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9889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docx

《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题报告.docx

论文题目

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的形势分析

题目来源

教师指导下自拟题目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既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在东南亚的主要作战区域。

1942年中国政府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需要,组织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与美英盟军共同作战。

从中国远征军1942年初参加缅甸防御战,到1945年初中国驻印军反攻作战胜利,长达3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先后出动40万大军在缅甸战场上与美英盟军并肩作战,并去得了最后战争的胜利。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国外作战的唯一战例。

也是中美英三大国联合作战的首次战例。

在缅甸战场上,中国军队伤亡13-14万人,其中数万官兵壮烈牺牲在异国他乡,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业绩,永远为祖国人民所怀念。

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太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1942年开始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逐渐向盟军倾斜,而在东南亚战场,日军势如破竹,英军节节溃退准备退守印度,中国为保护西南门户应美英请求出兵入缅。

本文即以中国军队在缅甸地区作战为依据,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战场总体形势为参考。

深入分析两次入缅作战前亚洲以及中国战区的形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学术界对民国时期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其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相当多的研究者主要是对近代盛行的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思潮进行综合研究。

比如关于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及平民教育运动己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

宋恩荣主编的《晏阳初文集》、《晏阳初全集》先后出版,有关纪念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晏阳初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晏阳初纪念文集》等随之出版,论文方面,薛伟强的《晏阳初研究八十年》(《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一文把国内外学界晏阳初研究从1930年起至2005年分作初步研讨(1930—1949)、批判沉寂(1950—1984)、艰难复兴(1985—1992)、快速发展(1993-2005)四个时期,通过此文可全面掌握有关晏阳初及其平民教育运动的资料和学术史。

除此以外还有近十篇文章论述了教育家俞庆棠、马宗荣、李燕、高阳、傅葆琛、雷佩鸿、梁漱溟、蔡元培等的社会教育思想,如马玲亚的《俞庆推对民国时期民众教育的贡献》(《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熊资君的《民众教育的开拓者一俞庆案》(《档案与史学》2003年第3期);李凤通的《俞庆案民众教育思想述论》(《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何长风的《社会教育学家马宗荣》(《贵阳文史,2003年第4期》);张俊宗的《李及其民众教育思想》(《西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华鉴的《高阳民众教育思想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5期)张澎的《平民教育家傅葆琛(《文史杂志》1996年第1期);易慧清的《略论雷沛鸿的民众教育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吕云飞的《略论雷沛鸿的民众教育思想和实践》,(《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杨孝容的《“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一略论梁漱沉乡村民众教育思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4期);李伟艳的《蔡元培的杜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李光辉、陈天涯的《论蔡元培的民众教育思想》(《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除此以外杜俊华的《论杭战时期毛泽东的成人民众教育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4期)还研究了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成人民众教育思想・。

对于社会教育事业有相当贡献的卢作孚,近几年也成为一个研究对象,相关论文有.骆水寿的《试论卢作孚民众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文史杂志》2001年第2期);谭超、李亦桃、欧阳震的《一位爱国实业家的民众教育实践活动一卢作孚的三次民众教育实验阶段》(《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方舟的《民众教育旗手卢作孚》(《教育与职业》2005

年第34期)。

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形式纷繁复杂,近几年开始关注较多的是民众教育馆。

毛文君对此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主要有《近代中国(1911一1937)城市民众教育馆述论》(四川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20世纪20-30年代成都市民众教育馆》(《文史杂志》2002年第1期);《社会教育的兴起与城市文化的变迁一以成都市民众教育馆为中心的考察》(《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的发展及活动述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实施效果有限的原因探析一以民众枚育馆为例》(《广西杜会科学》2006年第11期),主要论述了近代社会教育的中心机构一民众教育馆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其开展的主要活动,借此以窥近代民众教育馆与电国城市民众早期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民众教育馆大致经历了初步发展、繁荣、曲折发展三个阶段。

在各个阶段主要采用演说、出版刊物、阅读及其他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满足普通民众的需要,于轻松愉悦中、从社会教育中获益,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周慧梅的《关于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众教育馆研究的思考》(《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研究者对民众教育馆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内容涉及到民众教育馆的历史沿革、概念、主旨和目标、区制、馆舍、组织、人员等,特别对民众教育馆的概念和人员的标准存在的分歧较大。

董有刚的《贵州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民众教育馆》(《贵州文史从刊》2005年第4期)介绍了抗战时期贵州的民众教育馆。

徐南平的《镇江民众教育馆对我田早期电化教育的促进作用》(《镇江师专学报杜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则分析了镇江民众教育馆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促进作用。

