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041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docx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docx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

----引言

2002/08/13

  【日经BP社报道】半年前,本站推出中国专辑,介绍日本企业依靠中国的成本竞争力获得成功的事例。

时光仅仅过了半年,这一动向就开始由单纯借助中国的劳动力转为将研发基地推向中国。

因为日本企业发现,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技术市场和消费市场。

从今天起本站将再次推出中国专辑“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

,以飧读者。

  不少日本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加速了日本制造业的外流。

其实不然,应该说:

正因为中国这一巨型市场门户大开,日本才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从悲观论到乐观论,围绕中国制造业的争论在日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然而,对绝大多数日本企业而言,这种争论并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现在已经不再是争论要不要进军中国的时候了,进军中国是日本企业的理所当然的选择。

不仅如此,如果不能比竞争对手抢先一步建立并密切与中国的关系,那么企业自身的生存就将面临严峻考验。

可以说,日本企业已经到了离开中国就难以生存的地步。

  以前日本企业只需从日本带来零部件,然后在中国组装、出口即可,但现在仅仅如此已无法在成本竞争上形成压倒竞争对手的优势。

日资企业必须提高原材料及零部件的本地供给率,进一步降低成本。

比如,零部件制造不可或缺的金属模具最近基本上能够全部从中国采购。

就连此前一直从日本采购的精密模具,日资企业也开始尝试在中国进行生产,并且有一部分目前已经用于生产始。

  以前,日本人认为只有没有发展前途的产品才在中国生产,而现在这一“常识”已经不再适用。

将新近开发成功的尖端产品率先在中国投入量产的情况也已不在少数。

甚至有的日本制造商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区分低端还是高端,而是将数码相机等旗舰产品的生产全部迁至中国。

  作为附加值源泉的研究开发也出现了中国本地化的趋势。

其根本就在于中国市场的魅力!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自由化浪潮汹涌澎湃,对此人们期待甚殷。

面对这一前景无限的庞大市场,日本制造商也希望放手一搏。

为此日本制造商推出的高招就是:

实现本地化开发。

只有充分了解中国的消费者,才能开发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商品。

  到中国去!

到中国去!

首先是人、零部件、制造设备,紧接着扩展到技术和经验,这一切都开始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中国落户扎根、生息繁衍。

或许未来某一天,在这块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技术和经验会以“成本竞争力”为武器,重新跨越远洋打回日本!

相信这不是太遥远的事情。

因为本应在DRAM和显示器执教鞭的“老师”--日本制造商目前已经在韩国和台湾制造商面前甘拜下风。

第三大竞争对手、超级大国--中国的崛起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届时,日本制造商将要面对的冲击就要比以前强烈得多了!

  半年前,本站推出中国专辑,介绍日本企业开始寻求中国企业的成本竞争力以获取利润。

时光仅仅过了半年,这一动向就开始又单纯借助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转为将研发基地推向中国。

因为日本企业发现,中国还是一个巨大的技术市场和消费市场。

从今天起本站将再次推出中国专辑“没有中国,日本将会怎样?

”,以飧读者。

(记者:

鹤原吉郎)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

──“世界工厂”将成“研发基地”

(1)

2002/08/14

  【日经BP社报道】上接本站8月13日报道: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

----引言”。

  只要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去,就足以确保产品竞争力──这或许已经成为过去。

因为现在进军中国已属必然,较量已在更深层次上展开。

如何在中国以最快的速度投产最新的产品--已成为扩大赢利的首选课题。

●先锋在中国量产DVD-R/RW光驱

  比如,先锋从2001年秋开始在中国量产DVD-R/RW光驱。

而其工业样品却是在2001年春季刚刚试制完成的,量产几乎在日本国内和东莞同步进行。

  DVD-R/RW光驱属于刚刚开始量产的尖端产品,必须一边生产、一边进行技术改进,以便降低成本、提高性能。

几年前的普遍做法是:

这种改进一般在日本的工厂进行,等技术改进告一段落且已基本定型后,再拿到中国生产。

奥林巴斯在番禹的照相机组装工厂

  然而现在,在新产品的量产方面中国开始逐渐出任主角。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已将数码相机的生产迁至中国,从2002年5月开始在中国生产其主力产品--“C-2ZOOM”。

此前该公司已将银盐相机以及微型录音机等产品的生产转到了中国。

随着数码相机的生产移交,该公司的主力消费产品已全部踏上了中国本土。

●在中国照样能出精品!

