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作者.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8625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作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作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作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作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作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作者.docx

《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作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作者.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作者.docx

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作者

河中石兽导学案-河中石兽作者

学习《河中石兽》的写作特点  学习《河中石兽》的写作特点  涂坊中学涂雄然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极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1.用词准确,语言简洁。

作者在叙述事件时,抓住了事件的要点,不做过多的修饰。

如课文第一段写石兽落水后,寺僧打捞石兽的情景,寺僧们“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

这里的三个短句,写明了事件的经过,其中“棹”“曳”“寻”三个动词用得相当准确、精当。

然后仅以“无迹”两字交代了事件的结果,真可谓“惜墨如金”,简洁之至。

  2.文章采用层层铺垫的写法。

作者先写寺僧打捞石兽的结果,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就连读者也几乎都认为这就是结论了。

谁知站着又引出了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找到石兽的结果,巧妙的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

文章采用这种写法,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平而不板,耐人寻味。

  3.文章具有思辨色彩。

文中讲学家的观点虽然与实际不相吻合,但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使人信服。

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加之实践检验了其正确,体现了推理的合理性。

  4.文中的细节描写,增强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分别写了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自信,写出了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是更多的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5.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是在于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了最后深刻的思考,促使读者自省,这才是这篇文中的精髓所在。

河中石兽第2课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瑞金市英才学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课时计划  第  周                                      星期  教学过程:

.一、预习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1.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

从作者的角度复述:

从讲学家的角度复述课文;从老水兵的角度复述;  从寺中僧人的角度复述。

  3.质疑:

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

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

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

可分四层:

第一层:

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

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

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

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质疑: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

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质疑:

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拓展阅读  教学后记  1                  英才朗歌制作      欢迎同行下载河中石兽(翻译)  25、河中石兽  【清】纪昀  【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经历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修寺庙,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有位学者在庙里讲学,听说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石兽埋没在泥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  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止,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复习题  《河中石兽》复习题  1.通假字不更颠乎.  2.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古义:

________    今义:

并列.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________  今义:

一种学科..  是非木柿古义:

________      今义:

判断词是.  阅十余岁古义:

________      今义:

阅读.  盖石性坚重古义:

________    今义:

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古义:

________      今义:

表转折但是,却.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一寺临河干  湮于沙上..  山门圮于河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阅十余岁  如是再啮..  棹数小舟  遂反溯流逆上矣..  曳铁钯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竟不可得.  4.翻译句子。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六、阅读《河中石兽》全文,回答下面各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B、二石兽并沉焉..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3、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练习一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  ⑶湮于沙上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

  B.众服为确论。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D.竟不可得。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二部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  B.棹数小舟  C、不亦傎乎D.遂反溯流逆上矣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3、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⑴谓其人曰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  14、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⑴不长而揠之⑵者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⑵苗则槁矣。

  1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2、略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5、略6、B7、略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9、CB10、C11、D12、略13、⑴告诉,对„„说⑵快步走14、⑴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

⑵代禾苗15、⑴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

⑵禾苗已经枯萎了。

1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

《河中石兽》试题  河中石兽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为: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一讲学家设帐⑵众服为确论      ..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确论。

  7.古今异义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古      今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干    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阅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物理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是    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但一、《河中石兽》选自    。

作者是  ,字  ,清代      。

.  知其一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    。

  B.是.非木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  帐寺中  二、字词分析: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1、注音:

圮曳棹杮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湮  溯杮欤  2、重点字词:

  三、翻译下列句子。

  临:

    河:

    干:

  余:

    湮:

  圮: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

    岁:

    是:

  杮:

    并:

  啮:

  坎穴:

    臆断:

  已:

  如:

    设帐    竟:

  棹:

    曳:

        但:

    倒掷:

    盖:

  暴涨:

    暴:

        尔辈:

    物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求:

    以为:

        溯流:

  固:

    究:

  然则:

              遂:

  3、通假字:

  颠: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钯: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  .数里外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如.是再啮  如.  其言暴涨携之去?

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寺临河干B.棹数小舟C.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6、一词多义:

  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之:

闻之笑曰          沿河求之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1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7、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8、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9.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10.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四问题探究:

  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_  ”,理由是“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

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7.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8.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2  3河中石兽小测卷  河中石兽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代文学家,本书是_______形式写成的______,以记述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字注音:

  棹曳湮啮溯臆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      ⑶湮于沙上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

  B.众服为确论。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D.竟不可得。

  6、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7、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9、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10、文章中写到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1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

“今日病(病,累)矣!

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⑴谓其人曰(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  ).  13、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

②:

)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之:

)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⑵苗则槁矣。

  15、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6.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引:

___________且:

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固:

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终:

___________亡:

___________  17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数人饮之不足B.引酒且饮之C.子安能为之足D.一人饮之有余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

说说你的理解。

  ①②河中石兽答案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B、二石兽并沉焉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

  1、BC  2、AC  3、C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双基测评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棹数小舟  曳铁钯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一寺临河干      临:

___________    干:

___________  山门圮于河      圮:

___________  阅十余岁      阅:

___________    岁:

___________  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

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如是再啮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知其一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5.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