗肩背痛有较好的效果,还是先来说文解字。
一、巨大之水 巨,大也。
骨,水也。
巨骨,名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
本穴物质为肩髃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锁骨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经水聚集于本穴,故名巨骨。
(若以地球坐标系的角度来看直立的人体,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经水能上行?
此是人体重力场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之故。
在人体重力场中,外者为高,内者为低,故肩髃穴地部经水可流向巨骨穴。
)
既然巨骨穴的经水来自于肩髃穴,因其所在的位置被锁骨和和肩胛骨所包围,形成了一个凹陷围场,因而便于经水的汇集,其情形类同于肺经上的太渊穴。
不同的是,太渊位于腕关节处,而巨骨位于肩关节处。
在别有病的针灸穴位库里,除巨骨穴以外:
带“巨”字的穴位涉及了2条经络的6个穴位:
胃经:
上巨虚、下巨虚、大巨、巨髎
经外奇穴背部:
巨阙俞
任脉:
巨阙
带“骨”字的穴位,涉及了5条经络的10个穴位,看来“骨”在穴位中,还是一个应用很普遍的字。
小肠经:
腕骨
膀胱经:
京骨、束骨
肾经:
横骨
胆经:
完骨
任脉:
曲骨
经外奇穴头顶部:
崇骨
经外奇穴上肢部:
大骨空、小骨空
经外奇穴下肢部:
髋骨
经查,凡带“骨”字的穴位,几乎都在肢体的末端,要不是在手、足部(腕骨、京骨、束骨、大骨空、小骨空),要不是在头、颈、肩部(完骨、崇骨),要不是在躯干的末端(曲骨、横骨),只有髋骨是在膝关节处,总而言之,多在骨头多肉少的地方。
二、巨骨是大肠经与阳跷脉交汇穴
巨骨穴,是大肠经与阳跷脉的交汇穴,它也属于89交汇穴之一,除此之外,手阳明大肠经的肩髃,足阳明胃经上的地仓穴(手足阳明,都是多气多血之经脉),都是与阳跷脉的交汇穴。
①什么是交汇穴?
就是一个穴位上,有超过一条以上的经络经过,这个穴位就称为交汇穴。
如“三阴交”,这个穴位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脾、肝、肾,三条阴经的交汇穴。
那么人体上到底有多少个穴位具有同样的功能呢?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即使专业人员也不大清楚。
经过我们统计,一共有89个穴位具有2条或以上的经络通过。
②什么是阳跷脉 阳跷脉,即是保证人的阳气充盛使人活动跷健的血脉。
古经书对阴阳跷脉的记述甚少,只有其循行线路和所主之病。
阴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脉为病阴缓而阳急。
以经书所记跷脉之病反推之,则跷脉在不病之时为阴与阳不急亦不缓,阴阳二物同时共存,而巨骨穴气血即有此特性。
生理功能: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
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阳跷脉,主人之阳气,手阳明大肠经又是多气多血之经,二者的经络走向也都相同,并在巨骨穴处交汇,足见其对人体阳气的调控的重要性。
三、巨骨穴可治疗和缓解肩背痛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巨骨穴位于锁骨和肩胛骨围成的凹陷处,形成了巨大之经水场。
因而其对肩背周围的气血供应就起到了一个水库的作用。
我们经常使用电脑,由于持续的微肌力作用,就会导致肩背部的肌肉僵硬不适,此时用食指和中指点按抠巨骨穴,使之蓄积的经水向周围放射,可对肩、背、颈部的气血起到很好的灌注作用。
有关巨骨穴的治病作用,在文献中介绍的并不多,相对而言,其重要性较为普通和一般,因其周围广布神经,所以非专业人士,也不建议针刺。
四、功效和主治
【功效】 疏经活络、通利关节、通经理气、化痰散结
【主治】 中医病症:
瘰疬,瘿气,瘾疹,惊痫,吐血,肩背痛,不得屈伸,半身不遂等。
西医病症:
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及肩部软组织损伤,吐血,胃出血,颈淋巴结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等 瘰疬[luǒlì]:
又称老鼠疮,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
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俗称疬子颈。
多见于青少年及原有结核病者,好发于颈部、耳后,也有的缠绕颈项,延及锁骨上窝、胸部和腋下。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结核。
瘿气:
中医病症之一。
是以颈部长包块,不与皮肤粘连,触之光滑或有结节为主要证候的一种疾病。
各种年龄均可患此病,尤其多见于青、壮年女性。
瘿气多由情志抑郁,气结不化,津液凝聚成痰,气滞血瘀,气、痰、瘀三者互结于颈部而成,或由外感六淫之邪,山岗沙水病气侵犯,或水土不宜,均可导致气血郁滞,经络阻塞而成本病。
民间多用灸法治疗。
瘾疹,中医病名。
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中医古代文献又称风瘩癌、风疹块、风疹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
惊痫,指因受惊而得的痫病。
唐宋医书所载的癫痫,即指小儿惊风。
五、总结 1、巨大之水 2、大肠经与阳跷脉之交汇穴 3、治疗肩背痛
有诗曰:
巨大经水肩髃开,锁骨肩胛围起来,点按刺激巨骨穴,肩背酸痛无处待。
上回书说到了臂臑(nào),它对治疗各种眼疾都有效,因而又有明目穴之称。
今天我们继续沿大肠经的路线循行,解读其第15穴--肩髃(yú)穴,它是治疗肩周炎之要穴,还是先来说文解字。
一、骨之边缘
肩,穴所在部位也。
髃,骨之禺也。
“禺"乃角落之意,成语“负隅顽抗”,这里的“隅”,也有角落之意,只不过指的是自然环境的角落;而“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虽然两个字的偏旁不同,但均有角落之意。
