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政经复习提纲1a.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8982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政经复习提纲1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政经复习提纲1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政经复习提纲1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政经复习提纲1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政经复习提纲1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政经复习提纲1a.docx

《马政经复习提纲1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政经复习提纲1a.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政经复习提纲1a.docx

马政经复习提纲1a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

新的功业主义发展→重商主义(金银、对外贸易)

与农业相应→重农学派(农业创造纯产品即剩余价值。

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市场)

古典经济学(适应资产阶级发展,劳动创造价值)

庸俗经济学(社会面矛盾激化,代表统治阶级,为资产阶级辩护)

十七世纪中叶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物,以此为前提。

18世纪60年代,英国社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下,加剧了矛盾→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转变,为束缚制度的力量而非推动力量。

产业革命创造了产业工人阶级,自在到自为,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客观上需要理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古典经济学和空想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在实践中发展

⑴辩证原理:

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反映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⑵人物:

列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赎买)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过程

3.物质资料的生产三要素: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二、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1.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自然规律是长期不变,经济规律随经济现象而变化

2.经济规律的作用过程受到利益影响。

例如:

中国改革

3.人可以认识利用经济规律

四、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P20)

1.四方面互相联系制约的辨证关系

⑴生产对分配交换起决定的主导作用

1生产为分配交换消费提供对象,只有生产出产品才能进行分配、交换和消费

2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发展水平。

产业金额哦故决定其结构和方式

3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其他三者的社会性质

⑵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1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是生产与再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

2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和再生产具有重大影响。

分配、交换和消费进行的是否顺利可以促进或者延缓生产的发展

2.生产力(P18)概念、体现关系、要素

科技是生产力:

科技为生产力的智能性,通过作用于生产力三要素来促进生产力发展。

例如:

人掌握科技,科技发展导致生产工具变更。

科技生产扩大劳动对象范围(P19),管理手段现代化。

3.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

五、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法律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显著特性

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二、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劳动创造价值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

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是历史范畴。

(社会关系:

人和人交换关系;历史范畴:

会消失)

2.使用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商品可有多种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和价值

⑴交换价值:

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同一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不同的,但在同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比较固定的。

⑵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也是历史范畴。

⑶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关系:

P33)

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1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必须为劳动产品,因为只有劳动产品才有交换价值

3商品必须是通过交换供别人使用的劳动产品

⑵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

1对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对购买者来说,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2同一商品对买者和卖者老说,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兼得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

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性质各不相同,创造出各种不同使用价值,形成广泛的社会分工

2.抽象劳动:

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的性质是相同的,可以进行量的比较,是各种商品交换比例的内在尺度

3.关系:

对立统一

⑴统一:

二者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⑵对立:

二者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意义,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

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4.劳动价值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又是由劳动时间计量的,决定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生产商品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

在衡量商品价值量中,必须把复杂劳动折合为简单劳动,在单位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

3.商品价值量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数量,或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越多,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越少,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该商品的价值量越大:

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四、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的产生是与商品产生的两个条件相联系的(社会分工、私有制)

⑴在私有制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各个生产者都独立的进行生产和经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是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者的劳动直接是私人劳动。

⑵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每个生产者都只从事一种商品的生产,他们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是直接的私人劳动又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⑶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通过交换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变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主要表现为:

⑴私人劳动常常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

⑵私人劳动常常不能在数量上转化为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原因:

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⑵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⑶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二节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

1.货币:

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要探索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必须研究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简直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⑴简单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只是偶然的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其价值也是简单的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一只羊=两把石斧(羊为相对价值形式,石斧为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相对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等价形式:

它能同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处于等价式的商品直接用自身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对方的价值,当作价值表现的材料)

等式证明:

a羊和石斧都有价值;b包含的价值量相等。

三个特点:

a使用价值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了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私人劳动成了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⑵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同其他许多商品相交换,其价值也表现在其他许多商品上。

1一只羊=两把石斧=一件上衣=……

2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价值表现在简单价值形式中更充分了

3缺点式商品的价值表现没有穷尽,各种商品的较之表现不统一,这种缺乏给商品交换带来很大困难

⑶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上

两把石斧

一件上衣=一只羊

二斤茶叶

一般价值形式同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1在商品的价值表现是简单的,各种商品的价值都简单的表现为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上。

2商品的价值表现是统一的,商品的价值都统一的表现为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克服了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解决了交换中的困难,现在商品生产者只要能将自己的商品换成一般等价物,就可以用一般等价物换成任何商品。

一般价值形式也有缺点,一般等价物还没有最终固定在黄金和白银上,它还会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动。

⑷货币形式: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者白银上

一只羊

二斤茶叶=一克金

二件上衣

货币形式同一般价值形式相比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2.货币的本质(定义,揭示关系)

货币指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一般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

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⑴价值尺度:

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不需要价值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

价格标准为货币衡量自己的单位。

每个国家基本货币单位为本位币,以下的为辅币。

用货币表示出的商品的价值就是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的变化同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化成正比,而同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商品价格是要受市场供求的影响的。

⑵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1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使商品从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

(W-G-W)

2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有可能使买、卖时间空间上发生分离,从而出现买卖脱节的可能性。

因而就出现了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但是在简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是不会变为现实性的。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4纸币指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5通货膨胀:

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而造成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

6货币流通规律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的规律。

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⑶储藏手段:

把货币当作哦社会财富的代表储藏起来,人们有储藏货币的需要。

货币执行储藏手段的职能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而必须是定值的金属货币火化则金银条块。

货币作为储藏手段可以自发的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是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⑴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支配下进行劳动

