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宏观经济学课件多恩布什第十版第13长至最后一章期末考试用.docx
《湘潭大学宏观经济学课件多恩布什第十版第13长至最后一章期末考试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潭大学宏观经济学课件多恩布什第十版第13长至最后一章期末考试用.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潭大学宏观经济学课件多恩布什第十版第13长至最后一章期末考试用
第十三章消费与储蓄
13.1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持久性收入理论
1.家庭预算开支模式:
食品、住房、交通、医疗保健、其他支出、储蓄等(见下页图)。
2.恩格尔定律: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用于食品支出所占家庭预算开支的比例越来越低。
3.消费、收入和储蓄的关系:
个人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个人储蓄率=个人储蓄额/个人可支配收入
4.消费: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5.消费函数:
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影响居民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收入水平、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消费者个人的偏好、消费者对其未来收入的预期、甚至消费信贷及其利率水平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
因此,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及其消费的规模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
)
6.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基本假设
经济中只存在两个部门:
家庭和企业(消费和投资);不存在政府,即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收入;利率、工资和价格是固定不变的;潜在的国民收入(YF)是固定不变的。
7.凯恩斯消费函数:
反映消费支出水平与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间关系的函数。
C=C(Y)=a+bY
其中:
C代表消费;a代表自发性消费(a>0),其含义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其变化不受收入水平的影响。
bY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诱致性消费,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0
边际消费倾向(MPC):
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
MPC=△C/△Y
8.边际储蓄倾向
S=–a+sY
S: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储蓄的增加。
9.MPC和MPS的关系
Y=C+S=(a+bY)+(–a+sY)=(b+s)Yb+s=1即:
MPC+MPS=1
10.研究国民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的意义
×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的重要在于:
一方面,消费是总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当消费急剧变动时,很可能会通过对总需求的冲击来影响产出和就业;另一方面,未被消费掉的部分(即储蓄)是一国可用于投资新资本品的部分,而投资又是长期经济增长背后的推动因素。
因此,消费和储蓄行为是理解经济增长和商业周期的关键。
前面主要回顾的早期的消费理论,本章主要研究的是凯恩斯的以后的消费理论,也称为现代消费理论。
凯恩斯消费函数在早期经验上的成功
家庭数据:
收入较高的家庭消费较多,所以MPC>0;收入较高的家庭储蓄多,即MPC<1;较高收入家庭把收入中较大的部分储蓄起来,即APC递减。
长期停滞预测与消费之谜
×
(1)战后将长期停滞的预测与失败,APC并未出现递减;
×
(2)库兹列茨收集了1869-1938年美国国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数据发现,APC非常稳定。
×现代消费理论强调人们所做一生的决策,生命周期假说强调面对一生中收入变动时,选择如何维持稳定的生活标准,而持久收入假说理论集中注意预测消费者一生可望得到的收入水平。
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Hypothesis)
Modigliani&Brumberg(莫迪利安尼、布伦伯格),1954年在《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首先提出。
