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808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docx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docx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左传》载: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A.分封制B.察举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2.“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上述材料主要强调()

A.分封制阻碍了民族融合B.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C.分封制扩大了西周文化D.分封制是中国文化形成的关键

4.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中可以看出()

A.汉初纲常伦理趋于崩溃B.刘邦不懂纲常伦理

C.西汉君主专制加强D.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中央集权制B.宗法制C.君主专制D.科举制

6.有学者说:

“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明内阁不可能制约皇帝B.明内阁只是顾问机构

C.明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D.明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24.钱穆认为:

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下列各项与之相符的是

A三代政治以地缘为纽带          B东汉时期庶族地主崛起

C隋唐门阀退出政治舞台          D宋代科举“一切以程文去留”

3.“最高命令称上谕:

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

……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24.所谓尚书,乃是替天子掌管文书的,犹如掌管衣服的谓之尚衣,管食物的谓之尚食,属于朝廷中的低级官员,在汉武帝之后,尚书一职地位日高,且握有实权,自隋唐以后,成为六部长官。

“尚书”一职的崛起主要源于

A.汉武帝重用尚书,以示独尊儒术B.担任尚书一职的官员素质都较高

C.因品级较低,难对皇权构成威胁D.因系近臣,容易获得皇帝的信任

 

4.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

“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这表明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

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

5.“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

……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

”该条文实质上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6.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为挽救民族危机,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努力和探索。

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B.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局,广为制造”

C.台湾人民“呜啰罢市”,发布檄文“绝不拱手让台”

D.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30.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但是,

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

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B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兴起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31.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3.1936年蒋介石发表演说,继续倡导“新生活运动”。

他提出“所谓‘现代化’者,就是要‘科学化’‘组织化’和‘纪律化’,概括的说,就是‘军事化’……。

”蒋介石的演说最有可能是为了()

A.立足生活价值观念强化专制独裁统治B.社会生活全面西化

C.凝聚国民精神应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D.弘扬传统文化

7.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三个阶段。

毛泽东在第一阶段的杰出理论贡献在于

A.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C.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民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8.一部法律文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从中所获得的有效信息是

A.强调工业化在建立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由此开始

D.强调宪法的社会主义属性

29.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在整个历史上,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就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反应:

第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第二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人们以平等的地位对付外国社会、从而有效地抵抗外国社会所必须的。

”下列事件分别与这两种反应对应一致的是

A.义和团运动明治维新B.海禁政策太平天国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31. 1955年以后,“公众舆论对殖民主义的敌对态度已不仅扎根于很多国家和殖民地,而且还扎根于广泛的国际社会中当中”。

“反殖民主义不仅在苏联集团国家和中国,而且在很多西方政府当中……都成了口头禅。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万隆会议的召开

32.1958年9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与法国总统戴高乐在戴高乐的家乡科隆贝举行了第一次会谈。

双方会谈时认为,在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情况下,不能久远指望美国,因为加强法德合作,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是必要的。

戴高乐说:

“我的国家奉行新的对德政策的时机已经到来。

”这一会谈

A.表明法国政治上追求独立自主B.迈出了法德两国和解的第一步

C.基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D.推动西欧重回国际舞台的中心

35.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2月20日(2012年)与到访的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刘志伟等人举行会谈,在提到日军“南京大屠杀”时河村隆之表示,“的确存在常规的战斗行为,但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认定关键取决于

A认识事实的态度B掌握直接史料和证据

C国际社会的定论D后人的总结和认识

 

14.有史学家从历史潮流的角度认为“袁世凯是被政治错误埋葬的。

但即使在政治领域,也有许多事件是值得推敲的。

如袁世凯的称帝问题。

他的称帝是有别于封建帝制的。

”你认为“有别于封建帝制”是指

 A正式大总统通过国会选举       B参考当时英日等国的国体

 C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帝国有别于封建帝国

15.独立后,大陆会议制订了一个《邦联条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主张制订一部新宪法,他说:

“权利似乎留给了这个国家的人民,让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和榜样去决定这一问题,即不同社团的人们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思考和选择建立好的政体。

这说明他主张

A扩大人民主权B增强政府的理性和智慧

C以英国为榜样建立政体D建立拥有强大权威的全国性政府

1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

“帝国议会由秘书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此规定表明帝国会议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17.秦汉时期,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南方地区交通设施更完善B.南方地区农业更发达

C.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D.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18.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B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19.《国史大纲》记载:

“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

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

唐初无酒禁,广德以下始课酒。

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

”对于该政策转向的表述正确的是:

A.导致唐中叶后社会经济活动萎缩B.加剧了唐朝社会贫富不均现象

C.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D.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

20.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

“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

”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

B.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C.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D.清除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

21.“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上述观点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A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深化改革开放将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

C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22.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出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

然而,当时有的大报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

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

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

C.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D.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23.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垄断海外贸易的《航海条例》,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

