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785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0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docx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docx

隧道监控测量作业指导书

目录

1编制目的1

2编制依据1

3适用范围1

4量测项目1

4.1、必测项目2

4.2、选测项目2

5量测的管理及人员、仪器配备2

5.1、人员配备2

5.2、仪器配备3

6监测断面、测点布置、频率及监测基准4

6.1、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4

6.2、监测频率6

6.3、监测基准7

7量测方法9

7.1、地表沉降9

7.2、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9

8数据处理及预测方法10

8.1、数据处理10

8.2、预测方法12

9信息反馈与对策13

9.1、监测信息反馈13

9.2、对策14

10监控量测质量保证措施16

监控量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1编制目的

明确隧道监控量测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隧道监控量测施工作业。

监控量测是信息化施工的重要内容,对隧道施工进行信息化动态管理,达到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合理控制投资的目的。

通过施工现场的监控量测,判断围岩稳定性,支护、衬砌可靠性,二次衬砌合理施作时间,以及修改施工方法、调整围岩级别、变更支护设计参数提供依据,指导日常施工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施工中进行地质素描、地表下沉、水平收敛、拱顶下沉项目的监控量测。

为准确的反映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拱顶下沉及净空变位采用无尺量测法量测。

监测后及时根据监测数据绘制拱顶下沉、水平位移等随时间及工作面距离变化的时态曲线,了解其变化趋势,并对初期的时态曲线进行回归分析,综合判断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并根据变位等级管理标准及时反馈施工。

2编制依据

⑴《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⑵《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⑶《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⑷.。

隧道施工图;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

隧道监控量测的施工作业。

4量测项目

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大小和设计要求综合选定。

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

必测项目在采用喷锚构筑法施工时必须进行,选测项目根据本部隧道工程规模、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开挖方法及其他要求,有选择地进行。

监控量测工作必须紧跟开挖、支护作业。

按设计要求布设测点,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或增加量测的内容。

根据施工图及现场踏勘资料,我部隧道的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见表4-1及表4-2。

4.1、必测项目

表4-1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测试方法和仪表

测试精度

备注

1

洞内、外观察

现场观察、地质罗盘、数码相机

2

衬砌净空变化

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仪、全站仪)

0.1mm

3

拱顶下沉

水准测量方法,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

1mm

一般水平收敛量测

4

地表沉降

水准测量方法,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

1mm

浅埋隧道必测(H0≤2b

5

二次衬砌净空变化

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隧道激光断面仪)

0.01mm

注:

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4.2、选测项目

表4-2监控量测选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仪器

测试精度

备注

1

围岩压力

压力盒

0.001MPa

2

钢架内力

钢筋计、应变计

0.1MPa

3

喷混凝土内力

混凝土应变计

10με

4

二次衬砌接触压力

压力盒

0.001MPa

5

锚杆轴力

钢筋计

0.1MPa

6

隧底隆起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

1mm

5量测的管理及人员、仪器配备

5.1、人员配备

本隧道属于浅埋隧道,围岩松散,结构稳定性较差。

对施工安全影响大,监测控制工作非常重要。

因此,分部经理部决定成立专业监测领导小组,由分部项目经理。

任组长、项目总工程师。

、测量主任。

任副组长、各联络处联络员任监测负责人、监测小组由各隧道洞口技术负责人及测量人员组成,从组织上保证监测的顺利进行,使施工完全进入信息化控制中,其组织管理机构见下图。

施工监测组织机构图

监测小组人员配置表

工作人员

人数

人员组成

工作职责

测量

4

量测数据的现场采集

数据处理

1

量测数据的处理、分析

5.2、仪器配备

仪器配备表

序号

仪器名称

型号

数量(台、套)

1

罗盘仪

DQY-1

1

2

数码相机

CannonpowershotA1100IS

1

3

收敛计

ZW30

1

4

全站仪

RTS-822RS

1

5

水准仪

DINI03

1

6

铟钢尺

LD13

2

6监测断面、测点布置、频率及监测基准

6.1、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⑴、地表沉降

1)布点时间

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置。

2)布点要求

地表沉降测点的布置断面纵向间距应与隧道埋深相对应,具体要求见表-3。

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表-3

埋深与开挖宽度

纵向测点间距(m)

