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开发技术专项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983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开发技术专项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海洋开发技术专项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海洋开发技术专项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海洋开发技术专项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海洋开发技术专项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开发技术专项实施方案.docx

《海洋开发技术专项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开发技术专项实施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洋开发技术专项实施方案.docx

海洋开发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浙江省“十二五”海洋开发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科技处

2011年9月

 

目录

一、专项设立的背景和意义1

二、专项总体目标与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5

三、专项拟设立的重大、重点项目及主要攻关内容7

四、专项组织实施方式14

五、专项实施的可行性和预期效益分析15

六、分年度计划安排与经费预算15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围绕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总体目标,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根据《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海洋开发技术实施方案》,加快提升浙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动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引领与支撑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一、专项设立的背景和意义

浙江省陆小海大,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港口、渔业、旅游、油气、滩涂、海岛、海洋能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大陆海岸线和海岛海岸线6500千米;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的41.5%;可建万吨以上港口的海岸线253千米,占全国30.7%;近海渔业资源持续可捕量96.9万吨,占全国27.3%;可再生清洁能源非常丰富,拥有位居全国第一的潮流能资源与第二的波浪能资源。

浙江省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位于我国海岸线中部,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是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

“十五”以来,实施了一批海洋科技项目,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转化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产品。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海水淡化、海洋装备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交通运输、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产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以海域使用三项制度为核心,海域资源优化配置和有序利用得到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进一步加大。

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船舶工业产值居全国第三位,海水淡化规模居全国前列,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等产业迅速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海洋科技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加快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空间,发现、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开发新的海洋矿产资源,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获取更多、更广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线与运输方式,成为国际海洋竞争的重点。

浙江的海洋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以及山东、广东、上海等一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海洋科技对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海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滞后,海洋综合开发的科技水平以及开发规模有待提高;海洋技术储备不足,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海洋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科技人员较少,缺少学科优势鲜明的海洋大学;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任务繁重,防灾减灾能力亟待加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有效促进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能力亟待提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球、全国的层面谋划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从数量增长型向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型转变,从分散自发型向区域统筹型转变,从规模扩张向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加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催生海洋新兴产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海陆产业互动、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二、专项总体目标与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一)主体目标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针对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需求,以满足我省战略需求、瞄准海洋科技前沿、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全面提升海洋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海洋新兴产业,重点突破海洋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提高海洋科技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凸显浙江在我国海洋科技、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打造我国中部沿海最重要的海洋科技创新基地。

(二)具体目标

至“十二五”末,要紧紧围绕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总体目标,实现“两个突破”、“三个提升”:

“两个突破”:

就是要在科技引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科技支撑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为把浙江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海洋创新基地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

  “三个提升”:

就是要广泛聚集国内外的海洋科技创新资源,有效提升浙江海洋科技创新资源的总量;要重点攻克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有效提升浙江海洋科技自给率;要加快形成服务区域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有效提升科技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

到2015年,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关键领域,累计突破10项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100项新品种、新工艺、新装置等。

----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到2015年,累计申请发明专利500项(含国际发明专利50项),授权发明专利250项(含国际发明专利25项);制订技术规范或标准50项(其中国家行业标准10项、省级标准20项);发表学术论文500篇。

----建设一批科技创新载体。

2015年争取筹建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5-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0-15家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引进各类大院大所共建平台10-15个,加快涉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基地建设。

----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

到2015年,成果转化率提高到50%,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涉海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培植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产值过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家,过十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5-8家,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10-15家,各类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培养一批海洋技术人才。

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硕士点3-5个,培养博士生200名、硕士研究生1000名,培养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50名以上,培训海洋技术人员5000人次以上。

三、专项拟设立的重大、重点项目及主要攻关内容

1、港口航道与近岸工程技术。

突破海岸带现代规划关键技术,实现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的有机结合、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协调;研发生态化港口建设、强潮河口“浅水深用”、港口航道疏浚关键技术以及港航水域污染预警系统,研发跨海大桥深水桩基安全防护、冲刷失稳机理及安全控制、主动避碰防撞关键技术,研发滩涂围垦海水混浆地基处理、海洋软土上建造大型水工建筑物关键技术以及渗漏堤坝的快速无损探测、诊断和治理关键技术,研发砂质海岸侵蚀现状评价与修复、围海厂区基础沉降动态监测及结构安全实时预警关键技术;进行水沙环境变异下浙江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2、绿色港航物流工程技术。

突破海上智能交通、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港航应急决策和安全保障、海陆联动集疏运综合网络与信息集成关键技术;研发船舶信息数字化、现代船舶避碰系统、新型码头的配置系统设计、以及智能调度系统等,借助快速集疏散技术,实现深水港口实际吞吐量得到有效增长;研发港口物流多式联运拓展模式以及支撑多种物流联运模式的网络与信息集成技术、调度优化技术、多式联运通道及物流走廊体系;研究码头直供油系统风险识别和评估技术,直供油系统工艺和设备技术,直供油系统监控技术、仿真技术和数据管理系统,突破安全关键技术;进行生态型数字化港航物流示范工程建设。

