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题一.docx
《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题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题一
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广东省肇庆市统测)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2.(2018辽宁中学模考)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
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
这
A.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
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
C.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
D.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
3.(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
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记述
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4.(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模拟)公元1世纪之前,在罗马对外扩张过程中,统治者赋予了不同地区的居民以不同的权利,根据是否享有市民权或享有市民权的多少,可以将罗马境内的人分为罗马市民、拉丁人、外来人和奴隶。
据此可知
A.罗马奴隶社会等级森严
B.罗马法形式主义的特征
C.此时罗马法仅有市民法
D.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5.(2018江西省临川一中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
这一变化
A.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为基础
B.表明清政府与传统社会彻底决裂的态度
C.与近代民族危机出现和深化同步
D.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
6.(2018信阳中学模考)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
“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
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
D.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7.(2018昆明中学模考)1840年后,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材料反映了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
8.(2018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模拟)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
厘金制度的推行
A.解决了清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问题
B.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有利于西方国家占领中国的市场
D.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根本因素
9.(2018河南中学模考)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
“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
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
"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
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10.(2018山东实验中学模考)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
“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
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
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抱着老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报》的标题是英国首相以无耻的眼泪换取选票。
而《太阳报》的标题则会是《英国首相和私生子相认》。
”卡梅伦的上述言辞体现了英国首相
A.社会地位较低B.权力受内阁制约
C.受多方面监督D.不掌握国家实权
11.(2018湖北省荆州中学模拟)经济学家余淼杰说道:
“WTO是全球贸易的1.0版本,TPP则是全球贸易的2.0版本……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0%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
”此言论旨在说明
A.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B.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
C.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12.(2018湖北省黄冈中学适应性考试)在西欧某一历史时期,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音乐的服务对象由宫廷转向社会,由贵族转向资产阶级;音乐家也由受雇于宫廷的奴仆变成了为争取个人的成功而创作和演奏的艺术家。
适应了这些变化而盛行的音乐流派是
A.古典主义B.民族主义
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
第13题、第14题为必考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题~第1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13.(2018山东实验中学模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
他说:
“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
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
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分别为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驾长、舁夫、篦头、修脚、修养、倡家、小唱、优人、杂剧、响马贼。
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
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
这一时期社会流动节奏之快是空前绝后的。
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
在传统贵族因为自然原因人数减少时,都铎国王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限的任命贵族,使贵族人数总量基本不变。
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
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
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
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
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
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起明代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指出,晚明社会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流动特点的主要区别。
根据材料,指出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
(13分)
14.(2018衡水中学模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中外国歌节选
中国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歌词节选: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有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
苏联
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系》
1944年版(注:
苏联国歌歌词版本众多)
歌词节选:
“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
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敌人来侵略,就消灭干净……各民族光荣的坚固堡垒!
”
法国
国歌《马赛曲》
创作于1792年歌词节选:
“你看暴君正对着我们……这帮国王和那卖国赋,都怀着什么鬼胎?
……看这一帮外国侵略者,在我国称王称霸……武装!
起来同胞!
把队伍组织好!
奋起!
奋进!
