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9020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宿迁市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宿迁市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宿迁市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宿迁市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宿迁市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宿迁市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docx

《宿迁市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宿迁市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宿迁市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docx

宿迁市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

宿迁市高三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1.(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德国大选虽已盖棺论定,但各党派内部因大选结果屡出纷争。

德国《明镜》周刊9月26日报道,德国拜仁州基社盟党员要求该党现任主席泽霍费尔引咎辞职。

B.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它是中国国共两党内战的一个遗留问题。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C.中国“天眼”的建成筚路蓝缕,完成了以前不久去世的南仁东先生为代表的几代天文人的梦想。

南仁东还有许多很多梦想,需要我们后一辈天文人去实现。

D.首次开设“党代表通道”、首次开通微信公众号、按计划举办6场记者招待会和8场集体采访、34个代表团面向媒体开放……通过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进

2.(2分)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是()

明式家具,崇尚简约、天然之美,            ,            ,          ,牢固结实;不过多地进行装饰,不过多地渲染技艺,不过多地雕琢,            ,,。

①结构全不用钉

②以木材天然纹理和色泽为美

③加工工艺精密

④简洁而典雅

⑤用榫铆接合得天衣天缝

⑥符合中国“道法自然”的传统审美情趣

A.⑤③⑥①④②    

B.⑥②④①⑤③    

C.③①⑤②④⑥    

D.②①⑤④③⑥    

3.(2分)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而且从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率真而又自然。

B.中国电影之所以在国内难挡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在海外仍是非主流,是因为中国电影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和过于“自闭”。

C.小明在上课时,教室突然摇晃起来。

小明获救后回忆说,当时他在二楼,没超过20秒左右吧,楼就塌了。

D.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8分)

4.(6分)(2020·南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北人南渡与“江南”的形成

黄雯兰

①江南是宋元以来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

南宋时期,有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当时江南的农业已非常发达。

分析“江南”的形成和发展原因,我们发现北人南渡对”江南”的影响非常深远。

②南迁人群的阶层分布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皇室、世家大族和官吏为主体的上层社会,称为衣冠士族,他们将中原地区的精英文化传入江南地区;另一类为工匠、农民、士兵等普通百姓,是社会的中下层,他们将中原传统的市民文化传入江南地区。

在北人带来的外来文化与本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江南”文化不断发展和繁衍。

③首先,由于江南位于太湖东部平原湖泊低洼地带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历次人口南迁都因地制宜地对土地和水环境进行开发和利用,使原本的“蛮荒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

唐中后期,在江南大部分荒地被开垦后,人们集中开辟大批围田、圩田、梯田等。

至北宋末年“圩田”开始普遍流行,“塘浦圩田”系统和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④其次,南迁移民为农业、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农业、手工业产品的增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江南市镇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南宋时期迎来了市镇发展的高潮,黎里古镇便是在这一时期由村庄扩大为市镇的,其建镇直接受到了南宋人口激增和政治经济中心转移的影响。

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空前繁荣,数量急速增加,并形成专业化市镇网络体系,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国内外贸易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⑤最后,在北人南迁的过程中,北方文化不断传入江南地区,本地文化与北方外来文化不断融合繁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南文化”。

东晋时期,北方的中原文化传播到了江南,赋予了江南城市诸多文化品格,例如礼乐文化、士人精神、山水品格、朝隐生活、声色之风等。

唐长孺曾指出吴亡之后,江南士人羡慕中原风尚的心理:

“一到晋室东迁,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便移到了建康,改变了江南所固有的较保守的文化、风俗等等。

”唐末时期,大量的士大夫等非生产性人口进入江南地区,他们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古文运动、诗坛、绘画技法、儒学革新、文士入幕等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周昉、吴筠等人。

南宋时期,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文化的繁荣,在诗歌、绘画等方面都对江南产生了影响,有以李唐为陈与义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在战乱中南迁,还有中原一些北方士大夫在到达江南后,开始兴学重教,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跟随士人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如河南洛阳人郭维于建炎年间前往江南地区,“以北学教授诸生,从者如云”。

此外,汴京移民还将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传统小吃、说唱艺术等带入了临安,丰富了江南的市民文化生活。

⑥江南文化既体现了精英和市民层面的文化,又体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生活志趣。

“江”一词不仅代表着一个经济发达和文化先进地区,而且也逐渐超越了地域的界限,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家园。

(摘编自《文史知识(016年第3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南迁人群的阶层分布广泛,上层社会由皇室、世家大族和官吏组成,他们将中原地区的精英文化传入江南地区。

B.在历次南迁过程中,人们在江南都因地制宜地对土地和“环境进行开发和利用,将“蛮荒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