3、船舶设计制造与装备技术。

突破游艇、运动休闲船艇、高速客船、液化天然气船(LNG)、大型汽车滚装船(PCTC)及海洋石油平台供应船、半潜式石油平台、万马力级深水三用工作船等特种船舶的新船型开发;研发船舶设计与建造技术,提高生产设计的深度和精度,提高建造质量和降低建造成本;研发船舶建造工艺技术,提升建造基地的整体水平和实力,大力推进新材料加工工艺应用研究;研发船舶工程装备开发技术,推进船用柴油机及齿轮箱等传动推进装置、船用导航及自动化装置等装备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研发远洋渔船及装备技术,实现现代捕捞的节能减排,开发远洋海上渔业产品加工成套设备,推进水上“移动工厂”的实用设计和建造;进行绿色船舶设计制造与装备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4、海洋工程及装备技术。

突破深海探测技术与装备、海上构筑物建造技术、离岸深水港海工结构物建设技术等;研发深水油气生产作业设备、深海通用材料开发、基础件产业化开发,形成一批海洋装备设备工艺和技术标准;研发深海勘探开发重大装备,形成探测、运载、作业、开采为一体的深海资源探查与开发的综合作业能力,形成海洋装备技术海上试验平台;研发水下运载、作业及通用技术装备,形成长效高密度电池、水密接插件、水下电机、水下推进系统、液压系统、机械手等配套通用关键部件的自主生产能力;研发海洋观测/监测装备,包括关键性海洋环境观测传感器、关键性系列测量仪器设备、仪器观测平台与集成系统;研发海洋立体观测新技术与新方法;研发海上油气输送新技术;进行东海陆架海底观测网示范工程建设。

5、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

突破海水淡化用反渗透膜、纳滤膜和超滤膜等膜材料、制膜工艺和元件产业化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大型海水淡化关键成套设备与材料,重点研究大型海水高压泵、高压循环增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配套装备;研发海水淡化工艺技术,重点研究大规模海水预处理技术、淡化水后处理技术、节能型海水淡化工艺技术,以及与太阳能、风能、核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耦合的海水淡化工艺等;研究开发膜-膜(NF+RO)耦合、热-膜(MED或MSF+RO)耦合关键技术;研发大型海水淡化单机装置,重点开展大型反渗透海水淡化单机集成技术研究、单机设计参数优化及大型反渗透海水淡化单机制造技术开发;研发海水淡化新技术,重点开展膜蒸馏、正渗透等技术研究;研发海水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开展海水直流冷却、海水循环冷却、海水脱硫和作为大生活用水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浓海水制盐和海水中提取钾、溴、镁、锂等化学资源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建设大型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中小型海水淡化新技术、新工艺试点工程。

6、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及深度开发技术。

突破大型藻类生物转化利用、低值鱼资源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研发海产品源头保鲜加工技术,重点开展中上层鱼冻结保鲜技术、活海水产品现代物流技术、无硫无害化保鲜新技术、集装箱化与鱼货质量评价技术等;研发海产品精深加工及新技术应用,重点开发辐照冷杀菌新技术、罐藏加工技术、鱼肉重组及调理食品精深加工、特色糟腌鱼产品生物工程技术等;研发海产品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技术,重点开发加工蒸煮液洁净化与节能浓缩高值化利用、生物技术在贝壳纳米钙制备中的应用、鱼糜、鱼粉等下脚料的资源利用、鱼油的萃取分离新技术等;研发海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重点开展赖丙氨酸的指纹检测与控制技术、鱼虾鲜度的表征技术与评判体系、中药物的多残留分析方法、海珍品品种鉴定及产品掺假的鉴别技术、新型保鲜剂在海产品中的应用等;研发海洋生物技术与酶工程应用,生物技术在海产制品生物胺消降中的应用、生物酶法绿色合成和修饰官能团新技术、海洋微生物开发仿生材料、海洋生物化工产品、海洋微生物的产酶资源开发与制备关键技术等;研发海洋药物与功能因子,重点开发天然虾青素产业化技术、海洋(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和制造、抗肿瘤新生血管生物碱Fascaplysin的结构合成与新药创制、药用海洋微生物资源、新型生物活性物质与先导化合物的开发、鱼油、海藻(微藻)等功能食品的开发、海洋生物杀虫剂开发、海洋脂质中n-3脂肪酸、角鲨烯、烷氧基甘油的分离精制技术等;进行多功能海上加工作业船、大型海产品冷库的节能与鱼品质量控制以及海珍品及紫菜低耗干制加工示范工程建设。