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个人在长期中计划其消费与储蓄行为的,以便在他们整个一生中,以最好的方式配置其消费。
核心思想
▪人们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消费开支,以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一般说,年轻人家庭收入偏低,其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
壮年和中年,收入会大于消费,且可以储蓄以备养老。
年老退休,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状态。
图(课本274页)
×假如每年收入持久性地提高3000美元,这额外的3000美元乘以45个工作年限再分配大片60个生命持续年限,年消费将增加3000*45/60=2250美元。
换言之,持久性收入所产生的边际消费倾向将是WL/NL=45/60=0.75,
×相对比之下,假定收入增加3000美元,但只有1年。
这额外的3000美元分配于60年,则增加的年消费量为3000/60=50。
换言之,产生与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将是
1/NL=1/60=0.017
产生于持久性收入的MPC很大,而产生于暂时性收入的MPC较小,差不多接近于零
生命周期理论意味着,产生于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应该等于产生于暂时性的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因而也是非常小的。
理由是来自财富支出与来自于暂时性的收入的支出一样,都被分布到生命持续的年限中。
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
MiltonFriedman(米尔顿•弗里德曼),1957年在《一个消费函数的理论》中最早提出。
持久收入概念
从一个更长的时期来观察的家庭的平均收入。
持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大致相当于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数,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
×持久性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与现期收入无关,而与长期收入的估计有关。
×持久性收入就是以一个人的现有财富水平和未来挣到的收入,来维持其个人在有生之年的稳定的消费比率。
×持久性收入理论用最简单形态指出消费与持久性收入成比例:
C=cYP其中YP表示持久性(可支配)收入
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表明的是消费和当年收入之间的关系为c*θ,长期消费边际倾向表明的是消费和长期收入(持久收入)之间的关系,为c。
×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原因是,当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能马上调整其消费。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收入。
因此,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根据上述理论,政府想通过税收的增减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都用来消费。
经济学家常把生命周期理论和持久性收入假说合起来称之为“生命周期——持久性收入假说”,简称为LC-PIH理论。
×根据LC-PIH理论,消费应该比收入更稳定,因为产生于暂时性收入的开支将被分配到许多年份当中
×与此相反,传统消费函数预言,消费的波峰应该与收入的波峰相一致。
13.2不确定性情况下的消费:
现代分析方法
按这种消费理论,当经济衰退时,虽然人们收入减少了,但消费者仍然按持久收入消费,故衰退期的平均消费倾向高于长期的平均消费倾向。
相反,经济繁荣时尽管收入水平提高了,但消费者按持久收入消费,故这时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
持久收入理论与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别:
后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前者偏重于对个人收入的预测
20世纪70年代末,罗伯特·霍尔(RobertHall),提出了著名的理性预期消费理论。
▪预期方法:
静态预期、外推型预期、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考虑了当前存在的可能对未来预期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因此,预期结果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一致。
中心论点:
人们在作出现期消费的决策时,他们所作出的有关未来收入的预期是理性预期,因此他们作出的消费计划就可以达到最好的消费配置。