但是对于民众学校的专题研究相对薄弱,只是散见于近代教育史的相关书籍及各地民众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关论文之中。

有关中国近现代教育通史类著作大都设一章或一编叙述民国社会教育,其中或多或少的会提及民众学校,但大多只限于史实描述,内容十分简单。

如董纯朴编著《中国成人教育史纲》(北京:

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版),李珠主编《中国成人教育近现代史》(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姬忠林等《河南成人教育史近代编、现代编》(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雷的著《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该书是当代国内研究近代民众教育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全书比较系统、全面地考察了中国近代民众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论述了近代民众教育主流思想的内涵,并重点剖析了几个主要民众教育事业的特点和贡献。

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版)。

此书对中国近代的各种教育思潮作了详细的阐述,其中的民众教育思潮,生活教育思潮及生产教育思潮都是近代民众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书对于研究近代民众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山东教育论著主要是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全书从分政权叙述了山东的教育发展状况。

对清末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山东伪政权统治时期、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分别加以阐述,思路清晰,脉络明了,为对我们研究区域性教育提供了先例。

期刊论文方面,在各类关于近代民众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的论文中对于民众学校都有所涉及,大体勾画出了民众学校在全国的发展概况,但专题研究相对不足。

主要有吕苹的《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浙江省举办民众教育述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杨擎民的《三十年代的广东民众教育》(《岭南文史〉〉1994年第1期);幕朝思的《民国时期贵州的社会教育机构》(《贵州文史丛刊》,1989年第4期);王樵的《民国时期的云南社会教育》(《云南文史丛刊》,1992年第1期);马文华的《民国时期的新疆社会教育》(《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高士荣的《民国时期甘肃的社会教育机构》(《档案》1993年第4期)、《试析民国时期甘肃社会教育发展的原因和特点》(《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张秀春的《二十世纪初的辽宁社会教育》(《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庄志龄的《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社会教育》(《史林》1998年第4期);成都市档案馆编研部的《民国时期成都的社会教育运动》(《四川档案〉〉2001年第1期);王兆样的《近代华北城市社会教育形成与发展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于述胜的《民国时期社会教育问题论纲一以制

度变迁为中心的多维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其中与山东民众教育关系较密切的期刊论文是曹玉楼的《从档案资料看近代济南的城市民众教育》(《山东档案》2005年2月),此文是根据有关档案材料,对1904-1937年济南的城市民众教育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作者对济南市这一时期民众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济南市民众教育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及主要活动,并附有表格来比较说明问题。

硕博论文方面比较重要的有张蓉的《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此文对民众教育思潮寻踪,考察了民众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及民众教育思潮的演进过程,民众教育思潮各流派,民众教育思潮评价,剖析了民众教育思潮的特点及实质,揭示了民众教育思潮的影响及启示。

为民众教育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此文偏重于理论研究,对于民众学校等实践活动只是一笔带过。

国内对于民众学校的研究涉及较多且深入的论文或专著只有两篇。

首都师范大学杨才林2007年的博士论文《“作新民”、“唤起民众”一民国社会教育研究》一文以培养“新民”为立足点,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将民国社会教育的宗旨可以概括为“作新民”与“唤起民众”,从民国社会教育发展进程,民国社会教育设施,民国主要社会教育事业,民国社会教育的演进特点、成效、弊病及其制约因素方面进行了探讨。

其中第四章的第二节对民众学校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主要考察了民众学校的沿革、规程、困难、弊病等方面。

北京师范大学周慧敏2006年的博士论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众教育研究》摆脱了对理论流派的纷争,着重于探讨1927-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控制下的民众教育实践,研究了民众教育政策、机构和刊物的创设以及民众学校、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实验三大领域。

最终得出结论:

民众教育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灵活性和兼容性特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社会和民众生活的现代化进程,迈出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可贵的一步。

其中第三章“学校式的民众教育机关:

民众学校”对民众学校发展的概况,民众学校与识字运动,民众学校事业的开展及存在的问题等民众学校的各个方面做了全面的考察。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民众学校的研究较为薄弱,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关于地方民众学校的专题研究更是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史研究方兴未艾,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成果。

青岛市的地方城市史研究也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对于政治、经济方面饿考察较多而对于文化、教育涉及较少;宏观研究相对较多而微观研究较少。

就青岛民国教育史研究来看,相关的学术论文有许慈青的《民国时期青岛地区教育状况研究1912-1949»(《聊城大学社科版》2008年第2期),该文对民国时期的青岛教育做了概述,对青岛民国教育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勾画。

教育类专著有刘增人,王焕良的《青岛高等教育史(现代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