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生物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453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科版生物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科版生物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浙科版生物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浙科版生物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浙科版生物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科版生物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docx

《浙科版生物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科版生物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科版生物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docx

浙科版生物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

章末综合测评(三)

(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12×6=72分)

1.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能够说明(  )

①ATP中远离A的磷酸基团容易脱离 ②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 ③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④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短期内分离出细胞的ATP,部分末端磷酸基团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有新的ATP形成,但含量变化不大,说明ATP有分解,短期内既存在ATP的合成,也存在ATP的分解,其原因是ATP中远离A的磷酸基团容易脱落和结合。

本实验不能证明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 C

2.下图表示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1、A2可分别表示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

B.图中E不是物质,而是能量,在植物细胞中E1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

C.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ADP,C为ATP

D.从图中可以看出,ATP与ADP转化过程可以看作可逆反应

【解析】 ADP合成ATP的过程需要

,ATP水解为ADP的过程产生

,结合图形可知C为ADP,B为ATP,C项错误;E不是物质,应为能量,植物细胞中,ADP形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B项错误;由于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两个反应的场所、条件、能量均不同,所以并不是可逆反应,D项错误;ATP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而形成则需要吸收能量。

【答案】 A

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

36500094】

①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②酶都有催化功能 

③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都是酶 ④酶具有特异性、高效性

⑤酶促反应与外界条件无关 ⑥淀粉酶能促进淀粉水解 

⑦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起催化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⑤

C.①②④⑥D.①③⑥

【解析】 本题考查酶的产生、作用、本质及作用特点。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蛋白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效率极高且具特异性。

酶的催化效率用酶活性表示,酶促反应速率(酶活性)受温度、pH等环境条件影响。

所以③、⑤项是错误的。

另外,酶的作用是促进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与反应是否在细胞内或生物体内无关,如口腔中消化酶的作用,故⑦项也是错误的。

【答案】 C

4.如图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A.三个处理条件中b是此酶促反应的最适条件

B.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不可能是酶制剂的量不同

C.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反应底物的量不同

D.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处理温度的不同

【解析】 从题中曲线的变化可看出,单位时间内生成物的量的多少可以体现出酶的催化活性的大小,所以a曲线所反映的酶的催化活性最大,b曲线次之,c曲线最小,因此A错误;在底物浓度及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酶的数量越多,酶促反应速率越大,因此该坐标图可表示在不同酶浓度条件下的酶促反应;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只能改变酶促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平衡点,若反应底物的量不同,则最后生成物的量会不相同,而从题中看出,a、b、c三条曲线最终重合,说明最初底物浓度是相同的,故C错误;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温度不同,酶促反应的速率会有所不同,在低于最适温度时,若a曲线处理的温度最高,b次之,c最低,则酶促反应速率与图中各曲线变化趋势相符合,因此D正确。

【答案】 D

5.如图中的渗透装置,开始时的液面高度为a,停止上升时的高度为b,若每次停止上升后都将玻璃管中高出烧杯液面的部分吸出,则a、b液面间的高度差与吸出蔗糖溶液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  )

【解析】 每吸出一次,蔗糖溶液浓度就减小一次,而a、b液面的高度差是由半透膜内外溶液浓度差决定的,随着吸出次数的增加,内外浓度差越来越小,所以a、b液面高度差也越来越小。

【答案】 B

6.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图。

若将处于b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浓度溶液中,则该萝卜条的质量将(  )

A.不变B.增大

C.减小D.先增后减

【解析】 b浓度大于a浓度,萝卜细胞先放在b溶液中,细胞失水,浓度将增大至与b相同,而后放入a中,细胞将吸水使浓度减小至与a相同,细胞质量将增大。

【答案】 B

7.某科学家在研究质膜运输物质时发现有下列四种关系,分别用图中四种曲线表示,在研究具体的物质X时,发现与曲线②和④相符。

试问:

质膜运输物质X的方式是(  )

A.扩散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D.胞吐

【解析】 分析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应从影响物质跨膜转运的因素入手,尤其从载体蛋白和能量两方面考虑。

曲线①说明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呈正相关,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应为扩散。

