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导学案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511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母亲》导学案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的母亲》导学案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的母亲》导学案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的母亲》导学案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的母亲》导学案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母亲》导学案总结.docx

《《我的母亲》导学案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母亲》导学案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母亲》导学案总结.docx

《我的母亲》导学案总结

<<我的母亲>>预习导学

邹韬奋

资料链接——作者及写作背景

邹韬奋既是一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也是一位散文家。

他的祖籍在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

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担任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亡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邹韬奋的散文作品文笔质朴、情文并茂。

他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他13岁时慈母去世,当他挥洒如椽之笔发遒之论时,也会怀念到母亲美丽、丰富的情感、能干的才具、可爱的性格。

他饱蘸情感,挥笔写下了《我的母亲》,再现母亲那慈爱可亲的动人形象。

本文是选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由于母亲在作者十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在作者童年记忆中,只留下几个闪光的片段。

作者正是截取这几个闪光的片段来塑造母亲形象的。

法国大作家莫泊桑说: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我的母亲》

学习目标

积累字词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会母亲形象

一、基础在线—积累字词

1、生字注音

朦胧()瞥见()憧憧()歉疚()蹑手蹑脚()女红()惺忪()家眷()娓娓动听()欷欷歔歔()万籁俱寂()辗转反侧()

2、解释词语

欷欷歔歔:

万籁俱寂:

娓娓动听:

憧憧:

惺忪:

循循善诱:

饮泣吞声;

二、整体感知文本

1、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母亲的四个典型事例。

 

2、体会母亲的形象,以“我读,感受到了母亲

的品质”的句式表达。

三、品味感情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2.揣测人物的心理明确记叙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指出其作用

4.理解文章记叙的时候穿插抒情议论的妙处

5.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真挚、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点1.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2.揣测人物的心理明确记叙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指出其作用

4.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真挚、深沉的母爱)

教学难点文章记叙的时候穿插抒情议论的妙处

课型:

精讲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一)导课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营造气氛)

   师:

同学们,一曲母亲的赞歌,带给我们心灵深处不一样的感动此时此刻,老师想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小孩子马上就要降临到人间了,临行前,他跟上帝说:

“上帝啊,我这么无助和弱小,离开了您的照顾,到了人间可怎么办哪!

”上帝说:

“不用担心,我的孩子我已经为你选好了一位天使,她会代替我全心全意地照顾你”小孩子听了很高兴:

“请问天使的名字叫什么?

我怎么才能找到她呢?

”上帝笑了:

“你不用找她,等你一出生她就已经陪在你的身边啦”同学们猜猜这天使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七嘴八舌):

妈妈、母亲

   师:

是的所以西方有句谚语:

上帝无法分身各处,所以创造了母亲“母亲”是一个有温度的字眼,母爱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早期的新闻记者、散文家邹韬奋先生一起走近他的母亲,一同感受他们母子间的骨肉亲情

(二)导知

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文笔质朴、情文并茂他的政论针砭时弊,简短有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板书课题、作者课件显示)

(三)导目标

1.积累词语

2.概括事件

3.从揣测心理入手体会人物情感

4.品味语言,体会伟大的母爱

二、学

(一)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师:

下面老师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看大家对字词掌握得如何

  (幻灯展示)(齐读两遍)

  容易读错的字:

查氏()女红()呜咽()唏嘘()惺忪()

  容易写错的字:

人影憧憧万籁俱寂莫名其妙邹韬奋

   (生边读边记,师提醒)

(二)整体感知,概括事件

师: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作者的母亲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在这短短的十三年里,“母亲”都给作者留下了哪些记忆呢?

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一起来感知一下吧(屏幕上显示)

  概括事件: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母亲”的四个片段

  师:

怎样才能很好地概括一件事呢?

有没有方法可循?

