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功能分析《登幽州台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9997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验功能分析《登幽州台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验功能分析《登幽州台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经验功能分析《登幽州台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经验功能分析《登幽州台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经验功能分析《登幽州台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验功能分析《登幽州台歌》.docx

《经验功能分析《登幽州台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验功能分析《登幽州台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验功能分析《登幽州台歌》.docx

经验功能分析《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及其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TheexperientialfunctionanalysisofOdetoMountingYouzhou'

TerraceanditsEnglishtranslation

摘要: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对《登幽州台歌》一诗的三种英译文进行经验功能分析,试图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探讨译文在还原原诗意义和意境上的得失,并进一步验证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分析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Abstract:

OdetoMountingYouzhou'TerraceistheworkofpoetChenZi’angintangdynasty.Thisshortpoemexpressthefeelingofpoet’sunsuccessful,lonelymoodprofoundly.Thelanguageisvigorous,unrestrainedandinfectious,anditbecomesamasterpiecewhichissongbyeveryone.Thispaper,basedonHalliday's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analysesthreeEnglishtranslationsof“OdetoMountingYouzhou'Terrace”fromanexperientialfunctionangle,anddiscussesthegainandlossofthepoeticmeaningandartisticconceptiononthetranslationofpoemthroughtheanalysisoffunctionallinguistics,andfurtherverifiesthepracticabilityandmaneuverabilityof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indiscourseanalysis.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登幽州台歌》;经验功能分析

Keywords:

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OdetoMountingYouzhou'Terrace;theexperientialfunctionanalysis

1.引言

诗歌是文学中最具凝聚力的表现艺术,虽说词汇不多,篇幅不长,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而且它的艺术风格也是变化多端的。

关于古诗的英译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非常有益的探讨,但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学者们对翻译的标准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古诗的英译艺术一直以来也都是颇有讲究的,由于汉英不同文化传统和语言结构的差异,以至于造成了在翻译时选词造句以及表达方式的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译时是否要做到许渊冲(1979)所提倡的“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大家众说纷纭。

国内著名学者黄国文曾以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为理论依据,对陈子昂《清明》的几个英译文进行了分析,给古诗的英译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

黄国文(2001)认为,“系统功能语法是一个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因为“它是一种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最负盛名的作品。

此诗的最美之处在于所表现的丰富审美内涵,尤其是诗人强烈的情感——孤独与悲愤,这种情感在诗中强烈地体现出来。

对于此诗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从多角度对其英译文进行了分析,如有的学者用角色-背景理论来分析其英译文,还有从语篇功能来分析的。

本文从韩礼德(Halliday,1994)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诗的三种英译义进行经验纯理功能分析,试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描述和解释,探讨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以及在还原原诗意义与意境中的得失。

2.经验纯理功能语法

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纯理功能(Metafunction)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经验纯理功能(简称“经验功能”)(Experientialfunction)是三大纯理功能(人际功能、经验功能、语篇功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主要通过及物性得到体现。

及物性系统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element)(胡壮麟,2005)。

2.1及物性系统

及物性(Transitivity)是英语中表现经验功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及物性系统包括六种过程:

(l)物质过程(materialprocess);

(2)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process);(4)行为过程(behavioralprocess);(5)言语过程(verbal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process)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事的过程。

(Aprocessofdoing/happening)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有一个参与者(即“动作者”)(Actor),也可能涉及到另一个参与者(即“目标”)(Goal),还可能涉及到“环境

成分”(Circumstance)。

(胡壮麟,2005)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Perception),“反应”(Reaction),“认知”(Cognition)和“情感”(Affec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加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觉者”(Senser),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

(胡壮麟,2005)关系过程指的是一个物体(人、物、情形、事件等)与另一个物体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或指一个物体的性质、特征、情形等。

(Aprocessofbeing/having)关系过程可分为两类,即“修饰型”(Attributive)关系过程和“认同型”(ldentifying)关系过程。

修饰型中的两个参与者分别是“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ute),认同型中的两参与者分别是“被认同者”和“认同者”。

这两种关系过程各自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内包式”(intensive)、“环境式”和“所有式”(possessive)(胡壮麟,2005)

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

(Aprocessofbehaving)这个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Behaver),而且行为者一般是人。

(胡壮麟,2005)

言语过程是指人们通过讲话进行交流的过程。

(Aprocessofsaying)它涉及的参与者是“讲话人”(sayer),“听话人”(Receiver)和“讲话内容”(verbiage)。

(胡壮麟,2005)存在过程指的是某物(人)的存在情况的过程。

(Aprocessofexisting)这个过程只涉及一个参与者,即“存在物”(Eixstent)。

(胡壮麟,2005)

环境成分包括时间、空间、方式、程度、比较、伴随、因果、身份等。

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副词词组和介词短语。

3.《登幽州台歌》原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全诗采用长短不一的楚辞体,前两句五个字,音节比较急促,传达出诗人生不逢时、郁郁不平的情感。