实际消费行为存在着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稳性的问题:
▪过度敏感性意味着消费者的反应太强烈,以至于无法对收入变动做出预期;
▪过度平稳性意味着消费者的反应太弱,以至于意外的收入变动也不会产生什么反应。
×由于流动性约束与缺乏远见,使得LC-PIH对居民的消费行为失去解释力。
流动性约束:
经济活动主体(企业和居民)因为其货币与资金量不足,且难以从外部得到,从而难以实现其预想的消费和投资量,造成经济中总需求不足的现象。
缺乏远见:
例如政府宣告增加福利金时,消费不会大幅度增加,只有当福利金真正拨付时,消费才会改变。
缓冲库存储蓄:
生命假说认为,人们储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退休储备资金;但另外的储蓄目的也很重要,作为达到预防性目的的储蓄,被用来做为一种缓冲库存,当光景好时增加储蓄,以便在光景坏时维持消费,此时的储蓄称为缓冲库存储蓄。
不确定性与缓冲库存储蓄
在LC----PIH理论中,为了解释预防性或者缓冲库存储蓄的存在,需要改变有关消费者的确定性假定,即引入不确定性分析。
一个人的生命预期与退休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将来的需求也具有不确定性,对于消费者来说,支出大量下降所产生的痛苦,大于同样规模支出增加所得到的快乐,因此消费者能避免在光景坏时被迫大量削减其消费的一种办法就是进行缓冲库存储蓄。
目标财富水平
如果财富低于该目标水平,预防性储蓄动机将比急躁情绪强烈,于是消费者将努力积累财富以达到目标;如果财富高于目标水平,急躁情绪将强于谨慎,则消费者将削减储蓄,这些效应会导致比标准的LC-----PIH模型所预示的要高很多的mpc。
13.3消费行为的深层分析
消费、储蓄和利率
任何进行储蓄的个人会得到利息、红利或产生于资本存量的资本收益(即股票价格的上升)形式的回报。
利率提高时,进行储蓄会更具吸引力,但是一般研究结果认为,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微小,而且难以觉察。
利率提高对储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1)任何进行储蓄的人会得到以利息或红利以及产生与资本存量的资本增值形式的报酬,因而,看来增加储蓄的方法,就是提高利率
(2)利率提高有可能会减少储蓄,因为达到既定的目标储蓄的可以较少一点
13.3.2巴罗—李嘉图问题
×新古典主义批评凯主义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中,比较了政府用举债还是征税来筹措战费的效应,认为二者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是一样的。
凯主义认为两种方式对总需求的影响不同,主张举债而不是增税来扩大支出,进而认为赤字政策比平衡预算更有效:
征税会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和储蓄,其改变的只是总需求结构(公共支出与私人支出的比例),不会扩大总需求;
举债只会减少个人的当期储蓄,不会改变个人消费倾向和投资倾向,进而扩大支出和总需求。
凯主义的这种“公债哲学”一直受到自由主义的责难,布坎南把其上升为“李嘉图等价定理”,以对抗凯主义。
新古典主义则用理性预期假说来证明李氏定理的有效性:
当政府举债时,理性的个人会预期到政府未来会通过征税来还本付息,为应付将来税收增加,个人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因此,举债和增税的总需求效应一样;
同理,政府通过减税刺激消费的政策也无效,因个人会把减税收益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以应付政府未来的增税。
×后来的凯主义用一部分人会在政府偿债前去世,负担由后代承担,不会减少现期支出来反驳李氏定价定理。
×巴罗《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
》一文中认为,即使消费者在政府增税还债前去世,等价定理仍能成立,并给出了形式化的证明(略),即著名“巴-李等价定理”。
其基本假设是:
+凯主义把消费者视为“利己主义者”,而理性消费者却有“利他主义”的遗产动机;
+消费者会同等对待自己和子女的负担,当预期到子女将有更重的税收负担时,他们会减少消费,为后代而储蓄。
第十四章投资支出
14.1资本的存量需求和投资流量
投资的重要性
×投资波动性大,贯穿整个经济周期过程的GDP的绝大部分波动。
×投资支出是一个基本环节,是政策重要控制的变量。
×在供给方面,影响经济增长。
总投资、净投资与折旧(图)
投资和资本存量(图)
一个比喻(图)
投资需求的基本
•两个基本概念
•资本:
积累的机器、设备、厂房以及其它耐用生产要素存量。
•投资:
用来维持或增加经济中资本存量的流量。
投资分类
•固定投资
•存货投资(包括原料积累、半成品、库存成品等)
•住宅投资(包括房屋维修和建造新房的开支)
资本的存量需求和投资流量
×房地产市场为例
×收入,特别是贷款利率对房屋存量的需求很大。
×会导致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刺激流量。
两个结论
×投资是货币政策进入商品市场的渠道,利率是首要因素。
×以较低资本税的形式出现的财政政策能够直接增加投资。
三、合意资本存量的决定和影响因素
1.资本或投资的租用成本(rc),包括:
A.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r=名义利率i-预期通货膨胀率πe
