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NR学习笔记理论v10.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0214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5GNR学习笔记理论v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5GNR学习笔记理论v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5GNR学习笔记理论v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5GNR学习笔记理论v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5GNR学习笔记理论v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GNR学习笔记理论v10.docx

《5GNR学习笔记理论v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GNR学习笔记理论v10.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GNR学习笔记理论v10.docx

5GNR学习笔记理论v10

5GNR总体架构与物理层

1NR总体架构与功能划分

1.1总体架构

NG-RAN节点包含两种类型:

gNB:

提供NR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协议和功能

ng-eNB:

提供E-UTRA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协议和功能

gNB与ng-eNB之间通过Xn接口连接,gNB/ng-eNB通过NG-C接口与AMF(AccessandMobiityManagementFunction)连接,通过NG-U接口与UPF(UserPaneFunction)连接。

5G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NG-RAN表示无线接入网,5GC表示核心网。

1.2功能划分

5G网络的功能划分如下图所示。

NG-RAN包含gNB或ng-eNB节点,5G-C一共包含三个功能模块:

AMF,UPF和SMF(SessionManagementFunction)。

1.2.1gNB/ng-eNB

小区间无限资源管理InterCellRadioResouRLCeManagement(RRM)

无线承载控制RadioBear(RB)Contro

连接移动性控制ConnectionMobiityContro

测量配置与规定MeasurementConfigurationandProvision

动态资源分配DynamicResouRLCeAocation

1.2.2AMF

NAS安全Non-AccessStratum(NAS)Security

空闲模式下移动性管理IdeStateMobiityHanding

1.2.3UPF

移动性锚点管理MobiityAnchoring

PDU处理(与Internet连接)PDUHanding

1.2.4SMF

用户IP地址分配UEIPAddressAocation

PDUSession控制

1.3网络接口

1.3.1NG接口

NG-U接口用于连接NG-RAN与UPF,其协议栈如下图所示。

协议栈底层采用UDP、IP协议,提供非保证的数据交付。

NG-C接口用于连接NG-RAN与AMF,其协议栈如下图所示。

在传输中,IP协议为信令提供点对点传输服务。

SCTP保证信令的可靠交付。

NG-C接口有以下功能:

NG接口管理

UE上下文管理

UE移动性管理

NAS信令传输

寻呼

PDUSession管理

更换配置

警告信息传输

1.3.2Xn接口

Xn-U接口用于连接两个NG-RAN节点。

Xn-U接口协议栈如下图所示。

GTP-U基于UDP、IP网络之上,为数据提供非保证服务。

Xn-U主要包含两个功能:

数据转发

流控制

Xn-C接口用于连接两个NG-RAN节点。

IP协议为信令提供点对点传输,SCTP为信令提供可靠交付。

Xn-C接口主要包含以下功能:

Xn接口管理

UE移动性管理,包括上下文传输和寻呼等

双链接

1.4无线协议栈

NR无线协议栈分为两个平面:

用户面和控制面。

用户面(UserPane,UP)协议栈即用户数据传输采用的协议簇,控制面(ControPane,CP)协议栈即系统的控制信令传输采用的协议簇。

NR用户面和控制面协议栈稍有不同,下面详细介绍。

1.4.1用户面

NR用户平面相比LTE协议栈多了一层SDAP层,用户面协议从上到下依次是:

SDAP层:

ServiceDataAdaptationProtoco

PDCP层:

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

RLC层:

RadioinkContro

MAC层:

MediumAccessContro

PHY层:

Physica

1.4.2控制面

NR控制面协议几乎与LTE协议栈一模一样,从上到下依次为:

NAS层:

Non-AccessStratum

RRC层:

RadioResouceContro

PDCP层:

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

RLC层:

RadioinkContro

MAC层:

MediumAccessContro

PHY层:

Physica

UE所有的协议栈都位于UE内;而在网络侧,NAS层不位于基站gNB上,而是在核心网的AMF(AccessandMobiityManagementFunction)实体上。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控制面协议栈不包含SDAP层。