曲线③说明运输速率与O2浓度无关,说明这种方式不是主动转运,而是一种被动转运方式(扩散或易化扩散)。

曲线②表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物质浓度升高,运输速率加快,当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运输速率不再增加,而保持稳定,说明这种运输方式需要载体蛋白,不是扩散,可能是易化扩散或主动转运。

曲线④表明运输速率与O2浓度有关,说明这个过程是需要能量的,只能是主动转运。

综合分析,质膜运输物质X的方式是主动转运。

【答案】 B

8.将一份刚采摘的新鲜蓝莓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h后,贮藏在温度为1℃的冷库内。

另一份则始终在1℃的冷库内贮藏。

从采后算起每10天定时定量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如图所示曲线。

下列叙述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的是(假设呼吸作用的底物都为糖)(  )

A.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需氧呼吸,又进行厌氧呼吸

B.第20天对照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

C.第40天对照组蓝莓需氧呼吸比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D.贮藏蓝莓前用CO2短时处理,能抑制其在贮藏时的厌氧呼吸

【解析】 第20天时,对照组的

大于处理组,说明对照组厌氧呼吸强度较大,产生乙醇也较处理组多。

第40天时,对照组的

=2,说明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产生CO2量相等,则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例为1∶3,两组对比知:

贮藏蓝莓前用CO2短时处理,能抑制其在贮藏时的厌氧呼吸。

【答案】 C

9.如图是一种可测定呼吸速率的密闭系统装置,把三套装置放在隔热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三套装置中种子的质量相等)。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hC>hB>hA

B.当种子中的有机物消耗完毕,温度计读数装置C最高

C.若取适量的幼胚研碎,滴加少量的DCPIP(一种染色剂,被还原后为白色),一段时间后DCPIP颜色逐渐变白,原因是种子在呼吸过程产生还原剂NADH

D.A、B两装置有色液滴右移的距离不一样

【解析】 花生种子含脂肪较多,小麦种子含淀粉较多。

等质量的这两种种子,由于脂肪的碳氢比例高,耗氧多,故C移动的距离最大。

A装置的种子消过毒,则B装置比A装置多了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耗氧量较多。

因此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hC>hB>hA,A正确;花生种子含脂肪较多,小麦种子含淀粉较多。

等质量的这两种种子,由于脂肪的碳氢比例高,耗氧多,释放的能量多。

因此温度计读数装置C最高,B正确;种子呼吸过程产生的NADH具有还原作用,能够将试剂还原为白色,C正确;A、B两装置中产生的CO2都被NaOH溶液吸收,因此装置中会因O2的消耗而导致气压下降,所以液滴会向左移动,D错误。

【答案】 D

10.下列有关叶绿体及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破坏叶绿体外膜后,O2不能产生

B.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保持不变

C.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

D.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可完成碳反应

【解析】 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碳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因此破坏叶绿体外膜,不影响O2的产生;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碳反应有关的酶,获得ATP、NADPH和CO2后,可完成碳反应,故D正确;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中各种色素的比例会随植物生长期、光照、温度等的变化而变化;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温度降低和光照减弱。

【答案】 D

11.如图表示某同学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改进装置。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应向培养皿中倒入层析液

B.应将滤液滴在a处,而不能滴在b处

C.实验结果应是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

D.实验得到的若干个同心圆中,最小的一个圆呈蓝绿色

【解析】 该实验将长形滤纸条换成圆形,点样在a处,培养皿中倒入层析液,实验结果应是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由外到内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A、B、C正确,故选D。

【答案】 D

12.如图是氢的载体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的过程,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①产生的氢的载体可在②过程中将三碳化合物还原

B.氢的载体经⑤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O2参与

C.①④⑤⑥⑦过程能生成ATP,②③过程会消耗ATP

D.晴朗的白天,小麦的①过程比⑤过程进行旺盛,且通过②③过程在叶绿体中积累多糖

【解析】 据题图示可知,①光反应产生的氢的载体可在②碳反应过程中将三碳化合物还原,A正确;据题图示可知,氢的载体经⑤需氧呼吸第三阶段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O2参与,B正确;④厌氧呼吸第二阶段既不产生ATP,也不消耗ATP,C错误;晴朗的白天,小麦的①光反应过程比⑤需氧呼吸第三阶段过程进行旺盛,且通过②碳反应和③葡萄糖聚合成多糖过程在叶绿体中积累多糖,D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28分)

