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岳麓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8212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XX岳麓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XX岳麓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XX岳麓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XX岳麓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XX岳麓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XX岳麓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

《20XX岳麓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岳麓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XX岳麓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docx

20XX岳麓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20XX岳麓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篇一:

岳麓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教案

20XX年岳麓版中考历史复习课教案

使用说明:

1、以《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指南》为依据,共19份导学案,但课时则需要25课时;如果时间紧,中国古代史部分可以适当紧缩;但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最好按这个进度来,因为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历来是中考重点,最好扎实一些。

习题不是很多,可与《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指南》上题目搭配进行。

此外,考点分析为空,请参照《中考指南》中考点解读讲解,另外还有一些重要图片未录入,请提示学生注意。

具体以《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指南》上要求为准。

知识梳理未能完整,望指导学生绘制脉络图。

2、有些知识有适当的补充,比如:

“分封制”,《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指南》中提都没提,但是在编写时予以补入,使用时可依据经验酌情删减;另外像“商鞅变法”这一重要知识点,基础题中简要带过,在选择题中予以检测,使用者可以具体考虑。

3、版权:

:

20XX岳麓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战国七雄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在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公元前________年,商鞅在________的支持下开始变法,通过变法,________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五、知识梳理:

六、例题演练,规律总结:

1、下列君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盘庚②周武王③启④周厉王

a、③①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②④①d、①②③④

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齐桓公“九合诸侯”,诸侯的出现,是源于下列哪一制度()

a、分封制B、井田制c、科举制d、世袭制

3、春秋时期著名霸主中,以“尊王攘夷”谋略称霸的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秦穆公

4、“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来源于()

a、吴越争霸B、晋楚争霸c、齐楚争霸d、吴齐争霸

5、下列有关商鞅变法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d.实行重商抑农政策

6、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a.奖励耕战B.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

7、阅读下列材料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请回答: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

(2)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

(3)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的发展阶段?

这种社会制度包括了哪些朝代?

七、课堂检测

1、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

2、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a、秦穆公B、齐桓公c、晋文公d、楚庄王

3、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4、商鞅变法内容中触及秦国贵族利益的措施主要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生产粮食、布锦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d、以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田宅

5、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1)文中的“卫鞅”指的是谁?

(2)文中“孝公”指的是哪国国君?

他在哪一年任用卫鞅变法?

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变法中的哪项内容奠定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基础?

篇二:

20XX届中考历史复习教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岳麓版)

20XX届中考历史复习教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岳麓版)

一、学习目标:

识记:

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3、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理解:

1、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2、南京大屠杀;

3、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

运用: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学生自学,完成《株洲中考》相关内容的基础扫描,对于没把握的知识点做好记号

三、小组讨论没掌握的知识点

四、学生代表展示自学成果,其余学生仔细听,及时发现错误并适时进行纠正;

五、教师进行重难剖析:

1、复习时要把中国抗日战争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知道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作用。

并结合日本侵华背景来理解日本为什么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从而把握事变的时间、严重危害;

(1)、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所决定的;

(2)、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日本以沉重打击,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为摆脱经济危机,并企图通过对外掠夺财富转嫁危机,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目标指向中国。

2、学习西安事变要先了解张、杨实行兵谏的历史背景,然后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时间、人物、解决方式、结果及意义。

3、关于南京大屠杀,要结合教材插图和提供的有关史实,去认识它的残酷性和血腥性,从而认识侵略者的本质。

4、近代史上日本两次侵华战争一胜一负的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启示:

①根本原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②主要原因:

中共坚持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持久战方针。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④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抗战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⑤世界人民和爱国华侨的援助。

启示:

加强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捍卫国家主权。

六、学生自练,完成《株洲中考》P25—P33的有关习题;互背进行巩固

七、过关测试:

一、识记

1、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

2、,日本炮轰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从此国共进行了第二次合作。

3、,中共七大在召开,大会的

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共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②通过了新党章:

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

七大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形成了全党高度的思想统一和政治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理解

1、,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目的:

逼蒋抗日,在共产党的调解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意义:

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年12月日军攻陷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

3、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是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是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它振奋了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三、运用

1、历史意义是:

国内:

①它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国际: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篇三: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岳麓版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准备: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时间:

1949年10月1日。

3、国内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

②它标志着中国

iu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③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

④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4、世界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也是20世纪世界的伟大事件之一。

②它沉重的打击了

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③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

1951年5月。

2、意义:

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领土除台湾和其他一些岛屿及香港、澳门等地

外,全部获得解放。

三、抗美援朝

1、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起止时间:

1950——1953年。

3、司令员及参战部队:

①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口,为突击部队开辟道路。

②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直到壮烈牺牲。

4、结果: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1953年7月,朝鲜和中国代表同美国代表签署《朝

鲜停战协定》。

5、意义:

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

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巩固了新政权。

四、土地改革

1、目的:

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2、时间:

1950——1952年。

3、地点:

新解放区。

4、内容: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5、意义:

①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

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③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④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过渡时期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

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③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④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3、结果:

1957年底“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4、影响:

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制定时间:

1954年9月。

2、制定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性质: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年底。

2、内容: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3、方式:

①引导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

②引导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通过赎买等多种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4、意义: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时期

1、探索中的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

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表现: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探索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

三、文化大革命

1、原因:

毛泽东对国内政治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决定发

动“文化大革命”。

2、起止时间:

1966——1976年。

3、反革命集团:

林彪集团、江青集团。

4、“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指导丛书P30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年底。

2、地点:

北京。

3、内容:

①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级来的战略决策。

③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对内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目的: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典型:

安徽凤阳小岗村。

③意义:

它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2、国有企业的改革

①开始时间:

从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②改革重点:

国有企业的改革。

③主要内容: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

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

①建立情况: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了四

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

②作用:

①发展当地经济。

②发挥“窗口”作用。

③发挥改革的试验场作用。

③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内地。

四、民主与法制建设

1、法制建设的成就:

1982年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等。

2、作用:

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

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

平,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

一、民族团结

1、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共同繁荣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国家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援助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祖国统一

1、基本国策

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

后来“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

2、香港回归

①占领国:

英国。

②占领经过:

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占领香港。

1860年,英国通过《北

京条约》,占领九龙。

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③回归时间:

1997年7月1日。

④地位: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

区。

3、澳门回归

①占领国:

葡萄牙

②回归时间:

1999年12月20日

③地位:

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澳门特别行政

区。

4、台湾问题

篇四:

20XX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岳麓版)word版含解析

20XX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一、考纲与课标

二、复习方法

明确两条主线和三个重点第一条主线: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西方列强接连不断地向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所构成的中华民族屈辱史。

屈辱史是决定近代中国历史主要内容的线索,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线索。

第二条主线:

在列强的炮火中,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们,面对强敌不甘屈辱,英勇杀敌,以无数血肉之躯和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构成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抗争史。

抗争史则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走向发展的内容,决定近代中国最终是什么样的结局。

(2)三个重点(阶段)

第一阶段:

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在内的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侵略战争。

这一阶段西方列强刚刚完成工业革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阶段:

以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代表的发生在19世纪末的侵略战争。

这一阶段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阶段:

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重点的又一轮更为疯狂的日本侵华战争。

这一阶段世界法西斯主义嚣张猖狂到顶点,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直到最终胜利。

三、知识要点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清政府面临严重社会问题———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1)政治:

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经济:

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

3)对外:

闭关锁国要求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英国需要夺的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3)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1839年6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中英贸易逆差——鸦片走私(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危害

直接原因:

闭关锁国

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的抵制。

2、过程:

广东广州——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再退回广东

——扩大战争——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重点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后到南京

3、抗争:

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三元里人民抗英

4、结果:

(1)1842年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权)

(3)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5、失败的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抵制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

(改)

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1、背景

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

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过程

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

1858年俄、美、英、法同中国签定《天津条约》

内容:

公使进入北京;增辟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及商船可在长江口岸航行;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200万两、英商为200万两。

(记忆:

赔款、四种人、两种船、十口岸)(改)

危害:

列强侵略涉及整个沿海地区并深入中国内地

第二阶段(1858年——1860年)

1860年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俄、英、法)

内容:

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给英国;

准许华工出国;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记忆:

天天陪(赔)酒(九))(改)

3、危害

⑴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⑵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⑶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三、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背景

⑴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⑵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导火线)

⑶清政府政治腐败、软弱可欺。

2、开始的标志:

丰岛海战

3、过程:

平壤战役(回族左宝贵)

黄海海战(“致远号”邓世昌)——北洋海军主力尚存,日军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4、清政府态度:

避战求和

5、结果:

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

6、危害: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四、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背景

根本目的:

列强瓜分中国。

直接目的:

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运动

时间:

1898年

原因:

民族危机加深

旗号:

“扶清灭洋”

性质: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清政府的态度:

镇压——招抚——镇压

评价:

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3、结果:

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

4、影响:

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五、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②广西连年灾害,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③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准备。

2.过程:

(1)兴起:

鸦片战争之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洪秀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2)发展:

永安建制,定都天京,西征和东征后,太平天国全盛。

(3)失败:

由于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定都天京后出现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太平天国转入后期防御战。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太平天国的治国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③评价——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它建立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具有落后性;并且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无法实现的空想性。

《资政新篇》:

①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

②内容——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等,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文化教育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等。

③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要求,也不可能解决太平天国后期的问题。

在战争环境迫使下,它也没能实行。

4.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

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

阶级、时代局限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指导运动走向胜利。

从利用宗教发动群众,到其治国方案,到天京事变,无不体现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六、辛亥革命

1.背景: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清政府“新政”,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酝酿准备

组织:

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确定;革命派同保皇派的思想论战。

军事:

1905~1911年,革命党人多次发动起义(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打击了清朝统治。

3.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在武昌发动起义,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纷纷响应;12日武汉三镇光复,起义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

历史上称为“辛亥革命”。

起义胜

利后一个月内,全国十几个省响应起义,宣布独立。

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4.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推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结局:

1912年清帝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6.历史意义:

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七、五四运动

1.背景:

国际因素:

①“一战”期间,日本出兵山东,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②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以新的启示。

国内因素:

①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卖国,对内独裁。

②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③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人民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①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

他们高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