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8658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docx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docx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奠基工程,除具有一般教育的特点外,还有它自身独具的基本特征。

(1)全民性:

小学教育的全民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人民。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名族的文化素质。

从狭义上讲,是指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的小学教育全是全民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整个中华名族的素质,使全国各民族的所有儿童都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

为了保证这一全名性质,国家特别对女儿童的教育,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地区儿童的教育给予特别的关心,采取了特殊政策;对于残疾儿童的教育业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专门加以保障。

2006年,我国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法》,也是对实现基础教育的全民性的有力保证。

(2)义务性: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只要到达一定的年龄(6~7岁),

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因此,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易物教育的性质,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是应当享有的权力。

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它又是强制的又是免费的: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由于小学教育是依国家法律而实施的基础教育,因为它具有强制性。

(3)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小学既不是就业定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专业教育。

它是面对庪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的素质,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一些基本素质,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小学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前提。

小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进行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讲,全面性是专业性的预备。

只有保证小学教育的质量,才能确保高一级学校的教育质量。

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阶段,是人生历程的巨大变化时期,是人的智力﹑能力和良好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小学教育的每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2.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实验法。

3.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以上五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本质性的表现。

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

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4.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1)主题教育活动。

主要形式有:

主题班队会﹑主题报告会﹑主题座谈和主题伦理性讲话。

(2)班队列会。

它的类型一般有:

班务会或队伍会﹑民主生活会﹑月会﹑晨会等。

(3)班会文艺活动。

班会文艺活动室班队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简称,是指学校通过健康的文化艺术娱乐活动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以发展学生的美感和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形式。

(4)班队体育活动:

班队体育活动是指在学校体育课意外开展的,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的教育活动。

(5)班队科技活动。

班队科技活动是指的以学习科学技术,促进学生发挥潜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它对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丰富和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班队劳动。

(7)班队游戏活动。

 

5.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1)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掌握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3)关心学生身心健康;(4)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5)关心学生课余生活,开展有益课外活动;(6)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7)与家长﹑社会沟通,形成合力。

 

6.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冯特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明显受到当时以实验为研究基础的化学与物理学的影响。

特别是化学研究主要探究物质的结构成分,并以分析与合成的方法来控制物质的变化。

冯特试图通过类似化学研究中的元素分析合成的方法来探究人的心理实质,分析人的心理结构。

冯特的这一思想体系被人们称为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提出后,受到心理学界的普遍反对,其结果使得构造主义衰落了,但同时为反对主义者的主张各有不同,演变成了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

大凡一门独立科学的形成,都要经历一段不同思想认知间的争论才能逐渐达成统一。

 

7.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实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的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对阅读能力,注重感情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8.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

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这五个方面共同促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

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

学习策略:

谁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

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

语言知识:

语音,词汇,语法,动能,话题。

文化意识:

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

以下是本课程一年级至九年级应达到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

一级:

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

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

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

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

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

能书写字母和单词。

岁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二级:

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

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

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小歌谣。

能再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小句子。

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

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9.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

(1)课题;

(2)教学目标;(3)课型﹑课时;(4)教学重难点;(5)教学方法;(6)教学过程;(7)作业处理;(8)板书设计及教具。

 

10.小学教学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的组成,各子系统既能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程序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的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

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

而是具有操作性。

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

 

11.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1)全班教学:

全班教学是目前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班级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课程表上课的一种组织形式。

(2)班内小组教学:

班内小组教学是把一个班暂分为若干个小组,由教师规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并由学生分组学习的班级授课制形式。

它具有班级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群体进行教学的特点,但是联系这个群体的主要纽带是共同感兴趣的某门科学或某项活动。

(3)班内个别教学:

采取班内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花一定的时间以一对一的形式给学生辅导。

班内个别教学的特点:

1.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主要面向班上的差生或学习速度快的学生;

2.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教师进行辅导必须以该生的学习准备﹑学习难点和性格特点为依据。

3.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

但它的“代价昂贵”。

 

12.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的一般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许多具体的做法。

1.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

学生一旦理解了知识的社会价值,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

2.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的学习的积极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4.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和学好知识的乐趣。

5.教师要以自身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

教师应通过言语和行动向学生传递良好信息,让学生知道教师喜欢所教学科,喜欢学习和钻研,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满足,使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6.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这是对某一具体知识领域产生稳定而浓厚兴趣的基本条件。

13.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

(1)从学习偏好分,有听觉型﹑视觉型﹑触觉型和混合型四种。

(2)从学生不同的智力活动特点出发,将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三类。

(3)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过去的接受学习转向自我建构学习,从过去的“个体”学习转向“团队学习”﹑“小组学习”。

 

14.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内容

教学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室直接认知和被评价者行为的最好方法。

它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与性格)喝技能的成绩(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

但被观察者若知道他被人观察时,他的行为便不同于寻常,因而观察的结果就不完全可靠;再者,观察的精确化问题也要解决。

为了提高观察的可靠性与精确度,一方面应使观察经常化,记一些学生的行为日志或轶事报告,使评价所根据的资料更全面;另一方面可采用等级量表,力求观察精确。

(2)测验法:

测验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它适用于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评定。

测量的质量标指;主要有:

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测验的种类;常用的测验有:

论文式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3)调查法:

调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有疑问则需要经过调查解决;特别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更需要调查。

调查一般通过问卷﹑交谈进行。

(4)自我评价法:

在教学评价中,自我评价十分重要。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自觉改进学习。

主要有下述方法;1.运用标准答案。

2.运用核对表。

3.运用录音机﹑录像机。

(5)量规。

量规是一种结构变化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常以二维表格的形式呈现。

(6)档案袋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绩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而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则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内容: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15.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学反思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师教育素养的提高,促进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并运用理论设计指导自己的教学,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各样的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使理论与实践互相支撑。

通过反思,教师不断超越经验,创造性的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总之,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新手型老师到经验型教师的转变,促进经验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转变。

 

16.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17.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18.小学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1)品的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

(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19.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1.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

(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到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新异刺激影响时,心理活动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作用下,观察的目的性将不断提高。

(2)观察缺乏精确性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活动的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察,即观察不够精确。

(3)观察缺乏顺序性

观察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对比明显的部分,这样则导致观察无序,观察的结果缺乏全面性﹑完整性。

(4)观察缺乏深刻性

观察事物时,小学生还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使得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难以上升到理性高度并赋予观察更深刻的意义。

 

20.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1.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

(7)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21.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级组织建设;

(2)班级制度管理;(3)班级教学管理;(4)班级活动管理。

 

22.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做好班级常规管理;

(2)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要及时加以引导和制止;

(3)树立典型,平等对待学生;

(4)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

(5)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

 

23.小学语文课程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目标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诗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词,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24.小学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簪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

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数学思考

(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教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教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25.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

(1)课堂教学;

(2)班会;(3)学校活动;(4)课外科学技术文娱体育文化艺术活动;(5)社区实践服务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