后两句诗每句六个字,增加了“之”和“而”音节比较舒缓,表现出诗人无可奈何,独自嗟叹的情绪。

(冯伟年,2005)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经验功能的及物性角度看,这首诗可以分为如下四个过程:

原文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

前不见古人心理过程:

见感觉者:

诗人本人时间:

现象:

古人

后不见来者心理过程:

见感觉者:

诗人本人

现象:

古人时间:

念天地之悠悠心理过程:

念感觉者:

诗人本人

现象:

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行为过程:

涕行为者:

诗人本人方式:

怆然根据上述分析情况可以看出,本诗通过三个心理过程和一个行为过程将诗人胸怀壮志但又报国无门的那种惆怅的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

同时通过一系列表示时间和方式的环境成分来表现诗人悲叹时空无垠的孤独和无奈。

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遇到像前人那样贤明的君主,而后世的帝王自己也赶不上的那种复杂的心情。

这首诗以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为背景,为诗人表达那种报国无门的孤独无奈奠定了苍凉悲壮的气氛。

4.《登幽州台歌》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下面是本文收集到的三种英译文

译文一许渊冲译;译文二译;译文三BurtonWatson译

OnClimbingYouzhouTower(许渊冲译)

Wherearethesagesofthepast

Andthoseoffutureyears?

Skyandearthforeverlast,

Lonely,Ishedsadtears.[5](p8)

ISEETHEMNOT(翁显良译)

Mentherehavebeen–Iseethemnot,

MenthereWillbe–Iseethemnot.

Theworldgoeson,worldwithoutend,

Buthereandnow,aloneIstand–intears.[6](p184)

SongonclimbingYouzhouTerrace(BurtonWatson译)

BehindmeIdonotseetheancientmen,

BeforemeIdonotseetheonestocome.

Thinkingoftheendlessnessofheavenandearth,

Aloneindespair,mytearsfalldown.[4](p55)

下面我们逐句分析这三种不同译文的过程类型。

(一)“前不见古人”

译文1Wherearethesagesofthepast

译文2Mentherehavebeen–Iseethemnot,

译文3BehindmeIdonotseetheancientmen,

译文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

译文1关系过程:

are承载者:

thesagesofthepast

译文2心理过程:

see感知者:

I

现象:

them-Mentherehavebeen

译文3心理过程:

see感知者:

I

现象:

theancientmenBehindme

从上述的过程类型分析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译文1把原诗的心理过程译成了关系过程,由动词“are”来体现,与原诗不符,但把“古人”译作“thesagesofthepast”比较精确地表达了原诗的意思;译文2和译文3都把原诗译为心理过程,过程类型与原诗相符,参与者也一致都是“I”,并且译文2对“古人”做出了字面意思的解释,但笔者认为对于那些不懂汉语古诗的外国人来说,恐怕很难体会出原诗的蕴意和所指;译文3把环境成分译作“Behindme”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原诗意思,而且对于“古人”译文3译作“theancientmen”也不能准确地传达出原诗意义,原诗的“古人”指代的是贤明的君主,原诗是诗人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槐,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羡,而自己没有得到像以前那些贤士一样待遇的怀才不遇的背景下时所作,比较三种译文,笔者认为仅仅是过程类型与原诗相符,也不能准确地再现原诗的意义,这时就突出了翻译时对原诗意境传达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译文1译得比较合乎原诗的意境,并且译文1还保留了原诗“我”的空白,没有将主语“I”直接译出来,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二)“后不见来者”

译文1Andthoseoffutureyears?

译文2Mentherewillbe–Iseethemnot.

译文3BeforemeIdonotseetheonestocome.

译文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

译文1关系过程:

(are)省略承载者:

thoseoffutureyears

译文2心理过程:

see感知者:

I

现象:

them-Mentherewillbe

译文3心理过程:

see感知者:

I

现象:

theonestocomeBeforeme

从上述的过程类型分析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译文1还是把原诗的心理过程译成了关系过程,体现过程类型的动词“are”省略了,与原诗不符,但把原诗“来者”译作“thoseoffutureyears”(“those”指代前文的“thesages”)较为准确地传达了出原诗的意蕴,原诗诗人的意思是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明之君自己没能有机会遇上,后代的贤明之主自己也来不及见到了,感叹自己真是生不逢时,从而一种怀才不遇之情油然而生。

虽说译文1是以一个问句的形式出现,但并不影响它对原诗意义的传达,而译文2和译文3都没能准确地传达出原诗中的参与者“来者”的意义,不过译文2和译文3的过程类型都与原诗相符,感知者也一样都是“I”,译文3把原诗环境成分“后”译为表示时空的“Beforeme”与原诗意义不符。

(三)“念天地之悠悠”

译文1Skyandearthforeverlast,

译文2Theworldgoeson,worldwithoutend,

译文3Thinkingoftheendlessnessofheavenandearth,

译文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

译文1关系过程:

last承载者:

Skyandearth

属性:

forever

译文2物质过程:

goeson动作者:

Theworldwithoutend

译文3心理过程:

Thinkingof感知者:

I(省略)

现象:

theendlessnessofheavenandearth

从上述的过程类型分析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译文1把原诗译为了关系过程,把表人的心理活动的“念天地”译成了表环境的“Skyandearth”,这样人的活动就被抹去了,而且虽说“天地”与“Skyandearth”表面上看似乎一一对应,但是原诗的“天地”实际上是涵盖了宇宙四野,所以这里把它以为“Skyandearth”缩小了原诗广阔无垠的空间背景,从而使译文少了几分原诗的雄浑气魄,同时“last”一词打破了“悠悠”的静谧状态,同样译文2“Theworldgoeson”也打破了原诗“悠悠”的静态之美,没有准确地传达出原诗的意境,译文3用“theendlessnessofheavenandearth”来形容天地之广似乎与原诗还挺接近,但是原诗的“天地之悠悠”指的是宇宙的浩淼,岁月易逝,包含了空间和时间两种概念,我们可以看到译文1、译文2和译文3

都强调是空间概念的永恒,而没有提及时间上的概念,而且除了译文3过程类型与参与者与原诗相符之外,译文1和译文2不管是过程类型还是参与者都与原诗相差甚远。

(四)“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1Lonely,Ishedsadtears.

译文2Buthereandnow,aloneIstand–intears.

译文3Aloneindespair,mytearsfalldown.

译文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

译文1行为过程:

shed行为者:

I方式:

Lonely

范围:

sadtears

译文2行为过程:

stand行为者:

I时空:

hereandnow

方式:

aloneintears

译文3物质过程:

falldown动作者:

mytears方式:

aloneindespair

从上述的过程类型分析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译文1和译文2都把原诗译为了行为过程,与原诗过程类型相符,行为者也一致,译文1用“Lonely”来表现环境成分“怆然”,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诗人那种怀才不遇的悲凉心情,译文2环境成分与原诗较为相似,但似乎仅仅一个intears并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诗人当时的寂寞孤独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而译文3把原诗译为了物质过程,过程类型与参与者都与原诗相差甚远,但“aloneindespair”与原诗的意义较为贴切。

分析证明Watson译文语言优美,并具有表现力。

题目采用直译法译出,用“climbing”不够贴切,会令读者觉得这似乎是作者在登临幽州台的过程中写作的诗歌,这点值得商榷。

以状语前置的译法表达诗人的愤懑,首句“Behindme”前置,第二句“Beforeme”前置。

似乎在连续地质问“为什么”,表达了诗中蕴含的愤懑的深层意义。

其译诗唯一不足在于将古人、来者直译为ancientMen不能准确地传达出诗人那种怀才不遇和知音难觅的悲痛情感,但是如果从“信”的角度来讲的话还是合乎翻译原则的。

翁显良译文将题目译成“Iseethemnot”,直接表述原诗主旨,虽有助于意义的传达,但太过直白,有损诗境。

前两句表达方式与Watson

的译文相似,但力度上并不如Watson的译文。

将天地译为“world”(世界),泛化原诗形式,影响了美感。

其精彩之处在于将涕下译为“intears”,将流泪动作转化为状态,使人仿佛看得见诗人在那苍茫大地间凄然独立,怅然落泪的情景。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译文2把表时间概念的“前”和“后”分别译成了“havebeen”和“willbe”在意义上看来并无问题。

但这样以来,原诗“前”“后”时间“背景”中所暗含的空间概念则荡然无存,译诗此处所呈现的“背景”就只剩下了悠悠古今的时间画面。

原诗空间与时间交织并重的宏大“背景”变成了译诗中突显时间的“背景”,诗的厚重之感和雄壮之势皆被破坏。

许渊冲的译文在音形意方面做到了三美,这是几首译诗中唯一韵律整齐的音美译文,其韵式遵循abab格式,读来朗朗上口。

句对称,表达准确,将古人、来者译为“thesages”,准确地传达出了原诗的意义和意境,译出了1+1>2的启示义。

5.结语

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依据,从经验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登幽州台歌》的三种英译文,试图通过功能语言学分析,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翻译中的一些现象如“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译者的知识结构和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再加上英语表达习惯与中文不同,英文注重形合而中文重视意合,诗歌的翻译毕竟不同于散文的翻译,诗歌要求言简意赅,古诗翻译除了要准确表达原诗意义之外,还要尽量还原原诗的意境,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2nded.).London:

EdwardArnold,1994/2005.

[2]冯伟年.最新汉英翻译实例评析[M].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204~206.

[3]方琰.2005.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6):

1-5.

[4]胡晨飞.角色-背景理论下《登幽州台歌》英译本的认知文体学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

165-169.

[5]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001.

[6]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5.

[7]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香港:

商务印

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88:

8.

[8]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84.

[9]徐瑞敏.《登幽州台歌》原诗及其英译文语篇功能对比分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73-75.

[10]张晓春.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古诗《春晓》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3):

37-39.

[11]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社,2004:

137,153~155,156,157~1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