C.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市镇的兴盛,明清时期市镇数量急速增加促使江南地区成为贸易体系中心。

D.东晋时期,北方的中原文化随着南迁而融入到了江南城市诸多文化品格之中,例如礼乐文化、士人精神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说明在南宋时期北人南渡给江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北人南渡是江南地区迅猛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B.文章在首段提出“北人南渡对'江南’的影响非常深远”的观点,然后从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播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观点。

C.文章第⑤段列举南宋时期的画家李唐、诗人陈与义,是为了证明南宋时期,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文化的繁荣,在诗歌、绘画等方面都对江南产生了影响。

D.引用“以北学教授诸生,从者如云”是为了说明一些北方士大夫在到达江南后,开始兴学重教,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跟随士人识文求学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人南渡对“江南”的影响非常深远,衣冠士族将中原的精英文化传入江南地区,这是形成江南文化”的主要原因。

B.在“江南”文化不断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南迁过来的北方文化一方面与之互相交融,一方面也促进了它的繁荣与发展。

C.人口南迁使“蛮荒之地”变成“鱼米之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为促进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D.随着北人南迁,“江南”以其发达的商品经济、先进的文化、丰富的市民文化生活,逐渐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家园。

5.(10分)(2017高三下·襄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炒冷饭”的修行者

宋静思

初识赵园先生,是在几年前老师的一次家宴上。

她看起来气质端庄、气色甚好,斯文的言语里不仅有丰厚的学识涵养,还透着一股英武之气,让人瞬间联想到古代士大夫的清雅。

几年过去,除了增添些许白发,时光似乎忘了这位古稀老人,她的行动依然干净利落,完全看不到曾被疾病纠缠的影子。

在人数较多的私人场合,她似乎有些惧怕喧嚣,一旦进入学术探讨,眼镜后就射出深邃的光,整个人也不再岑寂。

赵园先生是河南尉氏人,1945年生于兰州,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上世纪70年代末在北京大学师从王瑶先生攻读文学硕士,后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了《艰难的选择》《论小说十家》等多部对学界影响深远的研究著作。

以至于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如果学界同仁遇到一位颇具潜质的女弟子,往往会赞叹:

“说不定又是一个赵园。

这样的学术成就和赞誉,在她自身看来充满了偶然。

从北大毕业后,时代的扰攘使她未能继续深造。

她回到河南农村插队,去了一所偏远的中学,一晃便是十年之久。

在那段时光,除了鲁迅的著作,她很难搜寻到与后来的学术研究有关的阅读记忆。

当重返北大,她已过而立之年,甚至连《子夜》《骆驼祥子》这样的作品都没有读过。

最终,她实现了这次命运的转折,与年龄更大、已近不惑的钱理群、吴福辉等同期入学。

有了一把年纪的人再重返学校,就像是面对青灯古佛的修行者,一面是凄凄然的辛苦,一面是千淘万漉的执着。

80年代,赵园进入郁达夫、老舍等人的作品,写出了《艰难的选择》和《论小说十家》等著作。

她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倾注在文章里,从而把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际写得丝丝入扣。

这时的赵园,冷峻、敏锐、细腻,她对人物和作品的解读有一种理性的直觉,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激情消退之后,她逐渐变得宁静平和,其文笔也更加沉郁。

在《北京:

城与人》和《地之子》里,她聚焦于对“城市”与“乡土”的观照,有读者便体味出了她“对前尘往事的回忆”。

事实上,赵园先生对市民、农民及知青群体的研究,自始至终贯穿着对人的观照。

“‘炒冷饭’是我所不愿的。

”赵园先生这句话是她学术转向最好的注脚。

研究方向确定,她会尽其所能深掘,“即便没人喝彩,也不影响我的兴致”,但一旦完成,便有可能陷入“走投无路”的失落。

90年代后期以后,她就曾对自己已有的学术研究产生“厌倦”。

在好友的鼓励下,她转向了明清之际的研究,陆续写出了《明清之际士大夫》《家人父子》等著作。

而近期,她又将目光聚焦于当代政治文化。

“对于我来说,重要的问题是,找到什么样的研究对象来激发我的热情。

那对象应当有挑战性,而且有助于我的知识积累。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于她已然是一种生活方式,“经由学术读解世界,同时经由学术而自我完善”。

纵观她的学术之路,尽管有多次转向,但对人伦的关切和对历史的观照,却是她研究中一以贯之的脉络。

她的作品解读和人物研究,不只是文字里流淌出较为强烈的个体价值和个人体验,更是将重新发现人的个性作为价值追求。

她转向明清之际的研究后,也不像传统史家那般,单纯借助史料还原历史现场或者进行理论建构,而是主要从士大夫们的文字和记述入手,去探寻他们精神生活的幽微,他们内在的日常性、差异性和多样性。

