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安全工程中级专业课作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8546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工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安全工程中级专业课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哈工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安全工程中级专业课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哈工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安全工程中级专业课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哈工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安全工程中级专业课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哈工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安全工程中级专业课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工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安全工程中级专业课作业.docx

《哈工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安全工程中级专业课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工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安全工程中级专业课作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工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安全工程中级专业课作业.docx

哈工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安全工程中级专业课作业

2012哈工大知识更新安全工程(中级)专业课作业

15、概述人因失误与人的不安全行为。

答:

人的失误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概述

人的失误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人的安全行为模式理论分析的基础。

(1)人的失误(HumanError)

1)人因失误概念

人因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了可接受的界限,并产生了不良影响。

人因失误主要表现在:

人感知环境信息方面的失误,信息刺激人脑;人脑处理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失误;行为输出时的失误等方面。

2)人因失误分类

人因失误的分类主要有三种途径,即行为主义的、关系的和概念的。

在早期人因失误研究阶段,对其分类主要是行为主义的,它只与可观察的、不期望的人的行为相关联,着重于什么行为发生。

其中以Swain的遗漏型(omission)和执行型(commission)分类为代表。

遗漏型失误的特点是遗漏整个任务或遗漏任务中的某一项或几项。

执行型失误的特点包括四类,选择失误,即选择错误的控制器,不正当控制动作;序列失误,即选择错误的指令或信息,未给出详细的分析;时间失误,即太早,太晚;完成质量失误,即太少,太多。

以失误心理学为基础的失误分类方法强调人的行为与意向的关系。

Reason以关系分类法的视点,在Rasmussem的SRK模型基础上用概念法提出了这样的一种概念分类方案,将所有的失误分为:

疏忽(slip),过失(lapse)和错误(mistake)。

3)人因失误特点

人具有心理和生理两种因素,同时还受到环境等条件的制约,人的行为极其复杂,归纳起来人的失误有以下几大特点:

①人的失误的重复性。

人的失误常常会在不同甚至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出现,其根本原因之一是人的能力与外界需求的不匹配。

人的失误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有效手段尽可能地避免。

②人引发的失误的潜在性和不可逆转性。

大量事实说明这种潜在的失误一旦与某种激发条件相结合就会酿成难以避免的大祸。

③人的失误行为往往是情景环境驱使的。

人在系统中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当时的情景环境,硬件的失效、虚假的显示信号和紧迫的时间压力等联合效应会极大地诱发人的非安全行为。

④人的行为的固有可变性。

人的行为的固有可变性是人的一种特性。

也就说,一个人在不借助外力情况下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方式重复完成一项任务。

⑤人的失误的可修复性。

人的失误会导致系统的故障或失效,然而也有许多情况说明,在良好反馈装置或冗于条件下,人有可能发现先前的失误并给予纠正。

⑥人具有学习的能力。

人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从而改进其的工作效绩。

(2)人的不安全行为(HumanUnsafetyBehaviour)

1)不安全行为的概念

一般来讲,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既然不安全行为是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因此,不安全行为包括两个内涵:

一是指肇发事故(积伤)概率较大的行为;二是指在事故(积伤)过程中不利于减少灾害损失的行为。

实际上,按照人失误的定义,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的失误。

一般来说,不安全行为是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导致事故的人失误,是人失误的特例。

2)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目前对不安全行为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

从人的心理状态出发,同人因失误的分类类似,论文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两大类:

即有意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的不安全行为。

①有意的不安全行为

指有目的、有意图,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是故意的违章行为。

如酒后上岗,酒后驾车等。

这些不安全行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冒险”。

进一步思考可见,之所以要冒险,是为了实现某种不适当的需要,抱着这些心理的人为了获得利益而甘愿冒受到伤害的风险。

由于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估计不当,心存侥幸,在避免风险和获得利益之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②无意的不安全行为

指非故意的或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

人们一旦认识到了,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

这类错误的表现情况比较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a外部信息有误或人没有感知到外部信息的刺激,如没有注意到异常情况的发生;

b人体的生理机能有缺陷,如听力较差,色盲等;

c因知识和经验缺乏而造成判断失误,如从业时间短,处理异常情况不当;

d因操作技能欠缺而造成反应失误,如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而上岗工作;

e大脑意识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如疲劳作业。

上述因素可能单独导致不安全行为,也可能共同作用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不管是有意的不安全行为还是无意的不安全行为,均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

(3)人因失误及不安全行为的致因分析

1)人因失误的致因分析

从人机工程角度可归纳为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

①人失误的内在因素。

由于操作者本身的因素,使之不能与机器系统相协调而导致失误。

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制约,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并往往带有随机性。

