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兴市工作总结.docx
《质量兴市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兴市工作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兴市工作总结
2016年质量兴市工作总结
2016来,**委、市政府把质量兴市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综合竞争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按照国家《质量发展纲要》和省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质量兴市、质量兴业、质量兴企活动,全面提高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二O一二年在质量兴市方面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务实高效的质量兴市工作机制。
我市把建立高效的质量兴市工作机制作为市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在组织机构、政策措施、责任考核、宣传发动等各个方面,全面构建质量兴市工作新机制。
一是组织机构到位。
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了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质量联席会议,分析质量形势,研究质量问题,部署质量工作,总结工作经验。
为质量兴市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政策措施到位。
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湖北省质量兴省战略发展纲要(2016-2020年)》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拟定了《**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质量兴市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提出了质量兴市战略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质量兴市工作和对企业的奖励。
对名牌产品企业在信贷、技改、项目立项等方面也给予适当政策扶持。
三是责任考核到位。
在较为完整的政策引导体系的基础上,加大质量兴市责任制的落实。
年初市政府与各有关部门、各镇(处)签订《质量兴市责任状》,将质量兴市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各部门、各镇(处),年终实行考核,有效地提高了工作责任心。
四是宣传教育到位。
结合“”、“质量月”等活动,利用橱窗、横幅、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质量兴市;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宣传在质量兴市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充分曝光、严肃查处,进一步增强企业自律意识。
通过宣传增强社会质量法制意识,形成了社会公众积极关注、参与质量兴市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企业培植力度,提高企业竞争力。
围绕质量兴市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我们注重抓好企业基础工作,努力夯实质量兴市工作基础,着力提升企业质量技术、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是重点培育100家企业,树立质量标杆企业。
经全面考虑行业覆盖、产品影响及质量管理基础等影响质量兴企的重要因素,结合全市工业发展布局和产业集群打造,选定华强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峡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100家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组织工作人员实地调查了解培育企业情况,主动征求企业服务意见和改进工作建议,帮扶企业夯实质量管理基础,鼓励企业积极推行贯彻卓越绩效等先进管理方法,真正实现全市企业管理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大幅、稳步提升。
一批优势企业逐步做大做强,凸现出了日益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名牌争创潜力,有力地推动了各行企业的快速发展,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名牌企业为依托,规模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全面发展的良好经济格局。
二是抓好企业管理,夯实企业质量基础。
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逐步完善各项技术基础工作以及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等体系的建设。
对实行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加强监管,做好准入工作。
通过做好企业质量普查和建档工作,建立企业数据库,对生产实行许可证管理产品的企业实施动态管理。
截止目前,全市有93家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19家企业的23个产品获得工业品生产许可证。
三是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组织28名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参加了2016年度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的学习;组织重点企业、支柱产业、名牌产品申报企业、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单位的管理人员30余人参加了《卓越绩效管理标准》培训活动。
通过组织各种学习、培训活动,提高了企业员工素质,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快结构调整,加强基础管理。
以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推动企业集团化、产业集群化,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严格项目管理,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推动计量确认、体系认证和采标工作的开展;大力开展“标准化”战略,积极推动企业贯彻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推广先进的过程管理经验,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建设。
截至目前,有3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等。
半月“凤凰王”金水柑种植基地于09年获得国家级农业良好规范的(GAP)认证,成为宜昌市首家,也是唯一个获证企业。
五是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努力创先良好效益。
全市共注册QC小组25个,通过转化QC小组技术成果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
凌云科技集团、三峡新材、华强化工的QC小组成果,先后获得过宜昌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奖,这些项目成果都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推动了企业员工参与质量工作的热情和提高质量效益。
湖北三峡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QC小组关于《改良芒硝和煤粉称量工艺,提高玻璃产质量》的研究成果为该企业年增效300万元以上,不仅在该公司三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上推广使用,而且被武汉长利玻璃、安徽华光玻璃、江门益胜等同类厂家借鉴,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实施名牌战略,引领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今年,我市把名牌培育作为履行质监职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全力推动优势产业和规模企业走上“品牌”发展之路。
