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作业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001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论作业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程论作业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程论作业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程论作业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程论作业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论作业分析.docx

《课程论作业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论作业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论作业分析.docx

课程论作业分析

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史上最早真正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人是()

√此题回答正确

A.A洛克

B.B华生

C.C斯金纳

D.D赫尔巴特

2、“教师即研究者”是()的主张。

A.A泰勒

B.B斯藤豪斯

C.C施瓦布

D.D乔伊斯

3、课程最根本的基础是:

()

A.社会学

B.心理学

C.哲学

D.语言学

4、19世纪中叶,()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的课程问题,它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开端。

A.A皮尔士

B.B詹姆斯

C.C斯宾塞

D.D罗素

5、“百科全书式”的分科课程是由()倡导的。

A.A亚里士多德

B.B夸美纽斯

C.C赫尔巴特

D.D卢梭

6、课程探究形式中的过程模式是()提出的。

A.A泰勒

B.B斯藤豪斯

C.C施瓦布

D.D乔伊斯

7、现代课程领域的范围和研究取向最早主要是由()确定的。

A.A博比特

B.B查斯特

C.C泰勒

D.D斯宾塞

8、“令人厌烦的知识用处不大,而人们渴望得到的知识都能成为永久的财产”这是()的观点。

A.A皮尔士

B.B詹姆斯

C.C斯宾塞

D.D罗素

9、()是学校课程观的最根本的基础。

A.A哲学

B.B心理学

C.C社会学

D.D教育学

10、在课程设计时,认为: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的人是()

A.A奥苏贝尔

B.B施瓦布

C.C布鲁纳

D.D罗杰斯

11、实用主义对近代课程的影响非常深远,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卢梭

B.杜威

C.马尔库塞

D.洛克

12、杜威认为课程的中心应该是:

()

A.知识

B.抽象思维

C.各种形式的活动

D.学习经验

13、人本主义者较为关注的是:

()

A.学习者学习起因

B.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C.学习者学习结果

D.学习者学习的经验

14、下列教育家中主张“自然教育”的是:

()

A.卢梭

B.柏拉图

C.洛克

D.涂尔干

15、课程探究形式中的实践模式是()提出的。

A.A泰勒

B.B斯藤豪斯

C.C施瓦布

D.D乔伊斯

判断题

16、孔子确定的学生要学习的“六艺”为:

琴、棋、书、画、御、乐、数。

A.√

B.×

17、我国古代的“四书”指的是: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A.√

B.×

18、我国古代的“五经”指的是:

《诗》、《书》、《易》、《礼》、《乐》。

A.√

B.×

19、古希腊智者派创立的“三艺”为:

文法、修辞、辩证法。

A.√

B.×

20、综合性学科课程,即综合课程有三种类型,分别是: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A.√

B.×

21、美国学者夸美纽斯提出“潜在课程”一词,成为是课程整体化的一个重要进展。

A.√

B.×

22、“课程”最早出现在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A.√

B.×

填空題

23、“活动性”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有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和美国的杜威。

24、相对于赫尔巴特的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而言,杜威思想的三中心是:

儿童、经验和活动。

25、行为学派的代表有华生和斯金纳。

26、我国课程改革动向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27、以某一主题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课程理论。

倾向于打破学科界限,以儿童的活动为组织教学的形式,这种课程被称为核心课程。

28、针对分科课程不能反映人的经验的统一性的弊端,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

这种课程被称为综合课程。

29、西方古代的“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

30、课程编制的新趋势强调:

教材编写原则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原则的有机结合。

31、主张指导学校教育改革的理论是“复数”而非“单数”;课程问题主要应解决“应该教什么”和“应该学什么”的问题的实践模式的课程专家是施瓦布。

32、赫尔巴特提出多方面兴趣的课程观,依据其同情的兴趣,他认为需开设的课程有:

古典语本国语和现代语。

33、自然主义哲学的基本哲学主张是用自然规律来解释社会的发展。

强调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受其影响形成自然主义教育观的代表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法国教育家卢梭。

34、我国古代的“六艺”:

礼、_乐、__射、御、书和数。

35、我国课程改革动向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整合。

36、我国课程改革的动向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37、未来课程改革的趋势中,课程内容价值取向将从知识本位到学习经验或学生本位的转变。

38、现代的课程特点表现为:

_教程__和学程。

39、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包括三大系统:

认知系统情意系统和操作系统。

40、首次提出课程开发的概念,并出版标志课程理论研究兴起的著作:

《课程》的作者是博比特。

问答题

41、赫尔巴特是如何围绕“兴趣”展开其课程体系研究的?

