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导学案人教版剖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8672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导学案人教版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九年级下册导学案人教版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九年级下册导学案人教版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九年级下册导学案人教版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九年级下册导学案人教版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导学案人教版剖析.docx

《九年级下册导学案人教版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导学案人教版剖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下册导学案人教版剖析.docx

九年级下册导学案人教版剖析

第四节电动机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2、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

3、知道电动机较热机的有点。

导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课时:

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力的方向跟、都有关系。

2、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

3、电动机的构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叫做和叫做。

另外为了能持续转动,它还有改变电流方向的

课堂导学

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1)演示实验:

把一段导线放在磁场里,接通电源,让电流通过导线,观察它的情况。

实验表明:

(2)演示实验:

只改变刚才的实验中的电流的方向,再做一次实验,观察导线的运动方向。

实验表明:

(3)演示实验:

保持刚才的实验中的电流的方向不变,但把蹄形磁体两极调换一下,使磁场方向与原来相反,观察导线的运动方向。

实验表明:

(4)总结得出: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力的方向跟、有关。

当电流的方向或者磁感线的方向变得相反时,通电导线受力的方向也。

该现象中把能转化成了能。

(5)想一想:

如果电流和磁感线的方向都变得相反时,通电导线受力方向会怎样?

答:

(6)那么,通有电流的线圈放在磁场中,它会怎样运动?

演示实验:

把线圈放在磁场中,接通电源,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实验表明: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制作出了。

2、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1)电动机的构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叫做转子和叫做定子

(2)结合课本图9.6-5和9.6-6介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3)当线圈转到与磁场方向垂直的位置时,它的两个边受力、所以不能转动,这个位置是线圈的。

(4)直流电动机有让它每转动半周就改变一次电流方向的换向器。

它由两个和两个组成。

3.生活中的电动机

电动机作为一种动力机械,与另一种动力机械热机相比,它有、、、等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1、直流电动机是利用的原理制成的。

它工作时将能转化为。

2、电动机安装完成后,闭合电路电动机不运转,但轻轻的转一下就转动起来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3、探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小丽同学做了如下三组实验,如下图所示,其中AB是通电导体的一部分,导线上的箭头表示电流方向,F表示导体受力的方向,N、S表示磁体的两极.

⑴通过实验(a)和(b)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到力方向与  的方向有关.

⑵通过实验(a)和(c)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到力方向与的方向有关.

4、一台直流电动机的额定电压是220V,额定功率是5.5kW,它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多大?

连续工作2小时耗电多少?

 

5、一台电动机额定电压为220V,电动机正常工作时通过电动线圈的电流强度为4A,由于操作不当,电动机被卡住不转时其电流为440A。

当电动机正常工作10S,求:

(1)消耗的电能

(2)产生的热量。

 

课后反思:

 

第五节磁生电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影响感应电流强弱和方向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交变电流,知道我国生产和生活用的交变电流的频率是50Hz,周期是0.02S,能把交变电流和直流电区分开来。

导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课时:

1课时

课前导学

1、,是一种现象。

产生的电流叫做。

利用这个原理发明了。

2、电流的方向的电流,叫做,简称。

3、叫做。

其单位是,简称,符号为。

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电的电流频率为。

课堂导学

1、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

(1).演示实验:

演示课本图9.7-1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表明:

导体在可以产生,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

该现象中产生的电流叫。

(2).演示实验:

①保持磁场的方向不变,改变导体的运动方向,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②保持导体的运动方向不变,改变磁场的方向,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以上实验表明:

产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的方向以及的方向有关。

(3).由刚才的实验我们可归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电路必须是。

2、导体必须在中做。

(4).电磁感应现象中,能转化为能。

根据这个现象的原理,人类发明了。

2、发电机

(1)、结合下图介绍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实际的发电机由和两部分组成。

大型发电机一般采取不动,旋转的方式来发电。

为了得到强磁场,还用代替。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1.要使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反,可采用的措施有()

A.把磁场方向和切割磁感线的导体的运动方向都反过来

B.把磁场加强

C.加快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速度

D.保持磁场方向不变,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改变

2、关于产生感生电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闭合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生电流

B.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生电流

C.闭合导体的一部分在磁场中沿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D.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感线的方向、导体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方向无关

3.在图中,a表示垂直于纸面的一根导体的横截面,导体是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它在磁场中按如图所示的方向运动,其中不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4.下面四个图都是反映课本内容的实验,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图甲是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B.图乙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

C.图丙是研究磁场对电流作用的D.图丁是研究电流的磁场的

5、如图是动圈式话筒构造示意图。

当你对着话筒讲话时,产生的声音使膜片,与膜片相连的线圈也跟着一起,线圈在磁场中的这种运动,能产生随着声音的变化而变化的,经放大后,通过扬声器还原成声音。

课后反思: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一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电话的结构工作原理

