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笔记5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085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笔记5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内经笔记5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内经笔记5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内经笔记5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内经笔记5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经笔记5版.docx

《内经笔记5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笔记5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经笔记5版.docx

内经笔记5版

内经

1.中医的四大经典——《内经》(《黄帝内经》)、《伤寒》(《伤寒论》)、《金匮》(《金匮要略》)、《温病》(《温病学》)。

2.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是——《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分,各9卷81篇,合为18卷162篇,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

3.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黄帝内经》。

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成书于秦汉—战国(约557年),说明《黄帝内经》绝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绝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一个相当时间内,各医学家们经验的总结汇编。

书名冠以“黄帝”亦仅是伪托之辞。

5.《内经》的命名——内,相对于外而言;经,常也、法也、径也,是常道、规范的意思。

6.《素问》的命名——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含有问答之意。

7、《灵枢》的命名——灵者灵验,枢者关键,即针刺灵验,以针刺为主,故曰《灵枢》又称《针经》。

8、最早提到《内经》书名的是西汉刘歆的《七略》但已绝传,现在文献中最早记载的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9.《素问》之名,始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自序》中。

10.《灵枢》最早称为《九卷》,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自序》中,晋代王叔和《脉经》称《灵枢》为《九卷》,晋代皇甫谧《针灸甲已经》称《针经》,并提到《内经》包括《素问》和《针经》两部分,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11.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2.气机——气的运动称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13.气化——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能量的转化过程。

14.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15.学习《内经》的方法——①通读原文

②要分析原文的理论原则

③要理解《内经》的理论体系

④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6.阴阳的基本概念(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17.神明之府——指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场所。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及生热,热及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

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19.飧泄——即大便有不消化的食物。

又叫完谷不化。

20.脾与胃的生理——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21.脾与胃的病理——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22.人体清气与浊气的特性——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23.学习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体会——

①人体凡属清阳的应该在上在表,凡属浊阴的应该在下在里

②凡耳聋、耳堵均属清阳不能出上窍之故,临证可用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

③痤疮乃阴阳反作或见大便秘结可用既能升清又能降浊的清暑益气汤

④鼻渊乃浊阴不能下、清阳不能升可用升清降浊的清暑益气汤

或用调理气机的柴胡枳桔汤

⑤上午眩晕乃清阳不能上升,根据上午清阳上升之时,故可用清暑益气汤治之

24.壮火与少火的关系——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25.壮火——邪热亢盛之火最能损伤人体的正气即壮火食气

26.少火——是指人体生理之火具有养神柔筋的作用即少火生气

27.五味分阴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28.阴阳偏胜的病理——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9.疾病的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及生热,热及生寒

30.中医学的病机总纲——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1.阳胜则阴病——阳胜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液

32.阴胜则阳病——阴邪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

33.阳胜则热——阳邪所致的热性病的性质而言

34.阴胜则寒——阴邪所致的寒性病的性质而言

35.阳虚则寒——阳气虚损不能治阴,阴相对于偏亢的虚寒证

36.阴虚则热——阴液不足不能治阳,阳相对于偏亢的虚热证

37.《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38.五邪致病的病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39.学习寒胜则浮的体会——寒胜则浮,是由于阳虚则寒主要指肾阳不足不能蒸誊水液出现的浮肿,临证可用济生肾气丸治之

40.学习湿胜则濡泻的体会——根据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理论根据临证多用胃苓汤治之

41.湿胜则濡泻——濡泻,又称湿泻,湿泻伤脾所致

42.《内经》云: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43.肝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在窍为目;肝属足厥阴肝经,肝与胆相表里

44.心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属手少阴心经,心与小肠相表里

45.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脾开窍于口,脾属足太阴脾经,脾与胃相表里

46.肺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开窍于鼻,肺属手太阴肺经,肺与大肠相表里

47.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属足少阴肾经,肾与膀胱相表里

48.学习“中央生湿……在声为歌”的体会——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的体会精神分裂的患者如果老是想唱歌,说明病在脾,可用泻黄散治之

49.阴阳的属性——“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50.阴阳的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51.气的固摄作用——①固摄血液(气能摄血)

②固摄体液(汗、尿、胃、唾、肠)

③固摄精液

52.调阴阳的注意事项——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则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53.学习本条的体会——①调阴阳首先要重视肾精的损伤,保养肾精,

不保养肾精阴阳不调也②老年人涕泣俱出乃肾气不足也

54.疾病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

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

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55.邪气侵犯人体的表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鼓之寒热,

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56.学习本条的体会——①六淫易侵害五脏如外感寒邪入肺使人感冒

②饮食的寒热容易损伤六腑如过食生冷损伤脾胃

③湿邪容易引起湿疹可用二妙散

57.阴阳学说和整体观念在针刺中的运用——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58.治病的原则——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59.权衡规矩——权为秤锤,衡为秤杆,作圆之器曰规,为方之器曰矩。