这两个关于海外贸易条令的共同点是

A.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指导思想B.依据经济基础出台了相关条令

C.禁止国民进行海外贸易D.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实力

 

24.下表为19世纪期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的统计表,它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城市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纽约

64

696

1,912

3,437

伦敦

956

2,618

4,767

6,581

东京

800

1,050

1,600

莫斯科

250

365

612

1,000

上海

300

250

300

600

孟买

200

500

773

776

A工业革命引起世界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

B世界各地城市化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C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D各地城市人口的差距,反映出表中欧美国家已实现了工业化

25.某美国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突破才使西欧胜出。

这里作者强调的是()

A.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西欧

B.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和与新大陆的关系

C.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的重要性

D.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26.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先后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

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烟草托拉斯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政府通过宪法对垄断进行限制的原则也由此被确立起来。

有学者认为这场被称之为“进步运动”的改革“平衡了资本主义的效率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

上述材料表明()

A.资本主义制度的调节有利于美国社会的发展

B.社会主义制度对当时的资本主义产生了深刻影响

C.美国政府干预司法独立

D.工业化推动了美国的民主化进程

27.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

“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正常平衡完全足以应付在我们面前的史无前例的任务。

但是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这种史无前例的要求和需要,也有可能要求暂时背离公共秩序的那种正常平衡。

”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重在

       A.政府主持公共工程以扩大就业        B.通过立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保障劳工阶层基本的政治和经济权利  D.扩大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

32.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

“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

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这里,列宁主要强调

A利用市场机制B建立工农联盟C生产资料公有D按劳分配产品

28.1983年3月撒切尔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削减政府公共开支,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同时降低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税率。

上述政策措施的出台主要是为了()

A.消除福利国家政策的不利因素

B.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

C.缓解经济发展中“滞涨”问题

D.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9.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该政策能引起百姓就业、私人收入和消费支出的一轮又一轮的增加,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也必然会出现高通胀……。

与“该政策”体现的思想不一致的是

A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保持财政预算平衡”B奥巴马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C里根政府控制货币发行量D罗斯福新政

30.下表节选自欧洲某国1970年的经济数据

劳动力人数

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投资额

国有企业占社会全体份额

8.1%

11.1%

20%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表中数据值在进入80年代后无明显变化

B.表中数据值在进入80年代以后均有增高

C.国有企业的存在不符合该国统治阶级利益

D.该国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邮政领域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大抵洋人之在泰西,数百年来互相吞并,无非夺彼国商民之利,然后此国可以得志。

其来中国也,广设铺头,贩运百货,亦欲逞彼俊俏之诡谋,隘我商民之生计。

军兴以来,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加以三口、五口通商,长江通商,生计日蹙,小民困苦无告,迫于倒悬。

今若听洋人行盐,则场商运贩之生路穷矣;听洋人设栈,则行店囤积之生路穷矣;听小轮船入内河,则大小舟航水手舵工之生路穷矣;听其创办电报、铁路,则车、驴、任辇、旅店、脚夫之生路穷矣。

就彼所要求各是言之,惟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以试办。

其余如小轮舟、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民之附和洋人者行之,亦以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

             引自曾国藩《遵旨预筹与外国修约事宜密陈愚见以备采择折》(1867年)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后商办与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对照

                         

年代

    合计

      商办企业

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1872~

1894

72家

20893

53家

4697

22%

19家

16196

78%

1894~

1913

549家

120297

463家

90801

75%

86家

29496

25%

 

材料三: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商品市场扩大情况表

                   

    项目

1895年

1913年

增加倍数

铁路里程(公里)

364

9618

25.4

铁路货车(辆)

5937

10652

0.8

通商口岸进出船只(只)

37132

190738

4.1

通商口岸进出船只(吨)

29737

93335

2.1

内河船只(只)

2117

2163

0.02

内河船只(吨)

54

120

1.2

进口贸易价值(千两)

171679

570163

2.3

回答:

(1)概括并简要评价材料一中曾国藩的观点。

(5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争后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5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甲午战争后中国经济变化的历史意义。

(5分)

 26.(14分)26.

(1)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目的是经济掠夺,获得在华最大利润;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导致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纷纷解体,人民生活痛苦加重;可以中外合作实行机器采煤;禁止民间兴办近代工业。

(3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

评价:

曾国藩从经济侵略的角度认识列强的侵略本质和带来的民生痛苦,与传统的封建夷夏观相比是进步的;主张中外合作用机器采煤,是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思想指导;仅主张中外合作用机器采煤,同时禁止民间兴办近代工业,反映了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维护封建统治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3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

(2)近代企业的数量和资本总额均有所扩大;商办企业的数量、资本总额增长幅度和资本所占比重超过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2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

      社会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和洋务运动的破产,发展民族企业成为社会的强烈呼声;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作用等。

