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物质的物理属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0252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章物质的物理属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6章物质的物理属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6章物质的物理属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6章物质的物理属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6章物质的物理属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章物质的物理属性.docx

《第6章物质的物理属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物质的物理属性.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6章物质的物理属性.docx

第6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徐州三十五中学初二物理教案

教师:

魏勇上课日期:

2010年2月25日星期四

课题

§6.1物体的质量(第一课时)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知道质量的单位,能进行不同单位间的换算。

2.借助实物和插图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在说明书和教材的帮助下学习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3.通过练习,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在实际测量中培养估测质量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重点

质量的单位;

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难点

教学

方法

1.从学生较熟悉的质量单位“千克”入手,引入质量的概念。

2.通过阅读说明书,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在讨论中克服天平使用中常出现的错误,通过交流广泛熟悉常见物体的质量。

借助生活经验,通过探究和交流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教学

程序

教学过程

备注

一质量的概念

1.引导讨论

(1)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

有何不同之外?

(2)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

有何不同之外?

(3)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2.小结:

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二、质量的单位

1.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

2.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

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说明:

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4.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

方便面里佐料的质量

一只鸡蛋的质量

三、质量的测量

1.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的测量工具。

2.杆秤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家家都有。

3.板书:

实验室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4.指导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5.演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7.突出要点:

(1)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3)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4)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四、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1.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测量自带的橡皮泥的质量。

巡视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2.指导学生借助烧杯测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质量。

方法:

先容器质量,然后再测共同质量,共同质量减去容器质量等于被测对象的质量。

说明:

加热时间长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少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3.总结实验结果:

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五、学习总结

 

作业:

完成探究与训练

第一节的内容

板书

§6.1物体的质量

1、物体与物质的区别:

2、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3、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4、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只苹果的质量300g

你身体的质量50kg

一只鸡蛋的质量50g

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200g

5、测量工具:

日常生活中杆秤磅秤案秤

实验室托盘天平

6、托盘天平的使用

(1)调节平衡

(2)使用

①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②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③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7、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课后记

 

徐州三十五中学初二物理教案

教师:

魏勇上课日期:

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课题

§6.1物体的质量(第二课时)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知道质量的单位,能进行不同单位间的换算。

2、借助实物和插图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在说明书和教材的帮助下学习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3、通过练习,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在实际测量中培养估测质量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重点

质量的单位;

难点

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

方法

1、从学生较熟悉的质量单位“千克”入手,引入质量的概念。

2、通过阅读说明书,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在讨论中克服天平使用中常出现的错误,通过交流广泛熟悉常见物体的质量。

借助生活经验,通过探究和交流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教学

程序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

1、质量的定义:

2、质量的单位:

3、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4、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讲授新课:

1、天平使用时遇到的问题:

(1)调节平衡时,是否一定要等到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以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为准,如果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就可以认为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天平平衡。

(2)忘记了把平衡螺母移到天平左端零刻线处就调节了横梁平衡,怎么办?

以开始时的刻度为起点,两次的刻度差为横梁标尺上的刻度值。

(3)物体和砝码放反了,怎么办?

正常使用时,放反了,称量结果不太准确,在不做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的方法。

(4)砝码有缺损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砝码有缺损会使得测量结果偏大。

(5)砝码上沾有油污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砝码上沾有油污会使得测量结果偏小。

2、练习:

(1)课本第5页1-3题。

(2)讲评探究与训练第一节9、10、11、15

(3)完成补充习题第一节“物体的质量”。

3、预习第二节“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阅读课本第二节并完成探究与训练上第二节的习题)

 

板书

天平使用时遇到的问题:

(1)调节平衡时,是否一定要等到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以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为准,如果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就可以认为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天平平衡。

(2)忘记了把平衡螺母移到天平左端零刻线处就调节了横梁平衡,怎么办?

以开始时的刻度为起点,两次的刻度差为横梁标尺上的刻度值。

(3)物体和砝码放反了,怎么办?