赫尔巴特。

他提出多方面兴趣的课程观。

即:

1、经验的兴趣:

自然学科,如物理、化学、地理;

2、思辩的兴趣:

数学、逻辑、文法;

3、审美的兴趣:

文学、音乐、绘画、审美和艺术鉴赏;

4、同情的兴趣:

古典语、本国语和现代语;

5、社会的兴趣:

历史、政治、法律;

6、宗教的兴趣:

神学

42、泰勒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43、课程评价比较典型的取向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44、古代课程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学程”,此外还有:

伦理本位的课程观;服务于个别传授教学形式的教学内容;文献修订的编制方式;分科课程的表现形式。

古代课程设置的特点表现为"学程”。

无论是西方的"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还是我国古代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都有这样的特征。

45、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和作用。

课程理论是一门系统研究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设计原理、实施方法和评价手段的理论体系。

作用:

它能使教育目标具体化,因此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课程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式;课程决定着教学的组织形式;课程决定着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46、简答孔子确定的学生要学习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47、影响课程演变的因素。

1、社会生产的需要2、科学技术的进步3、教育宗旨的规定

4、培养目标的要求;5、哲学思想的影响6、社会文化的传统;7、儿童身心的发展

8、学校类型和制度

48、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49、“活动性”教育思想中的活动课程观。

“活动性”教育思想出现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主要包括欧洲的新教育思想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主要代表有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和美国的杜威。

活动课程观主张:

第一,课程不仅是学科本身,而且是儿童在学校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实际经验。

第二,儿童要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学习,包括一切课内和课外的活动和实际生活。

第三,教师要对儿童具有同情心,了解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为儿童的自由、主动生长提供条件。

第四,促进儿童有效生长和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目的。

第五,课程的组织:

从教材课程变为活动课程;从逻辑组织变为心理组织;从分科课程变为合科课程;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

论述题

50、概念重构主义的课程观。

概念重构主义的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美国的课程思想。

这派研究者的共同研究兴趣是:

批判传统课程理论,对课程领域进行概念重构。

他们认为传统课程的缺陷是:

过分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的工具;课程观常表现出套保守的、政治倾向的价值观念。

主张两种理论倾向:

第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在经验的发展。

他们充分肯定个体的存在价值,认为个体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非接受者。

课程论应该强调个体对其自我经验进行"概念重建”的能力的养成。

个体通过这种"概念重建”,意识水平不断提升,最终达到人的自由与解放。

第二,着眼于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

他们提出:

课程就是反思与行动的统一,即,课程并不只是一套要实施的计划,它蕴含着反思精神和行动过程。

课程开发过程不是简单地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过程,而是不断反思、批判文化知识,并由此创造,建构意义的过程。

它主张通过对课程知识及其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思,批判,最终指向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

这种价值取向意味着教师与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能够自主地从事课程创造;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彼此交往中达到自由与解放。

局限:

没有形成较统一的组织形式、思想观点、课程开发模式。

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其主张。

51、论述不同时期课程演进的特点及制约课程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

1、古代课程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学程”,此外还有:

伦理本位的课程观;服务于个别传授教学形式的教学内容;文献修订的编制方式;分科课程的表现形式。

古代课程设置的特点表现为“学程”。

无论是西方的“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还是我国古代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都有这样的特征。

2、近代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程”。

在西方课程的设置中表现得犹为明显。

这主要因为学校教育体制逐步确立,成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缘故。

文艺复兴之前学校课程为教会垄断;文艺复兴后人文学科兴起,古典语文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资本主义时期自然科学进入学校课程,数学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增设人文学科(现代本族语、现代外国语,历史、公民、地理)

但课程的设置有重理轻文和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的缺点。

3、现代的课程特点表现为“教程”和“学程”结合。

具体表现:

课程价值观的多元化取向;课程内容的文理内容的兼顾;课程类型的多样化。

影响课程演变的因素:

1、社会生产的需要2、科学技术的进步3、教育宗旨的规定4、培养目标的要求;5、哲学思想的影响6、社会文化的传统;7、儿童身心的发展8、学校类型和制度

52、以例证方式论述心理学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至少列举两例)

心理学对课程编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为主义学派,人知学派,人本主义学派;通过心理学家对人的心理结构和学习实质理解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不同的认识就会产生对课程编制不同的主张。

例如:

布卢姆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包括三大系统:

一是认知系统(由感知、思维、想象等因素组成);二是情意系统(由注意、意志、情感、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等因素组成)三是操作系统,主要由专门的技能、技巧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组成。

影响:

要求课程目标全面;要求课程门类之间要成为一个系统;要求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的结合。