  在中国生产的产品类型之所以能扩展到DVD-RW光驱及数码相机这样最尖端的领域,是因为中国的制造水准得到了快速提高。

几年前日本人还都认为“中国造不出好产品来”。

然而,诸多成功案例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偏见,尤其是“UNIQLO”(日本服装连锁店。

该公司依靠在中国进行生产,产品再进口到日本而大获成功)。

  在工业产品领域日本人一直固执地认为:

“中国还差得远呢!

”。

即便是现在,有些日本人还是不愿放弃这种成见。

  “工厂的厂房角落堆放着小山似的零部件,工人们上厕所时都要经过这里,嫌麻烦就有工人在此处方便。

就这种意识还谈何保持厂内清洁?

”、“在中国,即使开车也不用管中线在哪里,随便就可以右转弯,根本不在乎交通规则。

这种意识……”、“学到的东西当成个人财富,不愿教给别人。

无法营造在一个团队内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完整的质量管理链难以形成”。

  首先指出上述看法纯属偏见的是加贺电子董事、EMS业务部长笕新太郎。

笕部长从1987年就开始在中国从事EMS(电子制造服务)业务。

“不分青红皂白就对中国工人说‘给我干!

’,这当然不行。

因为有些东西在日本不言而喻,而在中国却行不通。

碰壁后,日本的工厂管理者就觉得‘中国造不出好产品’。

事实上,在中国的工厂里,只要你向工人解释清楚为什么必须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好处,那么照样能造出精品”。

关键是如何让工人具备目标意识。

“不用解释,上司命令‘给我干!

’,下级便说‘明白了!

’,然后闷头便干--只有日本的工厂才这么做。

因此,特殊的不是中国而是日本”(笕新太郎)。

  还有日本工厂迁至中国后质量提高了的事例。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自2002年5月份将MO(光磁盘)光驱转移到中国生产之后,次品率大幅下降。

原因是,在日本国内的组装工厂里也雇用有外国工人,而中国工人的整体素质要比他们更高,能力也更强一些。

  在中国生产商旅车“雅阁(Accord)”和微型房车“奥德赛(Odyssey)”的本田就对中国的质量相当放心:

“涂装质量还是中国好”。

“中国视力好的人比日本多。

这一点可在靠目测的涂装质量检查中充分体现出来。

涂装暇疵在日本工厂经常被漏掉,而中国工厂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入世让中国显现市场魅力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中国的重要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对于外国制造商而言,中国的魅力绝不止于制造产品。

中国有12亿人口,这一庞大市场最近几年开始散发出更加撩人心魄的魅力。

  促使人们领略到这一魅力的契机就是2001年12月的中国成功入世。

  在此之前,即使日本企业在中国国内销售产品获得了人民币,但要想将这些钱带回日本或者以红利的形式寄回日本,都要面对中国政府极其严格的限制,基本不存在可能性。

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要想赚钱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将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国外来赚取外汇。

  但是入世后情况开始改观。

中国有望在最近一到二年内有望阶段性地放宽携带人民币出境及外汇兑换方面的限制。

在中国国内市场赚钱的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的消费水平在显著提高,尤其是城市居民年均收入增长迅猛,已成为市场整体成长的支柱。