7、海洋生态安全保障技术。

全面揭示近海生态系统结构与环境污染特征、生物资源种群动态及所受胁迫和濒危程度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与演变机制;研发滨海湿地和近海重点海域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控和评估技术与设备;加强近海赤潮监控区(长江口赤潮高发区、浙中南海域)的赤潮监控,建立赤潮重点监控区监控预警系统,提高有害赤潮区域应急响应能力;研究核电温排对海洋生态影响;研发海产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建立海产品安全监测、检测/评价标准体系和预警系统、积累海产品安全标准的技术基础数据和发展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控制技术,建立海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开展重点养殖区(滩涂养殖基地和深水网箱养殖区)养殖环境与养殖品种食用安全监测与评估,建立重点养殖区养殖环境安全(水质、沉积物和养殖生物)监测、评估与预警报体系;开展外来物种调查及其入侵生态效应评估,包括重点港口压舱水(海洋污染生物/病原生物)和大米草等,建立区域海洋生物安全评价与监控体系;突破典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修复技术,发展基于人工上升流技术的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方法,利用海藻修复浅海生态环境的技术以及濒危水生生物专项救护和人工驯养繁育技术,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洋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管理体系,加强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及恢复和重建理论研究,实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恢复、环境生态调控技术示范工程,确保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常提供,保护海域环境。

8、海洋灾害防御保障技术。

开发海洋工程开发环境分析评估技术,支持重大涉海工程的海洋环境物模实验、数值模拟以及环境场试验,研发海洋工程腐蚀、污损、疲劳度等在线监测、安全评估与控制技术;针对沿海环境质量、入海污染扩散、海洋自然灾害、全球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涉海休闲、旅游、运动环境的监测、预警和灾情评估,建立集在线实时监测、常规业务化观测、多源卫星遥感监测、以及数值预报模型等于一体的长期、稳定、实时的立体监测平台,重点建设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应急系统、海底电缆、管线安全保障应急体系、海上溢油及化学品泄漏重大突发事故应急体系、大型海洋工程安全应急体系,对海洋安全进行有效的监测并建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优化海洋开发管理决策支持服务技术。

9、海洋信息产业技术。

努力发展海洋信息产业技术,形成健全的符合海洋特色和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研究、开发、服务网络,以发展海上卫星应用产业为基础,以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平台,以物联网技术为手段,逐步构建海洋观测、海洋信息的共享与集成、海洋资源使用监控、海上智能交通、现代海洋渔业、海上物流实时监控和调度等相关技术的系列研究和成果推广,突破“数字海洋”建设所急需的支撑技术,完成“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的开发,开发出一批可视化程度高的新型海洋信息应用产品。

10、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技术。

突破海岛现代规划关键技术,实现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的有机结合、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协调;开发推广“海洋能源—海水淡化—低碳经济--植被绿化—岛屿生态”等科技兴岛模式;进行海洋技术海上公共试验场建设,加强海岛集采水与下水处理技术研究,加强岛屿周边海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开展海岛人工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推进无人岛及周围海域的资源调查、勘探与评价,开展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海岛综合管理水平,开发海岛数字一体化管理技术,建立海岛高效、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体系。

四、专项组织实施方式

1、工程组织

本工程采取“政府决策、分级负责、专家咨询、责任到人”的组织机制。

政府决策,即本工程由浙江省科技厅组织和领导,主要职责是:

审定工程总体方案,包括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计划等;审定成果推广主体、推广对象以及引导经费使用计划;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监督、协调和重大问题的处理。

分级负责,即应用示范主体及所在市县科技局根据《浙江省“十二五”海洋开发技术专项》实施方案,结合应用示范实际,提出应用示范的具体目标、内容;负责落实应用示范必需的配套资金与其它环境支持。

专家咨询,即成立专家组,作为省科技厅领导下的非常设咨询机构,主要职责是:

负责推广技术成果的论证;为总体方案、总体目标、实施计划、推广对象、各子项的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等本工程的全过程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

责任到人,即对每个应用示范对象、应用示范项目都确定责任人、联系人,应用示范对象责任人为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其他企业负责人,应用示范主体责任人为课题组长;每个应用示范项目确定一位责任专家,负责提出有关建议,提交专家组讨论;对应用示范项目确定一位联系人,负责与科技厅、责任人、责任专家、推广对象之间的联系。

联系人从科技中介机构选择,便于今后推广应用工作的开展。

五、专项实施的可行性和预期效益分析

通过本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引进消化吸收一批国际先进的海洋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产品成果,突破一批急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瓶颈,建设50个以上有影响力的海洋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工程,新获取50项以上海洋技术成果转化关键技术方面的专利,培养50个以上海洋技术方面的学科领军人才/带头人及一批科技骨干人才,促进我省海洋技术创新团队、平台等载体建设,加快我省在海洋科技上的产学研结合步伐,培育20个左右专业从事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和海洋服务业先进企业。

本专项的实施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经济效益。

通过示范工程建设以及技术推广应用的支撑和辐射效应,将破解我省海洋发展制约难题,为我省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持续、高速发展保驾护航;将全面推进“两区”建设任务和“十二五”的海洋发展目标,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将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海洋产业新增直接经济效益500亿元,并带动我省海洋产业快速发展。

六、分年度计划安排与经费预算

按照项目申请指南编制的成熟度和可行性,分年度安排。

所需经费按项目预算需求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