2物理层

2.1波形、子载波&CP配置和帧结构

NR系统下行传输采用带循环前缀的(CP)的OFDM波形;上行传输可以采用基于DFT预编码的OFDM波形,也可以与下行传输一样,采用带CP的OFDM波形。

NR与LTE系统都基于OFDM传输。

两者主要有两点不同:

1.LTE只支持一种子载波间隔15KHz,而NR目前支持5种子载波间隔配置,LTE一个常规子帧固定为两个时隙,一个时隙内固定7个符号;

2.LTE上行采用基于DFT预编码的CP-BasedOFDM,而NR上行可以采用基于DFT预编码的CP-BasedOFDM,也可以采用不带DFT的CP-BasedOFDM。

5GNR的基本时间单位。

其中

信道最大傅里叶变换的点数

:

无线帧长度;值为10ms。

NR支持的载波间隔、CP类型、对数据信道的支持如下表所示。

NR一共支持5种子载波间隔配置:

15KHz、30KHz、60KHz、120KHz和240KHz。

一共有两种CP类型,Norma和Extended(扩展型)。

扩展型CP只能用在子载波间隔为60KHz的配置下。

相对应的,LTE的符号长度为66.7us(不包括CP),NR可以为66.67us,33.33us,16.67us,8.33us,4.17us。

其中,子载波间隔为15KHz、30KHz、60KHz和120KHz可用于数据传输信道;而15KHz、30KHz、120KHz和240KHz子载波间隔可以用于同步信道。

NR中连续的12个子载波称为物理资源块(PRB),在一个载波中最大支持275个PRB,即275*12=3300个子载波。

上下行中一个帧的时长固定为10ms,每个帧包含10个子帧,即每个子帧固定为1ms。

同时,每个帧分为两个半帧(5ms)。

第一个半帧长5ms、包含子帧#0~#4,第二个半帧长5ms、包含子帧#5~#9;这部分的结构是固定不变的。

可变的部分是每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由于子载波间隔是可变的,子载波间隔越大则每个符号的长度越短,而子帧长度是固定为1ms的,所以子载波间隔越大则一个子帧所包含的符号越多,计算公式为:

=

每个子帧包含若干个时隙,每个时隙固定包含14个OFDM符号(如果是扩展CP,则对应12个OFDM符号)。

因为每个子帧固定为1ms,所以对应不同子载波间隔配置,每个子帧包含的时隙数是不同的。

具体的个数关系如下表所示。

[下表相比之前表格多了一个u=5项,但在Re-15中并不使用此选项]

NR的传输单位(TTI)为1个时隙。

如上所述,对于常规CP,1个时隙对应14个OFDM符号;对于扩展CP,1个时隙包含12个OFDM符号。

NR的一个subframe(1ms)内可以包含多个slot,其配置如下表(这里列出normalCP的情况):

注:

NR中RE(Resourceelement)依然为频域上一个子载波与时域上一个符号的面积。

这里我们假设RE是个长方形,随着u增大,长方形的宽加倍,长减半,面积不变。

也就是说不同u值下,一个RE所占用的时频域资源面积是不变的。

NR的一个subframe(1ms)内可以包含多个slot,其配置如下表(这里列出extendedCP的情况):

由于子载波间隔越大,对应时域OFDM符号越短,则1个时隙的时长也就越短。

所以子载波间隔越大,TTI越短,空口传输时延越低,当然对系统的要求也就越高。

子载波的间隔最后协议定位15KHz~240KHz,为什么不能小于15KHz或大于240KHz呢?

相位噪声和多普勒效应决定了子载波间隔的最小值,而循环前缀CP决定了子载波间隔的最大值。

我们当然希望子载波间隔越小越好,这样在带宽相同的情况下,能够传输更多的数据。

但如果子载波间隔太小,相位噪声会产生过高的信号误差,而消除这种相位噪声会对本地晶振提出过高要求。

如果子载波间隔太小,物理层性能也容易受多普勒频偏的干扰;如果子载波间隔的设置过大,OFDM符号中的CP的持续时间就越短。

设计CP的目的是尽可能消除时延扩展(delayspread),从而克服多径干扰的消极影响。

CP的持续时间必须大于信道的时延扩展,否则就起不到克服多径干扰的作用。

因此选择15KHz~240KHz都是技术和实现成本等一系列综合考虑的折中结果。

2.2带宽频点

在NR中,3GPP主要指定了两个频点范围。

一个是我们通常称为Sub6GHz,另一个是我们通常称为毫米波(MiimeterWave)。

Sub6GHz称为FR1,毫米波称为FR2。

FR1和FR2具体的频率范围如下表所示:

对于不同的频点范围,系统的带宽和子载波间隔都所有不同。

在Sub6GHz,系统最大的带宽为100MHz而在毫米波中最大的带宽为400MHz。

子载波间隔15KHz和30KHz只能用在Sub6GHz,而120KHz子载波间隔只能用在毫米波中,60KHz子载波间隔可以同时在Sub6GHz和毫米波中使用

2.3物理层下行链路

2.3.1PDSCH

PhysicaDowninkSharedChanne/下行共享物理信道

PDSCH处理流程

1.传输块CRLC添加(如果传输块长度大于3824,则添加24bitCRLC;否则添加16bitCRLC)

2.传输块分段,各段添加CRLC(24bit)

3.信道编码:

LDPC编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4.物理层HARQ处理,速率匹配

5.比特交织

6.调制:

QPSK,16QAM,64QAM和256QAM

7.映射到分配的资源和天线端口

PDSCH处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PDSCH采用LDPC编码,LDPC编码时需要选择相应的Graph:

Graph1或Graph2。

Graph的不同,简单理解就是编码时采用的矩阵不一样。

Graph的选择规则如下(A为码块长度,R为码率):

1.如果A<=292;或者A<=3824并且R<=0.67;或者R<=0.25,选择Graph2

2.其他情况选择Graph1.

2.3.2PDCCH

PhysicaDowninkControChanne/下行控制物理信道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DowninkControChanne,PDCCH)用于调度下行的PDSCH传输和上行的PUSCH传输。

采用Polar码(极化码)信道编码方式,调制方式固定为QPSK。

PDCCH上传输的信息称为DCI(DowninkControInformation),包含Format0_0,Format0_1,Format1_0,Format1_1,Format2_0,Format2_1,Format2_2和Format2_3共8中DCI格式。

1.Format0_0用于同一个小区内PUSCH调度

2.Format0_1用于同一个小区内PUSCH调度

3.Format1_0用于同一个小区内PDSCH调度

4.Format1_1用于同一个小区内PDSCH调度

5.Format2_0用于指示Solt格式

6.Format2_1用于指示UE那些它认为没有数据的PRB(s)andOFDM符号(防止UE忽略)

7.Format2_2用于传输TPC(TransmissionPowerContro)指令给PUCCH和PUSCH

8.Format2_3用于传输给SRS信号的TPC,同时可以携带SRS请求

一个PDCCH只能有一种格式的DCI,1个下行子帧上可以发送多个PDCCH,上下行DCI都是通过下行PDCCH发送给UE。

注:

Polar码的理论基础就是信道极化。

信道极化包括信道组合和信道分解部分。

当组合信道的数目趋于无穷大时,则会出现极化现象:

一部分信道将趋于无噪信道,另外一部分则趋于全噪信道,这种现象就是信道极化现象。

无噪信道的传输速率将会达到信道容量I(W),而全噪信道的传输速率趋于零。

Polar码的编码策略正是应用了这种现象的特性,利用无噪信道传输用户有用的信息,全噪信道传输约定的信息或者不传信息。

CCE与聚合度

PDCCH的逻辑资源组成单元是CCE,1个CCE对应PRB上的6个REG。

一个PDCCH由n个连续CCE组成,n称为聚合度(AggregationLevel),n¢{1,2,4,8,16}。

PDCCH的起始CCEIndexi:

满足imodn=0。

5GNRCORESET和SearchSpace

PDCCHSearchSpace指示哪些下行资源块可能承载PDCCH,UE通过盲检搜索空间尝试解码PDCCH中的DCI。

在LTE中,只有搜索空间这个概念,并没有CORESET这个概念。

下面简单分析下为什么要在NR中引入CORESET这个概念。

  在LTE系统中,PDCCH在频域上占据整个频段,时域上占据每个子帧的前1-3个OFDM符号(起始位置固定为#0号OFDM符号)。

也就是说,系统只需要通知UEPDCCH占据的OFDM符号数,UE便能确定PDCCH的搜索空间。

  而在NR系统中,由于系统的带宽(最大可以为400MHz)较大,如果PDCCH依然占据整个带宽,不仅浪费资源,盲检复杂度也大。

此外,为了增加系统灵活性,PDCCH在时域上的起始位置也可配置。

  也就是说在NR系统中,UE要知道PDCCH在频域上的位置和时域上的位置才能成功解码PDCCH。

为了方便,NR系统将PDCCH频域上占据的频段&时域上占用的OFDM符号数等信息封装在CORESET中;将PDCCH起始OFDM符号编号以及PDCCH监测周期等信息封装在SearchSpace中。

CORESET在频域上有

个RB,在时域上有

个symbol组成。

RRC层ControlResourceSet IE中给出了具体配置。

·ControlResourceSetId:

CoreSetID

·frequencyDomainResources:

CORESET频域资源,BITSTRING(SIZE(45))

·duration:

CORESET连续符号数,取值范围在{1,2,3}

·cce-REG-MappingType:

可以配置为交织映射或非交织映射方式

·precoderGranularity:

指示DMRS的预编码粒度是宽带预编码还是窄带预编码

下图举例讲解CCE-REG-Mapping方法(Non-interleaved)

2.3.3PSS/SSS/PBCH

PhysicaBroadcastChanne/广播物理信道

SSBlock(SSB)指的是SynchronizationSignalBlock,实际上指Synchronization/PBCHblock因为同步信号和PBCH信道一直是打包在一起的.SSB包括两个部分:

SynchronizationSignal:

PSS(PrimarySynchronizationSignal),SSS(SecondarySynchronizationSignal)

PBCH:

PBCHDMRSandPBCH(Data)

NR包含两种同步信号:

主同步信号(PrimarySynchronizationSigna,PSS)和辅同步信号(SecondarySynchronizationSigna,SSS)。

PSS和SSS信号各自占用127个子载波。

PBCH信号横跨3个OFDM符号和240个子载波,其中有一个OFDM符号中间127个子载波被SSS信号占用。

1、SS/PBCH占4个OFDMsymbol,包括240个连续子载波(编号0-239),即20个RB。

2、UE可以设置RE为0。

3、有两类SS/PBCH:

TypeA和TypeB

时频位置如下图

NR系统中一共定义了1008个小区ID:

即336个小区组ID,每个小区组由3个组内小区组成。

PSS信号产生时需要利用小区组内ID,产生公式如下图所示:

SSS信号产生时需要小区组ID和小区组内ID,产生公式如下图所示:

为了形象表示表格中时频资源,见下图。

PBCHDMRS是随着小区ID变化的:

PBCH信道编码方式为Polar编码,调制方式为QPSK。

PBCH物理层处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2.4物理层上行链路

2.4.1传输方案

NR上行包含两种传输方案:

基于码本的传输和非码本传输。

基于码本的传输:

gNB在DCI携带一个预编码矩阵指示PMI(PrecodingMatrixIndicator)。

UE使用PMI指示的矩阵对PUSCH进行预编码。

对于非码本传输,UE根据DCI中的SRI确定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2.4.2PUSCH

PhysicaUpinkSharedChanne/上行共享物理信道

PUSCH的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传输块添加CRLC(TBS大于3824时添加24bitCRLC;否则添加16bitCRLC)

1.码块分段及各段CRLC添加

2.信道编码:

LDPC编码

3.比特级交织

4.调制方式:

Pi/2BPSK(仅当进行TransformPrecoding时可采用),QPSK,16QAM,64QAM和256QAM

5.层映射,TransformPrecoding(需上层配置确定是否进行),预编码

6.映射到相应的资源和天线端口

PUSCH处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PUSCH采用LDPC编码,LDPC编码时需要选择相应的Graph:

Graph1或Graph2。

Graph的不同,简单理解就是编码时采用的矩阵不一样。

Graph的选择规则如下(A为码块长度,R为码率):

1.如果A<=292;或者A<=3824并且R<=0.67;或者R<=0.25,选择Graph2

2.其他情况选择Graph1.