13.(14分)为了研究钙离子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结果见下表。

【导学号:

36500095】

处理

叶绿素

(mg·g-1)

光合速率

(CO2/μmol·

m-2·s-1)

气孔导度

(mmol·m-2·s-1)

叶肉细胞淀粉含量(mg·g-1)

全营养液培养+叶片喷施蒸馏水

2.607

21.89

0.598

95.2

全营养液培养+叶片喷施含CaCl2溶液

2.667

22.03

0.624

94.9

含高NaCl的全营养液培养+叶片喷施蒸馏水

2.071

11.23

0.128

110.1

含高NaCl的全营养液培养+叶片喷施含CaCl2溶液

2.442

15.92

0.201

97.4

请回答:

(1)丙组和甲组相比,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①________减少,使光反应减弱,导致碳反应中________的过程减弱;

②高盐处理下,植物根系细胞吸水减少,导致________,使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光合速率下降。

③高盐处理下,黄瓜幼苗细胞的________中合成的淀粉积累,阻碍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2)丁组和丙组对比,黄瓜施加外源钙离子后,对NaCl的耐受性更________(填“强”或“弱”)。

(3)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丙组和甲组相比,自变量是含高NaCl的全营养液培养,所以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①叶绿素含量减少,由2.607mg·g-1减少到2.071mg·g-1,吸收光能的能力减弱,从而使光反应减弱,导致碳反应中三碳酸的还原的过程减弱;

②高盐处理下,植物根系细胞吸水减少,导致气孔导度减小,由0.598mmol·m-2·s-1减少到0.128mmol·m-2·s-1,使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光合速率下降;

③高盐处理下,黄瓜幼苗细胞的中叶绿体合成的淀粉积累量增多,由95.2mg·s-1增加到110.1mg·g-1,阻碍了光合作用的进行。

(2)丁组和丙组对比,黄瓜施加外源钙离子后,叶绿素含量减少量、气孔导度的减少量和淀粉的积累量都变小,因而对NaCl的耐受性更强。

(3)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

该实验的结论是钙离子可缓解NaCl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答案】 

(1)①叶绿素含量 三碳酸的还原 ②气孔导度减小 ③叶绿体 

(2)强 (3)钙离子可缓解NaCl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14.(14分)图1表示某高等植物一天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情况,图2表示该植物细胞内的几个生理过程。

请根据图示分析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b曲线在10:

00后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填时刻)时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大。

14:

00以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的B、F分别代表物质________、________,场所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该植物根部主要通过____________方式吸收物质A。

(3)图2中,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对B示踪,则此放射性最先出现在体内的[  ]________物质中。

场所Ⅰ、Ⅱ、Ⅲ都有不同的酶催化其化学反应,在酶1~4中,人体细胞内不具有的酶包括____________。

(4)图2中,若用仪器测定,发现该植物的叶肉细胞既不吸入也不放出C,此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10:

00时真正光合速率还在上升,但从外界吸收的CO2反而减少,说明呼吸作用增强,提供的CO2量增加;b曲线与横坐标之间的部分,植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在这期间一直都有有机物积累,到18:

00后,呼吸开始大于光合,所以植物在18:

00时有机物积累最多。

(2)图2中场所Ⅰ、Ⅱ、Ⅲ分别是叶绿体、细胞溶胶、线粒体;B、C、F分别代表O2、CO2、酒精;植物根部吸收物质A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

(3)图2中,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对B(O2)示踪,O2参与需氧呼吸第三阶段,与NADPH结合产生[E]水;酶1催化光合作用碳反应,酶4催化产生酒精和CO2的厌氧呼吸,人体细胞中不含有这两种酶。

(4)植物的叶肉细胞既不吸入也不放出C,说明此时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和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

【答案】 

(1)呼吸作用强度(速率)增强 18:

00 光强度减弱 

(2)O2 酒精 细胞溶胶 渗透作用 (3)[E] 水 酶1和酶4 (4)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和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