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题7.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8466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题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题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题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题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题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题7.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题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题7.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题7.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题7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八

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2018·荆州模拟)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

“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解析】选C。

据材料“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正确。

【拓展延伸】“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深远影响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卫和防御能力,增强了国防实力。

(2)缩小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某些重要方面存在的差距,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并在某些关键领域进入了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奠定了中国开发利用核工业和空间技术的技术与人才基础。

(3)激发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发愤图强的豪情壮志,培养和形成了一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4)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赢得了与我国幅员大国相适应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增强了世界上爱好和平一方的力量。

2.(2018·张家界模拟)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C.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D.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解析】选C。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早于题干时间,故A错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早于题干时间,故B错误;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与题干成就同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C正确;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时间晚于题干时间,故D错误。

3.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

“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

……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  )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解析】选B。

由材料“文艺工作……也是不会繁荣的”“学术就能迅速发展”可知这一方针的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故B正确。

【拓展延伸】对“双百”方针的全面认识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

(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4.下图中的叙述是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 (  )

◆初步提出区别于苏联的经济思想,如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等。

◆提出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制定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

A.“三大改造”的启动

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

C.“八字方针”的实施

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

【解析】选B。

依据“初步提出区别于苏联的经济思想”“健全国家法制”“‘双百’方针”等信息,得出这次会议为中共八大,召开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故B正确。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

从电影史“重写”看出 

(  )

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解析】选D。

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文学影视领域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即处于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时期,故D正确。

6.谭其骧在1994年说:

“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

”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 

(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五讲四美”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三个面向”

【解析】选C。

文化的发展指的是文学、艺术、学术方面的自由发展,对内搞活政策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

故选C。

7.(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

“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

二、创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

”这集中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  )

A.基础相当薄弱

B.照搬苏联经验

C.强调政治导向

D.发展急于求成

【解析】选A。

材料集中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经验缺乏,工农干部文化水平较低,师资、教材不足等问题,可见基础相当薄弱,故A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借助苏联经验,而非照搬,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强调政治导向,故C错误;也没有反映出发展教育急于求成,故D错误。

8.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

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院系调整前

院系调整后

法学院

建筑工程系

农学院

土木工程系

文学院

水利工程系

工学院

机械工程系

理学院

动力工程系

A.国家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适应“211工程”建设的需要

D.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解析】选D。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发生变化,故A错误;材料中并不是对旧教育的改造,而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专业的调整,故B错误;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此时我国还没有“211工程”,故C错误;院系调整前是社会文科院较多,而调整后理工科学院增多,正好满足和适应了我国一五计划中工业化的要求,故D正确。

9.(2018·韶关摸底)报载:

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

这说明 

(  )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解析】选B。

根据“1958年……经过……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可知有夸大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年中国开始在各行业中掀起大跃进运动,材料反映的就是教育领域的大跃进,故B正确。

10.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

【解析】选C。

材料中并未体现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故排除A、D;根据题干中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突出了科技的重要性,故排除B,只能选C。

11.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

……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解析】选B。

从材料“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可知,邓小平强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为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故B错误,符合题意;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邓小平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12.2018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其研究成果青蒿素应用到抗疟疾中,创造出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

这则材料最主要说明(  )

A.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B.把科技教育放在首位

C.中国医学界处于世界首位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解析】选D。

新发明和发现应用到社会中,带来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60000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后两次错失重大机遇的原因。

(8分)

(2)阅读材料二,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

并分析主要原因和影响。

(16分)

(3)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认识。

(4分)

【解析】第

(1)题考查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对开展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