(3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和市场投资的扩大,说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在进一步瓦解,商品经济的总量在增加,经济的外向型程度在提高,中国在逐渐迈向工业近代化;(2分)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为中国近代政治变革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社会力量,推进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在实践上深化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等。

(2分)

解析: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的走向,甲午战争后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内部出现了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新变化(如对外贸易的增长甚至进口的增加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关),要打破一概认为出超好于入超的思维定势,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如何认识近代中国在经济上的变化是当今近代化史观的新解读,即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经济的破坏,同时要客观看到不以殖民主义者主观动机为转移的中国近代向近代化艰难迈进的历史意义。

回答第1问,首先要运用所学知识对洋务派人物曾国藩的主张有一个基本定位(这也是打牢学科基础的重要性),然后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并归纳。

回答第2问,既要关注一个个具体数字,同时更要在整体上把握经济数据显示的基本特点,还要理解商办企业、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的不同点,然后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关于原因的分析,必修二教材有提到,在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度拓展(如反帝爱国运动),思维要放开。

第3问答案的关键词是工业化、近代化。

恩格斯说,历史的每一次灾难无不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甲午战争后近代中国一方面向半殖民地社会沉沦,另一方面传统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此起彼伏,后者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随着岁月的延续而更显其价值,肯定的意义大于否定的意义。

关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问题,可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结合复习;可与世界两次工业革命联系思考;可与列强在华势力的肖涨联系等。

 

 13£®(2013¡¤É½Î÷Õï¶Ï)Õþ¸®Ó뾼ùØϵµÄÎÊÌâ¼ÈÊÇÕþÖÎѧ£¬Ò²ÊǾ¼ÃѧµÄºËÐÄÎÊÌâ¡£ÔĶÁÏÂÁвÄÁÏ£¬»Ø´ðÎÊÌâ¡£

²ÄÁÏÒ»¡¡Ç峯һÏò·îÐÐÖØÅ©ÒÖÉ̵Ĵ«Í³Õþ²ß£¬20ÊÀ¼Í³õ£¬ÇåÕþ¸®ÏȺ󷢲¼ÉÏÚÍ£¬Ìá³ö¡°¿óÂÉ¡¢Â·ÂÉ¡¢ÉÌÂɵÈÀ࣬½ÔÓ¦Í×ÒéרÌõ¡¡ͨÉ̻ݹ¤£¬Îª¹Å½ñ¾¹úÖ®ÒªÕþ£¬¼±Ó¦¼ÓÒâ½²Çó¡¡Ïȶ©ÉÌÂÉ£¬×÷ΪÔòÀý¡±¡£Öƶ¨ºÍ°ä²¼ÁË¡¶ÇÕ¶¨´óÇåÉÌÂÉ¡·µÈһϵÁо¼Ã·¨ÂÉ¡¢·¨¹æ¡£

²ÄÁ϶þ¡¡°Ñ×ʱ¾Ö÷ÒåµÄ¹¤ÉÌÒµ¸ÄÔì³ÉÉç»áÖ÷ÒåµÄ£¬¿ÉÒÔÓÐÁ½ÖÖÕþ²ß£¬Ò»ÖÖÊÇûÊÕ£¬Ò»ÖÖÊÇÊêÂò¡£¡¡Ãñ×å×ʲú½×¼¶ÊÇÎÒÃǵÄÅóÓÑ£¬½â·ÅǰͬÎÒÃÇÒ»Æð·´µÛ·´½¯£¬½â·ÅÒÔºóÈÔȻӵ»¤¹²²úµ³µÄÁìµ¼£¬·´¶ÔµÛ¹úÖ÷Ò壬ÔÞ³ÉÍÁ¸Ä¡¢¿¹ÃÀÔ®³¯ºÍÕòѹ·´¸ïÃü¡£ÓÉÓÚÕâ¸öÀúÊ·¹Øϵ£¬¶ÔËûÃÇʵÐÐÊêÂòÕþ²ß£¬ÊǺϺõÇéÀíµÄ¡¡Èç¹û°Ñ×ʱ¾Ö÷Ò幤ÉÌҵͳͳûÊÕ¹ýÀ´£¬²»¹â¹Ü²»¹ýÀ´£¬»¹»áÒýÆð×ʱ¾¼ÒµÄµÖÖÆ»òÆÆ»µ£¬ÊƱØÔì³ÉÍ£Òµ»ò¼õ²ú¡£

——ÅíÕ桶¹ØÓÚ¶Ô×ʱ¾Ö÷Ò幤ÉÌÒµµÄÉç

»áÖ÷Òå¸ÄÔìÎÊÌâ¡·

²ÄÁÏÈý¡¡Ä¿Ç°£¬È«¹úÅ©´åÒÑÓÐ90%ÒÔÉϵÄÉú²ú¶Ó½¨Á¢Á˲»Í¬ÐÎʽµÄÅ©ÒµÉú²úÔðÈÎÖÆ¡¡·´Ó³ÁËÒÚÍòÅ©ÃñÒªÇó°´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