导致人失误的内在因素有: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个体因素、病理因素等等。

②人失误的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指在系统设计(人机界面、工作环境、组织管理等)时,未很好地运用人机工程准则,致使系统设计本身潜伏着操作者失误的可能性。

从人-机-环境系统着眼,影响人失误的外部因素有:

a人-机接口。

人机功能分配、显示系统、控制系统、报警系统、信息系统、通信系统和工作站等的设计,对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的适应性;

b人-环境接口。

物理环境(例如,微气候环境、照明环境、声环境、空气品质、振动、粉尘以及作业空间等)设计,对人和作业的适应程度;

c人-人接口。

指系统的组织管理工作设计。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失误的可能来源主要有: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意识、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应激(紧张)、疲劳、单调、人际心理等。

此外,还应包括学习、言语等。

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因失误的主要致因为:

a信息输入失误。

其中包括视觉失误、听觉失误、嗅觉失误等;

b信息处理失误。

信息处理失误的原因分为以下四方面:

训练不足、经验不足、心理素质差、人机系统设计错误;

c信息输出失误等。

2)不安全行为的致因分析

①有意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

虽然有意的不安全行为是一种由人的思想占主导地位、明知故犯的行为,但依然存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a从主观上讲,人的心理因素占据了重要位置。

存在侥幸心理或急功近利,急于将工作完成,从而忽略了安全的重要性;从众心理,明知违章但因为看到其他人违章没有造成事故或没有受罚而放纵自己的行为;过于自负、逞强,认为自己可以依靠较高的个人能力避免风险;

b在客观上,管理的松懈和规章制度可操作性差给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管理原因:

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健全,工作监督和安全教育不到位等;环境因素:

安全防护设施不齐全或防护设施过于复杂,不符合人机工程的要求,使得工作者不愿意按照给定的条件工作。

②无意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

人的行为是人对外界事物刺激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人的行为反应有时是无意识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意识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与上文中有意和无意是不同的,不管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行为反应都可能造成无意的不安全行为。

a从人的内部原因上存在心理、生理、技术水平等几方面的原因。

心理原因:

思想不集中,个性不良,情绪不稳定等;生理原因:

疲劳或体力、视力、运动机能、年龄、性别差异不适应所从事的工作等;技能原因:

不知道如何正确操作或技能不熟练等;

b从外部原因上讲,外部事物和情况的变化是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

管理原因:

操作规程不健全,工作安排协调不当,信息传递不佳等;教育原因:

培训不到位,教育内容匮乏,教育方式不佳等;环境原因:

路面状况、道路设施、气候条件变化等;社会原因:

生活条件、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变化等。

无论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不安全行为,都与人的心理有密切的关系,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如不认真、不严肃、不恰当的需要)和某些不良的性格(如任性、懒惰、粗鲁、狂妄)往往会引起有意的不安全行为;能力低下和某些不良的性格(如粗心、怯懦、自卑、优柔寡断)往往导致无意的不安全行为;而良好的个性心理(如坚强的意志)有助于克服不安全行为。

综上所述,导致人失误和人不安全行为的众多原因有相似之处,但这些原因总可以归结为人的安全生理、安全心理、工程心理学、安全管理学这四大部分。

此外,还应考虑生活重大事件、不同文化习俗差别对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下面将对影响人因失误和人不安全行为的上述六大部分中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

3)人因事故成因模型

依据大规模复杂人-机-环境系统的特征和对人因事故产生机制和途径的分析,可建立大规模复杂人-机-环境系统人因事故成因模型。

16、简述安全设计与人的行为关系?

答:

安全设计与人的行为

根据安全需要设计工作场所、环境和空间,可以采取系统的方法进行规划与设计。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有必要根据人的行为对其进行预测评价。

在工业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预先想到使用者在使用其来是否方便;一方面要进行设计方案的推敲,使之符合安全需要。

工作环境的设计应当更加符合人的行为特点,使人的工作环境优化,尤其注意要符合在紧急状态下人的行为反应的特点。

在工作场所或操作特定的仪器设备时,人的行为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群体的行为也是如此,例如,对一些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会发现步行的速度因年龄、性别、人数而有明显的差别。

总之,通过观察各种行为,可以发现一些人所固有的行为特性。

而从这些特性可以发现与安全有关的一些可以加以控制的因素。

明确上述这些问题,就成为将人的行为纳入工业安全设计的第一步。

然后,将这种行为特性的规律化,按实际建成后人们在其中如何行为而应具备的行为模式化,进行方案设计。

设计者根据行为模式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和评价。

这一过程就是将人的行为体现于工业安全设计中的过程。

1.安全设计中人的行为

安全设计中考虑的人的行为均与工作安全有关,从工作行为、疏散行为中人的表现可以看出,在涉及工作或疏散行为的时候,常常伴随行为者一定的目的性,也就是为了完成某种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连续行动。