B.折旧也构成资本或投资的租用成本
rc=i-πe+d
2.资本的边际产出就是在生产中多使用1单位资本所增加的产出。
资本边际产出递减意味着随着资本的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
×只要资本边际产品的价值高于租金成本,企业就值得增加其资本存量,因此,企业将继续投资,直到多增加1单位资本所生产的产品价值,等于使用资本的成本——资本的租金成本为止。
×租金成本的提高,使得rc曲线上移,将使得合意的资本存量减少
×经济规模的扩大(Y提高),对资本的需求也就增加,使整个资本边际产产出曲线向右移动。
合意的资本存量也就增加。
×合意的资本存量K*,资本的租金成本rc,与产出之间的一般关系可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K*=g(rc,Y)
其中租金成本增加(实际利率上升,折旧率上升,投资税减免降低)降低了合意的资本存量,而GDP的增加则提高了K*
影响资本存量或投资的其他因素
1.预期产出(Y):
2.税收(t):
主要是公司所得税和投资税减免。
投资税减免允许企业按每年资本支出的比例,从其纳税额中扣除。
它降低了企业的资本品价格,降低了企业的租金成本
公司所得税率增加,可能通过普通股票途径减少合意的资本存量
3.财政政策影响:
财政政策是通过公司所得税率和投资税减免两者施加影响的。
高税收——低政府支出的政策保持了较低的实际利率,从而促进了资本需求。
低税收——高政府支出的政策将会导致实际利率提高,从而减少了资本需求。
3.货币政策影响: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市场利率,来影响资本需求。
联邦储备降低名义利率(在给定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导致企业愿意有更多的资本。
资本需求的扩大,又将反过来影响投资支出。
4.证券市场和资本的成本对合意资本存量或投资流量的影响(股价高,意愿出售股票)
5.投资的q理论(股价高,公司意愿投资)
该理论强调投资于股票市场之间的这样一种联系。
当股价较高时,公司经理愿意增加较多的新资本,进行投资;当股价较低时,少增加新资本或者完全不投资
q=企业市场价格/资本重置成本
一般而言,q>1时,会有新的投资,q<1时,不会有新的投资。
投资是随着q适度地增长的。
5.2Q理论
•核心思想:
强调股票价格与(物质资本)投资之间的联系。
JamesTobin首次提出,Tobin’SQ
定义:
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已安装资本的重置成本
内容:
如果q>1,那么企业会增加投资投资是随着q适度增长的
•该理论强调投资于股票市场之间的这样一种联系。
当股价较高时,公司经理愿意增加较多的新资本,进行投资;当股价较低时,少增加新资本或者完全不投资
资本存量的调整
×可变加速模型
可变加速模型背后的基本观点是,现有资本存量与合意资本存量之间的差距越大,企业投资率就越快
根据可变加速模型,企业在每一时期都打算填补合意资本存量与实际资本存量之间的差距部分λ。
14.2投资的具体部分:
企业固定投资、住宅投资和存货投资
投资的具体部分
×企业固定投资:
企业购买的用于生产的设备和建筑物
×住房投资:
人们为居住而购买的和房东为出租而购买的新房
×存货投资:
企业储存的产品,包括原料与耗用品、在制品以及制成品。
固定投资
×信用配给和融资的内部资源
×留存收益50%,作为投资,考虑到信用配给。
×不可逆性和投资决策的时机。
信用配给的原因:
1、信用;2、管制。
×现金流量贴现的分析方法,利率越高,投资可能性越小。
货币政策和住宅投资
对名义利率敏感
1、名义支付;2、银行使用经验法则
存货投资
×持有存货的原因
×加速模型
×预期到的和预期不到的存货投资
×经济周期中的存货
×即时存货管理
企业持有存货的原因:
×销售者持有存货以满足未来的商品需求;
×持有存货是因为企业不经常性大量订货;
×生产者持有存货可能作为一种稳定生产的手段
×有些存货是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乘数-加速数模型也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乘数——加速数原理的基本内容为:
投资扩张时,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增加作用,收入的增加又通过加速作用对投资产生加速推进作用,这样,经济进入循环扩张阶段;相反,投资减少时,减少的投资又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缩减作用,收入的缩减又通过加速作用进一步减少投资,这样,又不断循环的导致经济进入衰退阶段。
加速模型
×加速模型表明投资支出与产出变动成比例,而且不受资本成本的影响
I=α(Y-Y-1)
第一,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的函数。
第二,投资率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产量的微小变动会引起投资率较大幅度的变化。
第三,若要保持投资增长率不至于下降,产量必须持续按一定比率增长。
第四,加速数与乘数一样,都从两个方向发生作
存货投资的加速模型与资本积累的可变加速模型之间的比较:
×联系:
两个模型都反映了其他因素引起的资本的变动,加速模型实际上是可变加速数的特例。
了解加速模型,就要忽略租金成本的作用,并让可变加速公式中的λ=1.