2B<H0<2.5B

20~50

B<H0≤2B

10~20

H0≤B

5~10

注:

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在一个量测断面上测点横向间距为2~5m,在隧道中线应布置一个测点,两侧对称布置,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应不小于H0+B,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

 

图1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

3)测桩要求

测桩要求由混凝土包铁心埋植而成,具体要求见图2。

 

图2地表沉降测桩埋设示意图

⑵、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

1)布点时间

测点应距开挖面2m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并应保证爆破后24h内或下一次爆破前测读初始读数。

2)布点要求

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个断面上,且在洞口浅埋段应与地表沉降断面布置在同一里程断面。

必测项目监测断面间距表-4

围岩级别

断面间距(m)

Ⅴ~Ⅵ

5~10

10~30

30~50

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根据施工方法的差异而不同,具体见表-5。

在每条测线的布置,必须方便量测读数,现统一规定测桩离地面高度为1.5m。

必测项目监测断面间距表-5

地段

开挖方法

一般地段

特殊地段

全断面法

一条水平测线

-

台阶法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两条斜测线

分部台阶法

每分部一条水平测线

上部每分部一条水平测线,两条斜测线,其余分部一条水平测线。

 

图3拱顶下沉、净空变化测桩布置示意图

3)测桩要求

测桩由φ22钢筋和φ8钢筋牢固焊接在一起,测桩长度不宜小于50cm,净空变化、拱顶下沉测桩挂钩可采用圆环直径4cm或倒三角为边长6cm的等边三角形,详见图4。

拱顶下沉测桩在下台阶开挖前要求统一粘贴反光片。

 

图4拱顶下称、净空变化测桩示意图

6.2、监测频率

⑴地表下沉、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量测频率

地表下沉量测频率应与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的量测频率相同。

各项量测项目量测频率应根据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分别按表6-1确定。

当按表6-1选择量测频率出现较大差异时,宜取量测频率较高的作为实施的量测频率。

表6-1量测频率(按位移速度)

位移速度(mm/d)

量测频率

≥5

2次/d

1~5

1次/d

0.5~1

1次/2~3d

0.2~0.5

1次/3d

<0.2

2次/7d

表6-1量测频率(按距开挖面距离)

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量测频率

(0~1)b

2次/d

(1~2)b

1次/d

(2~5)b

1次/2~3d

>5b

1次/7d

注:

b-隧道开挖宽度

⑵开挖面地质素描、支护状态、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描述应每施工循环记录一次。

必要时,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德描述频率应加大。

6.3、监测基准

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等,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已经周围建(构)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

⑴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可参照表6-2。

表6-2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

围岩级别

隧道埋深h(m)

h≤50

50<h≤30

300<h≤500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

0.03—0.10

0.08—0.40

0.30—0.60

0.10—0.30

0.20—0.80

0.70—0.20

0.20—0.50

0.40—2.00

1.80—3.00

拱顶相对下沉(%)

0.03—0.0.06

0.04—0.15

0.12—0.30

0.06—0.10

0.08—0.40

0.30—0.80

0.08—0.16

0.14—1.10

0.80—1.40

⑵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表6-3要求确定。

表6-3位移控制基准

类别

距开挖面1B(U,B)

距开挖面2B(U2B)

距开挖面较远

允许值

65%UO

90%UO

100%UO

注:

B为隧道开挖宽度,UO为极限相对位移值。

⑶根据位移控制基准,可按表6-4分为三个管理等级。

表6-4位移管理等级

管理等级

距开挖面1B

距开挖面2B

U<U1B/3

U<U2B/3

U1B/3≤U≤2U1B/3

U2B/3≤U≤2U2B/3

U>2U1B/3

U>2U2B/3

注:

U为实测位移值。

⑷地表沉降控制基准应根据地层稳定性、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要求分别确定,取最小值。

⑸采用分布开挖法的隧道应每分部分别建立位移控制基准,同时应考虑各分部的相互影响。

⑹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应根据控制基准,结合时态曲线形态判别。

⑺一般情况下,二次衬砌的施作应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

1)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

2)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90%以上,对浅埋、软弱围岩等特殊地段,应视现场具体情况确定二次衬砌施作时间。