中国12亿总人口中,城市人口大约占4亿左右。

对这些人而言,拿着手机、穿着时尚的生活已不再是梦想。

  尽管目前中国的轿车和卡车合计年产量才只有200万辆,仅相当于日本的1/5。

但据估计,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刺激,“2010年生产能力将猛增至1000万辆”(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UnisiaJecs)。

在景气持续低迷、国内市场增长无望之际,开拓中国市场对日本企业而言已成为最为紧迫的课题。

(未完待续,记者:

鹤原吉郎)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

──“世界工厂”将成“研发基地”

(2)

2002/08/15

  【日经BP社报道】上接本站报道【中国专辑】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

──“世界工厂”将成“研发基地”

(1)

三洋联手海尔

  2002年1月9日,三洋电机与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海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三洋已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魅力。

目前在中国家电市场上,日本制造商面对当地制造商已经是甘拜下风。

在中国市场上,海尔的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和冰柜的份额分别为29.3%、26.5%、6.18%、26.1%和40.2%。

  此次双方的协议内容包括:

海尔通过自己的销售网在中国市场销售三洋电机的产品,而三洋电机则向海尔提供充电电池、液晶面板和电容器等主要零部件等。

也就是说,三洋电机借此次合作获得了中国的销售网以及一家大宗零部件客户。

  不过,协议中也包括三洋电机在日本国内销售海尔产品的内容。

这样一来,双方的产品势必会在中日两大市场上形成竞争。

三洋电机宁可牺牲日本市场,也要在中国市场上找到一条生路的决心可以从中一觑。

取中国企业之长

  被飞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吸引的不仅仅是家电制造商。

2001年9月,本田与中国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海南新大洲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生产摩托车的合资企业——新大洲本田摩托有限公司,昔日的对手如今成为合作伙伴。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市场,其销量占全球市场的四成以上。

在此之前,本田已经在中国设立了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和天津本田摩托集团有限公司等摩托车合资企业,但销售业绩一直不甚理想。

因为中国当地制造商推出的酷似本田和雅马哈的“仿造车”的价格只有2000~7000元左右。

而日本的合资企业产的同类产品的售价却高达9000元以上,在价格上根本无法竞争。

  于是,本田做出了与中国最大的仿造车制造商——海南新大洲合资的决定,彻底改革成本体制的同时大幅扩展生产规模。

最初提出合作意向的是海南新大洲。

擅长控制成本但研发力量薄弱的该公司出于对未来发展的忧虑,提出与本田合作。

接到提议的本田详细考察了海南新大洲的生产情况,对其杰出的成本控制体制赞不绝口。

  2002年7月,新大洲本田摩托以4498元的超低价位推出了足以抗衡任何中国厂商的踏板摩托“WAVE”。

本田的计划是2004年将其全球摩托车销量由目前的600万辆大幅度提高到1100万辆。

要想达到这一数字,就必须大幅增加中国市场的销售量。

而这一重担自然就要落到新大洲本田的肩上。

研发及尖端技术也开始流入

  “世界工厂”的实力加上“世界市场”的诱惑,中国的魅力已势不可挡。

而且,这种魅力除了生产之外,甚至已经涉及到研究开发领域。

  当然,也有类似奥林巴斯这样的“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开发在日本、制造在中国”企业。

但事实上,以家电业为中心,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已开始将部分开发业务移至中国进行。

这一趋势自有其充分的必然性。

  首先,让熟悉当地背景的本地技术人员负责开发,更容易推出迎合市场需要的商品。

而且,制造基地和开发设计基地位置接近,更容易对制造缺陷和市场反应迅速做出响应。

  同时,还可以大幅压缩设计开发职员的人工费用,便于提高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当地供应率。

因为什么样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能够在当地采购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加贺电子2001年成立了承担部分设计业务的加贺电子技术开发(深圳)有限公司,从事彩色电视机图像处理线路板的设计等业务。

在这些业务中从中国大胆录用技术人员的加贺电子董事笕新太郎对中国技术人员的实力大加赞赏:

“单从新入公司的职员水品来比较,在中国录用的技术人员远比日本的优秀得多”。

  不仅仅在开发领域,就连尖端加工技术方面本地化势头也越来越迅猛。

从事射出成形用的精密金属模具制造的不二精机于2001年12月在苏州成立了负责金属模具设计的苏州不二设计技术有限公司(图9)。

目前该公司正在对中国硕士毕业生进行金属模具设计方面的培训,不二精机总裁伊井稔评价道:

“在掌握工作的速度方面,中国的技术人员要高出一筹”。

  两公司都强调了中国技术人员的上进心,“昭和30~40年代日本人所具有的危机意识现在正在中国人身上得到体现”(伊井)。

DRAM的教训

  现在加贺电子以及不二精机也只是刚刚开始把相当有限的一部分设计业务和金属模具制造业务转移到中国,今后将如何继续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加贺电子的笕新太郎和不二精机的伊井都一致表示“如果中国的技术人员成长起来的话,绝不会一直让他们做简单的工作。

划分日本和中国工作内容的基准是成本和工作质量”。

  笕新太郎同时还表示:

“在日本目前已不再需要只能单纯完成指定工作的技术人员”。

可以说,开发者以及设计者之间的跨越国境的竞争已经拉开序幕。

  当然,被卷如竞争大潮的不仅仅是技术开发人员。

选择技术人员的厂商同时也在被技术人员所选择。

  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外制造商大举进军中国,刚开始时主要是制造,然后再逐渐开始开发业务。

于是,大批的中国技术人员被雇佣,并在公司里积累尖端制造技术和研发能力。

但这些技术人员不一定会终身服务一家公司。

有些人可能会跳槽到中国企业,亦或是自己创业,这些都终将会威胁到日本和欧美企业。

  先例不是没有。

比如,曾经从美国手里夺得王者宝座、现在却在亚洲制造商强大攻势前威风扫地的日本DRAM产业就属于这种情况。

  首先在这一领域向日本制造商发难的是韩国制造商。

韩国企业通过把技术人员送到日本学习,或者从日本制造商手里猎走技术人员,拼命地汲取半导体技术。

当年指导韩国厂商的日本技术人员几乎都认为:

“凭韩国人自己的实力根本不可能自己开发出DRAM”。

  然而,他们的想法过于天真了。

韩国制造商首先赶超了日本,紧接还有台湾,然后是中国大陆。

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日本制造商的市场份额日渐萎缩。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

──“世界工厂”将成“研发基地”(3)

2002/08/16

  【日经BP社报道】上接本站报道【中国专辑】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

──“世界工厂”将成“研发基地”

(1)

(2)

必须始终领先中国一步

  其它的制造业今后恐怕也会重蹈覆辙。

毫无疑问,这无论如何也是日本人不愿看到的事情。

当然,目前还不能说是束手无策。

  第一个对策就是不再向中国转移尖端技术,而是保留在日本国内。

不过,这一对策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目前,众多日本制造商已经开始向中国转移高尖技术。

DVD刻录机以及数码相机等尖端产品的生产也已开始转向中国。

可以说日本企业已经到了离开中国便难以生存的地步了。

  主管本田中国业务、任汽车制造企业--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本田)总经理的门胁轰二反省道:

“我们也曾经在中国摩托车市场上失败过。

由于我们总是过于担心技术被中国窃取,因此一度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的产品技术进步几乎陷入了停滞。

而离开技术进步的产品也特别容易被仿造。

结果,市场被仿造者大肆吞噬,本田虽然号称是全球第一大摩托车制造商,但在中国市场却只有区区3%市场的份额”。

  日本在不断向中国转移尖端技术的同时,自身必须保持一定的领先优势。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我们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门胁)。

目标是综合性技术优势

  要想始终领先一步,就得拥有综合技术。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映像系统公司映像企划本部长樋口达治认为:

“详细设计前的流程图和计划图至关重要”。

  接下来,最重要不仅是按照已经确定的标准完成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孕育产品理念的能力。

  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蜷缩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是不可能的。

这时候需要的是涵盖结构、光学、电子技术、设计以及营销等领域的综合性知识。

“现在任何领域都在使用三维CAD,如果在中国雇用使用三维CAD的技术人员,只需日本1/10的人事费。

因此我经常对年轻的日本技术人员说一定要会使用三维CAD”(樋口)。

即便是开发工作中,三维CAD也是增加产品附加值必不可少的工具。

  需要技术人员做的不仅仅是产品设计。

加贺电子董事笕新太郎说:

“要求日本技术人员做的是如何自己给自己寻找工作。

如何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公司就没有理由继续为他们支付远高于中国技术人员的薪水”。

  目前,该公司正在向中国家电制造商销售集成有日欧美尖端半导体的板卡产品--“功能板”。

同时还在积极构筑另外一种新型业务模式:

在中国采购廉价的电子元器件,然后销售给日本客户。

对于技术人员而言,今后时刻考虑新型业务模式的建立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

  只有总是能想出领先中国一步的创意,日本技术人员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而这些创意积累的越多,对日本企业来说知识产权便越是重要。

保卫知识产权

  截止目前,中国政府和民间“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均相当落后”(亚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大原盛树)。

以摩托车为例,据大原统计,中国差不多有300到400家摩托车制造商,仅在政府部门注册的车型就有2000多种,但仔细调查后发现,原型竟然都可以集中到10多种日本车型上。

也就是说大部分是“仿造车”。

  大原研究员认为,如此大规模的知识产权侵害行为的起因主要在政府方面。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普遍的观点就是国家引进的技术就是整个国家的技术。

对于一家国有企业引进的国外技术流入其它国内企业,政府基本上持默认态度。

仿造摩托车的企业竟然能在政府部门进行合法注册就是最好的佐证”。

  而如果想以专利侵害为由起诉这些制造商又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仿造车总在细微处做的与日本原装车有一些区别,例如将商标写成“SUZOKI”等。

  不过,随着中国的入世,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尽管如此,要在中国全土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气候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日本企业必须依靠自己保护知识产权。

目前本田和松下电器等日本企业已经开始自卫,北京派有专人负责知识产权问题等。

日本患上了“中国依存症”?

──中国研发热

2002/08/20

  【日经BP社报道】日本各产业中,最早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的便是家电与AV厂商。

在这一领域,日本企业竞相在中国设立研发基地。

目的在于开发满足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并降低开发成本。

首当其冲的“设计”本地化已经开始。

  松下电器产业1987年涉足中国市场,在北京成立合资企业生产彩色显像管(CRT)。

15年过去了,目前松下电器产业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已达41处,电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电饭煲、吸尘器、微波炉、盒式收录机、VTR、DVD播放机、电话机等——几乎所有家电与AV设备都实现了本地生产。

同时,松下电器产业在每个生产基地中都设有小规模的设计部门,以实现设计本地化。

  虽然目前基本设计仍在日本进行,中国当地技术人员只负责局部设计,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

面向中国的产品从产品企划到开发都在中国当地进行。

因为“在家电产品的颜色、造型和易用性等方面,如果不在贴近使用者生活的环境中进行设计,就无法打开市场”(松下电器产业海外研发推进中心所长中谷吉彦)。

成立独立的研发基地

  为强化开发本地化,松下分别于2001年1月在北京、2002年4月在苏州成立了研发基地。

松下设立独立于工厂的研发基地的目的在于留住人材。

“很难在各生产基地录用专业技术人员。

而且,即使能录用到,也很快会辞职,着实令人头痛”(中谷吉彦)。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工资水平太低。