肩髃,名意指在骨部的远端所形成的小范围水域。
本穴物质为臂臑穴传来的经气所化,臂臑穴上传本穴的物质为强盛的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浊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骨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肩髃。
这里有几个关键语句需要和大家解释一下:
①骨部的远端 所谓的近端和远端,都应该相对于我们人体的心脏位置而言,远离心脏位置的就是远端,靠近心脏位置的就是近端,这里指的骨部的远端,应该指的是锁骨头肩峰处,如下图:
②所降之浊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 相对于大肠经的起始点商阳穴(天部)而言,肩髃穴则处于大肠经的地部,就好比暖气管道一样,离上水端越远,温度就越低,热气遇冷自然就会凝结沉降,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在解读臂臑穴时,我们说过,此穴汇聚了大肠经诸穴之阳气,当大肠经循行到了肩髃穴时,遇到了肩关节的阻挡,再加上温度低,因而经水就会在此沉降,形成了地部小的水域。
③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骨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肩髃 中医认为,肾主骨,肾水在下,相对于腰和膝而言,肩关节离肾水更远,因为它处于边角的地位。
在别有病的针灸穴位库里,除肩髃穴以外,带“肩”字的穴位还真不少,它涉及了3条经络的7个穴位:
小肠经:
肩贞、肩外俞、肩中俞 三焦经:
肩髎 胆经:
肩井 经外奇穴上肢部:
肩三针、抬肩 由此看来,肩部的问题还真的不少。
而带“髃”字的穴位则只有肩髃穴一个,足见肩髃穴还是挺特殊的。
二、大肠经与阳跷脉之汇穴 肩髃穴,是大肠经与阳跷脉的交汇穴,它也属于89交汇穴之一,除此之外,手阳明大肠经的巨骨,足阳明胃经上的地仓穴,都是与阳跷脉的交汇穴。
①什么是交汇穴?
就是一个穴位上,有超过一条以上的经络经过,这个穴位就称为交汇穴。
如“三阴交”,这个穴位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脾、肝、肾,三条阴经的交汇穴。
那么人体上到底有多少个穴位具有同样的功能呢?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即使专业人员也不大清楚。
经过我们统计,一共有89个穴位具有2条或以上的经络通过。
②什么是阳跷脉 阳跷脉,即是保证人的阳气充盛使人活动跷健的血脉。
古经书对阴阳跷脉的记述甚少,只有其循行线路和所主之病。
阴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脉为病阴缓而阳急。
以经书所记跷脉之病反推之,则跷脉在不病之时为阴与阳不急亦不缓,阴阳二物同时共存,而肩髃穴气血即有此特性。
生理功能: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
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阳跷脉,主人之阳气,手阳明大肠经又是多气多血之经,二者的经络走向也都相同,并在肩髃穴处交汇,足见其对人体阳气的调控的重要性。
三、肩髃穴是治疗肩周炎之要穴
其实,大肠经上的很多穴,多多少少都与肩周炎有关,从下廉开始,一直往上,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肩臂疼痛有关,但唯独肩髃穴对治疗肩周炎的效果更有效,这和其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
关于肩周炎,我曾经在在2014年7月写过一篇文章"入伏养生:
拔出湿气治肩周炎"(说起肩周炎,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都得过。
虽然它被称为"五十肩",说的是人到50岁左右才得此病,可现在得肩周炎的人的年龄已经大大提前了,基本上不分年龄层了。
一说到炎症,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发炎了,需要上抗生素。
实际上,肩周炎是一种无菌性炎症,换言之,它并非真是因为细菌感染了导致的发炎,而是因为经络堵了引起的"炎症",主要症状就是胳膊的活动受限导致疼痛。
因此,如果得此病,千万不要输液。
吃止痛药芬必得什么的,也多是缓解症状,并不解决根本问题,还有很多的副作用。
那肩周炎为什么被称为五十肩呢?
主要是因为,人到了这个岁数,皮肤腠理不那么紧致,容易感受外邪的入侵。
同时,体内的湿毒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所致。
既然是湿毒所致,那就将此湿毒排出体外不行就了吗?
道理一点错都没有,可这湿毒怎么排呢?
吃药?
似乎不好使,这药力如何能靶向到患部呢?
外敷药,也许有效,但似乎也不能去根,有些人可能皮肤也受不了?
刮痧,只能解决表层的问题,如果湿毒在深层,也不好使。
针灸,也许有效,但也要看大夫的水平高低,扎对了,可以极大的缓解疼痛。
那这病该如何治呢?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肩周炎显然符合这一点,一定是经络不通所致。
可肩周这个位置,肉少骨头多,刮痧使不上劲,按摩又很难解决深层的问题,唯有拔罐适合解决深层的问题。
肩周炎属于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不用治,3年左右也会自行好了。
但这3年可让人很难受,给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所以,还是要积极治疗应对。
拔罐是普通人治疗肩周炎比较好的方法,主要是将肩周里包裹的寒湿拔除,将气血重新引入痛处来滋养肌腱韧带,避免其萎缩和钙化,从而达到治愈肩周炎的目的。
大家可以看看中里巴人有关肩髃穴的介绍。
四、总结 1、骨之边缘 2、大肠经与阳跷脉之交汇穴 3、治疗肩周炎之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