行为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和欲望,而采取的过渡行动状态。

在安全行为的研究中,一般涉及到的行为是危急状态下的避险行为及工作中的操作行为,这些行为都与各种各样的工作环境条件有着关系。

了解这些特点对进行行为模拟很有好处。

2.危险环境下人的行为特性

在一些危险化学品工厂、建筑施工场所,都有一些安全门和紧急出口,在这里,尤其是在危急情况下,会出现人流通道受阻,拥挤混乱的情况,一旦出现火灾、化学品泄漏等危急情况,往往伴随着人员伤亡等情况。

事故分析表明,这些场所出现这些情况都与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因素有关。

我们发现和研究这种没有充分考虑人的行为特点的环境,认真观察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找出处理不当的地方,就可以改善工业设计,给从业人员提供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

工业设计中有可能导致人员危险的情况,包括在由大量人员拥挤的时候,比如上下班高峰、火灾等需要紧急疏散的情况下。

此外,造成危险的因素,还包括诸如对安全通道不加以引导或者通道堵塞甚至不设安全通道的情况。

这些因素,在设计阶段就要预先考虑到,对人在特定的场所里怎样进行活动,预先能进行正确的预测,并在设计中体现出来,就可避免许多危险情况发生。

这些因素归纳起来包括环境或设备设施的功能、规模、配置、以及相关管理措施方面的设计。

以工作场所的安全门为例,在门前提供醒目的标志,消除障碍物,留出出口空间,这就是功能方面的设计;使出口附近的面积扩大,或增加安全出口数量则是规模方面的设计;若将出口的位置和工作场地的位置变更或者改变出口的位置,则相当于配置设计;要求员工在非常状态时有序进入出口,避免混乱和拥挤,这就是管理设计。

像这样,根据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对工作场所中人的行为加以分析,就可以找到对应的外部环境的对应关系,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安全设计时,人的行为就可以作为设计依据。

3.人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人的行为是通过心理状态的外化来表现的。

人的行为在工作中总会发生变化,不可能永远处于相同状态。

这种状态变化大致可以对应情绪状态的心境(正常)、激情(异常)、应急(恐慌)状态。

在工作正常进行,不发生危险或隐患的时候是正常的,可以称之为平常状态(心境);当这种状态受到某些内外因素的影响时,则可能变为异常状态(激情)。

而当异常状态进一步恶化,达到带有生命危险时,如发生大火、爆炸、毒气泄漏,这就使人进入非常,表现出恐慌(应急)状态。

这样,我们可以认为:

人在工作中,存在着正常、异常、非常三种行为状态,并以各种状态表现其具有的行为特征。

这三种状态,是由于使心理状态变化的环境因素、行为因素的接连不断的推移而产生的。

我们在工作中大部分时间处于正常心理状态之中,而当工作中出现疲劳、厌倦,周围环境混乱时,则向异常状态推移,如果不久精神恢复,环境变得有序,则又回到正常状态。

否则,则向出现故障的非常状态转化。

当火灾、水灾等突发性事故发生时,人的状态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异常、非常状态过渡的,这时考虑到行为因素的安全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17、安全行为研究对于工程设计有哪些意义?

答:

安全行为对于工程设计的意义

在工矿企业总体设计、建设、评价过程中,安全行为应当作为判断的标准之一。

也就是说,对工矿企业的计划建设方案进行推敲,判断是否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以确保从业人员的安全健康,要从安全行为观点进行研究。

为了将人们的行为作为工业建设计划与安全设计的基础,通常需要进行下面两项工作:

其中之一就是对生产场所与的行为之间的适应情况进行调查。

一般来说,需要弄清处于某种工作状态的时候,人们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

因此,不仅需要调查特殊情况,而且要对相类似几种正常的情况行为进行调查,以便明确两者对应关系,这样就可以说明一般的特性。

在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就已经注意了人的行为(特别是与安全有关的行为),并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

但是仅仅限于对行为特别是违反安全原则行为的记述,而对与周围环境的对应关系没有弄清,或者是比较多的停留在对特殊情况的记录。

像这样,对工业设计多半不会有反馈作用。

然而,对人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一般总要花费庞大的经费、精力和时间,但这种坚实的工作,今后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至于研究、调查的方法,目前大多是研究者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而加以记述。