正常使用时,放反了,称量结果不太准确,在不做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的方法。

(4)砝码有缺损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砝码有缺损会使得测量结果偏大。

(5)砝码上沾有油污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砝码上沾有油污会使得测量结果偏小。

 

课后记

 

徐州三十五中学初二物理教案

教师:

魏勇日期:

2010年3月2日星期二

课题

§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或液体质量的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一种测量微小物理量的实验方法和思想方法——累积法。

2.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通过自主的活动创新学习。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及科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5.树立“知识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的观念,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了解研究物理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

6.通过对古代天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

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或液体质量的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一种测量微小物理量的实验方法和思想方法——累积法。

难点

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或液体质量的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一种测量微小物理量的实验方法和思想方法——累积法。

教学

方法

整个活动过程从活动材料的准备到活动的实施,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主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领悟,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探究活动状态中,充分体验了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模式。

教学

程序

教学过程

备注

导入:

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对话:

小华:

只要把一枚大头针放到天平上称就行了。

小明:

应该在托盘上多放一些大头针来称。

小月:

应先测一空杯质量,再将一枚大头针放入空杯中测出总质量,两次测量结果相减即得大头针质量。

实验:

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动手实验,也可以边做边商量,看哪组实验做得又快又好。

做完实验后思考,针对上面实验设计提出有关问题,其他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若某组抢答不完善,其他组可继续抢答,抢答完毕继续自由提问,再抢答,直至完毕。

组长评价:

①如果都动手实验,可获1颗红五角星;②如果实验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成功,再加获1颗红五角星;③提出问题或抢答成功的组,按评价小组的评价再加获红五星。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让学生体验到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可以采用测多算少的方法(累积法),此结论应由学生直接去体验。

活动6.3测量水的质量

创设问题情境:

怎样设计测量水的质量的实验步骤。

小组讨论后,选择最佳方案步骤,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问题思考与训练

1、用天平称一粒米的质量,下列方法中相对比较简便而又正确的是()

A.先测出100粒米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得

B.把一粒米放在一只杯子中,测出其质量,再减去杯子的质量

C.把一粒米放在天平盘里仔细测量

D.把一粒米放在天平盘里,反复测量,再求平均值

2、以下是“用天平测量水的质量”的实验步骤,合理的步骤顺序为()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调节横梁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3)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位置使天平可以平衡

(4)将空杯放在右盘里

(5)右盘中砝码总质量与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之和就是空烧杯的质量

(6)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

(7)把烧杯中装水后放在天平左盘中,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8)烧杯与水的总质量与空烧杯质量之差就是烧杯中水的质量

A.

(1)

(2)(3)(4)(5)(6)(7)(8)

B.

(1)(6)

(2)(4)(3)(5)(7)(8)

C.

(1)(3)

(2)(4)(5)(6)(7)(8)

D.

(1)

(2)(5)(4)(3)(6)(7)(8)

3、想测一张邮票的质量,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直接测量一张邮票

B.测一张邮票与一本书的总质量,再减去这本书的质量

C.测10张相同邮票的质量,再除以10

D.测100张相同邮票的质量,再除以100

4、现有9个外形相同的小球,其中一个是空心的,请你用天平最多称两次,将那个空心球找出来,请说出你的思路,方法,并讨论其合理性。

5、如图6-11所示,A、B两块木板是从同一块厚薄均匀的木板上截下来的,其中A是正方形,B的形状不规则,给你一架天平,一把刻度尺,你能测出B木板的面积吗?

A

B

板书

§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1、用累积法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

2、如何测量液体的质量

课后记

 

徐州三十五中学初二物理教案

教师:

魏勇上课日期:

2010年3月4日星期四

课题

§6.3密度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在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重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建立密度的概念

难点

理解密度概念

教学

方法

实验、观察

教学

程序

教学过程

备注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

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

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a、讨论与交流:

(提出猜想)

生甲:

可以用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来区分,质量大的一定是铁

生乙:

难道一大块塑料一定比一小块铁的质量小吗?

师: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

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

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表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相同/不相同)的。

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

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1、定义:

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2、密度的公式:

=m/v其中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密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

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

4、单位换算:

看密度表(课本第10页)

布置作业:

课本P111、2探究与训练第三节内容

 

板书

§6.3密度

1、定义:

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2、密度的公式:

=m/v其中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密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

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

 

课后记

 

徐州三十五中学初二物理教案

教师:

魏勇上课日期:

2010年3月8日星期一

课题

§6.4密度知识的应用(第一课时)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在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重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建立密度的概念

难点

理解密度概念

教学

方法

分组实验、观察

教学

程序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密度?

