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502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docx

《《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docx

《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

《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

结题研究报告

负责人:

刁正久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理念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但在我们课堂实施过程中却时常存在一些不协调现象:

在学生认真思考后,学生对问题只能作出答案性的判断,却不能思路清晰的书写出解题过程;学生在与同学、教师交流时,往往只是用一、两个字、词或公式,干巴巴地回答,不但缺乏最起码的完整性,更谈不上应有的条理性和内容的准确性。

所以,教师越俎代庖的为学生总结出数学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

从常州市中学数学教材的变化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内容不断以各种各样的数学活动的形式出现。

《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中不断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索,并与老师、同学交流活动。

从中考试卷的变化趋势来看,学生对题目的阅读理解和灵活应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要求学生必须能对已给的条件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然后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分析,得到规范的标准答案。

但有相当多的学生无法正确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不能把一些应用性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而这个能力偏偏又是目前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可见这部分学生自身的数学表达能力水平很薄弱。

在国外,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他们认为表达能力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是个人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为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自主提出《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

二、概念界定及依据

数学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图形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者是运用文字表达方式,使自己的经验、思想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的一种能力。

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符号表达能力、图形表达能力这四种形式。

我们知道,数学的灵魂是思维。

然而数学表达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表达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

所以思维的发展同表达能力的发展紧密相连。

一方面,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未必兼有优秀的数学表达能力;相反,学生如果具有了较强的数学表达能力,那么他的数学思维能力肯定不会差。

另一方面,数学既是科学也是一类文化。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因此学生要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必须以数学表达能力为平台,通过相互交流和能力挖掘,才能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所以提高中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它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延伸。

三、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希望能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

1、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1)通过对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使得教师更加清晰的认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感受到课题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深刻理解《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自觉重视对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

(2)通过实践研究,进行理性思考,取得理性认识,形成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教学案例和系列材料。

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

(3)通过调查、分析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探究解决方案,并且形成系统的理论材料。

撰写的相关论文能够在各级杂志、刊物上发表获奖。

2、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1)通过问卷和教育宣传,让学生明白提高数学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做到良性互动、共同促进。

(2)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同时为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提供平台,让学生会读数学,会写数学,会说数学.

(3)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水平的提高,争取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体。

即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争取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

争取做到能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积极宣传和推广,培养发展一批科研型的数学教师队伍;培养出具有较强数学表达能力的学生;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理论学习研究为基础,结合采用行动研究法,认真贯彻把《新大纲》中提出的:

“培养学生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及《新课标》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落实到实处。

在研究过程中步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以求研究的实效性。

(1)实践调查法。

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指导,因此该课题的研究需要深入不同学校的多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课堂以及学生的学习实践,进行广泛的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2)查阅文献资料法。

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而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便于对课题的研究更深入,更有力度。

(3)案例分析法。

纷繁复杂的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可能会影响研究的进度和方向,因此课题研究要善于抓住个案,抓住典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收集、学习近两年来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从他人的经验学习中得到启发,形成思路、方案或采取行动。

五、课题研究保证

市级立项课题《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虽然是由刁正久个人主持并研究,但刁正久老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对教科研工作的热情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

1、刁正久老师为常州是雕庄中学教导副主任,分管教学和教科研。

课题研究的近三年来,刁正久老师一直在成长:

2005年被评为常州市优秀班主任;2006年被常州市教育局和教育工会评为常州市师德模范;同年刁正久老师的个人先进事迹在报刊《东南通讯》第116期以名为“执着的‘摆渡人’”用大篇幅版面登出;2007年度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连续两次在区数学评优课中荣获一等奖,并曾代表区参加苏州、无锡、常州三市郊会课比赛,获一等奖。

2、刁正久老师热爱教育事业,他能吃苦、勤钻研、敢创新、肯奉献,尤其对数学教学兴趣浓,有刻苦钻研精神。

平时一直注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的作用。

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能常常和市、区教育专家学习、讨论,有一定的创新教育经验。