一是调查研究,确定创牌对象。
根据省下达的《关于做好2016年度湖北名牌产品申报工作的通知》(鄂质兴办联〔2016〕6号)、《2016年度湖北名牌产品评价目录及申报标准》要求,结合全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以“玉泉寺”茶叶、两河红皮大蒜等特色农产品和华强化工产品“甲醇”为重点,制定名牌产品培育计划。
按照“申报一批、培育一批、扶持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完善培育名牌产品企业质量档案。
采取引导争创、重点帮扶、分级推进等措施,把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作为创名牌的主攻方向,选择带动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进行重点培育扶植,努力创建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名牌产品。
二是宣传引导,鼓励企业创名牌。
对拟定的创名牌重点企业,广泛宣传实施名牌战略的重大意义,详细介绍名牌产品的申报条件、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引导企业积极争创精品名牌。
三是组织培训和现场指导。
在组织申报企业参加宜昌市组织的名牌申报工作会的同时,逐一对企业的申报工作给予帮助和指导,并就注意事项和需要准备的申报材料等进行重点介绍。
四是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活动,从标准化、计量、质量检验等基础工作入手,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计量检测体系、质量检验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鼓励企业加强设备技术改造,完善生产工艺,改进管理方式,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效益,为培育企业创名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五是认真为企业申报材料把关。
为了保证申报工作顺利进行,工作人员严格按《关于做好2016年度湖北名牌产品申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认真为企业的申报材料把关,使企业在申报过程中不走“回头路”,保证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今年,能确保宜昌黑豹通过湖北名牌复审,力争有两个以上的产品新获湖北名牌称号。
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2件中国驰名商标,7件湖北省著名商标,2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引进中国名牌产品2个,培育11个湖北名牌产品,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目前湖北名牌还处于最后评选中,我市一共有4家企业入围评选。
(四)完善措施,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发展质量。
一是积极调整农产品结构和农业结构,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扎实开展有机产品、HACCP、良好农业规范(GAP)、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帮助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生产基地建立农药使用管理制度和生产记录、生产档案,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半月“凤凰王”金水柑种植基地等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分别建立了完整的基地管理制度,树立了标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管理,详实记录病虫害防治和肥水使用情况,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步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
三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
市财政拨出专项资金,成立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立了农药残留检测室,配备了农药残留监测仪,开展果蔬农药残留速测,将城镇驻地农产品市场100%纳入了安全检测范围。
四是加强农药经营店监管。
积极帮助全市农药销售业主建立了必要的质量安全管理和“两帐两票、一卡一书”等制度,规范农资市场和经营行为,没有发现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5种农药的行为。
五是加强动物产地检疫,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在各乡镇设立了动物检疫站,选聘了村级动物检疫员,对养殖场户进行登记造册,随时掌握畜禽流通情况,加强动物产地检疫,保证健康畜禽出栏。
强化对畜禽屠宰场的检疫工作,在全市各屠宰场派驻检组,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检疫,屠宰场的检疫率达到了100%,有效防止了病害肉的上士流通。
同时加强兽药、饲料的监管,对全市各生产厂家和经营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有效避免了违禁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在市场上销售和使用。
六是加强水产养殖监管。
全面加强水产养殖监管,全市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全部建立了生产、用药和销售记录、监管率达100%,持证率达100%,未发现有使用违禁药物的行为。
(五)加强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和涉及人体健康安全产品的质量安全。
一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
成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制定下发食品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了全市党政机关目标考核年度指标体系,健全完善了政府负总责,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
建立了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救援机制和应急管理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形成了部门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机构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协作体系。
二是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
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加大对获证企业的监督管理,督促企业按照取证条件依法组织生产,对小作坊实行区域监管责任制和质量安全承诺制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
目前,全市93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部取得了生产许可证,100%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全部建立了原辅料购买和产品销售台帐制度,坚持做好购买记录和销售批发记录,产品生产追溯性良好;食品添加物质使用100%备案;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基本消除。
三是餐饮消费安全更加放心。
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了全市餐饮单位台帐,对全市餐饮单位实行问及分类管理;认真组织开展了专项整治督查活动,督促餐饮单位落实进货索证制度,严厉查处无证照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行为。
目前,全市餐饮经营单位,资质全部齐全、有效,原料进货索证制度执行良好,未发现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行为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的行为。