2、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3、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导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

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电话的结构:

年发明了电话,最简单的电话由和组成;

2、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是;

3、信号可分为和两类。

课堂导学

1、电话的结构:

(1)话筒:

把信号转化为信号。

工作原理:

话筒中有一个装着的小盒子,当对着话筒讲话时,膜片时紧时松地迫,它的随之改变,流过碳粒的也相应改变,于是就形成了随声音变化的。

(2)听筒:

把信号转化为信号,

工作原理:

听筒内有一个,磁铁上绕着

,磁铁吸引一块,传入听筒的电流流过,由于电流的不断变化,对膜片的作用也不断变化,使振动,在空气中形成,这样就把_________信号变成了信号。

2、电话交换机:

如右图电话交换机工作示意图

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是

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1).模拟信号:

信号电流的、与声音的、

完全一样,模仿声信号的电信号。

缺点:

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易失真,从而使传递的信息发生变化。

(2).数字信号:

利用来代表信息的信号。

特点:

一般只有两个数字,。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课堂练习

1.1876年________发明了电话,最简单的电话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在电话的一端________把声音变成变化的电流,电流沿着导线把信息传到远方.在另一端,电流使________的膜片振动,携带信息的电流又变成了声音.

2.电话之间是通过电话交换机来________,一个地区的电话都接到同一台交换机上,每部电话都编上________.使用时,交换机把需要通话的两部电话________,通话完毕再将线路________.现代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利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按用户所拨的号码________接通话机.

3.电话分模拟和数字两种.模拟信号是:

在话筒将声音转换成________时,其________、________变化的情况跟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变化的情况完全一样;数字信号是:

用不同________的不同________来表示的信号.

4.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电话的几种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电话能将声音沿着导线传至对方B.电话是通过导线将携带信息的电流传到对方的

C.话筒中变化的电流使膜片在磁场中振动,发出声音D.听筒中把声音变成变化的电流

5.(多选)陈小刚同学“五一”放假期间,给远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表哥打电话,当他正确的拨完电话号码后,发现听筒中传来短促的“嘟、嘟”声,他就放下了电话,过了一会儿,他又拿起电话重拨,在听筒中传来的还是短促的“嘟、嘟”声,对于这种现象,他有以下几种解释,你认为正确的是()

A.表哥一方的电话机一定正在通话中B.“五一”期间一定是交换机的电话线不够用

C.表哥一方的电话机可能正在通话中D.“五一”期间可能是交换机的电话线不够用

6.(多选)有几位同学在学校用“IC”卡打电话时,议论起电话交换机,他们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早期的电话交换机是靠话务员手工操作来接线和拆线的

B.自动电话交换机是通过计算机自动接通话机的

C.程控电话交换机是通过电磁继电器接通话机的

D.电话交换机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减少了电话线的数量

课后反思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光速是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导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

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电磁波的产生条件是;

2、电磁波的传播介质,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是。

课堂导学

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课本10.2-2,探究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电磁波的产生的条件是:

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

1、演示:

把一个移动电话放在真空罩中,并给这个移动电话打电话,看这个移动电话是否能够收到信号。

现象是:

说明了。

还举一现象可以说明这一点:

2、真空中电磁波传播的速度是,电磁波频率的单位是,符号是:

,常用单位是和。

3、电磁波的波速c、波长λ和频率f之间的关系是。

4、电磁波是个大家族,通常叫无线电波。

5、引导学生看课本第100页的科学世界《微波炉》。

说出:

(1).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2).使用注意事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课堂练习

1.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如果要相互交谈,不能直接进行,而是要用来传递信号.这说明声波的传播介质;而电磁波的传播介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2.在“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战役中,科研部队针对“SARS”的早期症状研制出一种红外线测温仪。

与可见光一样,红外线是一种波,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波长约为10μm,频率约为赫兹。

3.单位换算:

(1)103.8KHZ=HZ=MHZ;

(2)0.725MHZ=HZ=KHZ.

4.我国的卫星通信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在北京发射的信号通过通信卫星会转到上海被接收.实现这种信号传递的是()

A.超声波B.次声波C.声波D.电磁波

5.关于电磁波的传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在真空中传播B.在水中不能传播C.可以在很多介质中传播D.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6.微波炉中不能使用金属容器,这主要是因为()

A.金属易生锈,弄脏炉体B.金属容易导电,造成漏电事故

C.微波能在金属中产生强大的电流,损坏微波炉D.金属易传热,使炉体温度过高

7.下列设备中,没有利用电磁波的是()

A.电视机B.录音机C.微波炉D.移动电话

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频率越低的电磁波的波长越短B.频率越高的电磁波传播速度越快

C.频率越低的电磁波传播速度越快D.频率越高的电磁波的波长越短

9、某调频立体声广播的频率是97.4MHz,它的波长是多少?