并长期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成绩显著。

3、刁正久老师参加了由区教研室主持研究的区级课题《简约备课》、区级课题《心理健康与班集体建设》等课题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撰写的论文在省、市杂志上发表、获奖,其中《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获2006年江苏省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常州市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和天宁区教育学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在天宁区教科研会议、天宁区中学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受到丁伟明局长以及与会领导们的一致赞同和认可。

这些都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5、雕庄中学是江苏省示范初中,教学设施齐全,设备比较先进,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并且每台电脑都连接上了宽带。

学校领导也非常重视和关心课题研究,专门制定了关于教科研的奖惩制度,多次邀请天宁区教研市专家来学校对课题进行指导和督促工作。

学校教研组、集备组教研活动正常有效,教师间团结协作、交流合作意识强。

这为本人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6、常州市、天宁区教研室及时为学校教科研工作提供保障。

组织课题组长参加多种类型的课题培训:

听专家讲座、课题网络学习、开题培训、结题培训等等。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因素,特别是优秀学生和特困生做到详尽的分析,弄清楚其原因。

2、认真反思,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开研究课的机会,向专家、教师请教,分析得出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初步方案;并设计问卷调查表,从学生中得到第一手的有效性建议,最后结合个人反思和教师意见制定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3、从教师做起,把措施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断反思、总结、学习,围绕完善“影响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因素”、“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实施方案”、“提高学生表达积极性的策略”、“教师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表达能力”等工作展开研究。

七、研究过程及材料

2005年12月,常州市教科研规划办正式把课题《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立项为市级课题。

近两年来,本人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与课题有关的论文专著,立足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围绕课题,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1、加强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事实求是的评析、总结。

课题研究,是在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

我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琢磨、推敲。

在中期评估时,专家对本人研究工作肯定的同时专家组对该课题提出了5点意见及要求:

对课题的名称表述可作进一步的思考,对相当概念需作进一步界定

对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

对所采取的具体做法,进一步加以提炼和总结。

对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作进一步的研究。

注意目标、方法、内容成效的一致性。

针对以上5点,我在实践中进一步对方案进行了论证,使其更趋科学合理而富有研究价值。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对照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本课题研究中及时调整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就课题名称《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了多次斟酌,并请教了相关专家和同行。

最后将课题名称改名为《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对于概念的界定,本人参考阅读了多种杂志以及相关网络文章,重新对数学表达能力依次进行了界定;在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相关因素方面,首先重新调整问卷调查表,并且走访了不同学科的多位教师,进行了新的概括;在具体做法方面,本人通过听课等方式进行学习研究,取长补短,不断吸取经验,尤其是得到了扬州大学数学季素月教授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对课题的重新整理和深入研究,本人对课题的目标、方法、内容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尤其是感谢常州市教科研规划办,年初组织了对课题的网络检查工作,让我有机会对课题研究的呈现方式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2、关注过程,对研究方案及时的纠正和完善。

在平时的日常课题研究过程中,本人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每学期在理论学习之余,主动向全校开设研究课,邀请教师和专家听课、评议。

本人围绕课题开设了《你能肯定吗》、《相似三角形》、《动点问题》、《如果两直线平行》、《三视图》等研究课。

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本人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且为此专门制定了关于课题的“听课评价表”,以供每个听课教师对研究课都能有针对性的规范记录。

评课过程中,各教师对研究课的优、缺点都实事求是的评议。

另外为了得到有关于影响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因素的第一手资料,对学生多次进行客观的问卷调查;为了广泛征求应对方案和措施,经常通过交流的形式和教师积极讨论,然后分析、汇总。

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加强学习与积累,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

课题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点点滴滴数据、信息、经验。

为此,我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及时地从学生中了解反馈信息;让学生撰写关于提高表达能力的小文章,比如:

“教师让学生自己审题的优点”、“给数学老师的建议“等,装订成册。

在《活动记录手册》上记下每次学习、活动的内容,并反思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总结归纳有关数据信息,从而为期末撰写教科研论文和反思材料积累一批详实、有价值的素材。