7量测方法

7.1、地表沉降

进口段覆盖层薄,开挖后围岩难以自稳成拱,地表易沉陷,为了确保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安全,进行地表沉降监测。

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尺或全站仪按二级水准测量进行。

在隧道开挖前,埋设基准点,进行水准网布设,首次观测时,应适当增加测回数,一般取2-3次的数据作为测点的初始读数。

地表沉降量测与普通高程量测相似,但要进一步注意量测精度,需提前埋设好不动点并抄好标高,

地表沉降采用全站仪测量精度为1mm,直接记录每次全站仪读数;

采用铟钢尺水准测量精度为0.01mm,为高程测量,并计算出每个测点的高程值。

方法:

沉降计算方法如下

上次相对基准点差值=上次后视-上次前视。

本次相对基准点差值=本次后视-本次前视。

本次沉降=上次差值-本次差值。

累积沉降=上次累积沉降+本次沉降。

监测仪器为:

水准仪,铟钢尺等。

7.2、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

拱顶下沉采用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尺监测,净空收敛采用QJ—82型收敛计监测。

测点布置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开挖断面选用不同的间距及监测点数,一般地段5~30m一个监测断面,设3个拱顶下沉监测点,3个净空收敛监测点;渡线段5~10m一个监测断面,设拱顶下沉监测点3~5个,净空收敛监测点2~5个。

方法:

监测点在支护结构施工时布设,在支护结构完成后最短时间内取得初始值,之后按监测频率要求进行日常监测。

拱顶下沉采用全站仪测量精度为1mm,直接记录每次全站仪读数;

采用铟钢尺水准测量精度为0.01mm,为高程测量,并计算出每个测点的高程值。

净空变化采用收敛计量测,同一量测点在多次量测时后视同一个不动点。

在用收敛计量测时,要注意每次拉力要一致,读三次数,取平均值。

其精度为0.01mm,记录内容为钢尺度数、螺旋千分尺度数、温度。

测距=修正后的钢尺读数+螺旋千分尺读数

修正后的钢尺读数=钢尺读数[1-(20-Tn)×α]

式中:

α——钢尺线膨胀系数,取a=12×10-6℃。

Tn——第n次观测时的环境温度(℃)。

在每次监测完成后,整理监测数据,绘制变形曲线,指导施工。

监测仪器为:

收敛计;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

8数据处理及预测方法

8.1、数据处理

现场量测所取得的原始数据,不可避免的会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其中包含着测量误差。

因此,应对所测数据进行一定的数学处理。

数学处理的目的是:

将同一量测断面的各种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相互印证,以确定量测数据的可靠性;探求围岩变形或支护系统的受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判定围岩和初期支护系统稳定状态。

在取得监测数据后,及时由专业监测人员整理分析监测数据。

结合围岩、支护受力及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将实测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及时绘制各种变形或应力-时间关系曲线,预测变形发展趋向及围岩和隧道结构的安全状况,并将结果反馈给设计、监理和业主,从而实现动态设计、动态施工。

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量测数据数学处理,通过对量测数据回归分析预测最终位移值和各阶段的位移速率。

具体方法如下:

常用的回归函数有:

对数函数U=Alg(1+t)+B

指数函数U=Ae-B/t

U=A(e-Bt-e-Bt0)

双曲函数

式中:

U—变形值(或应力值);

A、B—回归系数;

t、t0—测点的观测时间(day);

T—量测时距开挖时的时间(day)。

在取得监测数据后,及时由专业监测人员整理分析监测数据。

结合围岩、支护受力及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将实测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及时绘制各种变形或应力~时间关系曲线,预测变形发展趋向及围岩和隧道结构的安全状况,并将结果反馈给设计、监理,从而实现动态设计、动态施工。

目前,回归分析是量测数据数学处理的主要方法,通过对量测数据回归分析预测最终位移值和各阶段的位移速率。

具体方法如下:

(1)将量测记录及时输入计算机系统,根据记录绘制纵横断面地表下沉曲线和洞内各测点的位移u-时间t的关系曲线,见图8-1。

(2)若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如上图中b所示出现反常,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并进行施工处理。