⑵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增值过程即社会价值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消耗和改变了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或保留在新产品中。

另一方面,工人又支出了抽象的劳动,创造了新价值。

只要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就能产生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

流通流域的平等掩盖了生产领域的不平等。

二、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是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三、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1.依据: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⑴不变资本:

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价值量未发生变化,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

⑵可变资本: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增值过程中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2.意义:

⑴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剩余价值至少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⑵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⑶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平均利润理论、地租理论奠定了基础。

四、剩余价值率(m′)

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m′=m∕v)①

剩余价值率真实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mˊ=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②

以上两个公式是以不同的形式表明同一内容。

①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以活劳动的形式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五、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靠延长工人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通过提供劳动强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⑴定义:

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⑵劳动力的价值主要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因此只有生产必要生活资料的部门及其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改进了金属,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并导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⑶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是为了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份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只有个别资本家在一段时期内获得;当所有的资本家都刺阿用了该新技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社会价值下降。

超额剩余价值也就随之消失,这是由于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使得劳动力价值下降,由此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使所有资本家都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使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构而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也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⑴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⑵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产生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起点。

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采用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生产技术的变革为条件。

六、资本主义工资

1.工资的本质

工资指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和价格,这需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⑴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指劳动力的使用和消费;劳动不是商品,不能出卖,在生产过程之前,工人出名的只能是劳动力。

因为:

a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必须像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以前就独立存在,并属于工人所有;但是工人在出卖时只存在劳动能力。

劳动还没开始,而工人进入工厂开始劳动时,劳动所有权已属于资本家而不是工人,也就不能被工人出卖。

b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有价值,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源泉,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它本身没有价值。

c如果劳动力是商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必须实行等价交换,这样剩余价值就无从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不能存在。

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⑵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意义

a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剩余价值无非就是劳动力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与它自身价值之间的差额。

b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它不是劳动的报酬,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换形式。

2.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

按工人劳动时间的变化的工资,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资的时间单位呈现出日益缩短的趋势。

计件工资:

按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所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无非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更有利于资本家剥削。

3.其他工资形式

⑴泰罗制:

诈取工人血汗的科学制度

⑵福特制:

靠传递装置是工人流水作业

⑶计时奖励工资制度

⑷小额股票支付工资制度

4.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P68)

名义工资:

指资本家用货币形式支付的工资

实际工资:

工人以货币工资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数量来计算的工资

物价变化条件下,二者经常背离。

第三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再生产

1.指不断更新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再生产)

2.任何社会的再生产按照其内容来分,可以分为: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而且二者是统一的。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又有两种形式:

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定义:

指资本家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4000C+1000Vm′=m∕v→m′=100%m=v

∴4000c+1000v+1000m=6000

2.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三个特征:

a资本家用来购买工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而不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

b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转化为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

c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从属于资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所需要的。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生产出产品、价值、剩余价值,而且是生产和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

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

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4400c+1100v+1100m=6600

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①外延扩大再生产:

指依靠增加生产要素及用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变法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②内涵扩大再生产:

指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及挖掘现有企业的权力和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来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在本书中的分析对象为外延扩大再生产。

2.⑴为了扩大再生产就需要进行资本积累,即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来使用,或者说使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没有剩余价值就无法进行资本积累,可见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⑵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

追加资本一开始就是由剩余价值转化来的。

资本家的追加资本不仅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还是资本家用来进行扩大资本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⑶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以不给来换取多给(得),可见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依靠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新的剩余价值。

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P25)

4.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

⑴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狂热的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⑵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竞争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1.资本有机构成

⑴资本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1从物质形态来看:

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构成的,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2从价值形态来看:

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一定数量的可变资本构成的,这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做价值构成。

3资本的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来,资本价值构成是以技术构成为基础的,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通常会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是同趋势的,不一定是同比例的变化。

因为生产资料的各部门和生活资料的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经常发生不等变化,价值构成大体上反映了技术构成的变化。

⑵资本有机构成:

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C:

V)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⑴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两种途径实现的。

⑵资本积累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增大自身的资本额

⑶资本集中指把若干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资本集中有两种形式:

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形成更大资本;二是通过股份工资等形式把分散的中小资本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资本。

⑷区别与联系

1区别:

a资本积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而资本集中不增加社会资本总量;b资本积累速度慢,资本集中速度快;c资本积累多受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的限制,而资本集中不受限制;d资本积累直接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而资本集中反映资本家之间吞并和联合的关系,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只能间接的表现出来。

2联系:

a资本积累可以增加大资本的力量,增强个别资本的竞争能力,从而促进资本集中;b资本集中可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金属,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剩余价值,从而加速资本积累。

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重点)

1.相对过剩人口指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2.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两种趋势,一方面在资本中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重下降,造成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

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应却在不断增加。

资本主义发展使城乡小生产者破产,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相对过剩人口。

3.相对过剩人口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⑴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同期性发展起着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为它随时提供可供剥削的劳动力。

⑵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四、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1.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指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一方面是资本家手中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另一方面是创造财富的劳动者贫困的积累,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根本对立和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指出了无产阶级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2.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必然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极为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另一极为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⑵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包括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

a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指无产阶级所得的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趋下降;b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指无产阶级经济状况的绝对恶化。

表现:

a实际工资下降;b失业人数增加;c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⑶总之,绝对贫困化是相对的,相对贫困化是绝对的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资本原始积累,何为资本原始积累?

⑵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为资本剥削劳动

⑶基本任务及主观条件

⑷基本矛盾、阶级矛盾深入化→变革私有制

第四节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⑴利润:

指观念上把剩余价值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由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