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七中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817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七中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省杭州七中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省杭州七中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省杭州七中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省杭州七中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七中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

《浙江省杭州七中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七中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七中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x

浙江省杭州七中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20131104)

化学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Ⅰ、Ⅱ和答卷Ⅰ、Ⅱ,试卷共8页,有5大题24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写在答卷Ⅰ、Ⅱ的相应位置上,直接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钢笔或蓝、黑圆珠笔将班级、姓名、学号、试场号、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卷Ⅰ、Ⅱ的相应位置上。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卷Ⅰ、Ⅱ,考试时不能使用计算器。

4.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Na—23,Zn—65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16分)

1.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

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②四川灾区重建使用了大量钢材,钢材是合金;③“钡餐”中使用的硫酸钡是弱电解质;④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硅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位置;⑤常用的自来水消毒剂有氯气和二氧化氯,两者都含有极性键;⑥水陆两用公共汽车中,用于密封的橡胶材料是高分子化合物,是混合物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C.①②⑤⑥D.③④⑤⑥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A(g)

2B(g),若正反应的活化能为EaKJ·mol-1,逆反应的活化能为

EbKJ·mol-1,则△H=(Ea-Eb)KJ·mol-1

B.H2的热值为142.9kJ·g-1,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H2(g)+O2(g)=2H2O(l)

H=-285.8kJ·mol-1

C.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一定是△H<0、△S>0

D.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加有效碰撞的次数

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漂白粉露置在空气中失效:

ClO-+CO2+H2O=HClO+

B.向银氨溶液中加入足量的HCl:

[Ag(NH3)2]++OH-+3H+=Ag++2

+H2O

C.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

+2Cl2+3H2O=2

+4Cl-+6H+

D.在强碱溶液中次氯酸钠与Fe(OH)3反应生成Na2FeO4:

4OH-+3ClO-+2Fe(OH)3=2

+3Cl-+5H2O

4.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由水电离的c(H+)=1×l0-12mol·L-1的溶液中:

Ba2+、K+、Cl-、NO3-

B.1.0mol·L-1的KNO3溶液:

H+、Fe2+、Cl-、SO42-

C.无色溶液中:

K+、Na+、MnO4-、SO42-

D.含有大量HCO3-的溶液中:

NH4+、Al3+、Ca2+、Cl-

5.右图中C%表示某反应物在体系中的百分含量,v表示反应速度,P表示压强,t表示反应时间。

图(A)为温度一定时压强与反应速度的关系曲线;图(B)为压强一定时,在不同时间C%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同时符合以下两个图像的反应是

A.N2O3(g)

NO2(g)+NO(g)H>0

B.3NO2(g)+H2O(l)

2HNO3(l)+NO(g)H<0

C.4NH3(g)+5O2(g)

4NO(g)+6H2O(g)H<0

D.CO2(g)+C(s)

2CO(g)H>0

6.下列事实说明HNO2为弱电解质的是

①0.1mol/LHNO2溶液的pH=2.1②常温下NaNO2溶液的pH>7

③用HNO2溶液做导电实验时,灯泡很暗④HNO2溶液和KCl溶液不发生反应

⑤HNO2能与碳酸钠反应制CO2⑥HNO2不稳定,易分解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C.①②⑥D.①②

7.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以下变化或采取的措施,使平衡一定发生移动的是

①加入一种反应物②增大体系的压强③升高温度④使用催化剂⑤化学平衡常数减小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③⑤D.①②③

8.下列有关平衡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K=

,则对应的化学反应可以表示为

2CO2(g)+6H2(g)

CH3CH2OH(g)+3H2O(g)

B.将某浓度氢氟酸溶液升高温度,氢氟酸的电离度(α)和电离平衡常数Ka都变大

C.常温下,向纯水中加入碳酸钠,水的电离程度变大,KW变大

D.化学平衡常数K与温度有关,随温度的升高,K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或者不变

二、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4分)

9.下列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是

①酸性氧化物与碱发生反应;②弱酸与盐溶液反应可生成强酸;③没有水生成,也没有沉淀和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④两种酸溶液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体系为中性;⑤有单质参加的非氧化还原反应;⑥两种含氧化合物反应的产物有气体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D.③④⑤⑥

10.下列实验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11.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和c(OH-)的乘积是1×10-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溶液的溶质不可能是NaHCO3

B.该溶液的pH一定是10

C.若溶质为NH4Cl,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为c(Cl-)>c(NH

)>c(H+)>c(OH-)

D.该溶液的溶质可能是正盐

12.某恒温密闭容器发生可逆反应Z(?

)+W(?

X(g)+Y(?

