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讲义衡中内部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858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讲义衡中内部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闻讲义衡中内部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闻讲义衡中内部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闻讲义衡中内部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闻讲义衡中内部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讲义衡中内部资料.docx

《新闻讲义衡中内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讲义衡中内部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讲义衡中内部资料.docx

新闻讲义衡中内部资料

一、新闻知识

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

新闻的真实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1.准确。

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必须完全准确真实;对事件的情节描写、数字运用、人物语言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感情起伏的介绍也必须准确真实。

2.全面。

对客观事物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全面看问题,不能主观片面。

3.深刻。

新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为假象所迷惑。

(二)时效性

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

消息的时效性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

(三)语言简明

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是新闻的语言特征。

二、考题规律

新闻阅读的考查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

高考选文要求1200字左右,通讯和特写的篇幅比较适合,所以应重点关注。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它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

通讯有五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通讯对新闻事实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且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5)议论色彩较浓。

一般通讯可分为四类: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

1.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

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

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着重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人物资料,并以其人物精神面貌感动、教育读者。

2.事件通讯。

即以写事为主的通讯。

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事件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

3.工作通讯。

即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

它是报纸上经常用以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

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4.概貌通讯。

概貌通讯又称风貌通讯,它是以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

概貌通讯与事件通讯不同,它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也不要求写一件事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围绕主题集中各方面的风貌和特色。

三、高考如何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15分)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

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

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

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

“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

”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

”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1.CE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中“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于文无据,属无中生有。

E项中“心理描写”在文中没有体现,亦为无中生有。

2.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

请简要说明。

(4分)

2.[答案][要点]①技术精湛,临危不乱【机长】;②团结协作,配合密切【机组成员】。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包括语言、行动、肖像、神态、心理等方面,以及侧面描写来实现。

3.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

(6分)

3.[答案][要点]①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②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③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能力。

解答这道题,关键要抓住“大”字做文章。

与个人、家庭的“小”相对,“大”表现出来的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

解答这类题型还应该有分数意识,分值为6分,一般答三点比较妥当。

一、什么是访谈?

主要指的是对个人或某一事件或者某个问题,进行专题性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二、基本特征:

(1)针对性。

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2)专题性。

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

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

(3)典型性。

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当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必需具有代表性。

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而进行的专访。

三、主要提问方式

(1)一般提问方法:

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

可以细分为:

①趣问:

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②直问:

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③推问:

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④旁问:

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四、如何阅读访谈?

抓住问题,分清层次,理清脉络

(二)(201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1)主持人:

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

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

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2)主持人:

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

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新创造。

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

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3)主持人:

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

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

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年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

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

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怎么回事。

(4)主持人:

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

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

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

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

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

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5)主持人:

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

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

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

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6)主持人:

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

遇到的太多了。

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

(7)主持人:

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

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8)主持人:

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

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

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

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

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

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9)主持人:

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

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

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10)主持人:

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叫它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

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

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

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

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4.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

(4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过程:

从书本研究到实地考察、寻访,纠正错误说法,得出自己的结论。

①罗哲文先生在几十年前读了关于汉长城的书籍,

②80岁高龄时穿越罗布泊,近60年里上百次到八达岭、山海关实在考察和寻访汉长城,

纠正错误认识,得出结论。

(2)结论:

汉长城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修建的,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

4.【试题答案】

(1)几十年前从书上了解到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

(2)2013年,罗哲文先生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3)探寻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危险;(4)考察和探寻长城60多-年,去过100多次;(5)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6)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试题考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时,先从文本中找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的语段,根据主持人和罗哲文的对话部分中提示性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

5.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

(5分)

5.【试题答案】

(1)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

(2)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3)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

一是培养工匠,二是重视建筑材料工艺

(4)古建筑是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所以要保护。

【试题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罗哲文的对话中,找出与古建筑保护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6.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

(6分)

【试题答案】

①责任心强,勇于担当。

不忘梁思成先生临终前的嘱托,毕生从事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②信念坚定,身体力行。

在80岁高龄时穿越了罗布泊去实在考察与寻访汉长城。

③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研究长城近60年,上百次到八达岭、山海关等地方。

④献身科学,不畏艰辛。

在实地考察中,多次遇到危险,甚至差点丢了命。

⑤为人谦?

虚,淡于名利。

“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⑥严谨治学,关爱后辈。

对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的关爱与教育。

⑦谈吐不凡,见解独到。

中国建筑是木石的史书,是历史的见证。

1.新闻特写的概念

新闻特写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和一种体裁。

它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2.新闻特写的特点

(1)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

(2)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

(3)透视全局。

3.新闻特写的种类

新闻特写共分以下几种:

(1)事件特写:

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2)场面特写:

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3)人物特写:

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4)景物特写:

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5)工作特写:

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6)杂记性特写:

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

4.新闻特写的写作

第一,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节),加以“放大”。

第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

第三,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

第四,要抓有感情色彩的东西。

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惊思忧悲恐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中,使情满而不溢。

第五,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第六,要运用较多的描绘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构,更不能合理想象。

15米泳池里的梦想

新华社记者赵悦 杨媛媛

一个长宽仅15米、水深只有1.5米的室内游泳池,是加沙地带最好的泳池,也是这里唯一一个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场地。

七八个不到20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正在教练指导下刻苦训练,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能从被封锁的加沙地带走出去,在标准游泳场地参加一场国际比赛,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

18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杰哈德?