对构成引起某种行为特性的原因,环境方面因素或者人的心理方面因素如何,则需要在分析的时候能够有追踪研究。

另一项工作就是关于行为模式制定。

为了在工程设计上反映出人们在生产场所中的行为调查结果,利用通过研究明确了的环境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其再现于新的设计方案中,就需要把人们将要采取的行为制成预测模式。

这里最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表现工作场所状态,或者表现人的行为的技术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用目前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工具。

在工程设计中,人的行为在设计过程中的比重应当加大,不论行为调查也好,行为模式化也好,有大量的工作需要着手去做。

只有这样,才有望人根本上解决工业企业中的安全隐患。

对给定的作业场所,规划、安排与定位生产设备、作业空间、显示器、控制器、物质流程、人的流程、各种管线等,尽量使它们的空间定位达到高效、协调、安全。

原则上讲,任何元件都可有其最佳的布置位置,这取决于人的感受特性、人体测量学与生物力学特性以及作业的性质。

比如进行作业环境的定置管理,就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门科学管理方法,它以物在场所的科学定置为前提,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媒介,以实现人和物的有效结合为目的,通过对生产现场的整理、整顿,把生产中不需要的物品清除掉,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位置上,使其随手可得,促进生产现场管理文明化、科学化,达到安全生产。

确立行为作为工程设计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生产的体现,这样做,可以使人在生产中适应环境的特点,寻求解决安全问题转变为人主动设计解决符合人的特点的生产环境,使环境本身有有利于人的特点和安全。

这样,就可以使长期以来困惑生产部门的安全管理难题得到缓解,使生产过程更容易为人所控制和把握。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18、概述提高安全培训效果的方法。

答:

厂矿企业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的方法,通常有安全会议与谈话,权威或教师的讲课,出版安全情况简报、安全读物、黑板报、放映幻灯、录相或电影,口头或书面的安全指导等等。

一般意义的教育对工人是有限度的,即使工人受过教育、读过刊物、看过图片、电影等百次以上,也未必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尤其是流于形式的安全意义及安全必要性的一般性的教育,难以指出何种情况及在何处应如何去做的具体安全技术,所以教育效果是有限的。

对工人具体个别的安全技术训练主要依靠基层管理、车间技术人员以及工段、区长和班组长等老工人去进行。

因为他们具有权威性,又经常与工人密切接触,能将一般性的安全技术知识和日常的工作、具体的机器、工具及工艺流程相结合。

把安全技术教育和监督检查结合起来,把检查安全操作情况和控制产品或工程质量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教育工人了解工伤事故的类型、场所、原因,结合工人本岗位的工作,告知他不安全因素的所在,有何特殊危险应多加小心,应做什么事情以避免伤害,这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生动地讲解安全操作规程,第一次能引起较大的兴趣,但若枯燥无味地重复。

则会流于形式,倒不如由老工人、班组长包教包学地结合工艺过程,在提高生产技巧的同时,贯彻安全操作方法的内容为好。

基层干部或班组长根据以往的事故教训,讲解一些不安全行为的最初企图(即动机),这样,工人学得快、效果好,并可使思想和安全行为并进。

“会议型”的安全教育也能收效,条件是在开会之前企业领导或安全会议主持人,应预先选出讨论的主题,请各基层干部和职能科室负责人、工人代表,按计划的程序讨论各部门工伤事故的主要原因,并鼓励与会人员踊跃参加辩论,以提高认识和明确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还可用典型事故或安全典型研究不安全行为的危害和正确行为的好处。

总之,应当变演讲式的会议为“圆桌式”的讨论,并鼓励在会上提出咨询和答复安全生产问题。

有的单位为进行“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将规程印成袖珍本,并以浅显的语句描写一些常易违反的安全规定(也有写成顺口溜的以便于记忆),使工人将重要规程铭记在心,效果很好。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还要运用注意心理规律和记忆规律,以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

比如,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安全知识竞赛、有奖问答、安全漫画、猜安全谜语等等,以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并有利于加强记忆。

此外,利用安全警示标语牌来发挥其经常性的提醒作用,也是安全教育的一种好方法。

宣传灌输法——利用广播、电视、电子屏幕、公司局域网等宣传媒体,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借助“安全月”、“安全警示日”等活动大力开展安全舆论宣传,围绕安全月与安康杯竞赛活动主题,进行安全文化系列活动;邀请安全专家专题讲座;强化安全法制意识,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强化“安全第一”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典型引路法——通过开展“安全工作先进个人”、“党员安全生产示范岗”等评选活动,请安全先进典型做报告激励员工向安全先进典型学习,同时激发员工要安全、懂安全、会安全,营造齐心协力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经验分享法——对本行业及公司近年来典型事故案例进行事故追忆。