 

图8-1

(3)当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如上图中a所示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从而推算最终位移值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4)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后,进行二次衬砌的施作。

8.2、预测方法

⑴建立监测管理等级基准

建立监测变形管理等级标准,管理等级分三等,其等级划分及相应基准值见“变形管理等级标准表”。

通过对监测结果的比较和分析来判定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指导施工。

变形管理等级标准表

管理等级

管理位移

施工状态

U<U0/3

正常施工

U0/3≤U≤2U0/3

加强支护

U>2U0/3

采取特殊措施

注:

U为实测位移值,U0为最大允许位移值。

U0的确定:

U0的确定考虑围岩类别、隧道埋置深度等因素并结合现场条件选择。

⑵根据位移变化速度判别

净空变化速度持续大于5.0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加强初期支护。

水平收敛(拱脚附近)速度小于0.2mm/d,拱顶下沉速度小于0.15mm/d,围岩基本达到稳定。

在浅埋地段以及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等情况下,应采用监控量测分析判别。

⑶根据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来判别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du2/d2t<0),围岩趋于稳定状态;

当围岩位移速率保持不变时(du2/d2t=0),围岩不稳定,应加强支护;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上升时(du2/d2t>0),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掘进,加强支护。

围岩稳定性判别是一项很复杂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结合具体工程情况采用上述几种判别准则进行综合评判。

9信息反馈与对策

9.1、监测信息反馈

⑴建立快速信息反馈渠道

为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建立快速信息反馈平台。

监控量测小组的监测数据由计算机管理,并与分部总工的计算机通过局域网进行内部快速传递,从而做到每日监测结果的及时上报。

如有变形超过管理标准,则由我分部总工根据相关要求制定对策,通过调度命令直接传达执行,并同时通过电话及其它方式通知监理及设计单位。

周报、月报则通过书面形式上报项目总工,由项目部按期向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和业主单位提交监测报告,并附上相对应的测点位移或应力时态曲线图,和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施工建议。

⑵监测信息反馈程序

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程序见“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程序图”。

 

 

⑶信息反馈设计的主要内容

施工方法变更的建议;施工工序的更改;预留变形量的修改或确认;设计参数的修改或确认;辅助施工措施的选择与变更;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估及辅助施工措施建议。

9.2、对策

⑴工程安全性评价

工程安全性评价可按下图7-1进行

 

图7-1

监控量测结果

继续施工

位移是否超过Ⅲ级管理

安全

不安全

工程对策

综合评价设计施工措

施,加强监控量测

位移是否超过Ⅱ级管理理

暂停施工

位移是否超过Ⅰ级管理

A、工程安全性评价分级及相应应对措施

管理等级

应对措施

正常施工

综合评价设计施工措施,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采取相应工程对策

暂停施工,采取相应工程对策

B、根据工程安全性评价结果,需要变更设计时,应根据有关铁路工程变更管理办法及时进行设计变更。

⑵工程对策主要应包括下列内容

A、一般措施

a、稳定开挖工作面措施;

b、调整开挖方法;

c、调整初期支护强度和刚度并及时支护;

d、降低爆破振动影响;

e、围岩与支护结构间回填注浆;

B、辅助施工措施

a、地层预处理,包括注浆加固、降水等办法;

b、超前支护,包括超前锚杆(管)、管棚、超前插板、水平高压旋喷法、预切槽法等

10监控量测质量保证措施

⑴、将监测管理及监测实施计划纳入施工生产计划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施工工序来抓,并保证监测有确定的时间和空间。

成专门监测小组,具体负责各项监测工作。

⑵、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

⑶、施工监测紧密结合施工步骤,监控每一施工步骤对周围环境、围岩、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据此优化施工方案。

⑷、积极配合监理、设计单位做好对监测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及时向监理、设计单位报告情况和问题,并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工程完成后,根据监测资料整理出标段的监测分析总报告纳入竣工资料中。

⑸、量测项目人员要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

量测仪器专人使用、专业机构保养、专业机构检校。

量测设备、元器件等在使用前均经过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

⑹、测试完毕后检查仪器、仪表,做好养护、保管工作,及时进行资料整理及信息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