四是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全面加强。
在全市食品经营业户中全面实施一户多档制、实名登记制、证明登记制和食品标牌公示制,强化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创建食品安全绿色区,在全市市场、超市、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全部建立了食品进货台帐。
五是猪肉质量安全保障有力。
建立健全了定点屠宰企业承诺经营、台帐管理和证章管理制度、进场生猪佩戴耳标制度、市场超市销售猪肉及集体食堂、餐饮单位使用猪肉台帐登记制度、投诉举报制度等长效监管机制,成立了由经贸牵头,工商、卫生、畜牧等部门组成的专门稽查执法队伍,加强对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监管。
城区定点屠宰率达到了100%,周边乡镇进点屠宰率达到了97%,城区集贸市场、大型超市、餐饮单位,所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
六是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显著。
围绕药品整治工作任务,先后组织开展了药品市场的挂靠经营、药品购销行为、兴奋剂、GSP认证跟踪和虚假违法药品广告等专项整治检查,有力整治了药品经营中的挂靠经营及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
七是重点产品实现了动态管理。
坚持“查、治、管、扶、建”相结合,认真开展了重点产品集中整治活动,采取反复巡查和拉网式大检查的方式,加大对无证生产和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产品市场秩序得到了有效地维护。
对全市重点产品全部建立健全了质量档案,纳入了动态管理。
目前,我市共有7类重点工业产品生产企业24家,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19家企业全部取得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行3C认证管理的5家企业全部通过了3C认证;今年,产品抽检合格率为100%。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今年未发生产品质量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六)进一步强化安全机制,深化平安**建设。
以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危化品专项整治、液化气市场专项整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专项整治,大力开展以特种设备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场所和重点设备的动态监管,实现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率、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重大隐患整改率4个100%,特种设备得到有效保障,确保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七)认真落实“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强化工程质量过程监管,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一是严格工程招标管理,加强施工许可发放审核,确保项目公开招标达到100%;二是加强施工图设计审查,严把工程设计关;三是严格工程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把好工程质量安全和节能关;四是加强工程原材料检验,提高工程质量;五是强化工程质量过程监管,做到事前控制、提前防范,努力消除工程质量通病。
(八)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引导提升服务质量。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促进服务业标准有效实施;同时,走服务标准化工作推动相关服务业全面发展的路子,积极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争创和服务业名牌培育工作,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
零售业、批发业、餐饮住宿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了北山超市、**国际大酒店等一批服务质量好、品牌叫得响的质量效益型企业。
(九)不断加强环境建设,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我市坚持以建设“宜居、宜旅、宜业”城市为目标,坚定不移抓好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城区饮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十)深入开展打击假冒伪劣活动,创建放心满意消费环境。
在全市范围内对食品、农资、建材、商用计量及定量包装商品等方面集中开展多次专项执法打假活动,并依法查处了生产、经销不合格产品的企业或门店。
其中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38家(次),重点对糕点、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面条、米线、桶装饮用水、白酒等产品进行了集中检查;检查农资生产销售单位180家(次),农资生产企业135家(次),共抽取肥料样品150多批次;检查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生产企业17家,对螺纹钢、圆钢抽检了8个批次;检查烟花爆竹经销单位2家,抽检烟花爆竹5个品种;检查集贸市场、超市、餐饮业、加油站等场所52家。
通过开展执法打假活动,杜绝了区域性质量问题和区域性制假行为的发生,创造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
同时,认真组织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购物放心一条街”和“商业服务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打造了一批高信誉的放心消费示范单位。
二、二O一二年质量兴市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O一二年,我市虽然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质量兴市战略得到了巩固和提升,质量兴市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我市规模企业中的部分负责人对质量兴市工作的认识不够。
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忽视内部质量管理,对精品名牌创建、卓越绩效评价、QC小组成果发布、采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评价等基础性质量工作重视欠缺。
二是推动企业加强全员培训,提高员工质量责任意识和素质的工作力度还要加强。
今年全市获得质量工程师资质人员数量不多,今后尚需进一步督促和引导企业人员积极参与全面质量管理教育活动和参与培训考试,提高质量工程师的比重和数量。
三是对精品名牌产品打造不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要加大。
我市特色产业缺少整合,难以形成集群和品牌效应,目前辖区内尚无长江质量奖及提名奖获奖企业或组织。
全市产业普遍存在多而散的现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尚未有效开展,地理标志产品创建申报和引导服务尚需加强。
四是服务业管理规范性不够,服务标准覆盖率和实施面还要加大。
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协调性没有完全匹配,相关部门在推动服务业标准建立、强化服务业质量管理的配合联动上不够及时,导致传统和新兴服务行业服务规范性、服务标准覆盖率、服务标准实施率不足,服务质量还要继续优化。
五是节能减排成效还要继续强化,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能源化工、陶瓷建材等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同时由于此类行业的企业对设备改进、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不大,落后的设备、生产工艺还有一定范围存在,导致我市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还要继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