)ΔH,在t1时刻反应达到平衡,在t2时刻缩小容器体积,t3时刻再次达到平衡状态后未再改变条件。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Z和W在该条件下一定不为气态

B.t1~t2时间段与t3时刻后,两时间段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可能相等

C.若在该温度下此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X),则t1~t2时间段与t3时刻后的X浓度相等

D.若该反应只在某温度T0以上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3.某温度下,向pH=6的蒸馏水中加入NaHSO4晶体,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溶液的pH为2。

下列对该溶液的叙述中,不正确是

A.该温度高于25℃

B.该温度下加入等体积pH=12的NaOH溶液可使该溶液恰好呈中性

C.加入NaHSO4晶体抑制了水的电离

D.由水电离出来的H+的浓度是1.0×10-10mol/L

14.在体积为V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盛有一定量H2,通入Br2(g)发生反应:

H2(g)+Br2(g)

2HBr(g) ΔH<0。

当温度分别为T1、T2,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与Br2(g)的物质的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

T1>T2

B.a、b两点的反应速率:

b>a

C.为了提高Br2(g)的转化率,可采取将HBr液化并及时移走的方法

D.T1时,随着Br2(g)加入,平衡时HBr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加

15.在体积都为1L,pH都等于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投入0.65g锌粒,则下图所示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

B.

C.

D.

16.在温度、容积相同的2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

容器

反应物投入量

1molN2、3molH2

4molNH3

NH3的浓度(mol·L-1)

c1

c2

反应的能量变化

放出akJ

吸收bkJ

气体密度

ρ1

ρ2

反应物转化率

α1

α2

(已知N2(g)+3H2(g)

2NH3(g);ΔH=-92.4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192.4③α1+α2=1④ρ2=2ρ1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三、(本题包括5小题,共36分)

17.(10分)X、Y、Z、M、G五种元素分属三个短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Z同主族,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Y、M同主族,可形成MY2、MY3两种分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还原性最强的是▲(写化学式)。

(2)X2的燃烧热ΔH=-akJ·mol-1,写出X2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3)ZX的电子式为▲;ZX有强还原性,ZX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熔融状态下,Z的单质和FeG2能组成可充电电池(装置示意图见右图),反应原理为:

Fe+2ZG

2Z+FeG2。

放电时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

充电时,▲(选填“A”或“B”)接电源的负极。

(5)将0.2molMY2和0.1molY2放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生成MY3,在一定条件下,MY2百分含量不变时,得到0.1molMY3,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

▲,若温度不变,再加入0.50molY2后重新达到平衡,则Y2的转化率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18.(7分)一定温度下,向1.0L密闭容器中加入0.60molX(g),发生反应X(g)

Y(s)+2Z(g)△H>0测得反应物X浓度与反应时间的数据如下表

反应时间t/min

0

1

2

3

4

6

8

c(X)/(mol·L—1)

0.60

0.42

0.30

0.21

0.15

a

0.0375

(1)3min时用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Z)=▲。

(2)分析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浓度与时间的规律,得出的结论是▲。

由此规律推出反应在6min时反应物的浓度a为▲mol·L—1。

(3)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t2时改变了某一种条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填写两顶)

(4)下列哪些情况表明容器中已达平衡状态▲(填字母序号)

A.容器体积一定时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B.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再变化C.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D.Y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E.Z的生成速率等于X的消耗速率的2倍

19.(8分)对于弱酸,在一定温度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各微粒的浓度存在一种定量的关系。

下表是几种常见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25℃):

电离方程式

电离平衡常数K

CH3COOH

CH3COOH

CH3COO—+H+

1.76×10-5

HClO

HClO

ClO-+H+

2.95×10-8

H2S

H2S

H++HS—

HS—

H++S2—

K1=9.1×10-8

K2=1.1×10-12

H2CO3

H2CO3

H++HCO3—

HCO3—

H++CO32—

K1=4.31×10-7

K2=5.61×10-11

H3PO4

H3PO4

H++H2PO4―

H2PO4―

H++HPO42―

HPO42―

H++PO43—

K1=7.1×10-3

K2=6.3×10-8

K3=4.2×10-13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温度相同时,各弱酸的K值不同,那么K值的大小与酸性的相对强弱有何关系

▲。

(2)若把CH3COOH、H2CO3、HCO3-、H2S、HS-、H3PO4、H2PO4-、HPO42-都看做是酸,其中酸性最强的是▲,最弱的是▲。

(3)同一多元弱酸的K1、K2、K3之间存在着数量上的规律为K1∶K2∶K3≈1∶10-5∶10-10,

产生此规律的原因是▲。

(4)请根据以上碳酸和次氯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写出在下列条件下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将少量的氯气通到过量的碳酸钠溶液中▲;

②在过量的氯水中滴入少量的碳酸钠溶液▲。

20.(5分)某二元酸H2A的电离情况为:

H2A=H++HA-;HA-

H++A2-。

请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Na2A溶液呈▲(填“弱酸性”、“中性”或“弱碱性”),其理由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写出NaHA溶液中溶质电离常数(Ka)的表达式▲。

(3)如果25℃时,0.10mol·L-1H2A溶液的pH=-lg0.11,则0.10mol·L-1的H2A溶液中

c(A2-)=▲mol·L-1。

21.(6分)常温下,已知0.1mol·L-1一元酸HA溶液中c(OH-)/c(H+)=1×10-8。

(1)常温下,0.1mol·L-1HA溶液的pH=▲;

(2)pH=3的HA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4种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是▲;

(3)0.2mol·L-1HA溶液与0.1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

c(H+)+c(HA)-c(OH-)=▲mol·L-1(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22.