这些记实手册,既有理论学习的记录,又有实践印证,还有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它不仅将本人对课题研究的思维导入深处,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4、敢于争先,积极稳妥地推广研究成果。

个人主持研究的课题《提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研究》是学校唯一的市级课题,自课题被立项以来,学校许多教师对课题本身以及研究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数学组的教师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进行了肯定,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对研究策略及解决方法进行了系统学习和宣传,其中数学组许寒冬老师曾多次投入该课题的研究和学习,从整体上对学校数学教学成绩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他各科组的教师就课题研究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并且经常来请教、咨询。

充分显示了课题研究带来的成果和风采,对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主要材料:

材料一:

影响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因素

1、教师方面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许多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在数学学科中有“数学表达能力”这个概念。

也从来没有感觉到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曾强调过表达能力,更没有重视过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本人认为教师是主要方面。

观点因素。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灌输式”教学方式在过去的若干年里曾经比较适合当时的教学现状,教师、学生当时都完全没有意识到要考虑对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材内容适合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则以模仿练习为主的被动学习。

学生的自主探索、创造性数学活动较少,从而交流表达的机会也少。

传统的试题缺乏开放性和与生活联系应用性,学生解答起来都有固定的模式和格式,比较好训练操作。

而新课程的推行使得现在的试题形式多样化,它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于是出现学生在答题时不会书写过程、只有答案没有规范的书写、心里有货却“倒”不出来等尴尬情况,更为严重的就是面对陌生题型学生都不会自己审题。

所以教师首先必须从观念上认识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的要求不断上升,而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认识程度远远不够。

充分肯定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不仅能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同时也是为学生今后终生服务。

一句话——教师必须从观念上克服对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认识偏差。

行为习惯。

从问卷调查的分析情况还可以看出:

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打断学生的回答;为了赶时间完成教学进度,当学生说出答案的一部分的时候,教师就迫不及待的挥手示意学生:

不错,你的答案是对的,请坐下……,对于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出现的小错误,教师及时纠正就更不可能了。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教师布置了一道多解题让学生思考。

过了一、两分钟,教师开始提问,但举手的同学不多。

于是教师立即提问了一个好学生该题有几解?

学生非常激动地说有三解。

就在学生准备讲是哪三解、如何求的时候,教师却比学生更加激动地打断了学生的回答,仅说了一句:

很好。

便挥手示意学生坐下,自己顺着学生的思路讲了下去……

这些不良的教学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达的积极性。

彻底剥夺了学生展示、表达数学的权利和机会。

直接妨碍了学生智力继续、全面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受教育者一生的创造性发挥。

这在无形之中就误导了学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完全违背了新课程体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学生方面

多年来对数学的学习,给学生一种错误的认识:

数学这门学科,只要答案正确就可以了。

比如:

回答问题只要报答案,作业练习只要写清楚结果。

不需要象文科那样注意书写的整洁和规范,多数学生在数学作业中都不太重视出现的较少的汉字的书写,个别错别字纯属正常现象。

因此有不少数学老师看到某同学的语文作业本时常惊讶的感叹道:

啊?

×××的字也能写得这么工整?

甚至在我调查时有个别学生对我说,数学只要阿拉伯数字写正确、图形画认真就好了!

