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五单元 考点2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0152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五单元 考点2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五单元 考点2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五单元 考点2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五单元 考点2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五单元 考点2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五单元 考点2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五单元 考点2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五单元 考点2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文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五单元 考点2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1第五单元考点2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文档

考点2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与激烈斗争。

2.内容

(1)“另起炉灶”:

①内涵: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内涵: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②意义: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3)“一边倒”

①内涵: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

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过程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易错提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背景:

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成果:

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

①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

(1)背景: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目的: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3)概况: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成功。

(4)意义:

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②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微点拨] 对“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的理解

(1)同:

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2)异:

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图示总结]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能够使新中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一切事务,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5.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6.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7.“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1.图表证史——“一边倒”外交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个月内与其它国家正式建交情况

1

1949.10.2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

1949.10.4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3

1949.10.5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4

1949.10.6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5

1949.10.6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6

1949.10.6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7

1949.10.7

波兰人民共和国

8

1949.10.16

蒙古人民共和国

9

1949.10.27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0

1949.11.23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1

1950.1.18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论从史出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中国刚成立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方针,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

2.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1)由国际局势决定:

当时世界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敌视新中国,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则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2)由中国面临的险恶形势决定:

当时国内的革命、建设需要一定的国际支持和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3)由革命性质决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要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取得其支持和合作。

3.图示解史——新中国的外交智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读 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2)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

(3)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发展和改善。

4.图型探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1949~197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探究 根据曲线图的信息,分析1956年出现中外建交热潮的原因。

答案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亚非国家的认同;日内瓦会议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亚非会议上推动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亚非独立的国家对中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中国重视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5.重点讲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1)革命性: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

①“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②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

(3)平等性:

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高考题组

1.(2015·广东高考)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格中数据变化看,与苏联的贸易快速增加,而与美国的贸易剧减,基本处于停顿状态,由此判断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政策有关,当时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因此B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改革开放后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贸易都有发展,C项与表格信息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5·上海高考)“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

A.反对美苏争霸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D.重组大国关系

答案 C

解析 这段话反映出,1955年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与亚非国家在共同基础上展开合作。

材料没有体现反对美苏争霸,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中国在亚非会议上倡导求同存异,故C项正确;新中国建立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与重组大国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3.(2015·山东高考)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答案 B

解析 1950年1月英国承认新中国,说明处于“冷战”背景下,英国没有追随美国敌视甚至拒不承认新中国,根本原因在于考虑本国的国家利益。

1954年和1972年中英外交关系不断加强,有国际因素,主要还在于两国的现实需要,因此B项正确。

模拟题组

4.印度领导人曾指出:

每个国家都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向他国学习而不是被别国强加,这需要一种新思路,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好提供了这种思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发生作用。

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解决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争端

B.是普遍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

C.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D.消除了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答案 C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有利于各国矛盾的解决,但不能绝对的说其解决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争端,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各国道路选择上具有多样性,并没有说明其是普遍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各国制度的选择上具有多样性,故C项正确,D项错误。

5.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

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

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说明会议主要是以亚非国家参加为主,舆论导向亚非国家,是万隆会议的精神,故A项正确;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是万隆会议的精神,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C项错误;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不符合材料中的信息,故D项错误。

6.周恩来总理强调:

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这表明(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虽与苏联结盟,但不能丢掉独立性,恰好与A项的表述相反,故A项错误;题中并未强调中苏结盟是根本保证,且题目还陈述了万隆会议这一事实,故B项错误;注意题目中的分号,连接起了两个事实,一是我国虽与苏联结盟,但不能把独立性丢掉;二是万隆会议上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两个事实共同说明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原则,但此句不能概括中苏合作中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

考点训练

1.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目标

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

答案 A

解析 从图表可知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很少,说明新中国外交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故A项正确;新中国建立第一年与10国建交,可知美国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没有实现,故B项错误;从图表可知,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很少,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与题中1949~1953年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

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

这最能反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

A.反对霸权主义B.“一边倒”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苏联霸权的问题,与反对霸权主义无关,故A项错误;“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中重新订立条约等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旧政权所建立的外交关系,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与材料“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的信息相吻合,故C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与一切特权,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

“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愿望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答案 B

解析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属于“另起炉灶”政策,故A项错误;从材料“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可以看出新中国领导人取消列强在华一切特权,平等外交,改变屈辱外交局面的愿望,故B项正确;新中国建立只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并未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错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属于“一边倒”政策,故D项错误。

4.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

“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

……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

”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

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

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

答案 B

解析 “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题目中并未涉及有关这一概念的信息,故A项错误;毛泽东会见缅甸总理时说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同时提及亚非会议邀请中国方代表的问题,表明希望双方遵循互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故B项正确;题目中主要阐述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无关,故C项错误;万隆精神是万隆会议的产物,时间为1955年,与题目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5.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

当时“甚至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

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手下”。

这表明(  )

A.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B.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

C.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

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对亚非国家在摆脱美国控制方面的帮助,故A项错误;万隆会议由于周恩来的表现使共产主义中国在亚非国家乃至世界上被重新认识,故B项正确;此材料的目的不是在强调卓越外交家的贡献,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运动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6.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中的作用时说:

“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

”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方向”,是因为他提出了(  )

A.“求同存异”的方针B.“三个世界”的划分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可知他提出的是“求同存异”的方针,故A项正确;“三个世界”的划分是1974年毛泽东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提出的,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由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在1985年对当今世界形势作出的高度概括,故D项错误。

7.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

其中之一就是(  )

A.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

B.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

C.倡导和平共处,谋求周边稳定

D.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

答案 B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然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不可能冲击两极格局,故A项错误。

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就,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

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故B项正确。

谋求周边稳定指的是

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与万隆会议无关,故C项错误。

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与万隆会议无关,故D项错误。

8.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签订《中苏友图二中国代表团 图三中国代表在

好同盟互助条约》  访问印度    日内瓦会议上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出新中国的什么外交政策或原则?

两图所反映的内容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三中我国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的原因是什么?

有什么收获?

(3)三幅图反映了我国外交的什么发展趋势?

答案 

(1)图一:

“一边倒”政策;图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

图一:

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图二:

加强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原因: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苏联的推动。

收获:

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由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向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转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逐渐发挥重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