这里指四时脉象而言,即《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

“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60、学习权衡规矩的体会——即诊脉四时与脉象的关系,春弦夏洪秋浮(毛)冬沉(实)

6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病理影响——《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62.鼽衄——鼽,鼻塞流涕;衄,鼻出血(止衄血)

63.仲夏——农历午月为夏秋之中

64.洞泄寒中——洞泄,泄泻无度;寒中,即内寒

65.风疟——疟疾的一种

66.痹厥——关节痹痛,手足麻木,逆冷等症

67.藏精的重要性——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68.昼夜分阴阳——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69.阴阳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脏为阴,腹为阳……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70.至阴——“至”意义有二:

一为至极之含义;二为上下转枢之义,此处为上下转枢之义

71.《内经》说明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72.藏象——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73.藏象学说的形成——①古代的解剖知识

②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

③反复的医疗实践

74.清代王清任重视解剖发展了淤血治病的理论代表作《医林改错》

75.藏象的含义——帝曰:

藏象何如?

岐伯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76.蜇——指冬眠伏藏之虫

77.罢极之本——罢同疲,即劳困的意思。

肝主筋,筋主运动,肝是耐是耐受疲劳的根本

78.唇四白——即口唇

79.凡十一藏取决于胆者——解释有二:

一是胆者少阳春升之意气,春气升则万化安。

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二是胆为足少阳胆经,属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藏皆取乎此也。

80.学习“凡十一藏取决于胆”的体会——有些疾病分不清表里,分不清虚实可从胆治如顽固性肾炎可用温胆汤,又如头晕、失眠、心悸、疲乏、嗜睡、手足心热、咽喉不利等多脏腑证候存在时可根据凡十一藏取决于胆的理论可用十四味温胆汤治之

81.十二藏的功能(用原文回答)——《素问•灵兰秘典论》云:

心者,君主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本,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82.肺主治节——即治理调节,肺辅佐心脏调节全身的气血津液

83.膻中——概念有三:

①心包络②气海③膻中穴

84.心包络——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预防外邪入侵的作用

85.小肠的泌清别浊——有三:

一是将胃的下容物进一步消化吸收,

并且分清水谷精微和糟粕;二是将水谷精微转输于脾输布全身,

糟粕送大肠;三是将多余的水分渗入膀胱经小便排出,故有小肠

主液的说法

86.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实,名曰奇恒之府

87.关于魄门为五脏之使,水谷不得久藏的意义——指出了魄门的启闭依赖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同时气机的调畅、魄门的功能正常有密切的关系

88.学习本条的体会——治疗便秘不能一味攻下要注意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都与魄门有关,如临证用润肠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汤加大黄焦山查都是从肝治疗;清暑益气汤治疗便秘都是从脾气的升提入手,因此魄门与五脏关系密切

89.五脏的功能——化生和储藏精气即“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90.六腑的功能——收盛和传化水谷即“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91.胃在人体的重要性——“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指出临证治病一定要注意护“胃气”。

因为胃者五脏之本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92.四海——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

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

黄帝曰:

以人应之奈何?

岐伯曰:

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胃为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脉之海;膻中者,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

93.四海有余不足的病证——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功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94.太过与不及——“至而未至谓之不及,未至而至谓之太过”

95.自过其度——概念有二:

一是超过一般人的寿命

一指耐劳而超其常度

96.胆者,中精之府;胃者,五谷之府;小肠者,受盛之府;膀胱者,津液之府;三焦者,中渎之府;三焦者,孤府也。

97.中精之府——指胆附于肝之短叶间,内藏清净胆汁,名曰中精之府。

胆者,中精之府

98.中渎之府——中,谓脏腑之中。

渎,是水道。

三焦具有主持人体气化和通行水道的功能,所以称谓中读之府。

99.孤府——指三焦在脏腑中唯它最大,且五脏之匹配,故曰孤府,三焦者,孤府也。

100.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将,统率之义。

少阴经脉属肾,肾合膀胱上连于肺,故将两脏也。

即肺与肾的经脉相连,肾主水,肺为水之上流,二者对水液代谢有重本作用。

故有人提出肾也可从肺治。

101.《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102.食物在人体的转化过程——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103.毛脉合精——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肺藏气,心藏血,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104.学习本条的体会——①胃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食气入胃,散结于肝千诫人们饥饿时疲乏无力好转的原理。

②指出了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的原理即食气入胃将营养物质输出布于肺,肺朝百脉,输布于全身,诊寸口可知全身的情况。

105.水液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106.游溢精气——精气精溢。

107.学习“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意义——后世将培土生金法以及化痰治脾的理论均来源于本条多用六群子汤。

108.学习“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体会——临证见到咳喘,食欲不振的病人,其病在脾,其制在肝治疗采用疏肝健脾一方专防止肝克脾,另一方专杜绝木侮金可用逍遥六群汤。

109.学习“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意义——为后世提出“肺为水之上源”“水肿治肺”提壶揭盖法的理论渊源。