因为在工厂中“向开发人员支付高于他人2~3倍的工资是很困难的”(中谷吉彦),因此研发人员的工资水平和第一线工作人员没有太大差距。

另外由于开发部门设在工厂内部,可以说工作环境也较为恶劣。

为克服这些困难,才“考虑成立只具有开发功能的独立的新公司”(中谷吉彦)。

  在新公司中,由总公司提供办公楼,并统管人事、管理和环境等业务。

办公楼中,各业务部门根据需求分别建立各自的开发中心。

中谷将这种关系形象地比作“衣柜(总公司)与抽屉(业务部)”。

  2001年4月成立的北京研发中心,位于被称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

目前有53名员工,不久将增加至80名。

业务内容基本上是软件开发,主要面向手机与数字电视。

中国将成为空调的核心基地

  接着,松下于2002年4月在苏州成立了研发中心,主要从事有关空调及照明的开发。

该中心目前设在一幢临时租来的大楼中,尚未进入正式运营。

该中心主要以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家电产品为目标。

之所以将这一家电开发基地设在苏州,是因为与北京是政治中心相比,上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目前日本各大学已将研究主题转向信息系统,相对而言,有关空调的研究(中国称为“制冷”)已变得相对薄弱。

而中国各大学现在还将其做为尖端技术积极展开研究,因而技术人员方面可以得到保证。

这也是松下在中国设立空调研发基地的原因。

另外,在有关照明方面将致力于材料的开发,中国的稀土资源丰富,因而相关研究也相当繁荣。

  松下电器目前正在将其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从马来西亚向中国转移,“再过10~20年,生产自不用说,就是研发方面,中国也极有可能成为空调的核心基地”,中谷这样认为。

先锋也在上海设立研发基地

  先锋也于2001年1月在位于上海的生产基地内设立了研发基地。

在中国录用了30名左右的技术人员,其中10人正在日本进修。

先锋在中国设有五个主要生产基地,生产车载音响、DVD播放机、DVD-ROM光驱、DVD-RW光驱、音箱以及激光头等产品。

  不仅仅是生产方面,先锋最近还获准在中国国内销售产品,将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销售。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开发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已成为当务之急。

  先锋之所以在中国成立研发基地,其目的之一就是进行适合崛起中的中国市场的商品企划。

同时希望在上海的基地,对诸如低价位的DVD播放机、同样低价位的车载型CD播放机等“已成熟”的商品群,确立从设计、零件供应到生产技术的开发、批量生产等一条龙体制。

不过,在具有高附加值商品的商品企划、设计、开发等方面,目前还没有转移到中国的考虑。

向中国推销尖端技术

  在中国设立研发基地的不仅仅是家电、AV设备厂商。

在中国从事EMS业务的加贺电子于2001年6月,在深圳成立了设计开发基地--加贺电子技术开发(深圳)有限公司。

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开发在能中国畅销的产品。

  加贺电子原本是电子零部件商社,不过并不只是销售单个的电子零部件,也从事印刷电路板中封装有电子零部件和半导体元件的功能板卡组装的EMS业务。

因此,该公司除在深圳周边地区拥有一家工厂(港加贺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外,还与五家工厂签订有合同。

通过充分利用合同工厂,除功能板卡外,还能够承接个人电脑外设、遥控器、头戴耳机式收音机等多种产品的生产委托。

  此外,该公司不仅可以承接客户组装委托,还可以承接部分功能元件从设计到组装的成套委托。

除客户委托的产品,还销售本公司规划设计的功能板卡。

因此,此前该公司的开发设计部门都设在日本。

而此次在中国设立的开发设计基地,将与日本业务形成互补关系。

对变频技术寄予厚望

  加贺电子希望在中国销售的代表性商品,就是电视机图像处理板。

虽然中国电视机厂商已拥有普通的电视机生产技术,但在最新的图像处理技术方面尚未成熟。

在中国也有使用图像处理板的电视机,但所使用的处理板既大又重,成本又高。

  因此加贺电子技术开发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