 

课后反思

 

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无线电广播发射和接收工作过程.

2、大概了解电视的发射和接收工作过程.

3、了解移动电话的发射和接收,它与固定电话的区别、特点.

导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

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完成,信号的接收由完成;

2、电视用传递信号和信号;

3、移动电话是靠来传递声音信息的;移动电话既是又是。

课堂导学

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完成,

2、话筒的作用

3、载波发生器的作用

4、调制器的作用是

5、天线的作用是

6、收音机的天线的作用是

7、调谐器的作用

8、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的作用是

9、扬声器的作用是

二、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1、声音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跟

的工作过程类似;

2、图像信号的工作过程是:

(1)摄像机把,

(2)发射机把

(3)电视接收机的天线,通过把图像信号取出并放大,由还原成图像。

三、移动电话

1、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的区别是;

2、讲话时移动电话的作用;

接听时移动电话的作用;

3、移动电话的体积,发射功率,天线,灵敏度,通话时要靠转接,这种固定的电台叫。

4、介绍无绳电话。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是无线电广播接收过程的几个步骤,其合理顺序是________。

(填序号)

 A、调谐选择所需要接收的电磁波  B、接收无线电波

 C、检波器取出音频信号      D、耳机放音

2、下列关于移动电话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移动电话既能接收电磁波,也能发射电磁波B.移动电话与其他用户通话需基地台转接

C.移动电话发射功率非常大,其天线的灵敏度很高D.移动电话用微波信号与电话网络联系

3.收音机的天线接收到各种频率的。

转动收音机调谐器的旋钮,可以选出特定的信号,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再把音频信号从中取出来,送到扬声器里,扬声器把电信号转换成,我们就听到广播电台的节目了.

4.电视不仅要用电磁波传递声音信号,还要用它传递信号,为此电视台用把图像变成电信号,在电视机中由显像管把它还原成.

5.移动电话机从功能上看,与收音机和电视机都不同.它既是台,又是台.

6.以下关于收音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收音机的天线只能接收音频信号

B.收音机的调谐器可以同时选出多个频率的信号

C.收音机的调谐器一次只能选出一个特定频率的信号

D..扬声器的作用是把音频电信号转换成电磁波

课后反思

 

第四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导学目标知识点:

1.常识行了解微波通讯、卫星通讯、光纤通讯、网络通讯;

2.通过了解现代通讯技术,了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导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

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微波的波长是之间,频率在之间,微波的性质更接近,大致沿传播,不能沿地球表面绕射,因此每隔左右就要建立一个。

2、现在用做微波通讯的中继站,这种卫星大多是。

在地球的周围均匀的配置颗同步通讯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3、光也是一种,与微波相比,光的频率,年,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

4、激光的特点是

5、通讯用的激光一般在特殊的管道——里传播,它的材料是,光从它的一端射入,在内壁上经多次,从另一端射出,将信息传到远方,由于光的频率,所以在一定时间里传输的信息量。

通常数条光纤一起敷上保护层,制成,用来传递、________等多种信息。

6、目前人们经常使用的网络通讯形式是,它不仅可以传送文字,也可以把、及变成进行传送。

7、计算机之间的联结,除了使用金属导线外,还用、等各种通信手段。

课堂导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现代各种通信技术的特点,感受科学的魅力。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课堂练习

1.微波的性质很接近于,大致沿传播. 地球表面是弯曲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人们用建设微波的方法来解决.

2.通信卫星消耗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电池板,它把能转化成能. 要想实现全球通信,至少需颗同步卫星.

3.光纤通信 (填“是”或者“不是”)可见光传播信号的.

4.无线电波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

A.越多  B.越少C.与频率无关D.与波长无关

5.激光的特点是()

A.频率单一、方向高度集中

B.频率多变、方向高度集中

C.领事单一、方向变化

D.频率多变、方向变化

6.月球是地球忠实的卫星.为什么不选择月球做地球的通信卫星,而要用造价很高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

 7、你发送过电子邮件吗?

电子邮件有什么优点?

 课后反思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1、2、3节能源、核能和太阳能

导学目标:

1.知道哪些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了解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

2.了解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及核污染的有关知识。

3.知道太阳能的由来及特点,了解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导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树立节能意识。

导学难点;核能的利用及太阳能的产生。

导学过程:

一、走进课堂

前苏联建设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今在乌克兰境内)的一个反应堆于1982年发生严重事故,造成核泄漏。

切尔诺贝利市民已全部迁移,该市已成为一座空城,该核电站于2001年全部关闭。

核电站是利用何能发电?