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吧

  生1:

概括一件事就是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所以要有两个要素:

“人物”和“事件”

  生2:

小学时老师讲过记叙文的六要素,除了他刚才说的那两个外,还应该有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师:

这两个同学的发言很好地给出了“概括一件事”的思路和方法六要素中有两个关键要素必不可少:

人物和事件,其他四个可以根据情况自由取舍需要

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这四件事着力表现的是“母亲”,所以“母亲”就是关键人物下面我们就按照以上所说的方法,用概括的语言说一说“母亲做了什么事”

人物时间地点原因事件结果

  答案预设:

“母亲”元宵节背“我”赏灯

   “母亲”讲故事热泪涌流

   “母亲”见“我”受罚心疼落泪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三)走进文本,感悟母爱

1、角色互换,推测心理,感悟母爱

精读课文,揣摩一下母亲在四件事中的心理活动结合课文说一说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这四件事实在是平平常常,不足为道所以有人说用它们来表现沉甸甸的母爱,分量似乎轻了点真的如此吗?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透过这平常事件、平淡文字来触摸和解读一下“母亲”的心吧

  怎样揣摩呢?

老师先以第四个片段为例,给大家作一个示范揣摩的是“母亲”的心理,我们在独白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

要用第一人称“我”

  生2:

还要符合“母亲”的身份、语气、情感等

  师:

另外还要注意到“母亲”是一个受过文学熏染的女性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提示,速读这个片段,来揣摩和体悟一下“母亲”的心理活动,一会儿和老师所说的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的想法是不是能够吻合

  (生速读,边读边揣摩)

  师:

同学们已经在心里默想一遍了,现在老师先来说一说这个片段写的是“我”醒来看到“母亲”熬夜为“我”做新鞋子,感到歉疚不安,觉得自己成了“母亲”的拖累对此,“母亲”是怎样想的呢?

我想,“母亲”会这么想:

儿子啊,你是不是看到我熬着夜为你做鞋,心里觉得歉疚不安,觉得成了娘的拖累了呢?

唉,我的傻儿子啊,你是真不懂娘啊……只要想象一下你拿到新鞋子的惊喜,娘就是再累点,再晚睡一会儿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你是快乐的,娘就是幸福的为你付出的再多也都值得你不是娘痛苦的负累,你是娘甜蜜的负担啊在余下的三个片段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大多数学生选第三件事)

  师:

看来,同学们对第三件事是情有独钟下面,就让我们锁定目标建议大家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这个片段,细心揣摩一下“母亲”的心理

  (生朗读)

师:

“父亲”痛打“儿子”,“儿子”哭,“母亲”也在一旁哭,这是人之常情;但“母亲”一边哭,一边喊着“打得好!

”这做“儿子”的就有点不理解了如果你是文中的“母亲”,面对“儿子”的泪眼和诘问,你会怎么跟他解释呢?

  生1:

儿子啊,你父亲打你,打在儿身上,痛在娘心头我和你父亲这样做,只是想让你好好读书,知道上进,长大了能有点出息啊

  师:

打的是儿,痛的是娘,因为母子连心啊这位同学是真正读懂“母亲”了在这件事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最能表现“母亲”的这种心情呢?

  生2:

“我自己呜咽着背……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

  师:

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感情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母亲”在喊“打得好”时是“勉强”喊出来的,请问这“勉强”一词有何情味,能否去掉呢?

  生答案预设:

不能去因为“勉强”一词说明“母亲”的“喊”不是情愿的,她其实更心疼“儿子”

  我再补充一下:

“母亲”虽然心疼“儿子”,但为了“儿子”能够上进,她还要竭力忍着这心疼

  它还表现了“母亲”面对“儿子”挨打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师:

这几位同学的分析很到位对于“儿子”,“母亲”是爱恨交织,又爱又痛,却又能做到爱而不溺,疼而不娇——这真是一位爱并清醒着的母亲

  师:

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爱痛交织的心情再读这段话,然后想一想“母亲”喊着“打得好!

”好在哪里?

  (生自由诵读、思考)

生答案预设:

“打得好!

”好在可以让他猛醒,从此不再拿读书当儿戏

   “打得好!

”好在让他知道小孩子要读书上进,否则家长就饶不了你!

  师:

“母亲”喊着“打得好!

”意在让孩子铭记这顿打,以此作为励志的起点啊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

生活中,我们常常对外人很宽容,却往往苛责了生命中最至爱的人,比如父母,比如孩子原因很简单,因为至爱,所以多了一份期待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读给同桌听吧

  (生同桌间互读)

  师:

同学们,通过以上对事件的揣摩和语言的品析,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呢?

