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濉溪县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632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濉溪县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安徽省濉溪县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安徽省濉溪县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安徽省濉溪县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安徽省濉溪县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濉溪县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

《安徽省濉溪县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濉溪县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濉溪县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docx

安徽省濉溪县三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

濉溪县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孔子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下列观点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提倡“有教无类”,广招学生

B.使“以德治民”成为系统化理论

C.主张统治者应推行教育治国

D.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教育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和“有教无类”思想直接相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德治民”的思想和教育治国,故BC项错误;主张超越功利的是道家学说,故D项错误。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材料强调的是道家思想。

B项是道家思想,故选B。

A是法家思想,C是董仲舒的儒学思想,D是理学思想。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辩证法的运用带有普遍性,许多思想家和学术流派在阐述自己的理论学说时体现出辩证思维方式,不断推动中国哲学的辩证法的发展。

《周易》和道家的《老子》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

3.孔子日:

“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指出:

“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

“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

据此,三者都主张

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

C.“克己复礼”是军民共治的前提

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都主张统治者们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很好的进行政治治理,即三者都主张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只适合孟子,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4.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分别是黄帝、卢梭、华盛顿和墨翟,并且给每一位人物配有目录标题,下列标题属于墨翟的是

A.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

B.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

C.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

D.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思想”可知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是墨家思想。

故D项正确;A是黄帝;B是卢梭;C是华盛顿。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墨家思想

【名师点睛】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普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5.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

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不断上升

B.太学生成为做官主要途径

C.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D.完整的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

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可知汉武帝主张儒学思想宣传,提高入学地位,因而选择A;B种主要错误;C春秋时期已经开始;D完整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

【名师点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6.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

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

乾隆应对“霾灾”的做法受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从材料所讲的是发生了霾灾,皇帝举行祭天活动可知这讲的是“天人感应”。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7.下图是《明史·列女传》中的一段记述,对此记述的评价曰:

“然至性所存,伦常所系,正气之不至于沦澌!

”这说明了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B.男尊女卑思想盛行

C.儒家纲常成为官方史学价值标准

D.人性得到极大解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本段记述反映了女子以死殉节,不能叫社会风气败坏,故A项错误;本段记述只是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故B项错误;明史作为官方史学对妇女以死殉节给予高度评价,说明儒家纲常成为官方史学价值标准,故C项正确;明清进步思潮批判理学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名师点睛】

8.李约瑟称朱熹理学“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他的主要依据是朱熹主张

A.穷理格物的认识论

B.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C.“存天理,灭人欲”

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格物致知强调亲身实践获得真知,这与西方科学中实践精神不谋而合,A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都是理学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名师点睛】地位及影响

A.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C.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9.黄宗羲“藏天下于天下”的思想与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思想如出一辙。

二者实质上都

A.反对君主制度

B.抨击君主专制

C.主张人人平等

D.提倡人民主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君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两人对封建君主专制有所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反对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两人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个性解放和商品经济发展成为大势所趋,题干材料的意思就是要求君主能够适当地分权与民,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人人平等的信息,故C项错误;传统儒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黄宗羲思想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1)一个范畴:

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

(2)两个局限:

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封建思想藩篱;没有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形态的跃进。

(3)三点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

(4)四个人物: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0.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项,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

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

故A项正确。

B项,由于史书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人主观色彩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全部真实可信表述错误。

故B项错误。

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视史书记载而闷闷不乐的状况,对于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没有展开论述。

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中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表达的是宋太祖对史书记载的惧惮,而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时代的重史传统

11.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故孟子、董仲舒、黄宗羲的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B项正确。

孟子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之所以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是希望统治者能够调整统治策略实行仁政,根本上还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A。

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受到汉武帝重视,排除C。

D项不符合董仲舒主张提出的时代,因为当时汉朝是政治统一而非社会转型期,排除。

12.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李贽代表的是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文艺复兴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C符合题意。

李贽思想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人文主义思想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表达准确。

李贽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文艺复兴将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都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C说法正确。

李贽主张个性自由,男女平等,人文主义批判当时宗教宣传的“禁欲”主张注重人性,D说法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故答案为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13.古希腊诗人西莫尼德写道:

“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答案】B

【解析】材料“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体现的是对品德的推崇,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最为契合,故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14.2014年9月,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宣布一个计划,将把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翻译成现代标准汉语出版发行。

我们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得出莎士比亚

A.促成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设计了三权分立的社会制度

C.冲击了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

D.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莎士比亚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肯定人,否定神,即冲击了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莎士比亚和文艺复兴有关而和宗教改革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权分立的社会制度是孟德斯鸠的而非莎士比亚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的是达尔文而非莎士比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5.“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

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

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B.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C.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D.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是苏格拉底的主张,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故A项正确;“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是智者学派的主张,故B项错误;“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和“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是启蒙运动的主张,故CD项错误。

.

