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RM人民版必修二专题15选择题精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883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47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RM人民版必修二专题15选择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高中历史RM人民版必修二专题15选择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高中历史RM人民版必修二专题15选择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高中历史RM人民版必修二专题15选择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高中历史RM人民版必修二专题15选择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RM人民版必修二专题15选择题精选.docx

《高中历史RM人民版必修二专题15选择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RM人民版必修二专题15选择题精选.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RM人民版必修二专题15选择题精选.docx

高中历史RM人民版必修二专题15选择题精选

[第3页第3题]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第3页第4题] 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了当时朝廷(  )

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C.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第3页第5题]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次子,因与父亲一起修筑某项重大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受到人们的崇拜,该工程应该是(  )

A.郑国渠  B.井渠  C.都江堰  D.灵渠

[第3页第6题] 右图是唐朝时期使用的农具——高转筒车,它的功能是(  )

A.纺织B.鼓风C.灌溉D.垦荒

[第4页第6题] (★★★)(2012河南濮阳模拟)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7页第1题] (★★☆)(2013福建文综,15,4分)《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思路点拨

 唐代:

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宋代:

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

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必须世代相袭。

[第7页第2题] 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民营作坊工人增加

[第7页第3题] 下列产品突出体现了“工官”制度的是(  )

A.汉代的盐铁 B.唐代曲辕犁  C.宋代指南针  D.明代的丝绸

[第7页第4题] 一首流传至今的松江民谣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黄道婆的赞颂和铭记: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纺织技术先进地区

B.黄道婆给松江地区带来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

C.黄道婆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纺纱机和织布机

D.黄道婆发明的先进纺织技术属于丝织技术

[第7页第5题]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

”这里用来铸鼎的“金”应该是(  )

A.铁  B.青铜  C.黄金  D.钢

[第8页第1题] (★★☆)(2014广东湛江模拟)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乾隆年间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形象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

这说明当时(  )

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第8页第3题] (★★☆)(2014山东临沂模拟)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

这表明(  )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第8页第4题] (★★☆)(2014广东六校联考)“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第11页第1题] (★★☆)(2014江苏单科,2,3分)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思路点拨

唐前期

诸非州县之所

不得置市→唐后期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

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

并不得置市官

 中国古代的坊与市:

坊,住宅区;市,交易区。

宋朝以前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格控制,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

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界限,允许商人自由经商,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第11页第3题]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很多剧情发生在都城长安的“市”中,下列“市”的场景布置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里有专职官员管理

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第11页第5题] 关于古代“坊市与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市”定时开启

B.唐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C.宋朝市坊界限被打破,但官府仍严格监管商业活动

D.明朝时出现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第12页第1题] (★★☆)(2014山东济宁模拟)“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

”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

A.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第12页第2题] (★★☆)(2014广东揭阳模拟)土地神在宋代以前是各个地域的保护神,地位崇高,城隍只是一个具体城池的保护神,但宋代之后土地神却成了城隍的下属。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统治者对神祇利用的变化

B.宋代之前是农业社会,宋代之后是商业社会

C.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和文化功能增强

D.城市的政治、军事统治功能增强

[第12页第3题] (★★☆)(2014北京东城模拟)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第12页第6题] (★★☆)(2013广东湛江模拟)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第15页第1题] (★★☆)(2014江苏单科,4,3分)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思路点拨

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第15页第1题] 《吕氏春秋·上农》载: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第15页第4题] 右图是某中学生的漫画作品,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

①那时候中国与外国完全断绝往来

②清政府实行这个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③该政策使中国长期未受西方殖民者侵略,日益强大

④实施该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应对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第15页第5题] 据文献记载,明朝时法国“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B.法国商品粗劣,缺少竞争力

C.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D.“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工商业发展

[第16页第2题] (★★☆)(2014江苏启东中学模拟)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上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

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C.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

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

[第16页第4题] (★★☆)(2014湖北三校联考)“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

”这表明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  )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第16页第5题] (★★☆)(2014山西重点中学模拟)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商帮。

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

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

(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

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第16页第6题]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第17页第6题] (★★☆)(2014山东济南模拟)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

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第23页第1题] (★★☆)(2014江苏单科,7,3分)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思路点拨

洋货

冲击→家庭纺织业等

已被淘汰殆尽→标志自然

经济瓦解

[第24页第1题] 近代前期,导致传统自然经济在中国逐步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外国资本主义侵略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洋务企业的发展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

[第24页第2题]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

”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第24页第3题]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  )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B.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第24页第4题] 大生纱厂的创办,是张謇“舍身喂虎”的第一步。