核泄漏为何给环境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

二、探究历程

(一)能源家族

阅读教材第148-149页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我们平常用的煤、石油、天然气,是千百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称为能源。

2.根据是否直接获得,分为能源和能源。

根据是否在短期内获得补充,又可分为能源和能源。

3.讨论交流:

人类开发化石能源给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节约利用这些能源?

 

练习1.我市规划在攸县建造一座火力发电厂,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

火力发电所需要的煤不是()

A.化石能源B.一次能源C.可再生能源D.不可再生能源

练习2.能源危机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有的能源消耗完了以后,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我们称此类能源为“不可再生能源”。

下列各种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A.太阳能B.水能C.风能D.化石能源

(二)核能

结合教材151-152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核能是指:

原子核或,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核电站的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________的链式反应,而原子弹爆炸是____的链式反应,一瞬间发生原子核裂变释放极大的能量。

练习3.如图所示为核电站发电流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B.蒸汽轮机的效率总是小于1

C.蒸汽轮机将核能转化为机械能

D.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三)太阳能

阅读课本154-156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在太阳内部,在超高温下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

大部分太阳能以和形式向四周辐射开去。

2.目前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另一种是用。

3.结合图17.3-4想想议议:

地球上的能量是怎样转化和守恒的?

 

练习4.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是人类社会的当务之急。

核电站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中发生的是核;我们今天所用大部分能量都来源于能。

练习5.人们常说,太阳是人类的“能源之母”,从能源能否可以在短期内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角度看,太阳能属于能源(选续“可再生”或“不可再生”);在石油、天然气、煤、核能中,不是间接来自太阳能的是。

三、拓展性阅读:

太阳能的利用

常规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压力的增加,使世界上许多国家重新加强了对新能源

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支持。

近几年,国际光伏发电迅猛发展。

1973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1980年又正式将光伏发电列入公共电力规划,累计投资达8亿多美元;1994年度的财政预算中,光伏发电的预算达7800多万美元,比1993年增加了23.4%;1997年美国和欧洲相继宣布"百万屋顶光伏计划",美国计划到2010年安装1000~3000MW太阳电池。

日本不甘落后,1997年补贴"屋顶光伏计划"的经费高达9200万美元,安装目标是7600Mw。

印度计划1998-2002年太阳电池总产量为150MW,其中2002年为50MW。

核能的利用

1951年美国首次在爱达荷国家反应堆试验中心进行了核反应堆发电的尝试,发出了100千瓦的核能电力,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迈出了第一步.此后不久,1954年6月,原苏联在莫斯科近郊粤布宁斯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向工业电网送电的核电站,但功率只有5000kW.1961年7月,美国建成了第一座商用核电站——杨基核电站.该核电站功率近300MW,发电成本降至9.2美厘/度,显示出核电站强大生命力。

今天,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能源洪应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传统的能源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及温室效应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因此,不仅缺乏常规能源的国家如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发展核电站,而且常规能源煤、石油、水电等非常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也在大力发展核电站.截止1995年全世界运转的核电站总数达438座.其中美国运转的核电站总数达109座,核发电量创下6730亿千瓦小时的最高记录,在美国电力生产中核电比例达22.5%.法国核发电量比前年增长4.9%,达3580亿千瓦小时,运行中的56座核电站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76%,而且去年出口核电达700亿千瓦小时.核电已成为法国第六大出口产品.日本,由于其常规能源资源短缺,对核电的开发大为重视,目前运转中的51座核电站,供应全国28%的电力总需求,而且日本有关部门计划到2000年将核电量提高33%。

思考:

你知道太阳能和核能还有哪些应用?

你能设想一下它们的应用前景吗?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的收获:

(1).能源的分类:

按转化条件分为能源和能源;按能源的利用状况可分为能源和能源;按能源的性质分为能源和能源。

(2).原子由、、三种粒子组成。

获得核能的方式、。

(3).太阳是个巨大的“核能火炉”,其能量来自,太阳能的特点是。

2.我还有的疑惑:

 

五、达标检测

1.核电站是利用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

该设备内的铀产生的裂变会不断的自行继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反应,而且这种反应是控制的(选填“可以”或“不可以”)

2.右图是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采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整个场馆提供电力,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型体育场。

白天,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除供正常使用外,将多余的能量储存在蓄电池内供夜晚使用。

请完成下面的方框图,使其正确反映这个过程中能量发生转化的情况。

3.关于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B.核能是可再生能源

C.一次能源中只有石油,煤和天然气

D.二次能源中只有电能和核能

4.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①石油②太阳能③天然气④生物质能

A.①②B.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