”
英国
国歌《天佑女王》
创作于18世纪40年代,原名《天佑国王》,1837年至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和1952年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后改称《天佑女王》
从表中任选两个国家的国歌,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运用史实准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2018汉中中学模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
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
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
“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
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1)根据材料,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6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出现自办银行现象的国际、国内背景。
(9分)
16.(2018聊城中学模考)(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大国的争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而战争可以说在历史上一直是多种形式和手段中最高的形式或最后的手段。
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征杀战伐都是在步、骑、车、船所能达到的平面上,在当时人们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里,主要由交战双方(或各方)的军队在前线进行的。
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才提供了促使这种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
前线和后方的联系的依赖关系无比密切,经济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武装斗争的范围、规模和烈度空前增长。
于是在二十世纪,终于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这种骇人听闻的現象。
……而物极必反,当战争被推向其极限的同时,也就从中产生了它自身的否定因素。
一方面,现代战争必须动员日益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进行争霸的大国当权集团来说,在现代条件下,无限制的全面战争将会带来毁灭性的结果……为此,今天即使在进行争霸的大国,也不把进行无限制的全面核大战作为现实的可行手段,而在致力于寻求低烈度的有限战争方案。
——摘编自任银睦《概论世界大战的起源和抑制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直到20世纪才出现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社会中制约世界大战发生的主要因素。
(7分)
17.(2019哈尔滨三中模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时期
关羽形象
三国到隋唐
《三国志》中的关羽:
东汉末年名将,勇武、重义,傲慢自大、刚愎自用。
隋唐时期,并未得到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和颂扬,名气也不大。
宋元
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关羽的祠庙在全国各地兴起;南宋文人对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征;元明之际,罗贯中将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
明清
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灾祈福之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
20世纪初
1917年钱玄同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道:
“明清两代,社会上所景仰之古人,就是孔丘关羽二位。
不但愚夫愚妇信仰‘关老爷’,即文人学士亦崇拜‘关夫子’。
此等谬见,今后亟应扫荡无疑。
”
——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论》
(1)根据材料,概括从三国时期到20世纪初关羽的形象发生了哪些变化?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羽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
(7分)
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答案
第Ⅰ卷
1.【解析】《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的言论,《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的变动,故C正确;《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书体例的创新,《战国策》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已经不能算是创新了,故A错误;两本书不是法家思想家著作,不能体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故B错误;两本书主要记载的是言语而不是各国历史风貌,故D错误。
【答案】C
2.【解析】据材料“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重视实物税收,促使农民生产进一步与商品经济分离,这进一步稳固了小农经济的地位,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动荡不安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田庄影响国家税收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政府重视实物税收不等于商品经济的萎缩,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答案】A
3.【解析】表格中《文献通考》是从积极角度说明地方制度被割除带来的积极作用,《朱子语类》从地方权力被收之后促使地方无权,导致外族入侵时地方没有足够对抗的经济实力,故D项正确;虽然实行分化事权并不能铲除割据基础,故A项错误;宋初君臣的构想是加强中央集权,却失去了对抗外族入侵的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显然没有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故C项错误。
【答案】D
4.【解析】罗马法对于罗马境内人的分类显然是形式主义的特点,B正确;等级森严不符合材料主旨,A从无;帝国时期罗马法已经出现万民法,C错误;公民权力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D错误。
【答案】B
5.【解析】根据材料中“出洋学习发端”到“开始主动派出”再到“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可知清政府对于西学的态度发生变化,天朝上国观念逐步动摇,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D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进步,主要与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有关,A项错误。
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不等同于与传统社会彻底决裂,B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已经出现了,与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D
6.【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当时商的名词非常多,说明大家都非常关注近代工业,体现了中国现代化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A项正确。
实业救国的思想在19世纪后期才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不能通过商的名词非常多,推断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排除C。
题干反映的主要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要求,而不是政治诉求,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答案】A
7.【解析】据材料“1840后……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A正确。
当时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故B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政府放弃抑商政策,故C排除。
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故D排除。
【答案】A
8.【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厘金征收对象是华商,对中国商品征税重,商品的成本高;而此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力要弱于西方国家,故厘金的推行对西方国家对华市场占领更有利,故C项正确。
厘金制度是一种商业税制度,无法解决清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问题,故A项错误。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不是厘金制度的推行,故B项错误。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才是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根本因素,故D项错误。
【答案】C
9.【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作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强调西方物质文明一开始并不被上海市民接受,而一段时间后才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存在一个不接受到逐步接受的过程,所以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答案】D