有这样的错误感慨充分说明学生本身对数学表达能力也不够重视。

从问卷调查中还可以明显的发现,随着学生的不断长大,他们越来越不喜欢在同学面前举手发言,原因仅仅是脸面和自尊,怕自己在回答问题中出洋相,怕同学嘲笑。

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的后果就是高年级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完全不及低年级。

当然,小学数学主要以阿拉伯数字和图形为主,教学要求只要让学生达到能算、能识图的层次,文字题并没有特别强调和重视。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旦跨入中学,命题、证明等文字叙述为主的知识开始逐渐引入和渗透,学生明显力不从心。

这也是导致目前中学生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之一。

材料二:

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几点建议:

1、教师自身观念的改变。

(关键)

教师观点的正确转变是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首要条件。

只有自身观念转变了,才会有教学设计的改变,才会有课堂行为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学生表达的机会少。

教师是绝对的“教”者,学生是绝对的“学”者,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状态,都是教师个人唱“独角戏”。

定义、计算、证明及注意点,教师讲得是眉飞色舞,不亦乐乎;学生的参与则比较的机械、肤浅,大部分学生只是会用几个单一的数学专业术语和图形符号来表达数学。

要想出现学生在课堂上自然的参与教学并能和老师相互交流的场景,估计是不少老师的一个梦想而已。

作为共同活动体的交互作用和创生能力被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发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的改变。

数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应由单纯的记忆、模范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

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课堂教学过程是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探寻者,是课堂中的“中流砥柱”。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向学生提供表达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上台讲解开放性习题,讲解小知识点、分析习题等,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我,释放自我。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担当起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责任,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学生才会认真学、主动学,才会真正进入乐学境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学生在逻辑思维、自主学习方面才会得到根本的发展。

2、身教重于言教

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发言、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

此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将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用。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于有很强模仿能力的学生来说,都成了他们学习的榜样。

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能力,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数学表达水平。

(1)语言方面要规范

《新课标》也给我们数学教师的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务必注意自己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启发性。

尤其是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正确、科学、简练。

所谓正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叙述得当,推理合符逻辑。

所谓科学,是指语言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日常的生活实际。

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要言简意赅。

另外,作为数学教师,应注意语言的条理性、逻辑性、连贯性。

总之,数学教师的语言要与时俱进!

(2)板书要规范清晰

俗话说“好样难学坏样易仿”,一个教师如果课堂的板书随随便便,糊里糊涂,那么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业也肯定是乱七八糟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影响学生思想表达。

时间一长。

甚至可能出现学生思维清楚,但不会书面表达的恶果。

那么教师将成为误人子弟的罪人。

所以,在黑板上写清概念的理解,定理的推导,例题的分析和解答,注意条理,结构严谨,将会使学生受益不浅。

3、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传统的那种“一问一答”、“串问串讲”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连参与讨论、交流的机会都没有。

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也并非来自学生的需要,而是来自教师主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

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要精讲善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新课标》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分析、自己画图、自己思考、共同讨论,因此必须让学生能有表达的机会。

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做起:

(1)创设良好的环境

教学实践表明: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

“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积极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

”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把微笑带进课堂,决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用幽默、信任、师德感化学生,从而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赖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师生一道共同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如果师生关系是“土壤”,那么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较适宜的“气候”。

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互换角色”的新型教学方式,结合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小组竞赛等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活动,给课堂添加新的色彩,创造出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2)给学生时间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

“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

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空间很小。

我曾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老师都喜欢在给出一道题目后补上一句:

我给大家×分钟时间思考(甚至是×秒),一方面可以看出该老师上课时比较的急躁,另一方面教师无形的在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我在课后曾对此调查过学生,中等以下的学生都反映:

几十秒钟的时间,我们根本就来不及,有时候我们干脆就不去思考,反正几十秒后老师会讲解的,同时老师规定了时间后我们都比较紧张,更加不能集中注意力去思考。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

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模式,在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观点方面,要舍得花时间,切不可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形式主义的自问自答,正如一个学生对我说的一样:

有时候我们回答问题,稍有和教师的答案相偏离,老师马上就会迫不及待的引导学生朝老师的答案方向转移,甚至教师让学生坐下自己回答。

这样做一方面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以往,学生将会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力和信心。

调查统计发现:

多数学生都渴望自己能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表达出来。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不要死死的统治课堂,自己一个人独领风骚。

达到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教学场景,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少了主次的关系,多了真正的讨论和民主的发言、交流。

不仅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能够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课堂也就充满了活力,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