将事故案例进行汇编,内容包括事故经过、原因分析、事故处理要点、防范措施等,在班组安全活动中由亲身经历者进行分享,组织与会人员进行讨论,举一反三,吸取事故教训,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形象教育法——以展览图片、安全文艺演出等形式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安全教育。

员工上班必经路段设安全文化走廊,潜移默化的灌输公司安全文化;结合公司特点举办安全文艺演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教育大家“珍爱生命”。

  知识竞赛法——以知识竞赛、演讲赛、答题等形式组织员工学习规程制度和安全知识,以赛促学。

这种方法辐射面广,生动活泼,激发了员工学习热情。

  现场考问法——以现场随机抽查与考问形式,对安全规程、现场应急反应措施、岗位危害因素预控措施、操作规程等主要内容进行抽考。

每次班前会由班组安全员至少考问一人,同时制作各种培训卡片,由专业技术员到现场让员工抽取卡片考问,当场讲评。

  专题讨论法——联系单位实际,针对安全薄弱点、安全重大隐患、安全远景、近期安全重点工作进行安全专题大讨论。

  活动渗透法——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结合实际开展活动。

例如,在安全月与安康杯竞赛活动,积极开展查一起事故隐患、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看一本安全技术书籍等“十个一”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安全主题、专题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受教育于熏陶之时,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

  警示警钟法——以生产现场悬挂警示牌与安全警句的形式,提示员工注意安全。

例如在高温管道上悬挂“高温危险,小心烫伤”、在电气设备网栏上悬挂“有电危险”等警示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警示教育作用。

  规制考试法——以规程、制度为主要内容进行持证上岗考试,以考促学。

  亲情教育法——利用元旦、春节、三八节、五一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喜庆节日,组织家属座谈、安全联谊等活动。

借助单位、家庭强强联手的力量:

让企盼安全的母亲,谈谈关切儿女安全的心情;让温柔贤惠的妻子,叙说夫妻安全团聚的喜悦;让天真可爱的儿女,表述有父母呵护的生活甜美。

通过母爱的安全心、妻子的安全情、儿女的安全愿,打动职工永远安全的心扉,当好本质安全放心人。

  互动学习法——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让职工多动手、动口、动脑,不能老是“填鸭式”的灌输学习,适当的时候可以请队站长、班组长来组织一些安全学习,让职工上台组织学习一些安全知识。

开展知识有奖竞答时,不能总是队站、班组干部提问职工答,也可以由职工抽问队站、班组干部答,这样职工会感到学习有意思,有新意,还可以将自己不懂的知识用来“考”干部。

19、简述安全培训效果评估?

答:

安全培训评估是对培训效果的综合评估,包括间接评估、直接评估、现场效果评估,对员工在培训时的参与性、理解性、学习效果及其在培训结束后,是否有工作行为上的改变进行评估,同时也需要由受训者对培训教师进行评估。

培训评估是监督和检查培训效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只有重视培训的全面评估,才能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降低培训成本。

因为培训评估不仅关系到培训工作本身是否做到位,更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反思怎样进行培训才能达到效果,反思怎样才能把培训落到实处。

培训效果评估,主要包括四个层面:

反应层面、学习层面、行为层面、结果层面。

前两个层面的评估较易在培训过程中实现,是比较基本、普遍的评估方式。

可以通过问卷、笔试、角色扮演、技能测试等形式来进行。

反应层面旨在考察受训人员对培训的内容、方式、培训师等的满意度;学习层面旨在了解受训人员通过培训,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方面有多大的提高。

而后两个层面的评估发生在培训之后,用来衡量受训内容运用到工作中,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效率。

行为层面的评估主要由上级或同事观察受训员工行为在培训前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有助于推动个人及部门工作。

结果层面的评估主要衡量企业是否因为培训而经营得更好。

20、论述群体凝聚力与安全关系

答:

安全管理心理学研究群体凝聚力,目的在于创造和运用这些因素,增强群体凝聚力,提高安全绩效,促进安全管理。

群体凝聚力与安全绩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高凝聚力可能提高安全工作绩效,也可能降低安全绩效。

凝聚力与安全绩效的关系,密切相关于群体的行为规范、目标、态度与组织安全目标的符合程度。

当群体的安全态度、规范、目标与组织安全目标相一致时,群体凝聚力高,其安全绩效也高;反之,当群体对安全的态度、规范、目标与组织安全目标不一致时,群体凝聚力高,其安全绩效反会降低。

企业安全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并认真对待群体凝聚力对其安全绩效的影响。

对于凝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