2、密度的计算及单位。

3、讲评探究与训练P8例题、1、5、7、8、10、11、12

通过讲评加强对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的理解。

二、密度的测量:

师:

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

量筒(量杯)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量杯)的分度值

②使用量筒(量杯)时,应使视线水平对准液面的凹面

③量筒也可测量一些小而不规则的固体

让学生讨论得出通过量筒和水测量不规则的小物体体积的方法。

师:

请大家测量铝块密度的实验,把数据填入课本P13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实验

师:

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10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

如果不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生:

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

讨论制定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并制定实验步骤。

简单介绍密度计

练习:

补充习题:

第三节P5-P7

布置作业:

课本P14---P151、2、

探究与训练P12-P131、2、3、9、14

 

板书

§6.4密度知识的应用(第一课时)

1、体积的测量:

(1)测量工具:

量筒

(2)量筒的使用

(3)利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小物体的体积

2、测量物质的密度

实验原理:

=m/v

3、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

课后记

 

徐州三十五中学初二物理教案

教师:

魏勇上课日期:

2010年3月9日星期二

课题

§6.4密度知识的应用(第二课时)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在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重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建立密度的概念

难点

理解密度概念

教学

方法

讨论

教学

程序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密度?

2、密度的计算及单位。

二、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

利用公式

测算出物体的密度,查问密度表,看测算出的密度跟何种物质的密度更接近,便可知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2、测算物体的质量

利用公式

,对于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质量,只要知道这个物体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在密度表中查出这种物质的密度,再设法测出其体积,便能计算出这个物体的质量。

3、测算物体的体积

利用公式

,对于难于直接测量的体积,只要知道物体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且知其密度,并测出质量,就可计算出该物体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练习1:

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

都需要测哪些量?

各用什么仪器?

解析:

可以用天平测量质量,量筒测出体积。

通过密度公式来计算密度,然后查密度表对照金的密度。

练习2:

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写道,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原是大禹治水时的一根“定海神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

如果改用国际单位制,该棒的体积约为0.86m3,质量约为6750kg。

你能猜出“如意金箍棒”大概用什么物质做成的吗?

解析:

已知质量和体积,可以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密度,然后根据密度表查得“如意金箍棒”其实是铁做的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示物质物理属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

练习3:

补充习题:

第四节P8-P9

布置作业:

P113P153、4、5、6

 

板书

§6.4密度知识的应用(第二课时)

1、鉴别物质

2、测算物体的质量

3、测算物体的体积

课后记

 

徐州三十五中学初二物理教案

教师:

魏勇上课日期:

2010年3月11日星期四

课题

§6.5物质的物理属性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各种物质的硬度不同。

(2)了解物质一些物理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3)学会对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用探究的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养成建立比较基准点的习惯。

(2)培养乐于探索精神和敢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的精神。

3、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用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分类,感受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浓厚兴趣。

(2)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学习交流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重点

比较物质的硬度。

突破:

比较多种物质的硬度,并按硬度大小排序,学生的猜想各不相同,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必须事先建立一个比较的基准点,然后再比较有关物质硬度。

基准点的选择决定了探究方法的繁简,一般以你认为硬度居中的物质作第一基准点,这样可将物质分成了两类:

一类硬度较大的,一类硬度较小的。

然后在硬度较大的部分按上述方法分类排序,最后在硬度较小的部分按同样的方法分类排序。

难点

除状态、比热、密度外,物质的物理属性:

硬度、透明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突出: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物质物理属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自然物质的多样化,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真正掌握物理知识。

教学

方法

观察、分析、总结

教学

程序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新授:

过渡问题:

除密度外,物质还有哪些物理属性呢?

1、演示活动:

老师用铁钉在石蜡上刻画,看到铁钉在石蜡上留下痕迹。

提出问题:

实验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

不同物质的软硬程度是不同的,物质软硬程度的特性称为硬度,它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过渡问题:

不同物质的硬度不同,那么下列物质的硬度谁大谁小呢?

2、探究活动:

比较物质的硬度

[器材]:

玻璃、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铁钉、铅笔心、铜钥匙等。

[探究目的]:

比较物质的硬度,并按硬度大小排序。

[猜想]:

根据你的预测,将这些物质硬度的大小进行排序:

[设计实验]:

(1)学生思考、交流得出比较硬度大小的方法:

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刻画,若被刻画物上留下痕迹,则刻画物比被刻画的硬度大;若被刻画物上不能留下痕迹,则刻画物比被刻物的硬度小。

(2)比较的物质种类多,刻画的次数多,较为繁杂,费时较长,学生思考、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