×区别:
可变的加速模型试图解释公司调整其资本存量的速度,该模型强调资本存量变动的动态过程;而加速模型强调投资变动的结果。
。
资本积累的可变加速模型解释的范围更广
14.3投资和总供给
投资对供给的效应是长期的,不是短期的。
投资率越高,经济体越富裕
第十五章货币需求
15.1货币存量的构成
货币是支付手段或者交换的媒介,或者说,货币是在交易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一种物品。
在美国,有两种主要的货币量:
M1和M2。
×M1包括那些能够直接、立即,并且无限制地进行支付的要求权,这些要求权是流动性的。
(如果一种资产能够立即、方便而又便宜地用于支付,它就是流动的)
×M2还包括非立即流动的要求权
(1)通货:
流通中的硬币和纸币
(2)活期存款:
商业银行的无息支票账户
(3)旅行支票:
只能由非银行机构发行的支票
(4)其他支票存款:
具有各种法律安排和各种销售名称的生息支票账户
M1=
(1)+
(2)+(3)+(4)
(5)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投资于短期资产的共同基金中的支票存款
(6)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7)储蓄存款:
指在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中的存款,但不能由支票进行转让
(8)小额定期存款:
生息存款,并有特定的到期日
M2=M1+(5)+(6)+(7)+(8)
×金融创新
×可转让支付命令的NOW帐户。
15.2货币的职能
×交换媒介价值储藏核算单位延期支付任何物品
15.3货币需求理论
对实际余额的需求
×交易动机:
使用货币进行日常支付所引起的货币需求
上述方程表明,货币需求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下降,随着交易成本的提高而增加。
×预防性动机:
为应付未预见到的意外事故而产生的货币需求
×投机性动机:
由于个人可能持有的其他资产的货币价值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货币需求
持币机会成本
15.4经验证据
滞后的调整:
货币需求的调整时滞后于收入与利率变动的,收入水平或利率变化时,起初货币需求只发生一个很小的变化,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需求的变化加强了,逐渐增加到其充分的长期变化
1、调整货币的持有量需要成本和代价
2、货币持有者预期化调整要慢
对M1需求的经验数据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
利率上升使得货币需求减少;
×货币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变动的短期反应,与长期反应相比,是相当小的;
×名义货币需求同价格水平成比例地变动。
货币需求是对实际余额的需求。
15.5货币的收入流动速度
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指每年内货币存量在融通该年收入流量时被换手的次数。
×货币流通速度=名义GDP/名义货币存量
×收入流通速度被定义为:
V=(P×Y)/M=Y/(M/P)
即名义收入与名义货币存量之比,或者等同于实际收入与实际货币余额之比。
又M/P=L(I,Y)从而收入流通速度表示为
V=Y/L(I,Y)
高流通速度意味着低货币需求
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
M*V=P*Y
上式就是著名的数量方程,它将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与货币存量联系起来。
古典货币数量论
当V和Y固定不变时,上式就变成了古典货币数量理论,即强调价格水平和货币存量按比例变化。
因此古典货币数量理论就是一个通货膨胀的理论。
P=M*V/Y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
据此,弗里德曼将他的货币需求公式定义如下
η代表股票预期回报率,rm表示货币预期回报率,re表示债券预期回报率
货币主义学派
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
亦称货币学派。
以挑战凯恩斯主义的面貌出现。
其领袖人物为米尔顿·弗里德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扩大有效需求的管理政策,虽然在刺激生产发展、延缓经济危机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同时却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相标榜,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
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作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货币主义用经济政策的滞后性质反对根据情况而制定的货币政策,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货币增长率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第十六章联邦储备、货币与信用
16.1货币存量的决定:
货币乘数
(一)货币供给量的决定
货币政策是指: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因此,货币政策就是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的政策。
货币的供给由中央银行来提供。
中央银行提供货币供给(表ppt)
高能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图ppt)
准备金-存款比率
A.准备金-存款比率:
×存款准备金=吸收的存款(D)×准备金率(re);
×法定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
re=准备金/存款(D)
贷款额=存款额–准备金
B.通货-存款比率
×通货―存款比率:
cu=CU/D
×影响通货―存款比率高低的因素:
×通货―存款比率高低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主要由美联储不能直接控制的银行存款所组成
×M=公众手中持有的通货+存款=CU+D
2,高能货币或基础货币
×高能货币(H)或基础货币,是指能够影响并创造货币供应量的那部分货币。
高能货币的组成如下:
H=公众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