行为学派(华生,斯金纳)认为学习是行为的变化,是刺激、反应、强化的结果。

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特定的反应。

课程内容应侧重那些能引起可观察到、预测到的行为变化的部分。

学生主要通过练习和模仿达到。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

教材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任务;学习过程循序渐进,要及时反馈。

认知结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

他们认为学习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

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关注学科的知识结构(布鲁纳);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学习是客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掌握学科逻辑结构的过程,重视学习的层次性。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

教材要突出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按学科的客观逻辑结构编排;形成概念图式化的教材;重视简略与精要原则。

认知发展学派(皮亚杰、布卢姆、柯尔伯格)认为:

学习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及成熟。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

教材应按照认知发展规律编排;教材要有利于刺激思考,能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均衡发展。

(答题时只举一个方面的例子进行详细阐述即可。

53、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

答: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美国课程专家布鲁纳提出用学科课程观重建课程。

基本特征是:

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布鲁纳。

他认为强调学科结构是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掌握学科结构有四个优点:

一,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二,有助于记忆;三,有助于迁移;四,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布鲁纳:

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课程设计上主张依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把学生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发展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

(1)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组织课程,强调课程的学术化和专门化;

(2)设计螺旋式课程,重视课程内容安排的序列化,要求学科知识结构与儿童认知结构相统一;(3)突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把内容与过程统一起来,强调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态度也应成为课程的内容;(4)倡导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

缺陷:

难以真正考虑到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难以被广大教师真正认可。

54、认知结构主义的学习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答:

(1)认知结构学派:

(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

认为学习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

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关注学科的知识结构(布鲁纳);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学习是客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掌握学科逻辑结构的过程,重视学习的层次性。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

教材要突出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按学科的客观逻辑结构编排;形成概念图式化的教材;重视简略与精要原则。

(2)认知发展学派(皮亚杰、布卢姆、柯尔伯格)认为:

学习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及成熟。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

教材应按照认知发展规律编排;教材要有利于刺激思考,能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均衡发展。

55、科学化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及基本观点。

1918年博比特《课程》的出版标志着课程理论研究的兴起。

1923年查斯特的《课程编制》使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得以形成。

之所以称为科学化课程,主要因为其深受"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ilor)思想的影响。

特征是:

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博比特的基本主张:

课程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准备经验。

提出活动分析法。

就是把人的活动分解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并以此确立课程目标、组织内容的方法。

博比特首次提出课程开发的概念,并确立了基本步骤:

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美国的泰勒提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的目标模式。

56、过程模式的课程观。

(详见书上内容)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20世纪70年代(L.Stenhouse)提出。

基本思想:

集中体现在其教育观和知识价值观上。

他反对目标模式把教育定位于促使学生行为变化的这一基本假设,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智和自主能力的;反对把知识当作让人接受的固定信息,认为知识是提供给思维的原材料。

课程的编制是研究、编制、评价合而为一的过程。

课程内容也不是确定不变的,必须实施的东西。

教师既是行动者,更是研究者。

57、布卢姆的心理结构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布卢姆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包括三大系统:

一是认知系统(由感知、思维、想象等因素组成);二是情意系统(由注意、意志、情感、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等因素组成)三是操作系统,主要由专门的技能、技巧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组成。

影响:

要求课程目标全面;要求课程门类之间要成为一个系统;要求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的结合。

58、我国课程改革的动向及趋势。

1、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

2、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3、不足:

理论知识薄弱;课程价值观有待与国际接轨;把课程改革视为教材改革

趋势: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2、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整合;

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59、整体优化的课程主要体现在那几方面?

60、人文主义教育观及对课程的影响。

它是欧洲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其渊源是古希腊思想。

代表:

维多利诺、莫尔、拉伯雷、蒙旦、弥尔顿等。

主要的教育观:

(1)陶冶"之所以为人的人”的教育理想

"自然”之人;智慧之人;身心和谐发展之人;资产阶级新人。

发展理智、雄辩和虔信之人。

培养具有骑士风度的资产阶级文人。

(2)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把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作为重要的教育原则

(3)主张实施包含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计划

不仅学习《圣经》,还要学习人文、自然学科,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

(4)学校应是儿童的乐园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自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儿童的智慧。

人文主义教育试图从研究古典著作中获取有用知识。

课程内容:

认为古希腊的七艺是塑造心灵的最好材料,但扩大了智育学科的范围。

学习算术、代数、几何、天文、绘画、测量等。

重视体育,让学生练习骑马、角力、击剑、射箭、游泳和教授各种游戏。

问题:

宗彩仍很浓;过分推崇古典语文;学习内容远离现实生活。

注重感官教育和直观教学

影响:

确立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奠定了教育心理化的基础

重视对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关系的研究,丰富了对教育过程本质的理解,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丰富了近代课程论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