尽管赵园先生讲“学术不是生活的一切”,但读书与写作早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我的学术性写作即告结束,但写作仍然会继续。

”她说。

(2016年8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赵园(194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艰难的选择》《论小说十家》以及散文集《独语》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着重从气质和气色两方面写赵园先生的外表形象,突出其丰厚的学识涵养和英武之气,显示她对学术探讨的钟爱。

B.赵园先生颇具文学研究的潜质,酷爱学术研究,出版了多部如《艰难的选择》《论小说十家》等一样的对学界影响深远的研究著作。

C.赵园先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赞誉,完全充满了偶然。

因为她北大毕业后未能继续深造,以后到农村插队,连《子夜》等作品都没读过。

D.赵园先生的生活方式之一是学术研究,读书和写作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通过研究学术完成对世界的解读和对自我的完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赵园先生是个很有气质的从事文学研究的专家。

她有丰厚的学识涵养,斯文的言语里还中透着一股英武之气。

B.赵园先生对市民、农民及知青群体的研究十分执着。

尽管大学毕业后未能继续深造,但她在重返学校后仍能不顾冷凄辛苦从事研究。

C.赵园先生的作品把知识分子的遭际写得丝丝入扣,十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是因为她对人物和作品的解读有一种理性的直觉。

D.赵园先生在学术研究中有一种可贵的创新精神。

她说自己不愿意“炒冷饭”,指的就是她在学术研究上有多次转向。

E.对人伦的关切和对历史的观照,始终贯穿在赵园先生的研究中。

其作品有较强的个体价值和个人体验,追求重新发现人的个性。

(3)本文以“不‘炒冷饭’的修行者”为题,有什么深刻用意?

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

6.(12分)(2020高三下·吉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笛

刘向阳

他勾头埋在一堆电路板里,保安说外面有人找他。

出来后,意外地看到樟树下面停着一辆车,乌黑锃亮。

妈妈打扮得差点认不出来了。

妈妈简单地问了他的情况,塞几张红红的钞票,哽咽着钻进了车里。

你跟爸爸吗?

晚上,她发来一个抖动的表情。

是的。

我爸喝酒打牌买彩票,醉了输了都是我的错。

我们要坚强。

她加了一个竖着大拇指的符号。

她喜欢音乐,她的头像炫着一杆青青的竹笛。

她空间那首《最幸福的人》,也是他的最爱。

她长什么样子呢。

他觉得自己真奇怪,素未谋面,关心她干什么?

即便同城同区,相距并不遥远。

她在一家衣架厂上班。

麻雀大的厂,待遇虽差,却自由,能够提早下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问她喜欢做什么,她说去表演。

表演?

他的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个画面:

高雅的舞台中央,一位少女横吹玉笛,舒缓地倾诉她的忧伤与欢乐。

台下观众掌声雷动,他满脸泪水地迎着她娇美的脸庞……

你们一般在哪演出?

呵呵。

我能见你吗?

不见面好。

你妈还来看你吗?

他默然下线了。

有一次去南郊公园,他无意中看见了那辆乌黑锃亮的车。

妈妈下了车,疼爱有加地牵着不相识的小男孩过马路。

那一瞬间,他特嫉妒那个抢走了他母爱的孩子,牙根咬得脆响。

四岁那年,我患了小儿麻痹症,妈妈不辞而别,是爸爸给了我希望。

我家门前有棵樟树,树上的广播喇叭每天都会传出曼妙的音乐,有时像潺潺的小溪,有时像婉转的鸟鸣。

我问爸爸,樟树怎么会唱歌?

爸爸手把手教我吹笛,说,樟树快乐啊,花草虫鸟,猪牛羊鸡,都被它感染得笑呵呵的……

他摸摸脸,湿湿的。

岁末的一天,冷风扑面,华灯初上,他穿着那件破旧的冲锋衣,筒着袖子加入了喝同事喜酒的人群。

觥筹交错中,进来一中年男人,问,各位老板,点歌助助兴吧。

有人接过歌单,剔着牙,点了《春天里》。

男人后边跟一女孩,发往后梳,翘一朵洁白的小花,胸前斜挂一杆青笛。

男人嗓音粗犷,女孩吹笛伴奏。

但还没唱完,就遭邻桌呵斥,人家千百年的好事,埋在春天里怎么行?

