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政治经济学重点.docx
《大一政治经济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政治经济学重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一政治经济学重点
大一政治经济学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
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
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
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
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
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
怎么解决矛盾?
答:
资本流通总公式:
G—W—G′。
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公式的矛盾: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
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
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
8.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答:
资本从本质上说不是无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一种生产关系,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体现了剥削关系。
9.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答: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0.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联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区别:
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1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
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素:
1.积累率=积累基金/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率3.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4.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5.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12.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叫做资本积聚。
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叫做资本集中。
区别:
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联系:
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为更大规模资本的积聚创造条件。
13.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条件和存在的意义?
答:
产生的条件:
1.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使不变资本的比例在递增,可变资本比例下降,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下降。
2.资本主义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在增大。
3.资本相对于劳动力需求的过剩。
存在的意义1.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建立一个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周期性的需要。
2.有利于加重资本家对在职工人的剥削。
3.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14.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积累会引起两个结果:
一是财富的积累;二是同时又出现了物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二者间存在着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
资本积累的过程,必然会造成扩大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过程,同时必然也是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过程。
马克思揭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目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阶级对抗性质,也指明了无产阶级只有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彻底解放。
15.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答: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
(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16.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它队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
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影响因素:
1.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它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
。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指导意义:
应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行区分管理;应设法加快固定资本发周转速度;应加强市场营销理念,节约流通时间。
1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
固定资本是指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
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区别:
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价值回收方式不同;价值周转时间不同;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1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区别?
答:
依据不同: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除了包括固定资本的全部外,还包括流动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流动资本除了包括可变资本外,还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
目的不同: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
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
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条件是:
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Ⅱc。
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Ⅱc,。
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
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指导意义:
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当前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关系;维持原有的生产资料水平和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2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内容?
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实现条件:
I(I(v+△v+m/x)=II(c+△c),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积累和生产规模上是互相依赖制约的,I部类生产决定着II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II部类生产也制约着I部类的积累规模。
I(c+v+m)=I(c+△c)+II(c+△c),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I部类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补偿两大部类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资本的需求。
II(c+v+m)=I(v+△v+m/x)+II(v+△v+m/x)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追加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保持平衡。
指导意义: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同时积累;需要保持各种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要以扩大再生产的价值构成平衡适应。
21.成本价格出现的意义?
答:
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和意义:
成本价格形成后,商品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掩盖了c+v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对资本家经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分界线;决定着资本家竞争的成败22.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答:
剩余价值:
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了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剥削关系。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叫利润。
联系:
量上相等;m是p的本质,p是m的转化形式区别:
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揭示了剥削关系;利润是相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掩盖了剥削关系。
2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
答:
剩余价值率m′=m/v,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联系:
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本质,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区别:
剩余价值率量上大于利润率;体现形式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了剥削程度,利润率掩盖了剥削程度。
2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答: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因素:
一、剩余价值率,预付总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成正比。
二、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成反方向变动。
三、资本周转速度,速度越快利润率越高。
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节省利润率越高。
五、不变资本要素价格的变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会对利润率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
25.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理论有何重要意义?
答:
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形成:
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个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形成:
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家在竞争和资本可以自由转移条件下形成的;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而等量资本又会追加等量利润;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个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
意义:
从理论上科学的解决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为利息和地租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揭示了雇佣工人不仅受雇佣他的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
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和压迫,就必须联合,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26.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的实质分别是什么?
答:
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因为商业资本替代产业资本完成了商品资本的职能而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
借贷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资,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27.利息率是怎样确定的?
答:
利息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简称利率。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且不为零,不能等于更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
影响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资本市场的资本供求状况。
28.极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有何异同?
答:
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优劣程度不同相联系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
它实际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源泉是农业工人在生产中耗费的剩余劳动。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源泉是农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9.垄断的形成?
垄断组织有哪些?