它的诞生,使一方原本荒芜冷僻的乡野,很快转变成一座举国瞩目的近代化工业城镇。

大生纱厂与下列哪一企业性质相同(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第25页第3题] (★★☆)(2014广东惠州调研)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为便于经济掠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兴办了一些企业。

这带来的新变化是(  )

A.便利列强经济侵略B.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

C.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D.激化了中外之间的民族矛盾

[第25页第5题] (★★☆)(2012山东聊城模拟)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民族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第27页第1题] (★★☆)(2014安徽文综,15,4分)“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思路点拨

棉纺织业

一蹶不振

[第28页第1题]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下列诗句中,能恰当形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是(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第28页第2题] 观察右图,从中能够直接得到的信息是 (  )

A.民国政府大力倡导公共机关一律使用国货

B.一战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C.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动力

D.中国民族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并占据国际市场

[第28页第3题] 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

“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

”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第29页第2题] (★★☆)(2014山东烟台模拟)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第29页第3题] (★★☆)(2014山东临沂模拟)1931年,宋裴卿与其弟等人合伙在天津注册“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抵羊牌”毛线(“抵羊”含有“抵制洋货”之意)。

一经问世,“抵羊牌”毛线便成为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名牌产品。

这种现象说明(  )

A.“抵羊牌”毛线迎合了当时举国抵洋抗日的心态B.外国洋货价钱太贵C.“抵羊牌”毛线物美价廉D.外国洋货质量太差

[第29页第4题] (★★☆)(2012江苏南京调研)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

“……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②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近代企业

③欧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中华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第31页第2题]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了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

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

面粉厂被迫关闭。

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

A.发展迅速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C.内部管理不善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第31页第3题] 观察下面外国资本控制中国主要产品产量比重表(1936年统计)

产品

生铁产量

钢产量

机器采煤量

铁路运输量

比重

97%

83%

66%

90%

材料表明(  )

A.清朝政府完全放弃了中国工业化的主导权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沦为西方殖民主义的附庸

C.外国资本控制了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主导权

D.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的重工业资源

[第31页第4题] “吾国匹头(布匹)市场,完全为英日之势所占,国货出品不多,行销亦不及英日货之旺盛。

自(1925年)五卅惨剧发生,提倡国货不遗余力,于是呆滞不动之本国布顿见活动。

”材料表明(  )

A.1925年是我国提倡国货运动的起点

B.国货运动迫使英日布匹完全退出中国市场

C.提倡国货运动有助于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

D.1925年后中国布匹占据了市场大部分份额

[第31页第5题]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设立迁移监督委员会,监督迁移东南沿海厂矿至西南大后方。

到1940年底,内迁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7.09万吨,技工1.2万余人。

该年底,迁移厂矿已大部分复工。

大批工厂企业的内迁在战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平衡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格局B.便利了官僚资本控制经济

C.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第32页第2题] (★★☆)(2014浙江杭州模拟)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民族资产阶级积极捐款,支持十九路军;长城抗战爆发后,各地工商界人士开展捐款购机运动;爱国商人自发抵制日本经济侵略……这些史实说明(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B.民族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大比重

C.飞机制造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新式工业

D.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32页第4题] (★★☆)(2014福建安溪、德化联考)有人说,中国近代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即以外国零件装配成机器)或加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 ( 

A.技术设备落后B.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

C.缺乏重工业基础D.中国适合投资劳动密集型企业

[第32页第5题] (★★☆)(2013北京东城联考)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

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

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第32页第6题] 下列漫画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这种经济形式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实业救国”的道路越走越宽

③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夹缝中求生存

④这种命运的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第35页第1题]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首先产生于沿海的通商口岸,主要是因为(  )

①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深②外商企业的创办带来近代生产技术

③便于产品运输销售

④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35页第2题]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使历史包含着越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越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促进了自然经济瓦解,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

[第35页第4题] 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

“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第35页第5题] 下图是中国近代广东的一家火柴厂的六耳火柴商标。

其设计最能反映这一时期(  )

A.广东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B.“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

C.民族工业发展艰难D.轻工业发展较快

[第35页第6题] 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以轻工业为主,作用积极B.不应强调发展重工业

C.应该完全直接面向民生D.以提高就业率为第一要务

[第35页第7题] 

右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关于该广告发布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广告反映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②广告发布时孙中山已经逝世

③广告体现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④广告反映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对民族工业的推动作用

⑤广告反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第35页第8题]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

“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第36页第10题] “见物即购,尽量将金圆券花去,深恐一夜之间币值大跌致受损失。

”“米煤布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