萨利赫就是这些追梦青年中的一个。

他浓眉大眼、身材浑圆,是天生练游泳的好苗子,曾获得过巴勒斯坦青年自由泳比赛冠军。

但由于从年少时起就经历过太多苦难,杰哈德身上鲜有年轻人的活泼气息,说话时眼神总是很忧郁。

他告诉记者:

想在加沙练好游泳实在是太难了。

杰哈德训练的地点在纳玛体育俱乐部,位于加沙地带最北部的杰巴利耶地区。

这里靠近以色列边界,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以色列士兵与巴武装人员交火事件时有发生,这里不仅处于以方的机枪和坦克炮火射程之内,飞机和导弹袭击也是常事。

敢于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锻炼的人,确实需要些胆量。

纳玛体育俱乐部场地有限,仅包括一个类似“蘑菇池”的室内游泳场及非常简陋的附属设施,但仍属于当地最“豪华”的建筑之一,完全依靠阿拉伯其他国家的资助建成。

杰哈德的教练马尔旺说,虽然杰哈德的成绩不错,但他的技能训练只能依靠这个15米长、15米宽的游泳池,力量训练则需要租借其它地方简易健身房的一些设施,再加上没有资助,每个运动员都是自费参加训练,他们每个月能够承担的费用大约只能够满足每周12小时的训练时间。

 

杰哈德的家在纳玛俱乐部以北,距离边界更近一些。

他家的外墙上至今仍遍布着以色列机枪射击后留下的弹孔。

推开房门,杰哈德的家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几张低矮的木板床和一个用木板钉成的简易衣柜是他家里仅有的家具,不大的房屋空空荡荡,说话时都有回声。

灰黄的墙壁上,一幅杰哈德哥哥艾哈迈德的照片高高悬挂,特别醒目。

艾哈迈德也曾是个游泳爱好者,和弟弟相比,他就没那么幸运了。

2006年,年仅18岁的艾哈迈德被以色列士兵开枪打死,永别了喜好的游泳运动。

家里的兄弟并不都像杰哈德一样,都能够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体育爱好,杰哈德的另外一个弟弟在艾哈迈德被打死后,一气之下放弃了任何运动,参加了哈马斯的警察部队。

杰哈德说:

“我不想放弃我的梦想,我就是想参加游泳比赛,不管是简陋的泳池还是以色列的封锁,都阻止不了我的梦想。

尽管走出去的可能性很小,但不管怎么样,我都盼望能够走出加沙,让巴勒斯坦国旗出现在赛场上。

目前,巴勒斯坦解放运动(法塔赫)与哈马斯分别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游泳队也同样分散成两部分,加沙地带将有4名男选手的参赛名额,约旦河西岸地区有2名女选手的参赛名额。

加沙地带由于封锁与外界沟通不畅,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只告诉他们选拔选手参赛,但未说明参赛的具体情况。

到目前为止,加沙地带的教练和受训者都只听说比赛将在中国举行,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比赛。

记者经过查询得知,将在中国举办的有关游泳的国际赛事有今年的广州亚运会和明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

但加沙地带的这些选手能否如期参赛还是个未知数。

加沙地带当前受到严密封锁,其南部与埃及接壤的拉法口岸是他们能够出去的唯一通道,但这个口岸只在“特殊情况”下不定期开放,要从这里出去必须与巴民族权力机构、哈马斯和埃及方面频繁协调。

“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

”杰哈德说。

对于加沙人来说,也许比赛结果远远不及能够参赛重要,他们的梦想就是能走出封锁,出现在国际赛场上。

这个看似近在眼前的梦想,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新闻开头先进行了一个场面的展现,整体上展现了巴勒斯坦人为追逐梦想而在艰苦条件下训练的情况,给人以深深地震撼。

B.安全问题是杰哈德训练的最大困难,因为“敢于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锻炼的人,确实需要些胆量”。

C.对于杰哈德,本篇新闻并没有只是展现他游泳方面的事情,还介绍了他的家庭情况,这使得新闻的信息容量更加丰富,新闻人物的形象也更加全面。

D.记者认为尽管走出去参加比赛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杰哈德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逐梦想的机会。

E.本篇新闻借写“15米泳池里的梦想”,不仅展现了杰哈德等青年人的游泳梦想,还隐含着“巴勒斯坦人渴望和平、渴望走向外面世界”的梦想。

1.(5分)答案:

BD解析:

B项,“安全问题是------最大困难”不当,因为原文还写“场地有限,训练设施简陋”“经费紧张”等困难,并且文中并未说“最大困难是什么”。

D项,“尽管走出去参加比赛的可能性会很小”不是记者的观点,而是“杰哈德”自己的看法。

2.从新闻特写的角度谈谈作者为什么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

(6分)

2.(6分)新闻特写就是通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来做出形象化的报道,本文作者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富有典型意义、增强现场感,(3分)体现了游泳训练条件的简陋,突出了巴勒斯坦人对游泳梦的追求。

(3分)

3.“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6分)

3.(6分)这句话表明了加沙人冲出封锁参加比赛甚至比比赛结果更重要,突出了参赛的艰难,(3分)从而表明了加沙人对参加比赛的强烈渴望之情。

(3分)

4.本文塑造了以杰哈德为代表的加沙地带一群游泳追梦者的形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8分)

4.(8分)以杰哈德为代表的加沙地带一群游泳追梦者,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一直坚持训练,渴望有朝一日能走出被封锁的加沙地带,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

(3分)作者塑造这一形象,表面上是写巴勒斯坦人对体育梦的追求,(2分)实际上表现了巴勒斯坦人对和平梦的追求,表现了人类渴望和平的主题。

(3分)

【实验班附加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访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诗歌:

(1)【答案】①色彩(视觉)描写:

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

(2分)②寓情于景:

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字里行间,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

(2分)

【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