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英国首相所说“每年收入全部公开”,即要受到广泛监督,“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说明英国首相必须接受下院监督,“如果我抱着老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报》的标题会是英国首相以无耻的眼泪换取选票”,说明首相是否能够上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选民是否支持他,选民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有一定的地位,也说明受选民的监督。
“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说明首相和内阁共进退,集体对议会负责,同样也是一种间接的监督,而不是说首相没钱吃饭要蹭饭,因此选C。
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权,排除AD;英国的内阁与首相由议会产生,内阁和首相都要受议会制约,排除B。
【答案】C
11.【解析】降低关税有利于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经济全球化。
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当今时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税都大大降低了,“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欧洲关税同盟,故B项错误;当今时代,南北贫富差距呈加大趋势,C项与材料信息及史实都不符合,排除;当今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未建立,排除D项。
【答案】A
12.【解析】古典音乐盛行于中世纪,根据材料信息“音乐的服务对象由宫廷转向社会,由贵族转向资产阶级”可知这一时期已出现资产阶级,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这一时期音乐家逐渐摆脱了封建势力和旧思想的束缚,走向追求自由和自主的道路,可以推断出这一时期是19世纪中叶,而这一时期音乐的特点是浪漫主义,故C项正确。
民族主义的音乐流派重在弘扬本民族特性,而材料信息不涉及民族特性的相关内容。
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推断出材料所描绘的是19世纪中叶时期,而现代主义音乐流派兴起于20世纪,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第II卷
13.(25分)
【解析】
(1)此问应该结合材料,类似的问题都要仔细的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分号、句号等。
(2)此题是考查明代晚期的中国和英国的不同,也是要依据材料作答,注意在回答是不要摘抄原文。
可先列一个提纲,进行比较。
相同点主要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这个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
(1)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府的人身控制放松;朝廷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科举制度的推动。
(8分)
(2)区别:
晚明:
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转向工商业等部门;英国:
新兴的工商业阶级晋升贵族,担任国家官职。
(8分)
影响:
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促进具有民主色彩思想的产生。
(4分)
14.(12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奏响在民族危机时刻的国歌”提取观点。
第二问论证结合中法国歌创立过程从“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抗日战争期间,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东北大地上燃起了民族自卫抗争的烽火,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纷纷兴起,部分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改编为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
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步伐,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就诞生于这个时期。
法国国歌《马赛曲》创作于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等角度归纳论证。
【答案】
观点:
奏响在民族危机时刻的国歌。
阐述:
①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抗日战争期间,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东北大地上燃起了民族自卫抗争的烽火,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纷纷兴起,部分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改编为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
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步伐,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就诞生于这个时期。
②法国国歌《马赛曲》创作于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当时法国革命形势十分危急,国王路易十六出卖国家利益,君主立宪派和封建势力妥协,欧洲封建君主组建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马赛曲》就诞生于这个时期。
结论: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它可以增强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
一般来说国歌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
注:
苏联国歌可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领导卫国战争的史实阐述;英国国歌可结合君主立宪制、两工业革命时代的史实阐述。
)
15.(15分)
【解析】
(1)由“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可以得出银行比中国票号、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更具优势;由“英……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和“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银行可以抵制外国资本对我国的经济侵略;由“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可得出开设银行对修建铁路有促进作用。
(2)国内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1896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那一年,《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列强对华开始了资本输出。
与此同时,中国近代化的程度也大大提高,开始了救亡运动。
国际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当时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答案】
(1)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和对中国的挟持。
(2)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联系更加密切。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西方列强向中国疯狂资本输出;中国思想近代化程度提高(放弃自大心态);
16.(15分)
【解析】
(1)依据材料“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才提供了促使这种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的信息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等方面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也不把进行无限制的全面核大战作为现实的可行手段,而在致力于寻求低烈度的有限战争方案”的信息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两次世界大战的危害及教训以及各国人民反战意识增强”的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
(1)原因:
大国霸权主义是其根源;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两次工业革命提供了交通、通讯等技术条件;垄断组织扩张的需要;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因素: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两次世界大战的危害及教训;各国人民反战意识增强;国际社会对未来核战争毁灭性的共识;大国致力于有限战争。
17.(15分)
【解析】
(1)关于概括从三国时期到20世纪初关羽的形象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东汉末年名将,勇武、重义,傲慢自大、刚愎自用”可知三国时期,勇武重义(刚愎自用);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并未得到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和颂扬,名气也不大”可知隋唐时期,关羽名气不大;根据材料“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南宋文人对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元明之际,罗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