  生答案预设:

我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挚爱

  我读懂了“母亲”的心

  我还明白了“打”其实是母爱的另类语言

“母亲”的爱原来就藏在最平凡的琐事中

三、悟

学习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从揣测人物心理入手,也是解读人物的一个切入点

四、链

课下阅读肖复兴的《母亲》,感悟伟大的母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由复习引入新课:

同学们,文章一共用了哪几件事来表现母爱?

从这几件事儿中,你读出了什么?

导本节课目标

1.通过具体句子品味我对母亲的情感

2.分析母亲的形象

3.整理回顾,归纳技法

4.突破难点——记叙中穿插抒情议论

二、学

(一)斟词酌句,揣摩品味,解读母爱

 师:

同学们读得很用心从这些平平淡淡的事件里,我们读出了真,读出了爱,读出了暖母亲其实就像路边一棵普普通通缀满花朵的绿树,静谧、安详,既不起眼也毫不声张然而当我们不经意走近她时,却一下子闻到了满世界的芬芳可是这样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却早早地离开了作者,对此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呢?

我们来看两个句子(屏幕上显示)

  1.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

  2.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品味一下作者的心情并且想想如果把句中的“才”和“就”去掉,会不会影响其表达效果

  答案预设:

这两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很眷恋很不舍的情感

 “才”和“就”既表达了“母亲”去世之早,更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惋惜

  还有一种怀念和沉痛的心情

  师:

同学们的品读很细腻现在就请大家带着以上分析的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品一品,一定要读出“才”和“就”的丰富情韵啊

  (生自由品读)

师:

通过以上对作者记忆中的事件的揣摩和语言的品味,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一位母亲呢?

请大家用一些概括的词语来说一说

   答案预设:

慈爱、善良

   勤劳、能干

   青春、活泼、年轻

   感情丰富、多愁善感

   循循善诱、教子有方

   爱读书、爱文学、爱孩子

(二)整理回顾,归纳技法

  师: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从不同角度概括了“母亲”的形象对作者而言,母亲,就是看到别的孩子快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感受到这份快乐的人,是看到别人不幸为之掉泪的人,是“我”呜咽她就呜咽、“我”痛苦她就心痛的人,是熬着夜为“我”做新鞋子的人,是哭着“我”的哭、笑着“我”的笑的人,是在我们读懂了她之后不由得为之心头一热的人“母亲”的形象如此感人,作者到底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法来表现呢?

下面我们就来重新回顾一下全文,归纳一下

   生1:

截取四个片段组合文章

   生2:

细节描写很感人

   生3:

通过典型事件表现“母亲”的形象

   师:

同学们所说的这种通过典型事件的组合来表现人物的结构就是常说的“片段组合式”,也可以叫“冰糖葫芦式”文章的主体部分就用了四个“冰糖葫芦”,这个“冰糖葫芦”是怎么串成的呢?

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作者在叙述这四件事时,每件事叙述完之后都紧跟着抒写了作者的感受如果我们去掉后一部分的话,可不可以?

 生4:

不可以后一部分要么是通过抒情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要么是通过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去掉后文章就缺乏感染力或没有点睛之笔了

 师:

由此看来,每一个“冰糖葫芦”大致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借细节铺陈叙事,后一部分穿插少量抒情或议论,在叙述中表现“母亲”对“孩子”的至爱,在抒情议论中表现“孩子”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屏幕上显示)结构上:

截取典型片段组合文章

表达上:

叙议结合,升华中心的作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三、悟

结构上:

截取典型片段组合文章

表达上:

叙议结合,升华中心的作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四、链

  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最初印象吗?

请忆一忆,写一写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邹韬奋

 

背“我”看灯

泪洒小说

为之心痛     

熬夜做鞋

至爱亲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理解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思考:

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

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

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2、导语

有人说过:

“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

”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

我们来看看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的吧。

3、积累成语

蹑手蹑脚一饱眼福娓娓动听热泪盈眶循循善诱饮泣吞声

辗转反侧万籁俱寂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探究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

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四个片段:

1、元宵夜的“巡阅”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4、劳碌的身影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如:

“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如: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如:

“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如:

“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

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

《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

《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