2.4.3PUCCH

PhysicaUpinkControChanne/上行控制物理信道

PUCCH携带上行控制信息(UpinkControInformation,UCI)从UE发送给gNB。

根据PUCCH的持续时间和UCI的大小,一共有5种格式的PUCCH格式:

1.格式1:

1-2个OFDM,携带最多2bit信息,复用在同一个PRB上

2.格式2:

1-2个OFDM,携带超过3bit信息,复用在同一个PRB上

3.格式3:

4-14个OFDM,携带最多2bit信息,复用在同一个PRB上

4.格式4:

4-14个OFDM,携带中等大小信息,可能复用在同一个PRB上

5.格式5:

4-14个OFDM,携带大量信息,无法复用在同一个PRB上

不同格式的PUCCH携带不同的信息,对应的底层处理也有所差异,此处不展开介绍。

UCI携带的信息如下:

1.CSI(ChanneStateInformation)

2.ACK/NACK

3.调度请求(ScheduingRequest)

PUCCH大部分情况下都采用QPSK调制方式,当PUCCH占用4-14个OFDM且只包含1bit信息时,采用BPSK调制方式。

PUCCH的编码方式也比较丰富,当只携带1bit信息时,采用Repetitioncode(重复码);当携带2bit信息时,采用Simpexcode;当携带信息为3-11bit时,采用ReedMuercode;当携带信息大于11bit时,采用的便是著名的Polar编码方式。

2.4.4PRACH

PhysicaRandomAccessChanne/随机接入信道

NR支持两种长度的随机接入(RandomAccess)前缀。

长前缀长度为839,可以运用在1.25KHz和5KHz子载波间隔上;短前缀长度为139,可以运用在15KHz,30KHz,60KHz和120KHz子载波间隔上。

长前缀支持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和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而短前缀只能在非竞争随机接入中使用。

5GNRReferenceSigna(参考信号)

NR中参考信号变化

没有CRS(CeSpecificReferenceSigna)

新增PhaseTrackingReferenceSigna,PBCHReferenceSigna,Time/FrequencyTrackingReferenceSigna

ReferenceSignaist

CSI-RS:

Channe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信道状态参考信号。

无线信道条件可能不断变化,UE需要将其看到的下行信道条件通过CSI反馈给eNodeB,以便eNodeB在下行调度时将信道质量考虑在内。

CSI通过PUCCH或者PUSCH传输.

不同于4GLTE,5GNR不使用Ce-specificRSs(CRS);所有的RS都是UE-specificRSs。

4GLTE只在上行链路使用DMRS,但是由于5GNR没有CRS,因此其下行链路也需要用到DMRS。

PT-RS用于校正由于晶振相位误差引起的干扰。

CSI-RS用于获取下行链路的CSI(channe-stateinformation)信息;同一个无线资源单位上,不会同时传输CSI-RS和DMRS。

DM-RS:

Demoduationreferencesignas/解调参考信号

PT-RS:

Phase-trackingreferencesignas/位相跟踪参考信号

SRS:

Soundingreferencesigna/探测参考信号

CSI-RS:

Channe-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PSS:

Primarysynchronizationsigna/主同步信号

SSS:

Secondarysynchronizationsigna/辅同步信号

2.5传输信道

传输信道描述“信息该怎么传输”这个特性,下面我们会提到逻辑信道描述的则是“传输的是什么信息”。

每个传输信道规定了信息的传输特性。

下行传输信道包括:

1. 广播信道(BroadcastChanne,BCH)

 固定的,预先定义好的传输格式

 在整个小区中广播

2.下行共享信道(DowninkSharedChanne,D-SCH)

 支持HARQ

 支持链路动态自适应,包括调整编码、调制方式和功率等

 支持在整个小区中广播

 可以使用波束赋形

 UE支持非连续性接收(为了节能)

3. 寻呼信道(PagingChanne,PCH)

 UE支持非连续性接收(为了节能)

 需要在整个小区中广播

 映射到物理资源上(可能会动态地被其他业务和控制信道占用)

上行传输信道包括:

1. 上行共享信道(UpinkSharedChanne,U-SCH)

 可以使用波束赋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