答: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高度必然产生垄断。
垄断组织是指垄断了某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销售,并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大型资本主义企业或企业联合。
组织形式:
卡特尔,即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康采恩,即以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
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混合联合公司)。
30.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垄断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答:
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所获取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垄断利润。
来源:
1.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垄断资本对国外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3.垄断组织以低卖高卖的方式占有非垄断企业所得到的一部分利润。
4.垄断资本家利用控制的国家机器,对国民收入做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以增加利润。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凭借垄断地位而制定的一种价格。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不违背:
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商品价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垄断价格不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利润来源仍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劳动着创造的价值。
3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垄断时期的特点?
答:
垄断从自由竞争中产生,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垄断限制了自由竞争垄断时期的竞争主要包括:
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垄断竞争的特点:
①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②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③竞争的规模和范围扩大;④竞争的程度和后果更加严重。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形式、实质?
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形式:
国有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和国私合营企业;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结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是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它和垄断资本想结合惊醒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保证垄断资本阶级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采取各种措施调节经济,调节各阶级和阶层利益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和制度的生存。
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社会生产及形式
1、什么是社会分工?
用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的历史阐述社会分工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专门化划分和独立化,分为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的不同层次。
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和饲草,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的分离创造了条件。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农业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商品交换活动从生产着那里分离出来,于是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独立。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步一步发展。
一切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分工的发展有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
2、什么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
如何理解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内部矛盾?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来自事物内部的矛盾,无论外部有什么样的影响,它最终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生产力自身的内在矛盾,是生产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即统一又矛盾的运动。
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等,诸要素之间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
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不适应劳动者的新的需要;或是劳动者尚未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及新的生产工具;或出现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而形成的新旧生产资料之间不配套,不协调;或是劳动者之间由于技术、知识等素质上的差异造成在生产过程中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等等。
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这些内部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
它制约着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力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
生产关系内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反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3、如何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呈现阶段性特征。
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就是在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量的积累和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形成质的变化和飞跃表现出来的阶梯性现象,它反映着生产力在不同时期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这种发展阶段的更替,引起并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一方面,形成统一社会形态内部的部分质变和不同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推动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更替。
随着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开始也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相应出现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五种基本的生产关系。
4、试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
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很高的程度时,但一切经济资源都是商品化、价值化,都有市场来配置时才叫做市场经济。
联系:
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首先,市场经济是通过竞争、供求、价格等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所以,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前提。
其次,市场机制又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来引导和推动资源配置的,而商品生产者衡量经济的利益得失的依据是由价值规律所决定的等价交换原则,因此,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为内在根据的。
再次,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市场的规模,从而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因此,从两者的内在一致性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区别:
各自形成的时间不同。
商品经济已有千百年,而市场经济的产生不超过三百年。
这种形成时间上的差别,表明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存的条件不同。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是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完备的市场主体。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完备的市场主体,健全的市场功能为条件的。
其次,概念的内涵不同。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反映着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比较本质的表现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
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社会化大分工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属于比较具体现象状态的层次。
5、市场经济具有哪些一般特征?
第一,企业是市场的法人主体。
第二,市场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体系成为组织的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
第三,市场经济是一种有价值规律调节、平等交易的经济。
第四,竞争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属性的必然表现。
第五,市场经济是开放的。
第六,建立在市场作用基础上的国家宏观调控系统。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1、怎样理解商品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重性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关系是怎样的?
商品的二重性:
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具有二重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首先是指物的有用性,即物品具有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物的有用性,不是商品的特有的性质,而是商品与一般物品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商品的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内在属性。
价值是劳动的物化形式,属于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并且价值一定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二者关系:
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具体劳动创造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的这一性质是一切社会形态中劳动的永恒属性。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它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只有在劳动产品才成为商品的条件下,为了交换的需要,才有必要把劳动作为人的一般体力脑力的支出,比较各种商品在生产中耗费的劳动量,即商品的价值量。
2、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有何影响?
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量的自然尺度,所以商品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
然而不同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时间不同,所以商品价值量应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对于不同商品,它不承认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式的差别,而是社会必要简单劳动量去衡量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