点睛:

提取关键词是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基本方法,关键词提取后,结合所学知识就能得出答案。

比如,本题的关键词是“理性”“思考”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词和苏格拉底有关。

16.15世纪西方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的数量比500至1400年之间近千年写就的自传总和还要多。

这主要因为

A.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

B.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渐入人心

C.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D.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的数量比500至1400年之间近千年写就的自传总和还要多”可知这是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传播思想有关,故B项正确;A与材料中内哈不符;C属于地理方面;D属于交易会信息。

考点:

近代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17.马丁·路德指出:

“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

”这句话的实质意义是

A.鼓励个人奋斗

B.破除宗教迷信

C.反对教会特权

D.王权高于教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可以得出马丁·路德的本意是现实世界人皆平等,故答案选C。

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思想

18.著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死后安葬在巴黎的先贤祠,其棺木外形设计如下图,从正面看,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

对这一设计寓意最合理的理解是

A.卢梭主率先挑战了基督教权威

B.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C.卢梭的思想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D.卢梭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从正面看,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可知是说明卢梭开启法国社会民主思想,故D项正确;A中基督教错误:

B和C不符合史实。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思想

19.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答案】B

...........................

20.西欧有一句名谚:

“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结合对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古代欧洲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C.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D.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与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是分不开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代欧洲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低,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传播到欧洲后,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从而形成近代科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阿拉伯人的口”说明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A.注重实验

B.理论探究

C.注重实用

D.适可而止

【答案】C

【解析】“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体现出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故C项正确;“注重实验”、“理论探讨”是西方近代科技的特点,故AB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

22.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宋词中的某流派时说:

“簸弄风月,陶写性情。

盖声出莺吭燕舌闻,稍近乎情可也。

”下列名句属于该流派的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簸弄风月,陶写性情”,判断该宋词流派为婉约派。

“意境婉媚轻柔”符合婉约派的特点,故D项正确;B项符合豪放派的特点,故A项错误;B项符合豪放派的特点,故C项错误;婉约派“意境婉媚轻柔”,并非“缺乏意境创造”,故C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宋词

【名师点睛】诗、词、曲区别

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则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则庄谐杂出,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23.《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

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习俗风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D.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从材料“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诗经》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所以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诗经》

24.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这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思想

C.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悟空的形象是明清之际出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思想的客观反映,C项正确。

材料反映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与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而是强调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而是强调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5.“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

”以下符合这种绘画风格的是

A.图1战国《人物龙凤图》

B.图2北宋《清明上河图》(局部)

C.图3明朝《本草纲目》插图

D.图4清代《墨兰图》(局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

”可知是文人画特点,《墨兰图》书文人画,故D正确;A是人物画;B是风俗画;C是医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艺术·文人画

【名师点睛】中西绘画比较

在绘画内容上,西方重写实、功利,中国重意境、非功利。

在绘画技巧上,西方重物象,着意刻画,追求色彩表现力;中国则不重形似,而重淡逸、传神,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欲。

26.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指出:

“绝对时间既无时间价值,也无科学价值,没有一个人提出证据说他知道关于绝对时间的任何东西,绝对时间是一种无用的形而上学的概念。

”这一观点

A.验证了伽利略有关运动的观念

B.促成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C.推动了爱因斯坦物理学的研究

D.启发了普朗克量子假说的提出

【答案】C

考点:

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

【名师点睛】此类试题可以采用“回归教材”法,其实教材才是任何命题者的重要依据,因为无论高考命题怎么变化肯定都会有教材的痕迹,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回归教材法就是利用试题的这一特点,将题干表述内容定位在教材中,紧紧抓住和教材相关的“蛛丝马迹”从而确定正确选项的一种方法。

27.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序言中说:

“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法沦证其他的现象。

”据此,牛顿注重

A.总结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

B.实验和数学运算的有机结合

C.实验、理论和应用相结合

D.运用哲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科学技术。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这些方法论证其他的现象”就是强调应用,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牛顿有自己的理论,并不是总结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到实验和数学运算,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涉及自然现象还涉及到其他的现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

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牛顿

28.有人认为“(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

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

”这里的“它”是

A.经典力学

B.生物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

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说明是经典力学影响,故A项正确;B属于生物学;C相对论;D是微观。

考点:

近现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成就•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