这一首没钱。

男人拉着女孩,走向下一桌讨要献歌。

女孩泪光点点。

他冲男人招招手。

男人牵着女孩趔趄而至。

女孩发上小花翩翩,白得耀眼。

众人这才注意到,女孩走路是一瘸一拐的!

一双湛蓝的眸子,蓄满了太多的梦幻与向往。

他点了一首《最幸福的人》,女孩眉儿微蹙,轻启薄唇,婉转深邃的旋律,如泣如诉的歌声,一下把大家带进了音乐的殿堂。

他噙泪盯着深情演唱的女孩——她少女的身躯都集中在左腿上,右腿仅是一个象征;她沐浴在柔和而橘黄的光辉里,额角沁出了一层晶莹的汗珠。

难道是她?

他按捺住差点要跳出来的心,看着男人拖着自制的音响设备,搀扶女儿走上街头。

月影,人影。

冠盖如伞的樟树下面传来了阵阵悠扬的笛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中“妈妈简单地问了他的情况,塞几张红红的钞票”,说明他们母子关系冷漠,从而突出了“他”处境的悲苦可怜。

B.这篇小说语言洗练,词语使用精准生动,如“勾头埋在”“焊死在”“翘一朵小花”等,用凝练的动词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

C.小说最后“他”猜出卖唱女孩儿就是自己的网友“青笛女孩儿”,为此作者在前文设置了“头像”“小儿麻痹”“表演”等多处伏笔。

D.小说虽然没有明确交代,但是从前文内容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测:

结尾处青笛女孩儿在樟树下吹奏的很可能是那首《最幸福的人》。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末段画横线句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读者认为:

“他”花钱点歌这一行为不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这一情节设计不够合理。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并阐述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6分)

7.(16分)(2019·徐汇模拟)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待漏院记

(宋)王禹偁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①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乃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②銮声。

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________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

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

六气不和,灾眚③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

九门既启,四聪甚迩。

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

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

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假寐而坐。

九门既开,重瞳④屡回。

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

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漏:

古代计时器。

②哕哕:

拟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

③眚:

日食或月食,引申为灾异。

④重瞳:

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

(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且    

B.所    

C.其    

D.也    

(2)对第②段贤相待漏时思虑的分析,都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①安泰百姓,并吞四夷

②消弭战患,开垦荒田

③举荐贤能,贬斥奸佞

④辞官消灾,严惩罪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成语与第③段描述的奸相不吻合的一项是()

A.恩将仇报    

B.以权谋私    

C.党同伐异    

D.阿谀逢迎    

(4)赏析②③两段画线句。

(5)结合内容,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8.(10分)(2016高二上·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净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②原:

原野。

(1)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五、默写(共1题;共6分)

9.(6分)(2020高二下·银川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9分)

10.(3分)(2020高一上·舒城期末)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细菌和病毒会给人类带来传染病,但是如果人类对这类细菌和病毒的毒素加以利用,就会产生以毒攻毒的结果。

如________,使人产生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

这种用来小剂量注射的毒素,就是疫苗。

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一种与其相应的抗体物质,这些抗体物质________,这样就使人体获得了免疫力,________。

11.(6分)(2020高二上·珠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深沉地______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

因为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以伦比,具有重要地位,所以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比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彩的样式。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随中华民族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它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和外来的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化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______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唯变所适性、等级制度性、多样并蓄性、民族人文性等显著特点。

______这些特点中,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______都是创造新的服饰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闪亮的方面,在当下古今中西服饰文化的融突和合中可转生为既体现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又能体现现代化中国人精神面貌和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蕴涵  呈现  尽管  但    

B.反映  呈现  即使  也    

C.反映  焕发  尽管  但    

D.蕴涵  焕发  即使  也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服饰。

    

B.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体现在这个国家、民族的服饰上。

    

C.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融合了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

    

D.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以无比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彩的样式,具有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以伦比的重要地位。

B.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比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彩的样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以伦比,具有重要地位。

C.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无比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彩的样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具有无以伦比的重要地位。

D.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比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彩的样式,具有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以伦比的重要地位。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二中校友、北大教授、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上周来母校讲学,他说,当年在二中读高二时背的包括《林肯宣言》等30篇经典英文,对他后来的学习甚至翻译的成就有很大影响;可许多人都认为今天是信息时代,任何信息只需网上查找就是,背诵文章浪费学生时间,加重学生负担,得不偿失。

作为南昌二中的高二学生,你有怎样的观点呢?

要求:

①文体不限;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8分)

4-1、

4-2、

4-3、

5-1、

5-2、

5-3、

6-1、

6-2、

6-3、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6分)

7-1、

7-2、

7-3、

7-4、

7-5、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