110.学习“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体会——要据肺为水之上源,提壶揭盖法的理论指导,临证治疗肺引起的水肿可用越婢汤。

111.五脏与七窍的关系——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窍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窍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留为痈。

112.学习六腑不和则为痈的体会——六腑属阳,痈为阳证,六腑不通郁而化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成脓,故治疗痈疽一定要通腑可用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113.痈的病机——热胜则肉腐,肉腐则成脓。

114.眼睛与五脏的关系——《灵枢•大惑论》去:

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

注于目而为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

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睛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

骨血气之精而于脉并为系,上出于脑,后出颈项中。

115.学习肌肉之精为约束的体会——脾主肌肉,脾主约束眼胞属脾称肉轮根据这一理论临证可用于治疗眼睑下垂乃脾气虚,清阳不能上升之故又根据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的理论可用东垣清暑益气汤。

116.精——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117.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118.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

119.液——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120.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121.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22.六气亏虚的病证——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123.六气——精、气、津、液、血、脉。

124.学习“六气各有部主”和“五谷与胃为大海”的体会——指出精、气、津、液、血、脉与五脏各有所属,其六气的生成都来流于胃的水谷之海即六气化流于胃的观点为后世治疗六气亏损从脾胃着手提供了理论依据故尤在经在治疗虚痨病时气血阴阳都亏损采用了补益脾胃的方法。

125.营卫的生成——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126.肺主宣发的功能——①宣发浊气

②宣发水谷精微

③宣发卫气

127.卫气的功能——有三:

①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②调节腠理开合

③温养脏腑肌肉

128.老年人不寐的机理——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寐。

129.学习本条的体会——治疗老年人失眠应当采用补益养血的法则,临证多用补中益气汤或补阴益气煎(精能生血)

130.青壮年睡眠正常的原理——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131.漏泄——皮肤不密,卫气不能固表,为风邪所伤,致汗泄如漏,故称漏泄

132.营气卫气从何道而来——黄帝曰:

原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而来?

岐伯曰: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133.学习漏汗的体会——漏汗《内经》称漏泄,乃卫气不固,风邪所致多见头面、背部、半身汗出,治当调和营卫,桂枝汤主之

134.中焦所出——黄帝曰:

原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髓,命曰营气。

135.营卫同源之故——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岐伯答曰: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136.学习“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体会——即汗血同源临证治疗产后关节痛不能一味应用驱风药发汗否则损伤血液如仲景云:

“发汗后身疼痛,桂枝加芍药、生姜各1两,人参3两,新加汤主之就是注重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原理,笔者在临证多用归芪建中汤治之”

137.下焦所出——黄帝曰:

原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具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旁膀胱焉。

138.学习三焦所出的体会——①三焦所出,上焦出卫气,中焦出营气,下焦为水道(下焦出水液);②根据《内经》血与气异名同类,说明卫气也出于中焦,临证就有胃肠性感冒,感冒多见口淡乏味充分说明卫气出于中焦可用藿香正气散,不换金正气散,柴平汤,归芪建中汤治之;③根据人饮酒,小便独先下,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的理论说明卫气乙出于下焦,临证可见经期感冒乃肝藏血,肝为将军之官,肝位于下焦,治当逍遥散治之,遗精后感冒病属下焦乃卫气出于下焦,滋水清肝饮治之。

139.三焦的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40.津液如何化为五液——皇帝问于岐伯曰:

水谷入于口,转入肠胃,其液别为五。

无寒衣薄,则为溺于气。

天热衣厚,则无汗。

悲哀气并,则为泣。

中热胃缓,则为唾。

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原闻其道。

141.稠者为液,稀者为津

142.季节气候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143.宗气的生成、功能——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144.营气的生成、功能——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故焉。

145.卫气的生成、功能——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

146.精、神、魂、魄的概念——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147.心意志思智能虑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148.五脏虚实的生理病理——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149.学习肺气虚则鼻塞不利的体会——肺气虚出现的鼻炎可用补肺益气的方法治疗可用清暑益气汤

150.经脉的功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151.卫气的功能——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152.志意的功能——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153.腠理——泛指皮肤、肌肉的纹理

154.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有路径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呈纵行走线,循行于脏腑深部,络脉呈网络形,循行于较浅部位

155.人的形成的基本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156.经脉的主要作用——经脉者,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7.有关经络的名言——“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

158.一源三岐——冲、任、督三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分三路并行

159.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160.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161.暑邪的性质——因为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162.湿邪的性质——因为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163.四维相代——四维,四方四时,此处指四时邪气。

代,更代,意为寒、暑、湿、风(气)四种邪气更替伤人。

164.煎厥——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165.煎厥(名词)——病名。

是阴虚虚火上炎,阴精竭绝而致气逆昏厥的一种病证。

166.薄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167.《内经》云: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168.阳气的功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169.思想清净是防病的根本——苍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