(9分)食醋分为酿造醋和配制醋两种。

国家标准规定酿造食醋总酸含量不得低于3.5g/100mL.

(1)某研究小组用滴定分析法测定某品牌食醋中醋酸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NaOH溶液滴定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OH-=H2O

B.食醋试样需稀释一定倍数后再进行滴定

C.若测得该品牌食醋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75mol/L,则该食醋的总酸量为4.5g/100mL

(2)常温下,用0.1000mol·L-1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mL0.1000mol·L-1HCl溶液和20.00mL0.1000mol·L-1CH3COOH溶液,得到2条滴定曲线如右图所示。

滴定醋酸溶液的曲线是▲(填“图1”或“图2”);滴定曲线中a=▲mL;

(3)现欲粗略测定一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的电离度,应做的实验和所需的试剂(或试纸)是▲。

A.电解,NaOH溶液

B.蒸馏,Na2CO3溶液

C.酯化反应,石蕊试液D.中和滴定,pH试纸

(4)NaOH溶液滴定CH3COOH溶液,选用▲作指示剂,终点的现象为▲;

(5)在滴定实验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有▲。

A.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B.称量前NaOH固体中混有Na2CO3固体

C.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D.移液管水洗后未用食醋溶液润洗

E.滴定前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23.(9分)化合物Ⅰ(C11H12O3)是制备液晶材料的中间体之一,其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酯基。

Ⅰ可以用E和H在一定条件下合成:

已知以下信息:

①A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

②RCH=CH2RCH2CH2OH;

③化合物F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

④通常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

(2)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

(3)F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类型为▲。

(4)I的同系物J比I相对分子质量小14,J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①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且苯环上的一氯取代物只有两种;

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和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

共有▲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写出任意两种结构简式▲、▲。

五、(共6分)

24.(6分)t℃时,有pH=2的稀硫酸和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

(1)该温度下(t℃),将100mL0.1mol·L-1的稀H2SO4溶液与100mL0.4mol·L-1的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溶液的pH=▲。

(2)该温度下(t℃),1体积的稀硫酸和10体积的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稀硫酸的pH(pHa)与NaOH溶液的pH(pHb)的关系是▲。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20131104)

化学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1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A

D

A

C

D

C

B

二、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4分)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A

B

B

D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三、(本题包括5小题,共36分)

17.(10分)

(1)H2S(1分)

(2)2H2(g)+O2(g)=2H2O(l),△H=-2aKJ·mol-1(2分)

(3)

(1分),

(2分)

(4)

(1分),A(1分)(5)40(1分)降低(1分)

18.(7分)0.26mol·L-1·min-1(1分,无单位不给分)

(2)每间隔2min,X的浓度为原来的一半(1分)0.075(1分)

(3)加入Z、增大体系的压强(2分)(4)ACD(2分,对2个给1分)

19.(8分)

(1)相同条件下K值越大,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越大,酸性越强。

(1分)

(2)H3PO4(1分),HPO42-(1分)

(3)上一级电离产生的H+对下一级电离有抑制作用(1分)

(4)①Cl2+H2O+2CO32-=2HCO3-+Cl-+ClO-(2分)

②2Cl2+H2O+CO32-=CO2↑+2Cl-+2HClO(2分)

20.(5分)

(1)弱碱性(1分)A2-+H2O

OH-+HA-(2分,写两步水解给1分)

(2)Ka=c(H+)·c(A2-)/c(HA-)(1分)(3)0.01mol·L-1(1分)

21.(6分)

(1)3(2分)

(2)c(A-)>c(Na+)>c(H+)>c(OH-)(2分)

(3)0.05(2分)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22.(9分)

(1)B

C(2分)

(2)图220.00(2分)

(3)D(1分)

(4)酚酞由无色变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2分)(5)BE(2分)

23.(9分)

(1)(CH3)3CCl(1分)

(2)2(CH3)2CHCH2OH+O2

2(CH3)2CHCHO+2H2O(2分)

(3)

(2分)取代反应(1分)

(4)6(1分)以下任选2个,每个1分,共2分

 

五、(共6分)

24.(6分)1×10

(2分)

(1)12(2分)

(2)pHa+pHb=12(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